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部编版原创《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阿汤哥 文档编号:59784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载部编版原创《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下载部编版原创《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下载部编版原创《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下载部编版原创《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下载部编版原创《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4、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 2. 教学难点:目标 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的“高峡”,曾被人们认为是梦幻中“

2、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幻已经变成了事实,中国人民为世人演绎了一个现代版的神话传说。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3、。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3、学习生字: 塞 ( s) 孀 ( shung) 迂 ( y) 龀 ( chn) 荷 ( h) 叟 ( su) 箕畚 ( j bn) 厝 ( cu) 匮 ( ku)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段:交代了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表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战胜自然的勇敢精神。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表现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阐

4、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第四段:天帝被愚公感动,移走二山,愚公的愿望终于实现。 四、教师小结: 本 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加的。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领着儿孙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他的精神,他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至今仍有其积极意义。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二、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 1)、 指 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 2)、寒暑易节,始一 反 焉:“反”同“返”(往返)。 ( 3)、甚矣,汝之不 惠 :“惠”同“

5、慧”(聪明)。 ( 4)、河 曲智叟 亡 以应:“亡”同“无”(没有)。 ( 5)、一 厝 朔东:“厝”同“措”(放置)。 ( 6)、无 陇 断焉:“陇”同“垄” (高地 )。 2、重点虚词的用法: ( 1)、“之”的用法: 、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 止之曰; ( 2)、“而”的用法: 连词,

6、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 3)、“其”的用法: 、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 4)、一词多义: 方:指面积, 方 七百里;刚刚, 方 其远出海门。 且:将近,年 且 九十;况且, 且 焉置土石。 曾:竟然, 曾 不若孀妻弱子;通“增”,增加, 曾 益其所不能。 固:顽固,汝心之固, 固 不可彻;坚决,吾义 固 不杀人。 亡:通“无”, 没有,河曲智叟 亡 以应;逃跑,今 亡 亦死,举大计亦死。 焉:疑问代词,放在哪里,且 焉 置土石;才,寒暑易节

7、,始一反 焉 。 ( 5)、词语活用: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 毕 力平险:毕,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聚 室而谋:聚,动词使动用法,使?聚。 三、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思考: (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 5)、他们是怎样具 体行动的? ( 6)、山最终移掉了吗? (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明确: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8、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愚公的妻子与智叟所说 的话意思相近,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说的话语气较轻,说的是真实的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9、,阻止愚公移山。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5、你认为愚 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10、)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 ,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7、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四、分析人物形象 愚

11、公移山“任务” 艰巨,需移走两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单薄, 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过程” 艰辛,凿石运土,全靠体力,需寒来暑往,长期努力。也许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点自不量力了,难怪智叟要笑而止之,当然愚公机智的驳斥是令智叟哑口无言。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明确: 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 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

12、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愚公: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3、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 干”来要求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没有

13、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 五、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 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六、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1、 反衬: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 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下载部编版原创《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doc)为本站会员(阿汤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