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966101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等级考专练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时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由此可见,引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是()A.北方自然环境恶化B.南方气候宜人C.南方相对安定D.南方统治政策宽松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由于北方战乱才导致北民南迁,而北民之所以南迁就是因为南方相对安定。故选C项。2.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

2、会阶层流动答案A解析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3.北魏统治者多次大规模迁徙各族人民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这实际上就是()A.俸禄制的雏形B.租调制的雏形C.均田制的雏形D.迁都洛阳的先声答案C解析材料意在考查北魏统治者“计口授田”的措施。北魏政府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计口授田”,推行均田制,故C项正确。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

3、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是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反映了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故选D项。5.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

4、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可知,“佛图户”不再向政府缴纳赋税,故A项正确。6.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C项;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

5、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故选D项。7.下图中的内容是对唐代某一事件的描述。该事件()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破坏国家统一的叛乱使中央集权势力大为削弱A.使李世民成为最高统治者B.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C.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D.使世家大族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出表中的内容所描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在此基础上,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8.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该制度的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

6、权与相权的矛盾C.有利于选贤与能,保证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了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唐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且相互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A项反映的是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而材料是中枢政务机构问题,故排除;三省六部制只是削弱了相权,故B项说法不准确;C项是唐朝科举制推行的意义,与题意无关。9.唐太宗说:“尚书省,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材料反映了唐代尚书省()A.组织整齐严密,是各机构的典范B.在中枢行政机构中位高权重C.掌侍进奏表章、草拟诏旨制敕D.经常根据

7、皇帝的意旨草拟圣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下纲维,百司所禀,若一事有失,天下必受其弊者”可知,唐代尚书省位高权重,对国家的发展影响重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的组织性,更未涉及其职能问题,故A、C、D三项错误。10.“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时法,有书,有算。”这“贡士之法”是指()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贡士之法”是指以考试作为依据的科举制,故D项正确;A项是以血缘为依据的,排除;B项是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排除;C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11.780年,宰相杨

8、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答案C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项。“舍人税地”与农产品的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它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12.唐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世界的权威。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

9、)A.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儒家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答案B解析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是在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说明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故B项正确;此时儒学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错误;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3.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份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答案C解析兰亭序是用行书书写的,故A项错误;从新疆出土中原

10、的书法抄本可知,这是中原文化向外传播的结果,故C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14.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A.文化兴盛推动科举发展B.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答案B解析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是北宋发明的,B项正确。A项颠倒因果,应该是科举发展推动了文化兴盛。唐代民间手工技术仍然落后于官方,C项错误。唐朝的文化中心在长安,D项错误。15.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岂曰画

11、也?”这表明他注重()A.描绘人物形象B.逼真摹写客观事物C.绘画布局构图D.传达主观情致神韵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描绘人物形象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表现出气韵,以形写神,传达主观情致神韵,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

12、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13分)参考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

13、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溉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

14、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摘编自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15分)参考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

15、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使用和推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唐初与中唐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水利工程数量、规模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的状况,从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可以反映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评(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