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参考教材:朱立元著: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串讲目的:帮助同学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系统的掌握美学原理内容和相应复习方法,顺利通过考试并达到个人最优成绩。 听课注意事项:注意掌握知识脉络体系,具体理论内容如暂时不懂不要纠缠,紧跟课时进程。知识重点的含义。听后复习一定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全书线索和各章线索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审美活动论:以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审美关系为理论核心。 审美形态论:各种形态都是从不同的途径要达到对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肯定或价值判断。
2、审美经验论:是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构成并做出评价的体验过程。 艺术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艺术品是创造意象世界,传达审美经验。美育:情感性的、潜移默化的提升境界、定向教育 一、美学是什么(一)研究对象 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看法:三种思路从客体出发:柏拉图、黑格尔从主体出发:审美经验、审美心理从审美关系出发:蒋孔阳、教材所持的观点、审美现象(为什么说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从艺术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的美四个方面说明 (二)研究定位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 、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3、相对。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美学的特点 、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它与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方法都有关系。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三)研究方法多元多样、首推哲学。为什么首推哲学? (四)产生发展三个阶段、两个标志、一个人物 1、美学发展三阶段审美意识: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美学的诞生发展诞生标志:专门系统著作、独立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学科诞生。二、美学的哲学基础(一)哲学基础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1、实践论的主要观点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
4、社会生活。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物质生产劳动决定着其他一切实践活动,是最基础的。 2、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最根本的一点,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说明 人的存在。 、实践论和存在论的关系存在论以实践为根基,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实践的根本内涵就是指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论为根基的,而马克思的实践论则内在包含存在论。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的结合,亦即实践存在论就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二)为什么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即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整个审美活动、审美关系都在实
5、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 、要以自由概念为中介 。自由的根本含义: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全面人生实践而获得超越和解放。德国古典哲学把自由提升为美学范畴,与审美发生内在联系。马克思的自由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框架内被考虑的。表现为三种:物质生产中的自由,社会存在获得的解放,感性个体的超越。其中社会关系的解放是本体论意义的自由。 三、美学的基本问题 (一)审美与人生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审美活动促进人生实践的发展。审美实践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
6、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 (二)基本问题1、 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审美关系()定义: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特点: 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关系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7、。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2 、美与审美形态 美:是广义的美,甚至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的归类和描述。3 、美与审美经验 美: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
8、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艺术和审美教育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层意指。 从美育来看审美活动:以“感性”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地触及人生的真相。不仅如此,它还提升人,人的生命境界也得到了提高。 一、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 定义: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观照自己的精神要求。 特点:人所独有的生命需要。 是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审美理想定义 :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特点:形象性
9、。 稳定性。作用:决定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及审美判断。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趣味定义:个人在审美活动和评价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特点:个性差异。先天气质类型,后天生长环境等等都会造成独特的个体性。 主要因素是后天社会条件。 “趣味无争辩”观点的分析:(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是否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 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以主
10、体为根据和目的的特殊主客体关系。 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获得情感体验。 内在的包含“真”、“善”、“终极关怀”,是从整体上赋予人生意义。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它是一种超越性的、自由的、应然的存在方式 二、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美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是在与对象的人化关系中产生并得到确证。人的“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的社会性,是长期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人
11、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的规定性。小结: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并具有现实性的根本条件。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特点: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定义:主体陶醉于客体,心灵受到震撼的独特精神状态。特点: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具有整体性和根本性。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
12、界 指一种最高的存在状态。一种摆脱束缚的自由状态。 (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才现实的生成。而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越有助于对象的存在。、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非实体性:审美对象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 。开放性:指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三、审美活动的发生 (一)理论概述、游戏说 代表人:席勒主要观点:游戏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是人性的主要标志。这种游戏是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它由生命力的盈余推动
13、。评价: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间的关系,肯定审美发生的生理性基础,这些是合理之处;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对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把游戏与审美几乎等同。 2 、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德谟克利特、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达尔文、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审美的发生来源于人的本能。 评价:合理之处在于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说明审美发生有其生物性基础。缺点:把动物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忽视了对社会根源的探讨。、巫术说代表人: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弗雷泽主要观点: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评价:用巫术说在解释原始洞穴
14、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缺陷是不能把审美发生等同于艺术起源,即便巫术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绝不会是唯一因素。4、劳动说代表人:普列汉诺夫 主要观点: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劳动先于艺术劳动使审美要求由潜在转化为现实。审美能力也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节奏。 评价解释出劳动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它没办法解释由物质生产到精神审美的中间环节,而这个中间环节正是审美活动的特性所在。(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工具的出现 。工具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运用工具的劳动与人的意识互相促进。 工具的历史因素推动人类历史不
15、断前进,即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人又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在审美发生中,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巫术活动是原始人生活中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 巫术对审美发生的重要意义。 巫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主体意识。 巫术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巫术活动的操演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产生。比如绘画,舞蹈。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逼真的模仿 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
16、 ,这正是审美态度。、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最重要的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意识: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原始意识的特征 具体中包含着抽象性。早期文化文物的修饰物。 蒙昧中渗透着真实性。 神秘中凝聚创造性。 原始意识是孕育包含审美意识在内的人类各种意识的母体。审美意识在原始意识的解体中逐渐确立。(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 自觉的审美活动基本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固定性装饰非固定性装饰 、原始艺术
17、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雕刻:最早在叙利亚发现的卵石小雕像,成熟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 绘画:多是动物形象. 音乐与舞蹈:古乐器,绘制图案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一、原理部分(一)内涵和特征、定义: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对象化感性形态 逻辑分类形式 、不同的界定方式:美的形态 、审美风格、审美类型、审美范畴、人生境界说 我们为什么选审美形态:广泛性和普适性、 统摄性、历史性。、特征 生成性 :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贯通性 :指民族文化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兼容
18、性 :是以一定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二重性: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二)形成和发展、审美形态的历史性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 东西方审美形态初步形成分别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古希腊。 、审美形态与思维中国古代思维方式:象数思维古希腊人乃至整个西方主要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审美形态与语言语言文字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 汉字是代表性的表意文字,重视词汇,长于抒情,具有形象性和完美性。拉西语系重语法,叙事和论证,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表音文字是理性的产物 、审美形态与文化 具体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方面,
19、哲学思想更为重要。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与宗教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特征。西方审美形态的发展早期的美和悲剧以精神性、理性为核心;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不变 “中和”思想的贯穿二、优美与崇高 (一)优美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 、优美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本质)。包含社会性内容。特点: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内容和谐化一。 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对优美的理论探讨在古希腊时期,优
20、美与节奏、和谐、对称等紧密联系。近代以后,博克仍然从表面特征上总结优美的特性。康德和席勒已经把物性与人性结合起来考虑。 不同领域中优美的不同特点:自然领域:优美主要表现在自然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社会领域: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艺术领域: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 二、优美与崇高(二)崇高对立冲突。 、崇高的内涵与特点内涵:在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中体现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最早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研究的是18世纪的博克。 ()崇高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崇高体现人生超越的审美境界()崇高的
21、具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人与社会的对立和超越特征: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古希腊时期,郎吉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 。“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博克;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康德,康德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看到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性。现代以来,由于对整个理性精神的逆反,“躲避崇高”成为一时的潮流。崇高的当代转向表现为,崇高的超越不在那遥远的彼岸或是神圣的理性之中,而就在于我们自身的生命,强调日常真正的生命体验。(三)优美和崇高的比较 、联系 都是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人
22、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实则是殊途同归。从审美价值来说,都能使人有所得。 、区别 体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优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 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量的规定性上的形式差异。 崇高的审美形态的具体体现,由自然、形式上的规定性,进而发展到社会伦理生活中去。 三、悲剧与喜剧(一)悲剧、内涵与特点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冲突、抗争与毁灭
23、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特征: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理论,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悲剧冲突”。(辩证思维)尼采悲剧的诞生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这是美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克尔凯戈尔推进了现代悲剧理论的发展,使得现代悲剧理论出现了立足于存在论解释的趋向。(二)喜剧 、内涵和特点喜剧以“笑”为载体,因此,笑及其原因的探讨就
24、成为喜剧理论的核心。内涵:是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同时由于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的内容和犀利的讽刺,因此往往是接近悲剧的。 喜剧的原型是原始狂欢,喜剧一般是以形式与内容悖离为主要特点的。 特点: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斐利布斯篇。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较有深度的是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的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将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冲突
25、之上。 在现代美学理论中,更多地把喜剧和人生存在的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苏珊朗格人的存在感受;马赫金“狂欢化”思想) (三)、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 、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和喜剧,比作为艺术类型之一的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范围要宽广得多。、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 、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 、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四、丑和荒诞丑与荒诞的内涵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
26、在的生活样态。(一)丑、丑的内涵和特点内涵:丑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特点: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丑”的理论的历史考察传统:丑的价值并不在其自身,而在于它衬托了美,在一定程度下可以转化为美,或者可以使人透过丑的现象看到或联想到美。 文艺复兴后,审丑的加入使得审美活动趋向了复杂化。审丑与审美的分化趋势出现。 19世纪1853,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标志着现代丑学的开启。在现代艺术中,对于丑的形态的表现,成为一个基本的主题
27、。波德莱尔恶之花、艾略特荒原,白痴格尔尼卡。(二)荒诞、荒诞的内涵和特点总论:从形式上看,荒诞与喜剧相似,但荒诞的形式是与内容相符的,并不像喜剧那样揭示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相悖或形式所造成的假象,所以荒诞不可能让人发笑。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敌对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社会的最深的矛盾。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与拼搏,更不会有对抗与超越。内涵: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与意义的直观和体验。 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28、。特点: 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荒诞理论的历史考察现代,最严重的是人的存在本身具有了根本的荒诞性(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自觉、自由。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三)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
29、。 因为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所以: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之中。人生境界也分层次,也有高低,有道德、天地境界,也有自然、功利境界,其中也包含丑的因素。丑之所以成为一种审美形态,与劳动的异化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是人类异化劳动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结果。非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兴起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
30、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迷狂说”和“回忆说”。、中世纪时期:奥古斯丁把审美经验归为对上帝的爱。、世纪中叶之前,夏夫兹伯里 “内在感官说”(第六感觉说);荷加兹提出蛇形线最美,这种线条使人愉悦。 、德国古典美学时,康德及以后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开始把审美经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现代,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31、(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1、为什么用审美经验代替美感?美感理论强调主观感受;审美经验强调人与对象之间便是一种浑然一体、水乳交融的关系。审美经验根本上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审美经验的定义: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是一种非理性活动,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直观性它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本质直观活动。 、非功利性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
32、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 这要求人们摆脱功利困扰。审美经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超越性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二、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知是审美经验的起点,视听起主导作用。特点:总与情感交织具有积极选择能力以完形方式把握对象,因而具有整体性。 功能: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 、想象审美经验的核心是想象。 定义: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 象的过程。 分类:又
33、分为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 ()初级形式的联想: 接近联想: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 验中经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 一个。 类似联想: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 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高级形式的想象: 它们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想象形式,因而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艺术创 造和审美欣赏。 再造性想象: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 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 创造性想象则不是为了再现原有的思维表象,而是要通过主体的创 造性
34、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情感教材强调情感主客关系背后的社会根源。自然的人化与感觉的人化通过实践相互对应。审美情感具有比日常情感更为显著的社会性和理性特征。因为它是从对象能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出发作出判断,因而具有更多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色彩。、理解理性因素在审美经验和科学认识活动中的参与方式有根本的区别:不是从普遍性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理解的特点 必须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与其它心理要素和谐无间地交织在一起。 多义性特点。 审美理解并不是无客观规律可循。 (二)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审美感知与其它要素的关系感知是审美经验的起点,是其它要
35、素的基础。想象需要感知活动先来提供表象材料 想象必须表达一定的意义,这就必须与审美知觉联系在一起。 其它因素也影响审美感知情感实际上成了人们进行审美感知的选择尺度理解促成感知成形。 、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的关系。 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 情感也是审美想象的对象和内容。 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审美想象与理解的关系想象要受到理解的制约才能产生审美价值;二者通过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情感与理解的关系: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三)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 同化与调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建构中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
36、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以它作为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同化人类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一种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造成一种认知心理图式,遇到外界新事物就用这种图式去同化它,把它纳入现成的图式去解释。、调节:审美主体的自我调节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功能调节与无意识的结构调整的有机统一。、二者的关系和功能在调节的后面有着同化的基础,因为同化不了才需要调节; 同化使人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使人产生自然而然的反应或反映;调节,却使人打破这种稳定,从而不断地进入新的、更高的审美层次。整个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自调节审美建立在审美的一般规律基础之上,服从审美的一般
37、规律即审美经验特性部分;自己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 :有目的与无目的辩证统一。反馈调节。 三、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一)呈现阶段、定义: 是借助感知对对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 中呈现出来。 、特点: 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因而审美态度的确立就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审美态度 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二)构成阶段、定义:构成阶段就是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 、先验想象力和经验想象力的区分。 想象力得已发生的前提
38、: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在经验想象中,最终结果乃是构成了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这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种思维活动的两个方面。所谓 先验的想象力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在根本上乃是一切想象活动得以 进行的先决条件。而这种条件是任何人的想象力都必然具备的。(三)评价阶段、定义: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主体的理解力在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评价阶段审美主体表现出来的仍然是感觉,但这感觉与一开始的直观感受已经有了差别:对象不同。前者所把握的只是对象的外观,而后者所把握到的则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义
39、。主体在后一种感觉中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态度。对于审美对象的深度体验使审美活动本质上成为一种与对象的精神交流,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活动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交感思考。第五章 艺术论一、艺术与艺术作品(一)定义的困难:、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确定之中。、划定艺术的标准和规则,而这种变化是没有止境的。、“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 、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的左右,而这种规定;而这种规定又影响着“艺术”概念的内涵。(二)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游戏说:代表人:康德、席勒、斯宾塞主要观点: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评价:艺术
40、与游戏的确有相通之处,这是“游戏说”的合理之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集体无意识说:代表人:荣格主要观点: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艺术体现出人类群体的超越了时空界限的心灵。评价:它揭示了艺术与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某种内在联系。然而,并没有
41、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同时,这种理论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也是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的。、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 模仿说代表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要观点: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评价:其合理性在于,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根本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表现说 代表人:康德 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主要观点: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 西方:“天才”论、“直觉”说、“心灵”说 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 评价: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然是片面的。有意味的形式说代表人:英国美学家贝尔主要观点: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