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若) 或王命急宣(有时)B虽乘奔御风(虽然) 良多趣味(确实)C清荣峻茂(水清、树荣) 飞漱其间(冲荡)D林寒涧
2、肃(寂静) 哀转久绝(消失)2下列语句翻译及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B良多趣味实在有无限趣味。良:真,实在。C不以疾也也没有这样快。疾:病。D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寂静。3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自非亭午夜分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5下列写景的句子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两岸连山,略也阙处。重岩叠
3、嶂,隐天蔽日。B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D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句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光线分开,就不见太阳和月亮。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文:重重的山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D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译文: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7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译文:(漫长的)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接连不断的高山,也没有中断的地方。B清荣峻
4、茂,良多趣味。译文:(这时的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确实是游览的好地方。C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所以打鱼的人唱出了:“巴东三峡(啊)巫峡最长,听到猿猴声声哀鸣,眼泪就沾湿了衣裳。”D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早晨(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之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啊!8下列描写自然景观的句子,写夏季景色的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B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C素湍绿潭,回清倒
5、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D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对下面文句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从侧面描写三峡的险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从正面写出三峡的险恶。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写俯视所见;“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仰视所见。C选段中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有静有动,例如“湍”和“潭”、“回流”和“倒影”、“绝”和“飞瀑”即是。D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民谣作结,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景的凄清,又透露了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1
6、0选出对文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高峻,江面之狭窄。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的迅疾。C“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了春天三峡山水的美丽。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寒秋三峡肃杀、悲寂、凄凉的气氛。(二)1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 B其间/千二百里 C绝巘/多生/怪柏 D常有/高猿/长啸12.下面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B.虽乘奔御风(奔,狂跑)C.清荣峻茂(荣,茂盛) D.属引凄异(属,连续)1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7、( )A文章主要是从“山”和“水”这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B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三峡雄奇险拔、清幽自然的景色。C.文章结尾引用渔者歌辞,增强了三峡悲凉气氛,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辛。D. 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17.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B绝 /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18.请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2分)(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8、是()(2分)A略无阙处(稍有一点点) B夏水襄陵(漫上)C良多趣味(实在) D每至晴初霜旦(结霜的早晨)20.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A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21.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2分)A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B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C 或王命急宣(或者) 或以钱币乞之(有人)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2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C绝多巘
9、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何陋之有B能以径寸之木 C吾欲之南海 D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2分)A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B乘奔御风(奔驰)C夏水襄陵(河岸) D属引凄异(连续)25.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6.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
10、:严肃)27.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28.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 (3分)沿溯阻绝 绝:.断绝 .极、最 C.缺乏 D.穿过( )有时朝发白帝 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 )水落而石出者 而:.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 )29.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1、(2分)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30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答谢中书书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辉:辉映)B晓雾将歇(歇:消散)C夕日欲颓
12、(颓:萎靡、衰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2下列语句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C实是/欲界之仙都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C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在有与它一样奇妙的景色了。)4对答谢中书书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用在文章开头,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这是古代作文开头从大处说来的一般格式,是常用的套话。B借古述今,为下文谈
13、论山水张本。C概叙入笔,证实山水之美,有激趣作用。D对山水洋溢着赞美之情,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表达的感情主要是( )A用谢灵运作比,表现世俗追名利,现在少有人能欣赏山水之“奇”。B用谢灵运自比,表明自己与朋友谢中书追求和志趣不同,因此作“书”回绝他。C婉讽世俗大都追求名利物欲,自己遗世独立的高洁淡泊情怀。D表明因自己与谢灵运志趣相投而自豪,从而再次强调山川之美。记承天寺夜游(一)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念无与乐者(想到) 遂至承天寺(就到) 寻张怀民(找)B亦未寝,相与(一同,共同)步于中庭(到) 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C藻、荇交横(水草
14、的总称) 盖竹柏影也(原来) 念无与乐者(共同)D何夜无月(几何) 但少闲人(只是) 欣然起行(走)2选出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选出下列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对下列各句理解正确的是(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解:想念没有和他一同快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理解:怀民也没有睡,相互扶持在庭院中散步。C庭下
1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理解: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澈空无的积水,水中还有藻类,荇菜纵横交错着,原来那些是竹和柏的影子。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解:什么样的夜没有月?什么地方没有竹和柏?但是却缺少像我们俩人这样的闲人罢了。5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B“藻荇交横”四个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C“盖竹柏影也”中只一个“影”字就点染影子的静谧、空灵之美。D这短短的三句话,没有一个写“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创造出一个冰清玉
16、洁的透明世界。6下列关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7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劝世人及时行乐,不要辜负良宵美景。B本文是一篇游记,主要记叙月夜之美。C本文主要是写张怀民,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D本文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8对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7、)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事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9下面赏析解说不当的项是( )A“欣然”二字,既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也衬托出“月色入户”的动人景致。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明张怀民同情苏轼被贬官的遭遇,
18、所以陪苏轼一起散步。C“积水空明”四个字,既反映了冷月的清光澄澈,又表现了寺院的洁静清幽。D“闲人”两字,是本文的文眼,是作者对世俗之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的心情。10关于木文的艺术特色,卜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篇幅短小,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寓意深刻,耐人寻味。B写月下庭中景物,用笔极为精练。可见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绘。C文章开笔先交代夜游的时间和原因,再绘写庭中景物,最后抒写作者的情怀。全文线索清楚,层次分明。D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而又活泼自然,简练而又含意深远,极具浪漫主义特色。(二)(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19、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托物言志、即景生情、类比象征、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
20、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7)、苏轼在这篇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A 范仲淹岳阳楼记 B 欧阳修醉翁亭记C柳宗元小石潭记 D 陶渊明桃花源记(8)、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古诗词理解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
21、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 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 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下列对使至塞上
22、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
23、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选出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奉使出征,要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颔联中运用比喻,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抑郁、孤寂的内心情感,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C.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视野开阔,意境雄浑,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D.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
24、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 选出使至塞上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下列对使至塞上理解和
25、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E.全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而重点在于写景,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意境开阔,景色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1、下面对渡荆门送别赏
26、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对登岳阳楼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
27、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对登岳阳楼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
28、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
29、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望岳的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所见所感B.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C.颔联前句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有的“神秀”,而后句则形象的衬托了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D.全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
30、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写的景物。 对春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突出写山河破碎、满城荒芜,写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触景
31、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企盼亲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家书抵万金是说一万两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句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之伤痛之外,诗人又叹息衰老,更增了一层悲哀。 对下面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
32、明了此行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C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D这首诗从题材上说是一首五言律诗,从体裁上说是思乡诗。诗中不是写诗人离开故乡的不舍,而是以故乡水为抒情主体,描写其万里相送的情谊,使游子对故乡之思倍增。阅读望岳诗,完成22-25题。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2.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
33、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23.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24.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
34、.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课外文言文(一)北人(北方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坐:因为。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仕于南方 ( )(2)席上啖菱
35、 ( )(3)或曰:“啖菱须去壳。”( )(4)欲以清热也 ( )27、翻译句子:(4分)其人自护所短。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8、下列句中加点的“食”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是( )(2分)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29、下列句中加点的“去”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是( )(2分)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30、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注释本:根。建:树立。倚:偏颇。体道:包含仁德。虚受:虚心接受。砥砺:磨练。名行:名节操行。14.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1)竹本固 固:_(2)夫如是 如是:_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_16.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竹似贤”?请简要概括。(3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