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学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限时:60分钟 满分:40分题号一二总分得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 化学科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改造物质世界,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以下过程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 用苹果榨汁 B. 用氢气作燃料C. “天宫课堂”在轨演示水油分离实验 D. 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为比赛场馆制冰2. 2022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 B. 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C. 农田禁止使用化肥
2、和农药 D. 生活污水经集中处理后再排放3. 芯片可存储大量信息,如图是其中含有的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C. 相对原子质量为28. 09 D. 该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4. 我国科学家发现千金藤素(C37H38N2O6)对某些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下列有关千金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 属于氧化物 B. 含有83个原子C. 由四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D. 所含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5.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6. 下列家务劳动涉及的化学知识解释错误的是()选项家务劳动化学知识A利用肥皂水洗衣服,发现泡沫
3、多浮渣少使用的水是软水B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隔绝氧气可以灭火C清洁家中的鱼缸并通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D在冰箱中放入活性炭除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7. 建构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所建构模型正确的是()8. 载人航天器中利用下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反应器1中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B. 反应器2中生成和 的个数比为1:1C. 排到舱外的物质是甲烷D. 该系统在产生O2的同时降低了舱内CO2的浓度9.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 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
4、甲烷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会爆炸B. 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C.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D. 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大理石10. 依据下列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事实结论A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物质一定是碳B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分子之间有间隔C某气体点燃发出蓝色火焰该气体是一氧化碳D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11. 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BCD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探究氧
5、气含量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探究空气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12. 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所示装置探究氧气的性质,将透明的实验盒中间用隔板插入细沙分成两部分,将O2倒入倾倒室,然后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得到倾倒室内氧气含量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通过装置和数据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A.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约为20%B. 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C. 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 sD. NP段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熄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13. (5分)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材料一:2022年6月,
6、我国神舟十四号的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核心舱使用了第三代半导体砷化镓(GaAs)太阳能电池翼,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中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于水的电解。航天员在核心舱的饮用水来自“水处理”系统,“水处理”系统将核心舱内产生的污水收集后,通过RO反渗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少部分离子通过)进行渗透净化处理,实现污水变净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材料二:2022年冬奥会“ 飞扬”火炬由外壳和燃烧装置组成. 火炬外壳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造而成, 比相同体积的铝合金轻了 20% 以上, 且强度高、 耐腐蚀、 耐高温等。“ 飞扬”火炬采用氢燃料, 除环保属性外, 还考虑到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环境
7、中进行,氢燃料能保证火炬在极寒天气中使用,火炬研制还解决了高压储氢、 氢能安全利用等多项技术难题, 安全可靠性高, 可抗风10级。(1)“天和”核心舱太阳能电池翼使用半导体砷化镓(GaAs),其中砷元素(As)的化合价为3,则镓元素(Ga)的化合价为_。(2)RO反渗透膜利用的净化方法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_实现污水变净水。(3)写出电解舱内的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4)关于火炬“飞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熄灭火炬时可用嘴吹灭 B. 火炬中的燃料燃烧产物无污染C. 氢气被压缩到火炬燃烧罐中氢分子变小 D. 火炬外壳比传统金属材料更轻便14. (6分)根据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8、。查阅资料:常温下,CO2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NaHCO3HCl= NaClH2OCO2(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是_。(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发生装置是_(填字母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3)装置C是用排饱和NaHCO3溶液的方法收集CO2,气体应从_(填“b”或“c”)端通入。(4)某同学用装置C、D测量盐酸和石灰石反应产生CO2的体积,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理论值偏大,原因是_。15. (6分)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铜器,铜器表面有一层绿色铜锈,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兴趣小组准备在实验室中以碱式碳酸铜为原料来制取铜,设计实验流
9、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_。(2)该流程中,氧化物有_种, 操作X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3)该流程中,你提倡方案一还是方案二?_,理由是_。16. (6分)“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的生活理念,某校兴趣小组以二氧化碳为主题开展如下学习。【认识二氧化碳的排放】(1)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_。二氧化碳过多排放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_。【探究二氧化碳的吸收】(2)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吸收二氧化碳,分别向三个相同体积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等体积的水、饱和石灰水、浓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发现它
10、们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从强到弱依次是_(用甲、乙、丙表示)。乙瓶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_。(3)图1中乙瓶是注入饱和石灰水后最终瓶中气体微观示意图(忽略水的挥发),则下列符合甲瓶中气体微观示意图的是_(填字母)。【拓展探究】在(2)实验中,小明同学发现刚振荡B塑料瓶过程中石灰水浑浊明显,再振荡一会儿,浑浊又不明显了这一异常现象。【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水、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透光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中悬浮物的多少,悬浮物越多则透光率越小,溶液透明时透光率为100%。小明同学将制得的二氧化碳
11、持续通入少量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如图3所示),同时用电导率传感器和透光率传感器釆集数据,如图4、图5所示。注意:若答对以下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4)实验中010 s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溶液电导率降低,10 s后浑浊的液体又逐渐变澄清,溶液的电导率上升,原因是_。(5)透光率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情况,反应过程中溶液透光率与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AB段溶液透光率变小是因为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BC段透光率上升,此过程发生的反应与AB段不同最终溶液并未完全澄清17. (5分)某同学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取5. 0 g含H2O20. 34 g的过
12、氧化氢溶液放入试管中,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至不再产生气泡。(1)计算理论上生成氧气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2)待完全反应后,将装置置于天平上称量,所得数据比反应前的小。若整个操作过程无差错,则造成上述实验误差的原因是_。答案一、1. B2. C3. D4. C点拨:千金藤素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1个千金藤素分子含有83个原子,千金藤素(C37H38N2O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C。5. D点拨: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A操作错误;往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瓶的标签应朝向手心,B操作错误;检查气密性,长颈漏斗下端要加水形成液封
13、,C操作错误;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D操作正确;故选D。6. C7. A点拨: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A正确。8. B点拨:反应器1中的反应是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由图可知,反应器2中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故生成水和甲烷的分子个数比为2:1;排出舱外的是甲烷;由图可知,该系统中生成了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降低了舱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故选B。9. A点拨:氢气与甲烷都为可燃性气体
14、,可燃性气体浓度在爆炸极限范围内点燃会引起爆炸;CO和CO2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氢氧化钠由氢、氧、钠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大理石,也有可能是活泼金属;故选A。10. B点拨: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可以得出该物质含有碳元素,不一定是碳;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可以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某气体点燃发出蓝色火焰,也可能是甲烷;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B。11. D点拨:D项实验
15、中存在可燃物种类、氧气两个变量,不能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故选D。12. D点拨:由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约为20%,A正确;将O2倒入倾倒室,一段时间后提起中间隔板,MN段曲线快速上升,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B正确;由图可知,在第25 s后氧气含量逐渐减小,故实验中“提起中间隔板”操作对应的时间点约在第25 s,C正确;NP段氧气含量逐渐减小,蜡烛燃烧越来越微弱,最后在P点时与空气中氧气含量接近,蜡烛正常燃烧,不会熄灭,D错误;故选D。二、13. (1)3(2)过滤(3)2H2O2H2O2(4)B、D点拨:(2)通过RO反渗透膜(只允许水分子和少部分离子通过)进行渗透净化处理,实现
16、污水变净水,与实验操作中的过滤类似;(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4)由材料可知,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环境中进行,可抗风10级,用嘴吹不灭;火炬中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氢气被压缩到火炬燃烧罐中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氢分子本身大小不变,由材料可知,火炬外壳比传统金属材料更轻便。14. (1)长颈漏斗(2)B;2KClO32KCl3O2(3)c(4)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的CO2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NaHCO3溶液反应又生成CO2点拨:(1)由A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是固体与固体加热制取气体,发生装置选B,化学
17、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15. (1)COCuOCuCO2;分解反应(2)4;引流(3)方案二;方案二节约能源,更环保(合理即可)点拨:(1)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加热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反应的反应物是Cu2(OH)2CO3,生成物是CO2、CuO、H2O,属于分解反应;(2)由流程图可以看出氧化物有CO2、CuO、H2O、CO,所以氧化物有4种;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3)方案一中一氧化碳气体有剧毒且反应需加热,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二的优点是节能、环保、无污染(合理即可)。16. (1)化石燃料的燃烧;温室效应增强(2)丙乙甲;CO2Ca(OH)2=C
18、aCO3H2O(3)C(4)010 s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离子浓度下降,溶液电导率降低;10 s后CaCO3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溶的Ca(HCO3)2,溶液中Ca2、HCO3浓度变大,溶液的电导率上升 (5)点拨:(1)化石燃料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是近年来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使温室效应增强;(2)三个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丙乙甲,说明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好,水吸收二氧化碳效果最差,乙瓶内液体出现白色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4)010 s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
19、,离子浓度下降,溶液电导率降低;10 s后CaCO3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可溶的Ca(HCO3)2,溶液中Ca2、HCO3浓度变大,溶液的电导率上升;(5)AB段溶液透光率变小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是氢氧化钙固体析出,说法不正确;AB段透光率变小,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BC段透光率上升,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故发生的反应不同,说法正确;最终透光率为80%,并未完全澄清,说法正确。17. 解:(1)设理论上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2H2O22H2OO268 320. 34 g x,x0. 16 g答:理论上可生成氧气的质量为0. 16 g。(2)反应过程中气球胀大,受到空气的浮力(合理即可)点拨:(2)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产生氧气,气体进入气球,气球胀大,受到空气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