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体裁:议论文(演讲词)体裁:议论文(演讲词)作者:作者:丁肇中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山东日照,19361936年年1 1月月2727日出生于美国。日出生于美国。19761976年因在电磁
2、力探索上发现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J粒子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名片作者名片 课文选自瞭望。本文是作者课文选自瞭望。本文是作者19911991年年1010月获得瞭望周刊月获得瞭望周刊“情系中情系中华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在大会上发表征文特别荣誉奖时,在大会上发表的演讲。的演讲。背景链接背景链接瞭瞭望望缅缅怀怀探察探察探讨探讨检讨检讨彷徨彷徨激变激变(liolio)(minmin)(t tnn)(pnpnghunhung)课本课本8484页页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袖手旁观袖手旁观不知所不知所措措(cucu)读读写写读读写写肇肇儒儒家家埋没埋没一帆风顺一帆风顺(zhozh
3、o)(rr)(mimmim)补充补充读读写写读读写写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推究。致,求得。知识。格,推究。致,求得。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论据、论证。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
4、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分分析问题析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即:引论本本论论结论)。结论)。文体知识文体知识1.1.朗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列出本文的结朗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构提纲。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标题就是中心论点,第本文标题就是中心论点,第1 1段段“中国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只是只是论题论题。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中国学生应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 21212)指出传统教育的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5、,论述弊病,论述“格格物致知精神物致知精神”在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科学上的重要性。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313)强调培养实验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一代提出希望。整体感知整体感知2.“2.“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出自何处?出自何处?出自出自“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之一的大学。“四书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中的大学中庸大学中庸两篇,和两篇,和论语论语孟子孟子编在一起,称为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四书”。是。是儒家重要经典。儒家重要经典。整体感知整体感知3.3.大学里大学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的含义是什么
6、?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大学里“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含义:的含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整体感知整体感知4.4.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原因:原因
7、: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弊端: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整体感知整体感知5.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大学里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诚意、大学里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8、治国、平天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到新知识。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1.第第4 4段举王阳明段举王阳明“格格”竹子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竹子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么?王阳明的王阳明的“格物格物”实是实是“格已格已”,而不,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于现在的世界的。举例论证,从反面证明传统的中国举例论证,从反面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2.阅读阅读6-126-12段。段。(1 1
9、)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科学上的重要性的?从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实验的过程、程、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2.阅读阅读6-126-12段。段。(2 2)第)第8 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的例子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证明“实验的过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10、,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的观点。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2.阅读阅读6-126-12段。段。(3 3)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这一观点。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2.阅读阅读6-126-12段。段。(4 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配着一
11、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这句话点出了中国学生偏重理论而轻视实验的这句话点出了中国学生偏重理论而轻视实验的根源。根源。具体表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具体表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反面论证,举例论证。反面论证,举例论证。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2.阅读阅读6-126-12段。段。(5 5)第)第7 7段说:段说:“新
12、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吗?,你能举一个例子来证明吗?示例:屠呦呦通过几十年夜以继日不停示例:屠呦呦通过几十年夜以继日不停地实验研究,终于提取出了青蒿素。地实验研究,终于提取出了青蒿素。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2.阅读阅读6-126-12段。段。(6 6)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们之间有何联系?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眼光、勇气勇气和和毅力毅力。选择正确选择正确的目标的目标开展开展实验实验坚持完坚持完成实验成实验追问:这句话中的追问:这句话中的“眼光、勇气
13、和毅力眼光、勇气和毅力”三个三个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2.阅读阅读6-126-12段。段。(6 6)追问:这句话中的追问:这句话中的“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毅力”三三个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个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然后需要有勇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然后需要有勇气开展实验,有毅力完成实验。气开展实验,有毅力完成实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3.3.下列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下列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1 1)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大都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14、,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不能删去。不能删去。“大都大都”表示范围,指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也有个别的除外。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也有个别的除外。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密、准确。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密、准确。合作探究合作探究3.3.下列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下列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 2)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往往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常常不知所措了。不知所措了。不能删去。不能删去。“往往往往”“”“常常常常”表示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
15、排除特殊情况。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密、准确。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密、准确。合作探究合作探究4.4.读第读第1313段。段。(1 1)给本段划分层次。)给本段划分层次。第一层(第一层(1 1句):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句):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意义。第二层(第二层(2 23 3句):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句):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第三层(4 4 7 7句):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句):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义。第四层(第四层(8 8句):得出结论,提出希望。句):
16、得出结论,提出希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 2)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中“唯一唯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不能去掉。“唯一唯一”一词指出要想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义。合作探究合作探究3.3.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
17、部分。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1.为什么要提倡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意义?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少的。疑难探究疑难探究1.1.为什么要提倡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义?现实意义:现实意义:作者提倡真正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精神,
18、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的指导意义。疑难探究疑难探究2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1)(1)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基本意的基本意思,第思,第3 3段引用大学介绍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的目的,解释解释“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19、2)(2)道理论证:道理论证:第第1212段记述了段记述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精神的重要性。疑难探究疑难探究2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3)(3)举例论证:举例论证:举举王阳明王阳明“格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自己;举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举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20、;疑难探究疑难探究2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3)(3)举例论证:举例论证:举举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举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举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疑难探究疑难探究2 2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4)(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王阳明王阳明“格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
21、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疑难探究疑难探究3.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的精神关键是什么?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精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日所说的“努力探索努力探索”的精神、的精神、“勇于实勇于实践践”“”“大胆创新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的精神。不
22、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精神。的精神。疑难探究疑难探究一、论点: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论证比论证二、论证结构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2(212)12)(13)(13)提出论题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验精神。(1
23、)(1)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课文小结课文小结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的探究精神。神。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丁肇中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1.练习册第练习册第1414课;课;2.2.补充作业第补充作业第1414课。课。课后作业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