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缓和医疗 让生死两相安 春去夏来,草木大多披上新绿。时序轮换,季节更替,如同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规律。定 义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缓和医学定义为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和宗教的(心灵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面临威胁生命的疾病的患者和他们家人的生活质量。缓和医疗全球现状2015年10月6日,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该指数衡量了全球80个国家缓和医疗的质量。它聚焦于成人的缓和医疗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由20项定性和定量指标的得分构成,这些指标涵盖五大类别:缓和医疗的环境、人力资源、医疗护理
2、的可负担程度、护理质量和公众参与。在这80个国家的排名中,中国位列第71位。报告指出,这反映出中国对于缓和医疗有限的可获得性以及中国整体上低质量的缓和医疗服务。推广缓和医疗的目的提倡缓和医疗,其实首先帮助的是医护人员自己。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医生曾说过:“我曾经有一个病人离世,主管护士很痛苦,对我说:“我们协调了那么多次会诊,用了很多药,住院大夫为了他都不能下班,可是病人还是去世了,医疗手段究竟有什么用?”面对护士的困惑,我希望她能了解,其实这样生命期有限的病人,死亡并非不好的结局。医学的本质是帮助,而不是只用技术手段改变生命的自然进程。医学不能避免死亡,而是避免不合理的早死
3、。现代医学应该注重对人性和灵魂的帮助。提倡缓和医疗,还可以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无法要求医生把绝症治好。所有这些心理都有可能恶化医患关系,造成医患矛盾。通过缓和医疗,可以使医患双方都从容地面对死亡。推广缓和医疗,让病人平静离世,要做到这一点,目前看来并不容易。首先是对医疗的认识还有偏差。现阶段缓和医疗面临着缺乏资金支持的窘境。作为一门临床科学,缓和医学在中国发展还很不充分,很多临床医生对此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缓和医学旨在帮助患者和家人缓解痛苦。目前,缓和医学主要针对垂危(如仅剩6个月生命)的患者。而癌症患者的痛苦不仅是躯体的疼痛,还有一些其他的痛苦:如呼吸不畅、紧迫感、窒息感、恶心呕吐,大便干燥、
4、排便不畅等;有些患者甚至在临终之前还会出现精神问题:如谵妄、抑郁。缓和医学正是要是缓和这些痛苦。真正的缓和医疗是一种组合医疗手段,即在医生的带领下,为患者提供综合服务:医生治疗,护士护理,社工帮助,社区有站。牧师也可能参与,不信教的患者同样可以得到牧师给予的精神抚慰。“安乐死”是因为“痛苦”解决“人”,而“缓和医疗”是为“人”解决“痛苦”缓和医疗的内容1.症状控制 2.舒适护理 3.心理支持 4.社会支持 5.灵性支持症 状 控 制搞定“吃、喝、拉、撒、睡”舒 适 护 理心理、社会支持灵 性 关 怀协助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心灵得到平静与安宁接受死亡,信仰是助力。多学科团队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关
5、于生命的教育无论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医学院,都有严重缺失。我们的医生在面对现代医学并不能治愈的疾病时,不知道怎样传递坏消息,给病人提出恰当的建议,往往选择回避或继续对病人进行有创治疗。而另外一方面,社会上对死亡的不科学认知和忌讳,使许多病人家属每天都在自责、愧疚、疲惫、烦躁中度日,也有的病人家属还在想尽一切办现代临终关怀的起源缓和医疗作为一门学科,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1967年,英国圣公会护士西西里桑德丝(Cicely Saunders)遵从病人的愿望,进修心理、医学,终于在1967年于伦敦建立了世界第一座现代化兼医疗科技及心理照顾的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St.Christophers Hospice Houses)。桑德丝女士亲自带领医疗团队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癌症的镇痛研究及灵性关怀。*安宁院(HOSPICE)最早出现于12世纪,原指朝圣途中的驿站。从1967年圣科利斯朵夫安宁院成立开始,现代缓和医疗的模式就此确立,其后,这种模式逐渐地被世界各发达地方接受和推广。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圣克里斯多弗安宁院St.ChristophersHospice西西里桑德斯女士(1918年1月22日2005年7月14日)缓和医疗的确立1987年在英国被批准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台湾:安宁疗护香港:舒缓医学、宁养服务(主要指居家照顾)大陆:姑息医学、缓和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