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生:(齐答)明白。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生自由读长相思)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
2、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再来一遍。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师
3、: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师:你们听出来了吗?生:(齐答)听出来了。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师:再来一遍。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如果这样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读),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生:(齐答)没有。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读),有感觉吗?有味道吗?生:(齐答)有。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
4、。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生自由读长相思)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生朗读)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生朗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生齐读)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生: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生: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
5、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精彩文章尽在,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生1: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外。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师
6、: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生5:身可能在山上。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生5:非常高的山上。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
7、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众生:他的心在故乡。他的心在家乡。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师:你的
8、心思真是细腻啊。生4: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生自由读长相思)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生齐读)点评 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之根本,王老师自然深谙此道。第一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读懂“词意”上。上课伊始,教师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中的乡愁。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乡愁的探寻,探寻词人心迹的路径是什么?那便是反复的朗读。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
9、四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此时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乡愁。朗读需要指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同样,教育无痕,这是教学之高境界。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
10、‘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彩文章尽在,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反复朗读,多次与文本对话,看似简单,实难做到。这一步为本课读出“词情”“词心”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师:一起来,预备起。(生齐读)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深情朗诵)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
11、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生1:我看见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
12、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生1:纳兰性德
13、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生2:一个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生3:在一个晴朗的El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
14、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生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幸福,这里只有(生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生朗读:风一更,雪一
15、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人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全诗)点评 读中想象,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却看“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配音范读、学生齐读,一起“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朗读声中闭眼想象:“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神思”即心之思,吟咏中放飞想象。学生身在课堂,却“思
16、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心里,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由此转入“心系故园”另一层面的想象,并要求学生把想象诉诸文字。学生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学生,想象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象是极其丰富的,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体味到“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韵味。然而“聒碎乡心梦不成”,军旅途中的帐篷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教师板书一个大大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再次朗读课文,令学生荡气回肠,唏嘘不已。设
17、计两次想象,足见教师教学的艺术匠心它既起到情感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又一石多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学张力。从提升阅读能力说,它使学生从词句中发现想象的空间,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有助干发展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情的感染说,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使之沉浸于氤氲的情意之中。这情意,是乡情,是亲情,更是诗情!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
18、什么还要从军呢?师:问得好。谁还想问?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生3: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然的话,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师: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你就应该一心一意干你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生4: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回去呢?师:孩子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问得好,孩子
19、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生:问“夫”。师:对!你再来问一问。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生:纳兰性德的儿子。师:好,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生:父。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生
20、:(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生:还有他的父亲。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生:(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生:还有他的哥哥。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生:(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生:(齐读)问君
21、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生:你不是,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笑声)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
22、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全文)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掌声)点评课上到第二板块,学生已被这首词中的词意、词情感染感
23、动了。教学可以见好就收,再往下教会有“蛇足”之嫌了。然而不!“互文印证,读透词心”,教学又一次提升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读到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这时,教师拓展诵读内容,呈现了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的两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词人这一自问正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让人惊叹的是,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用理性思考替词人作出回答(这是通常的教法,诸如戍边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而是用一句“
24、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等,展开了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的既饶有趣味又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把“问君”改为“问夫‘问父”“问儿”而反复诵读,情真意切。然后再读长相思,在词中让作者自己作出回答。学生从人物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这是教学的又一高明之举。至此,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鲜活的心灵展示在我们面前了。这里,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语文呀,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短短的两句词,竟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它又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清泉汩汩流淌着而学生在洋溢着诗意的艺术氛围中学习着,享受着,如痴如醉。尽管王老师在课堂胜似闲庭信步,浑厚而有磁性的男中音给人以一种幽雅一种从容一种儒将气度,然而,听课者和学生一样,所感受到的绵绵乡思浓浓乡情恰似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心头。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教师的智慧与真情。在笔者看来,本课已臻出神入化的地步,堪称诗词教学之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