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7 课 1、了解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和西夏建立的史实。2、掌握辽和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3、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229229年,孙年,孙权称帝,国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号吴,定都建业。建业。221221年,刘备称帝,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汉,定都成都。220220年,曹丕年,曹丕自称皇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国号魏,定都洛阳。都洛阳。导入新课辽辽西夏西夏北宋北宋读图可知,辽、西夏、北宋时期的特征是什么?民族政权并立一、契丹族一、契丹族契丹引马图契丹引马图兴 起 隋唐时期,隋唐
2、时期,游牧在北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方的契丹族与汉族族与汉族的经济、的经济、文化联系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日益密切唐末,北唐末,北方汉人带方汉人带去了中原去了中原先进的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9 9世纪后期世纪后期,契丹已经,契丹已经有了农耕、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屋、城邑社会发展:从游牧到定居辽(契丹)辽(契丹)一、契丹族一、契丹族916年,耶律年,耶律阿保机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建立契丹国,史称辽。都城史称辽。都城:上京上京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辽 巩固政权的措施:契丹货币契丹货币契丹文字契丹文字辽(契辽(契
3、丹)丹)北北宋宋西夏西夏一、党项族一、党项族材料:材料:党项,汉西羌之别种党项,汉西羌之别种世代割据相袭世代割据相袭10381038年年,李元昊李元昊建国,以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夏为国号,称“大夏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西夏”。(都城:都城:兴兴庆府庆府)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西夏 巩固政权的措施:民族民族契契丹族丹族汉族汉族党项羌党项羌政权政权时间时间建立者建立者都城都城政策政策916年年960年年1038年年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赵匡赵匡胤胤元昊元昊上京上京东京东
4、京兴庆兴庆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创建文字创建文字仿效唐宋制度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经济励垦荒、发展经济 创创建西夏文字建西夏文字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重文轻武辽辽北宋北宋西夏西夏知识梳理契丹族和党项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契丹族和党项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发展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发展有没有共同的特点?民族民族与汉族的关系与汉族的关系发展发展共同点共同点契丹契丹族族党项党项族族唐朝末年,北方汉唐朝末年,北方汉人为避战乱,北出人为避战乱,北出长城,带云了中原长城,带云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唐朝时,与中原
5、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展。都是在唐朝时都是在唐朝时学习并接受了学习并接受了中原的先进文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生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产技术,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了自身的发展。农耕、冶铁、纺织,农耕、冶铁、纺织,建筑房屋、城邑,建筑房屋、城邑,创制文字,国力不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断增强。订立官制、军制和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法律,鼓励垦荒,以展农牧经济,创以展农牧经济,创制文字。制文字。政权的并立西夏西夏辽辽北宋北宋思考:思考:契丹族、党项族政权崛起有哪些相似的原因?1、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创制本民族文字;
6、2、重视农耕,发展经济。燕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幽蓟十六州六州”,是五代后唐将,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十六州割给契丹。相关史事相关史事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政权 民族建立时间 建立者都城辽北宋西夏契丹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汉960年
7、赵匡胤东京党项1038年元昊兴庆府并立交融二、辽与北宋的和战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与北宋的和战 燕蓟之地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契丹之来,荡然无阻。【宋】富弼 燕云十六州,也叫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将领石
8、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契丹。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高祖石敬瑭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为何要战?为何宋太祖时期与辽保持友好关系?为何宋太宗时期对辽政策发生了变化?面对辽的大举进攻,宋朝的对策?阅读教材P35,提取宋代三位皇帝处理宋辽关系的方式。思考:澶州之战取得有利形势后,北宋能否有足澶州之战取得有利形势后,北宋能否有足够的实力一路北伐夺回燕云十六
9、州够的实力一路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思考:契丹是否有能力继续南下以至灭亡宋朝契丹是否有能力继续南下以至灭亡宋朝?1.1.双方约为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兄弟之国。2.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双方撤军,各守疆界。3.3.宋给辽宋给辽岁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4.4.在边境开设在边境开设榷场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为何要和?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相对均衡的条件下的条件下互相妥协互相妥协的产物的产物时间:时间:10041004年年“澶渊之盟”澶渊之战澶渊之战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
10、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材料一(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一:宋辽遂为兄弟国,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自是两国不交兵一百二十年。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材料三: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大太的面子且和平实现后,北宋还
11、能送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2)澶渊之盟你如何评价“澶渊之盟”?1 1、使宋辽双方边境相对稳定;、使宋辽双方边境相对稳定;2 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3 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进了民族交融。1 1、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2 2、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阅读课文阅读课文36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
12、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3.订立宋夏合约内容是什么?订立宋夏合约内容是什么?4.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战争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宋夏边境和平,边界贸易兴旺。如何正确看待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和战关系?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环境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和战关系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
13、,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榷场知识拓展宋与辽、西夏的互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榷场形制想象图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说有何不同?v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内
14、部的兄弟之争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v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非正义的;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 南方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是正义的。2.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
15、财力,破坏了双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 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人民反对战争。人民反对战争。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都曾与北宋发生战争,并使双方损失很大。2、后来都达成和约,北宋给它们岁币,双方贸易发展。3、都向北宋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思维延伸一思维延伸一: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思维延伸二:有人说辽、夏对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说出理由。不赞同。辽、西夏的建立者分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这两个民族从居住区域、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看,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因此,辽、西夏对宋的战争冲突,都
16、属于民族内部问题,不是侵略战争。但是,辽、西夏对宋的战争中,大肆的抢劫破坏了当地人民正常的生活,是非正义的。v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v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v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v促进了民族融合。思维延伸三:思维延伸三: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榷场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所开设的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
17、间的了解。经济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族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间的了解。人民间的了解。文化上:吸收借鉴,促进了民族融合。吸收借鉴,促进了民族融合。政治上:各族相互依存,为元朝统一准备重要条件。:各族相互依存,为元朝统一准备重要条件。中华民族在互动交融中形成和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崭露头角战争与和平辽西夏宋辽和战宋夏和战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宋夏和议宋夏边界贸易兴旺1、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宋太祖赵匡胤曾非常豪迈地咏诗说:“未离海底千山未离海底千山黑,月到中天万国明。黑,月到中
18、天万国明。”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似乎是气魄很大,但是北宋并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没有完全实现国家的统一。北宋时期,与其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民族政权有()西夏西夏 辽辽 金金 蒙古蒙古 A、B、C、D、2、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下图能反映北宋时,少数民族并立状况的是()3、随着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的热播,杨家将的故事、随着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的热播,杨家将的故事更加深入民间,它反映了更加深入民间,它反映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之前争战的订立之前争战的两个政权是(两个政权是()A北宋与辽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北宋与金 C南宋与辽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南宋与
19、金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篇关于“辽、宋、西夏时期辽、宋、西夏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5.5.西夏和北宋和谈的原因是西夏和北宋和谈的原因是()()A.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西夏被北宋打败了 B B.宋朝被西夏打败了宋朝被西夏打败了C.C.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很大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
20、失很大 D.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 C6.6.京剧京剧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中的“寡人寡人”是指历史上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的哪位皇帝:()A.A.寇准寇准 B.B.宋高宗宋高宗 C.C.宋真宗宋真宗 D.D.宋太宗宋太宗5.5.下列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下列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A.宋王朝每年要交纳大量岁币宋王朝每年要交纳大量岁币B.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CC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习近平 完成第七课资源评完成第七课资源评价的相应练习。价的相应练习。再再 见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