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 一、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 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
2、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 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 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 交际 一、 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
3、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三、 传播的种类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
4、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第四章 语言交际 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
5、照。 E.g.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残余影响,纳西族称谓反映母系社会。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方法与崇尚对称和谐的文化心理也大量反映在汉语词语中。(山高水长 水深火热)由于汉民族对于对称的偏爱,同此词汇出现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汉语重视词语结构排列的匀称性,汉语有音乐性,离不开匀称二字。四字语的语音段落一般
6、2+2,语音上成双成对 ,平仄相间,念起来节奏匀称十分上口。结论:以上仅仅是从亲属称谓的使用和词的构成方面观察文化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实际上,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人名、地名、商号名的选择,口彩及语讳,成语 及谚语等。专门研究语言与文化关联的一门学科是文化语言学。文化不仅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与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文化都施予很大的影响。 西方人“摸不透”中国人不是弄不清某个句子意思而是不习惯我们的交际风格。赵元任认为汉语常用“主题述题”(topiccomment)结构,在一个句子中主体部分列举人,事物或观念述题部分予以评价。主题和主语,述题和谓语不是相
7、同概念,主题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未知信息,主句在后,从句在前。英语中更习惯“主语谓语”结构。其实,说理方法的不同表明了价值观念的差异,美国人(演绎法)认为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而中国人(归纳法)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点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愿意与他人形成对抗。由此可见,交际风格与深层文化密切相关。 学者通常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 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 但斯考伦Scollon夫妇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存在这两种模式,真正的分歧在于对礼貌的不同看法,演绎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提
8、出的看法是理所当然或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这一看法,需要的只是作一些说明;归纳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它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用各种材料事实铺垫的方法)小结:1.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又深受文化的影响2.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却还未能在目前证实3.语言的诸因素中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词汇且两种语言间词语的内涵方面差异最大,语用规则和语篇结构方面差异也很多,这些差异大多和民族文化传统相关。第六章 非语言交际 一、 非语
9、言交际的界定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含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距离,讲话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二、 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Malandro&Baker马兰多&贝克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第一,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有严谨的结构;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
10、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第三,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时断时停,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 、第四,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手段是后天习得的。第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时大脑的左半球在进行工作,负责处理语言刺激,作信息分析和推理;非语言交际由大脑右半球处理。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语言
11、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三、 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 眼神: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 手势: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会有不同意义;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 身势: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 Eg:从上课坐姿看出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姿势与地
12、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地位高者比地位低者姿态更随便。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4. 面部表情:存在民族种族区别,但同一民族中也有差异尤其是男女的差异。5. 服饰:三项功能舒适、保护遮盖与文化展示但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且对一般人有种说服作用;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 触摸:Heslin分为五类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对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不同文化有不同规定。文化根据有些民族身体接触的多或少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气候寒冷的国家)。 五、 时间观念: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又不同的概念和
13、态度;即使在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仍抱有迥然不同的看法。 人类学家Hall分两类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强调时间表和事先安排;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不同文化背景对一项活动的筹划,开始,延续,结束也都有不同观念。提前计划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同文化中“准时”的感念理解也不同,即使同一文化里由于活动内容的不同理解也有所变化。六、 对空间的使用:不同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包括1.领域性 2.个人
14、空间和体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是无形的;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Hall 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6-18 英尺)、个人距离、(近者 1.5-2.5 远者 2.5-4)、社会距离(近者 4-7 远者 7-12)、公众距离(12-25,公众领袖 30 英尺)。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人的体距要小。 3.对于拥挤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对拥挤的态度也各异Eg: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中国人安于拥挤的情况。4. 位置安排: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
15、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 小结: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冲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第七章 社会交往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有的已经无法弄清。人们在实行这些习俗时病不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样做,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习俗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 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国贯穿着群体观念,尊人卑己,面子观念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习俗中却贯穿着个体观念、独立精神。 一、见面语 汉语和
16、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1) 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比较多。 2) 英语中重型的见面语如 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 3) 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于中少见的,比如直接用称呼代替问候:王老师! 4) 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 二、告别 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别的方式和节奏不同,英美人先表示几次,然后才站起来,正是的告别比较短暂。 中国人告别过程是前面短后面长,走到门口还要继续再聊一会儿。 第八章 人际关系 ( 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际关系差异甚大,受文化的制约。一般来说,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的独
17、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 一、家庭的地位与作用 1) 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每代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数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中国数代同堂,不过现代化过程中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父母常替孩子做决定。 2)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比个人和团体重要。在西方,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中国个人利益与愿望次要的首先要考虑家庭的利益且个人与家庭合二为一。 3)中国宗族观念很重,在老华侨中也有很
18、大的影响,宗族组织负责调节内部关系,保护组织内部成员。 4)中国家庭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内外有别,长幼有序”。区分兄弟极为重要,儒家“五 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家长制严格的等级制度 5)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要的,横的关系是主要的。在中国,新娘首先是做儿媳才是做妻子,纵的关系是主要的,横的关系是次要的。 6)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舆论有着强大的压力。在西方,儿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 二、 家庭化的社会关系 1. 美国人,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中国,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是扩大了的家庭带有家庭的特点,朋友关系更接近亲属,借用亲属称呼作称呼语。 2. 同乡的概
19、念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点,“同乡会馆”。 跨国公司用人的一个原则是职工应该来自不同国度,有助于公司发展。 三、 单位一个家庭式的组织 在我国有单位全包的做法,与我们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群体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按照家庭的模式处理社会上的问题。 在西方,没有类似我国单位这样的机构或部门,除工作的地方给付工资或薪水其他的事情被认为是个人的事,需个人处理与工作部门毫无关系。 四、 关系网家庭关系的再扩大 1. 西方国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做的事。 在东方国家运用关系网是须臾不可离的,关系网包括各种人,从亲属到同事从交往很深的朋友到关系一
20、般的熟人,做任何事几乎都离不开关系。 2. 与关系网有密切关系的是人情,中国人心中一般都有一本人情帐。人情帐可以放很久而不必还,但并不会因此而忘掉 五、圈内与圈外 正是由于中国人重视家庭以及扩大了的家庭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地把与自己接触的人分为“外人”和“自己人”。 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由于家庭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中国人难以与陌生人发展个人关系;二是中国人对于自己人和外人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对自己人是一个标准,对其他人是另一个标准。(对圈内圈外划分十分清楚,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与家庭观念,家族观念,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有密切关
21、联) 六、 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 在我国人际关系中的两个特点: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差别,这对于跨文化交际产生重大的影响。 1. 来华从事经贸谈判的西方人注意到,中方往往先试图建立友好的关系,贸易谈判相对容易取得成功。而西方人一般是就事论事。 2.在处理朋友关系方面,我国重视老朋友的关系,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无所不谈。美国等国家一生要迁移多次,很难有长久的友谊朋友圈常变动,一般不愿意朋友关系过深带有许多责任和义务且将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总结:人际关系受文化的制约,在中国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家庭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往往扩大至其他的人际关系中,对于圈内
22、外有严格化分。第十章 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二.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首先,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从另一个角度看,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e.g中国人,语言交际委婉含蓄,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谦逊。美国,更突出身体的,经济上的倾向。 中国自然的力量,群体倾向,感情成分,道德、伦理的正确与否。 三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真正地了解一种文化的价
23、值观极为困难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代与代之间的观念差异可反映年轻一代在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四学者们对于价值观的研究 人类价值观中有一些共同的方面,Kluckhohn&Strodtbeck如: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时间焦点,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侧重点。 80 年代初 Hofstede 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女性。 这四个价值尺度是衡量一个文化和一个社会具有该价值的相对尺度。后来发现,儒家工作动力的指数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关。总结:人
24、类价值观中有一些共同的方面,如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时间焦点,人们间的关系.再次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侧重点。80年代初 Hofstede分离出四个价值尺度,对此后研究有着重大影响且具有普遍意义。Bond的中国文化小组发现了儒家工作动力这个新尺度,这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有关。第五部分 提高跨文化意识第十一章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对于个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有:1. 认识上的误区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误以为对方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产生困惑,失望,造成交际失败。 2、 刻板印象 先于与某文化接触而对其先入为主地预判。刻板印象往往完全忽略个体区别 而且不轻
25、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使得人们无法客观的观察另一种文化,失去应有的敏感。三、 民族中心主义 按本族文化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第十二章 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一、 文化休克 一个人从一熟悉的环境迁移到另一陌生的地方,原来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等被另一套新的自己不熟悉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所替代,因而在心理上产生焦虑在情绪上不安定,甚至沮丧。在严重情况下,会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情况会馆精神病或者自杀,这便是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一词系Oberg 19
26、60年 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状况,有6个方面的表现: 1.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2. 失去朋友,地位,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3.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4. 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5. 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6. 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异文化的情况分为四种: 并非进入异环境的人都会发生文化休克,进入陌生环境的情况分为四种: 1 旅游者,异国停留时间短有各种“保护”,不感到生活的不便和工作的挫折,情绪高涨而不是沮丧,对于
27、不熟悉的种种文化现象抱着好奇的态度,不会情绪低落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等,异文化环境中停留时间较短,一般生活较优越与当地人只有业务上往来,所面对困来大体来自工作方面,可能对异文化有不适应但不会有很大冲击。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人员,如使馆工作人员,跨国公司职员,劳工,对外语言教师等。至少停留一两年,与当地人有较多接触,遇到困难较多,文化方面不适应情况经常出现,对于其心理承受能力要求较高。文化休克高发人群。 移民和政治避难者。文化适应方面遇到困难最多。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特别大。 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 文化休克集中反映在后两种人身上。 为什么一个人进入异文化环境会产生种种不良反应?各种解
28、释: 传统的解释把文化休克和人们失去亲人朋友后感到的悲痛联系起来。认为其原因都是由于失去了某种东西,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失去的可能是家庭、朋友、地位或者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东西。正是由于失去了这些最亲近的东西,人们在异文化环境中感到不适应,甚至是痛苦。 负面事件理论,认为生活中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失业、离婚、死亡)会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负面影响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会带来许多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因此人们感到抑郁、沮丧、消沉。不过,人们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 不同的人群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反应,一般说来,教育程度低、收入少的人,年纪大的人,妇女及未婚者适应能力
29、比较低。 社会支持减少论,社会支持指的是一个人在困难时得到亲戚、朋友、同事、熟人、邻居等在物质、道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与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离开自 己的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时,原来经常得到的社会支持大为减少,这时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价值分歧论,基点是人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价值观念的差别与文化适应能力成反比,价值观念差别愈大,适应能力愈低。(在文化方面,包括价值观念的差距越大,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大。) 二、 跨文化训练的历史与现状 零星的训练在很多国家都进行过,大规模的系统的跨文化训练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7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主要
30、涉及以下几类人员的训练: 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 将要出国留学的美国学生, 将要出国工作的美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将要出国赴任的外交人员,新移民。 美国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的名称中虽然包括了教育、训练和研究三部分,但训练所占的成分越来越大,导致一些跨文化研究者成立了自己的组织(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Intercultural Research) 三、 跨文化训练的方式 从最初比较简单的讲课到目前使用多媒体以及其它手段,已经经历几个
31、不同的发展阶段,Brislin总结有六类方式: 1. 以提供信息为主的训练(做演讲,放录像,提供阅读材料,组织讨论)传统、容易。2. 分析原因的训练(真实案例来从不同角度分析)3. 提高文化敏感的训练(举一反三)4. 改变认知行为的训练(改变认知行为,较少用)5. 体验型的的训练(角色扮演,参加田野训练)6.互动式的训练(交际,在交往中学习对方的文化习俗,学会各种交际的技巧)各种方法长交叉使用,互相补充。 典型实例分析是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受训者看了小故事以后, 每个人选一个答案说出理由,然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展开讨论。 优点:受训者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先做出判断,然后通过
32、讨论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许多这类的联系, 可以了解目的国文化的各个侧面,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技巧。 四、 跨文化训练目标 Hanvey 跨文化意识四个层次(努力达到第三层次,第四层次部分要求。): 1.通过旅游或课本了解异文化表象的特点。觉得奇特富有异国情调2.经历文化冲突,看到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重要而细微的不同方面,情绪沮丧,行为反常。 3 通过理性分析,理解异文化重要而细微的特点,在认知水平上感到可以接受; 4.长期生活于异文化中的体验,学会以当地人眼光看待世界,觉得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通常情况是交际双方有得有失完全不变化的情况较少,人们常放弃一些原来的作法而采
33、用对方的一些做法以求较和谐的交往。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都不主张异国人彻底本土化(go native),完全按本地人的风俗习惯办事。跨文化交际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合作。从人们的实践来看,在语言和非语言交际中达到一致的理解,在风俗习惯方面相互适应,虽不容易但不是不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价值观方面的分歧(真正的困难)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察觉,同时又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做到真正互相理解并不容易 。电影刮痧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一)“面子”问题引发价值观的冲突 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34、不同的民族和人群所持有的价值观不一样。影片中美籍华人许大同在美国生活了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行业年度的颁奖大会上,他的儿子丹尼斯和老板兼朋友约翰的儿子因为打游戏发生了争执,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由于丹尼斯不愿意道歉,许大同当众给了儿子一巴掌,约翰非常不理解许大同的这种行为。这是中西价值观冲突的典型体现。(二)许大同替父“顶罪”,引发家庭观的冲突影片中的一系列冲突都是由刮痧引起的。丹尼斯发烧,许父由于看不懂药瓶上英文,就采用刮痧的方式帮丹尼斯退烧,之后由于许大同匆忙去接父亲就把丹尼斯单独留在家里,丹尼斯擦伤了眼角,在医院就诊的过程中医生发现了丹尼斯身上的淤痕,就打电话报警,许大同由此而受到
35、起诉。他在法庭上一口咬定给儿子刮痧的是自己,不是别人,最后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就告诉了约翰实情,约翰实情的真相以后非常的困惑,他问许大同的爱人简宁为什么大同要隐瞒事实真相,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的痧,简宁只简单说了一句话:“因为他是中国人。”这其实就是中西在家庭观中差异的体现,中国人崇尚“家庭本位”,强调“长幼有序”,而西方人更崇尚“个人本位”,强调“人人平等”。(三)“实话实说”引发朋友观的冲突影片中许大同请了自己的好朋友约翰为自己做辩护律师,虽然约翰并不是很懂这方面的法律知识,但大同觉得约翰是自己的好朋友,比较了解自己,这显然对官并没有什么帮助。后来法庭上约翰指正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非常恼怒
36、,指责约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约翰觉得非常的委屈和不理解,“我只是实话实话而已。”中国传统的交友观念是有差异的。电影推手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一)家庭伦理观念冲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尤其看重血缘关系。“光宗耀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个人的荣辱都跟家族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家庭当中,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父亲有绝对的权威来管理家庭和教育孩子,如果父亲不在世了,那么大哥就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决定家里的大小事务,而孩子要孝顺父母,不得违背父母意愿。电影当中,晓生把父亲接到美国生活其实就是尽孝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家庭本位”的
37、体现。然而西方人重视独立的个体,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相对独立和平等的,孩子成年以后应该和父母分开住,所以玛莎接受不了朱老先生的突然“闯入”,认为他打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二)饮食文化冲突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大国,对于饮食有着独特的喜好,很早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饮食也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医养生学等理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注重“色、形、味”讲究用餐的礼仪,注重吃的情趣和氛围。影片中朱老先生是一位美食家,懂得很多养生的道理,讲究荤素搭配,阴阳调和,他认为“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属于隐性,肉类属于显性,应该配合起来吃才有利于身体健康。”西方人更注意饮食
38、科学和营养搭配,注重营养的价值取向,所以玛莎不理解朱老先生为什么要吃大米,肉和配菜,而且炒菜的时候还要放很多的油。朱老先生也不理解玛莎为什么每天只吃青菜和水果,认为这些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此外,影片中还展现了一家人用餐时的有趣画面,朱老先生吃着纯粹的中餐,玛莎吃着典型的西餐,晓生尴尬地接受着父亲和玛莎夹过来的食物,孙子杰米礼貌地拒绝爷爷夹给他的肉。(三)个人空间领域观念冲突所谓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中国人向来喜欢热闹,对距离不太敏感,在传统文化里,三代人共同居住或者四世同堂的情况很常见,全家几十口人可以住在一个房子里,即便拥挤但也可自如生活,是典型的群体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家庭里,最长者或者长辈拥有最高的权利,他们是家中的领导者,可以我行我素。影片中的朱老先生到了儿子家以后,理应他是这个家的长者,他可以我行我素,在客厅打太极、书房写字、烟头随便扔在草坪里,他也没有人跟人之间的距离感和相对独立空间的概念。玛莎却认为她才是家庭的核心,她是家庭的女主人,家是属于她的领域,她拥有主导的权利,与朱老先生没有足够的距离感让她觉得非常压抑,以至于无法安心创作,所以影片中她也一直在跟自己的丈夫抱怨希望能换一个大一点的房子,有足够大的空间让她能够安心创作。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