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湖南怀化市住建局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20题)客观题主要考查了社会热点、时事政治、公文常识等内容。二、写作题材料背景:有网民说,中国楼市正在上演罕见“天文异象”:三四线城市“多地大旱”, 急需落雨;而一线及少数二线城市正在遭遇“水灾”。更奇特的是,政府在“旱区”采取了“人工降雨”措施,但“雨”却落到了“涝区”。房地产去库存需提 高政策发力精准度。问题:请以科学发力去库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参考解析考查遴选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专业素养。参考范文1(1002字)去库存是场持久战继非“限购”城市首套普通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比再次降低5个百分点,2016 年
2、又有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一系列化解房地产库存具体举措,内容包括减免交易环 节税费、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等等。上述举措正向效应已有所显现,譬如有监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15个样本城市总体成交量比去年春节期间增长6.9%,其中超过半数(8个)城市成交量增幅较为显著。伴随更多宽松政策落地、发力,始自去年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住宅类市场)温和回暖趋势或可望延续。但这并不表明房地产市场会像2009年那样遽然止跌并报复性反弹。房地产去库存任务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持续处于艰巨繁重基本态势中,原因在于:首先,目前出现的房地产市场回暖迹象,远不足于扭转供过于求的基本面。 尽管去年全年商品房和住宅销售额分别
3、增长了14.4%和16.6%,但由于各地新房 上市速度相对更快,因此截至去年12月末,全国商品房和住宅待售面积仍然增长了15.6%和11.2%,去库存的压力仍在继续加重中。其次,目前出现的房地产市场总体回暖,是在区域市场加速分化情况下汇总 的结果。也就是说,房地产去库存的“主战场”,即构成全国房地产市场主干部分(70%以上)的三线以下城市的销售情况并未出现明显反转,去年全年这些地区的房地产销量增幅仅为2.8%,排除掉少部分重点城市后的全国大部分房地产市场,实际仍在低位徘徊中。第三,目前已出台并且近期可见效的去库存举措,基本都属于需求端的微刺 激。而这类微刺激虽然符合“稳”和“准”的总体原则,但
4、毕竟无法从根本上改 变房地产市场的根本格局。譬如降低首付款比例,去年出台的“930新政”中,已经把非“限购”城市的首付款比例从30%下调至25%,其后第四季度36个非“限购”重点城市的销售面积也确实比前三季度均值增长了34%,但这一增幅相比无此利好的一线城市销售增幅(27%)差别并不大。因此房地产去库存的治本之策,还是要靠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而这类改革,显然无法在短期内一蹴而就。最后,房地产去库存的目标函数中,本身就包含有“防止新的产能过剩”。因此,这一任务推进过程中,本来就没有必要过分求快以致市场再次形成错误预期。中国的房地产去库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并且较为“煎熬”的时期,让市场找到出清价格
5、,让开发商、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市场主体学会为自己错误买单,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房地产去库存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始终保持定力与理性的前提下,张弛有度地精准发力、顺势而为。参考范文2(1379字)房地产去库存不仅是卖房子短期看,三四线城市需要严控土地入市规模,缓解库存压力。长远看,三四线城市必须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找准对接产业以增加城市就业岗位。地方政府还要加大财政投入,将进城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让其享受平等的公共资源以及便利的基础设施。国土资源部日前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结合房地产去库存,实施有效用地调节政策,保持房地
6、产市场平稳运行,在住房供求关系紧张地区适度增加用地规模,对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城市,减少直至停止住房用地供应。此次国土资源部提出对库存较高城市减少用地供应,体现了“一城一策”思 路。这种政策态度,与我国目前存在的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差异巨大有 关。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房地产去库存确定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后,相关部委出台了降低首付比例、降契税等鼓励购房的措施,各地方政府也是去库存措施频出。然而,在一二线楼市火爆了几个月后,从目前情况看,全国整体上去库存的效果仍不大理想。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存在差异,城市间楼市分化趋势继续加剧,近期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楼市成交放量,有的城市新房库存
7、量甚至创出新低,但多数三四线城市存销比仍高达30多个月,有的还出现了库存继续扩大的情况。一线楼市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借政策利好发动了新一轮的上涨攻势,三四线楼市却是步履蹒跚甚至有些积重难返,这样的市场反应显然不符合政策意图。三四线楼市对利好政策无动于衷,这种现象说明,房地产去库存绝不仅仅是卖房子。 导致我国各城市楼市供需关系不均衡,以及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城市间房地产市场受制于人口和投资的“虹吸效应”。长期以来,一线城市在发展中具有诸多优势,如市场大、机会多、收入较高、社会环境相对公平等,这些优势让一线城市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进一步吸走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企业总部等。各类
8、资金不断涌入,人口不断聚集,一线城市住房供求关系持续紧张,房价也就有了高企的理由。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在人才流出、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影响下,土地供应过剩,房地产市场长期萧条,去库存压力自然是持续存在。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房地产去库存对三四线城市而言,并不是单纯地卖房子,这些城市必须通过对自身的调整完善来吸引人口和投资,这样才能最终打赢楼市去库存的持久战。短期看,三四线城市需要严控土地入市规模,缓 解库存压力。长远看,三四线城市必须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找准对接产业以增加城市就业岗位,让农民工在城市扎下根。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加大财政投入,将新市民都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让其享受平等的公
9、共资源以及便利的基础设施。只有这些举措逐步到位,三四线楼市才能真正步入良性循环,并最终化解掉房地产库存压力。房屋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居住,三四线城市要解决房地产库存问题,就必须让足够多的人口在当地找到工作,并定居下来。因此,三四线楼市去库存的关键,不是想办法找到买家让房子脱手,而是搞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一些城市楼市目前的萧条,是地区发展长期不均衡的结果。如果地方政府只是想着使用各种行政的、财政的手段,为了去库存而去库存,这不仅无助于解决地方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问题,还极可能催生新的市场运行风险,诱发新的后遗症。说到底,房地产去库存是个发展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急不行,光着 急也
10、不行。三、写作题材料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当前,治理城市建筑乱象需要多措并举,尤其要确立文化自信。问题:请针对建筑乱象写一篇议论文。参考解析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史书,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城市建筑之所以乱象丛生, 一些地方以权代法的
11、决策者、唯领导马首是瞻的设计师、将可行性研究做成“可批性”研究的职能部门,都难辞其咎。但究其根本,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关键是确立文化自信,推动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序列中展现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蕴。建筑界求快、求洋、求怪乱象,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急功近利。背后凸显创新能力匮乏。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仿造。如同一场声势浩大的“模仿秀”,世界各地有名的建筑,如果你有足够时间和兴趣,在中国都能找到“仿造者”。城市之间的建筑仿造更是泛滥成灾,争相比拼盖高楼即是变相建筑仿造的“杰作”。仿造或许是一条捷径,但是,仿造一定是一
12、条越走越窄的道路。更为关键的是,仿造还将养成惰性,消解创新能力,成为一个永远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捡吃“残渣剩饭”的人。仿造多了,个性必然减少,千城一面也就难以避免。仿造是短视之举。此中关键原因就是,你可以仿造任何建筑,但你无法仿造个性和文化。无论是什么建筑,人们之所以仿造它,就是因为它有名气,希望借此走一条成功捷径。可是,有名气的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附载于建筑之上的独特个性和文化。个性是生命,文化是灵魂,如果没有个性和文化的支撑,就不可 能有名气的远播。显然,仿造只能仿造建筑本身,附载于建筑上的个性和文化是仿造不来的。这样的仿造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特色,更没有
13、自己的灵魂。只是躯壳,只有空架。城市如同人,理应各具特色,各有个性。可在急功近利心态驱使下,“求快、求洋、求怪乱象”不仅使建筑失去个性,也使城市千城一面。此中再次说明,缺失创新能力是多么可悲和可怕的事情。毫无疑问,当创新匮乏成为中国建筑界的 “死穴”,建筑界“求快、求洋、求怪乱象”便是一道无解题。市建筑五大乱象乱象一:崇洋。这些年来,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 登场,以美国白宫的出镜率为最高。同时,笃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也迅速蔓延。我国四大一线城市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地标建筑中,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15座之多。一些在西方都很难被付诸实施的“
14、超前卫”建筑设计,在我国也有人追捧,西方建筑理念如水银泻地般在我们的一些城市流淌,我国俨然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建筑理念的“试验场”。乱象二:求怪。相较于崇洋追外的洋派建筑,一味追求怪异造型而罔顾安全、不讲实用的雷人设计更是屡见不鲜。一些号称“后现代”“反力学”的奇异建筑纷纷出笼,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不少设计师以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认为颠覆传统、与众不同就是“标志性”,似乎什么样的建筑形态都有存在的理由。乱象三:趋同。“擦黑板式”的旧城改造屡见不鲜,城市的传统个性荡然无存。建筑设计师相互抄袭司空见惯,为了赶工期、抢时间,往往东拼西凑、照抄照搬
15、,大中小城市如同个头不一的“一母同胞”。城市模样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一眼望去,各个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 和千篇一律的市政风貌。乱象四:贪大。近些年来,各地大都做起了“大规划”。一时间,大广场、大马路、大街区、大立交、大草坪纷纷上马,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一 些地方政府出资的项目在这场竞赛中推波助澜,不时有新建筑刷新全国乃至全球建筑高度、体量等纪录。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不少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有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将达1300多座,是美国的2.5倍。乱象五:逐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却乐于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奢华工程。在严重缺水的地方
16、挖人工湖、建大喷泉,打造“北国江南”;对城区道路反复开膛破肚,还称之为“实施畅通工程”;安装价值不菲的景观灯,打造“不夜城”。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有的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则沦为 贪官与不法商人利益输送的温床。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史书,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城市建筑之所以乱象丛生,一些地方以权代法的决策者、唯领导马首是瞻的设计师、将可行性研究做成“可批性”研究的职能部门,都难辞其咎。但究其根本,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治 理城市建筑乱象,关键是确立文化自信,推动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序列中展现独 特魅力和厚重底蕴。构建中国
17、特色建筑文化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应认真梳理和汲取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坚持以人为本的建 筑本原,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妥善处理城市建筑形与神、点与面、取与舍的关系,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的裹挟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弄清楚西方建筑文化的来龙去脉,把东西方建筑文化融会贯通,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过程中吸收西方优秀建筑理念,在与西方建筑技艺交融对话中不断发展中国建筑文化,努力建造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应抓紧构建体现民族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中
18、国建筑文化,让建筑回归理性,以用为先;回归生态,以俭为先;回归社会,以公为先;回归专业,以责为先。鼓励院校、专家、媒体开展建筑文化讨论,在大众媒体开设建筑文化专栏,在全社会树立正确建筑价值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意弥补国民建筑文化素养的不足。从娃娃开始抓审美文化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重视美学素质培养。作为“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尤其应补上建筑文化这一课。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应从扭转非理性的规划设计入手。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对城市核心区建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划出红线,
19、注重延续城市文脉。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工作,找到符合国情和地域文化的规划方法,在深入挖掘建筑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上下足功夫。城市规划部门应严格把关,对不合理、不合格、不和谐的规划设计坚决说“不”,从严从细制定规划设计的规范,不给粗俗、浪费、复制、抄袭的规划设计方案开绿灯,营造严谨重质的氛围。强化规划设计管理,以鼓励尊重文脉、创新设计为出发点,制定管理目标、管理办法及综合应用细则,为推出更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大力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有人说,奇怪建筑产生的责任归属应当三七开,决策者七、建筑师三。事实的确如此。一方面,面对汹涌而至的欧美建筑潮流,一些还不成熟
20、的年轻建筑设计师不免眼花缭乱、失根失重;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新增建筑数量面前,我国建筑设计师与人口之比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的1/5到1/10。高强度、低收费、恶竞争,使我国一些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出现“拿着农民工工资,掐着秒表加班”的状况,于是,敷衍应付、东拼西凑、囫囵吞枣、山寨模仿也就成了常态。应下决心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大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消除迷茫和误解,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 发展。同时,让建筑设计师学习环保、节能、智能等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深 入了解西方过程中反思自己,在与
21、世界文化对话中提升自己,进而将建筑文化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认识,并用通感、体悟等东方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升华,完成中 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的重构。惟有如此,才能培养既尊重国情与历史、又懂得西方与现代的优秀建筑设计人才队伍,促使城市建筑走上传承文化、鼓励原创、重视质量的良性发展之路。为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建筑设计师在工程设计中的主导作用,应早日出台相关法规,将建筑设计纳入法治化轨道。坚决摒弃“长官意志”和“瞎指挥”畸形政绩观对城市建筑的“瞎指挥”,是城市建筑出现乱象的重要原因。为此,应完善决策机制,把错置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城市建筑话语权交还给市场和使用者,将行政权力严格限定在项目合法、经
22、济可行等把关方面,让政府成为强有力的监督方;健全民主集中制,形成项目绩效评价硬约束,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遏制举债建设“形象工程”;规划和建设部门除了把好程序合法关,还要把好建筑艺术关和技术关,使城市建筑既不是简单由行政力量定夺和摆布,也不是任由商业力量主宰和决定;将招投标信息、评审意见、领导决策意见等全部在网上公布,杜绝暗箱操作,冲破利益圈子;完善决策全程记录存档制度,使决策过程可事后追溯、决策过错能有据可究;充分发挥地方人大行使重大事项决策 的权力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当务之急是建立实实在在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专业人士话语权。相关责任人必须认真接受建设委员会的审查
23、质询,确保评审团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从机制上防止专家团成为决策者的“应声虫”和“表决器”。建立方案公开和决策信息公开制度,主动征询公众意见。同时,可加强对已建、在建、在批建筑的审核、改造。对已建建筑要认真梳理排查,需要改进又能够改进的,应协调业主单位进行改进;对在建建筑要进行复核,确有必要的要在设计方案上 作出调整;对在批建筑更要进行严格审核,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决不姑息迁就。参考范文1(1256字)“奇葩建筑”透漏出的腐败元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堪称经典之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
24、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4月21日人民日 报)“奇葩建筑”也有设计和建造的过程,可能在设计过程中更多了一些“创意”。 然而,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史书,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在建筑的设计理念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审美和物理原理,既不是随心所欲的堆砌,也不是“以旧换新”的更替。这个充满了科学和文化的领域,一旦和其他也本该规范的方方面面一样,被失控的权力左右,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不同的是,建筑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无法轻易隐匿或抹去。这就不同于诸多被权力扭曲的东西,还能在抽象层面 自圆其说。其实,失控的权力一直在“坏事”。其中,既可以让法律法
25、规走形,也能让国家方针政策变样。即使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这种权力生态下,有涉官员政绩的城市建筑,必然屈从于权力的意志。当然,在既成的行政格局下,有关城市建设,也是不能离开政府规划的。问题在于,权力的意志并非满足于拍板定局,而是要符合政绩的“设计理念”。如果说政绩的“设 计理念”与建筑的文化元素基本相同,那也是皆大欢喜。但是,某些权力除了在 “标志性”上突出建筑的观感外,剩下的可能就是腐败元素了。人民日报罗列了城市建筑五大乱象:崇洋、求怪、趋同、贪大和逐奢。 如果将其归纳起来,既像是没文化而又虚荣的“傻大”,又像是花父母的钱不心 痛的“败家子”。但究其实质,城市建筑五大
26、乱象,是相关地方政府畸形政绩观的生动写照。其中的“崇洋”和“趋同”,反映出急功近利中的“急”。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一方面是崇洋,另一方面也是山寨的省力,“省力”的目的就是快速;“贪大”和“逐奢”,暴露出急功近利中的“利”,规模越大,投资越高,权力寻租的空间就更广泛;而其中的“求怪”,就是急功近利中的“功”,因为建筑的形态越怪异,就越能起到“标志”作用,越能凸显自己的政绩。这“五大乱象”在某些地方政府的畸形政绩观中,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名利双收。因此,“奇葩建筑”透漏出了腐败元素。实际上,权力腐败给社会带来的 危害,岂止是显像的“奇葩建筑”,对相对隐形的社会价值观,社会秩序和规则 的破坏更为严重。
27、而奇葩建筑反应出的畸形政绩观,是与其他权力腐败的根源是相同的。只不过前者更直观,更不容掩饰而已。就如一个本来心术不正的人,再 穿上一件奇装异服一样。就事论事,城市建筑出现乱象的重要原因,是畸形政绩观对城市建筑的“瞎 指挥”;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当务之急是建立实实在在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专业人士话语权。如果把这些认识延伸开去,也十分符合对权力加强监督规范的反 腐理念。这既涉及到简政放权,也有关政府行为的公开透明。因此,若能利用好“奇葩建筑”这个“标志性”反面教材,对此的解读,都能在反腐败的过程中, 为制度建设提供具体的思路和切入点。参考范文2(1983字)从文化高度把握城市建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特
28、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大会堂、“鸟巢”等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奇葩”建筑,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纲要强调,“发展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贯彻落实这些基本理念,应从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度把握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当前,一些城市建筑乱象丛生,奇形怪状的建筑物拔地而起,个别城市甚至成了外国设计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归纳起来,我国城市建筑乱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贪大。近年来,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大工程、建大广场,“领着群众干,做给领导看;风风光光上马,冷冷清清收场”。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
29、,大多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甚至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搞利益输送的温床。媚洋。在一些城市,山寨白宫、山寨凡尔赛宫、山寨威尼斯小镇频频亮相,盲目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蔓延。在西方国家只存在于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的畸形建筑,比如1996年国际建筑协会大会上展览的扭曲形的摩天大楼,在我国竟然堂而皇之地盖了起来。求怪。一些地方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已沦为外国建筑师“另类”设计的试验场。这些稀奇古怪的建筑违背科学的力学原则,浪费大量建材和资金,施工安装也很困难,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趣味大相径庭,与民族文 化格格不入。建筑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是矗立在大地上的史书,是鲜明的文
30、化符号。与这些基本定位相对照,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建筑存在共同的“病态”。经过深入把脉问诊,吴良镛认为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失之于方向不明,贝聿铭表示一些当代中国建筑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从深层次看,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的混乱,反映的是文化自信与文化内涵的匮乏,即同文化越 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城市是一个生命体。梁思成先生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如果说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建筑是城市的肌体,那么,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与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精气神。肌体和精神交融汇合,才是真正有生命
31、力的建筑,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所需要、城市居民所认可的建筑。文化是城市建筑的灵魂,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风格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建筑,不仅可以遮风 挡雨,而且可以赋予市民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十分辉煌。中国建筑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更注重自然和生活,鲜明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时至今日,我国古代城市建筑思想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英国思想家罗素曾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
32、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当我们把城市建筑理念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为恢弘深远的眼光和抱负。文化为建筑增光辉,建筑为文化扬新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上海的弄堂,山西的大院,湘西的吊脚楼这些建筑“因风吹火,照纹劈柴”,既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俗相适应, 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绽放,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绚烂彰显。这些饱经沧桑的建筑瑰宝,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价值与日俱增、历久弥新。当代中国建筑当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吸收现代成果、融入现代
33、元素,但不能忘记,它们还背靠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样式。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既要传承弘扬,又要借鉴创新;既要有“自美其美”的底气,又要有“美人之美”的心胸。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应着力打造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审美趣味有机结合的现代中国建筑。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依山借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通透灵秀,尽显“师法自然,巧夺天工”的中国园林建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审美趣味相结合的典范。对此,贝聿铭有着坚定的信念:“从 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中华建筑文化树大根深,可以借鉴和发挥的闪光点足够多。“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能够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守常明变,守正出新。我们讲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 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因此,在推进城市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引导他们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对历 史文脉的继承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