1、木兰诗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普遍太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弱化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的,优美的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民族精神营养。中共中央也对此表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都不断强调民主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弘扬民族精神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到民族精神,课堂也成为了民族精神
2、教育的主阵地,成为语文课改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人教版教材中木兰诗就是一篇充分体现民族精神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花木兰在国家危难之际,替父上战场,为捍卫国家而奋斗。二、案例内容:积累整合教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前从各处收集和整理的资料,介绍一下乐府诗集与木兰诗以及花木兰的事迹。学生1:乐府诗集是一部最完备的乐府歌词集汇,其主要内容:较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学生2: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民歌。学生3:木兰是一个非常有孝心、民族
3、精神的女英雄。学生4:我从书本、网络、动画片都了解了木兰的英雄形象,她非常聪明,也非常勇敢,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为了保卫祖国,她替年老的父亲带兵上战场,用她的知识,保卫了祖国。教师总结:木兰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从古至今,她的传奇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木兰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现今,根据她的故事改编成了琵琶协奏曲、豫剧、京剧、动画片等多种形式,可见木兰诗影响之广。感受鉴赏教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1:“昨夜见军贴,从此替爷征”是心理描写,写出了木兰在国家危难的时候,父亲年岁以高,弟弟有还幼小
4、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替父上战场,表现出了木兰对父亲的孝顺,对弟弟的爱护,热爱祖国的精神。学生2:“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这一段充分运用了语言描写手法,生动的、形象的展示了木兰在战争胜利之际,不求功名利禄、热爱家乡的品质。学生3:“旦辞爹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木兰的女子形象,展现了她柔弱的一面,这样写非但没有消弱她的英雄形象,反而使她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具有个性特征,让她的形象更加可信可敬。思考领悟教师: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你认为成为世世代代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请根据课文分小组进行讨论。全体学生小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得出以下结论:勤劳勇
5、敢、孝顺、勇敢、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不慕虚名教师:通过对木兰诗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习木兰身上哪些值得推崇的东西?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各方发言,归结为:木兰的勇敢孝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以及不慕虚名的高尚品质。教师总结:木兰是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她勤劳勇敢、孝顺爱国,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替身而出,为国效力,表现出她的为国效忠的英雄气概。从军多年,一直凭着她的聪慧、机敏一直都未发现她的女儿身份。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要求重回故里。她是我国历史上,一名深得民心的女性,她是民族精神的代言人。拓展应用教师:除了木兰,你们还知道哪些民族英雄人物?学生们众说纷纭:穆桂英、岳飞、刘胡兰、杨利伟、钱学
6、森教师:你们打算学习他们的哪些地方呢?学生们自由发言,主要多为:发扬他们的民族精神,为国家做贡献。三、教师反思:1.语文学科应该是一门充分展现德育教育功能的学科。要让学生们通过课堂“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在语文课本中,蕴藏着无数道德规范楷模,本课例就抽取了民族精神的典型人物,通过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作为切入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尝试。2.德育不是单方向的灌输知识形成的,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本案例通过对木兰故事的了解、感受她的精神,引发学生们思考她的民族精神,再让他们联想到其他民族英雄人物,这使得学生们领悟到什么是民族精神。3.语文课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而要让教学渗透民族精神,则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前提下,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展现真实的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本课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们自主自发的学习探索,在彻底分析了解到木兰形象后,更加能够感受到她的民族精神,更加能够明白发扬民族精神要以身作则。木兰诗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