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二轮题型必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docx

上传人(卖家):青草浅笑 文档编号:609656 上传时间:2020-06-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二轮题型必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化学二轮题型必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化学二轮题型必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化学二轮题型必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化学二轮题型必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1 页,共 21 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题型对题必练届高考化学二轮题型对题必练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3 小题,共 46 分) 1.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 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 庾信的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从化学成分分析现实 生活中“飞絮”“鹅毛”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 反应 D. 东晋葛供肘后备急方

2、中“青蒿一握,以水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操作 与“渍”和“绞”原理相近的是浸泡、过滤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下列有关笔 墨纸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笔头多用黄鼠狼的尾毛扎成,黄鼠狼尾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 古时的油烟墨常用动植物油脂烧制而成,其中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 油脂 C. 宣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用稻草、麦秸等原料制成 D. 澄泥砚是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的陶砚,其主要成分为大理 石 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我 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 其中有:

3、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 积变又还成丹砂”;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说明水银发生了还原反应 B.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 + 3Cu2+= 2Fe3+ 3Cu C. 根据可知温度计打破后可以用硫粉覆盖水银,防止中毒 D. 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 4.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 析不正确的是( ) A. 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 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 诗句“爆竹声

4、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第 2 页,共 21 页 D. 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 现象 5.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以下两篇古代文献中都涉及到了KNO 3.对其解 释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古代文献 记载 1 开宝本草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 煎炼而成” 2 本草纲目 “(火药)乃焰硝(KNO3)、硫黄、山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餇 诸药者” A. 1 中利用了溶解、蒸发、结晶的过程 B. 可用 1中方法制成KNO3是由于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C. 2 中火药使用时体现了

5、硝酸钾的氧化性 D. 2 中火药使用时产物可能污染环境 6.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句 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王安石诗句“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雷雨天实现了大气中氮的 固定 B. 于谦诗句“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乌金”指的是石油 C. 赵孟螟诗句“纷纷灿烂如星陨,霍霍喧逐似火攻”。灿烂的烟花与某些金属元 素的焰色反应有关 D. 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金性质稳定, 存在游离态, 可用物理方法获得 7.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很多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树银花”中的焰火实质

6、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B. “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 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化学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8.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 关的化学知识,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 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A. 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 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B.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7、,其中第一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是描写“碘的升华”现象。 第 3 页,共 21 页 C. 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 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 D. 本草经集注记载:“鸡屎矾(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入药用,惟堪镀 作,以合熟铜;投苦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表明碱式 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9.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积淀。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中一项重要发明,发生了分解反应 B. 古语:“雷雨发庄稼”,是因为发生了自然固氮 C.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

8、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D. 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来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10. 我国出土的文物呈现了瑰丽的历史文化。下列文物中,主要成分属于纤维素的是 A唐兽首玛瑙杯 B西汉藏青丝衣 C西夏佛经纸本 D.东汉青铜奔马 A. A B. B C. C D. D 11. 古诗词很浪漫且充满了艺术魅力,成语俗语等脍炙人口,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 宝下列诗词、语句中包含的化学反应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水滴石穿 12.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下列古法酿酒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

9、( ) A. B. C. D. 13. 饮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 为方便饮用, 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取罐装饮料茶: 第 4 页,共 21 页 根据上述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是萃取 B. 是过滤 C. 是分液 D. 维生素 C可作抗氧化剂 14.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 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 B. 庾信的 杨柳歌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从化学成分分析现 实生活中“飞絮”“鹅毛”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C. 王安石诗句“爆竹声

10、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 反应 D.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 热能 15.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我国古代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下 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中,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 热能 B. 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 C. 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 D. 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 变又还成丹砂”。这个过程为可逆反应 16

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化学的视角看,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B C D 中华 文化 “千淘万漉虽辛 苦,吹尽狂沙始 到金”-刘禹锡 浪涛沙 天工开物锤 锻篇(冶铁)记载: “谚云, 万器以钳 为祖。 非无稽之说 也。” 成语“刀耕火耨 (nu)” 侯德榜 从化学 的视角 理解 诗句中的“淘、 漉”相当于分离 提 纯 操 作 中 的 “过滤” “钳”是指作为 熔铁炉、加热炉的 坩埚 古人播种前先伐 去 树 木 烧 掉 野 草,用余灰可以 肥田,还可以降 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 人,主要成就:侯氏制 碱法,该碱指的是纯碱 第 5 页,共 21 页 低土壤碱性 A. A B. B C.

12、C D. D 17. “秦砖汉瓦”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同是由黏土烧制的砖瓦,有的是黑 色的,有的却是红色的,你猜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 A. 土壤中含有铁粉、二氧化锰等 B. 黑砖瓦是煅烧过程中附着了炭黑,红砖瓦则是添加了红色耐高温染料 C. 土壤中含有的铜元素经过不同工艺煅烧,分别生成了黑色 CuO和红色 Cu D. 土壤中含有的铁元素经过不同工艺煅烧,分别生成了黑色Fe3O4或 FeO 和红色 Fe2O3 18.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表现了文物修复者穿越古今与百年之前的人进行对话 的职业体验,让我们领略到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下列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 A B

13、 C D 银器用除锈剂见新 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 古画水洗除尘 木器表面擦拭烫蜡 A. A B. B C. C D. D 19.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区大。下列两篇古代文献中都涉及到了KNO3.文献: 开宝本草记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 而成”,文献本草纲目“火药乃焰硝(KNO3)、硫黄、山木炭所合,以为烽 燧餇诸药者。”下列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文献中提取KNO3利用了溶解、蒸发结品的实验过程 B. 用文献中方法制取KNO3是因为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C. 文献中火药的使用体现了硝酸钾的氧化性 D. 文献中使用火药的产物会污染环境

14、 20. 油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制作技艺的最后一步使用的桐油(主 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可因自行聚合而固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第 6 页,共 21 页 A. 1,2 丙二醇与甘油互为同系物 B. C17H33COOH 的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共 17 种 C. 天然桐油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桐油的自行聚合固化属于缩聚反应 21. 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文献 解释 A “三月打雷麦谷堆” 反应之一是N2+ 2O2 放电 2NO2 B “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 “火树银花”与焰色反应有关,焰色反应为 化学变化 C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

15、炉” 酿酒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D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 取汁” 该过程包括萃取和过滤两个操作 A. A B. B C. C D. D 22. 火药的发明也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和认识过程,硝的引入是制火药的关键。爆 炸时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KNO3+ 3C + S = K2S + N2 +3CO2,下列有关 说法正确的是( ) A. 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因颜色差别不大,在使用时容易搞错。本草经集 注中关于硝石鉴别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此法与近代 焰色反应鉴别方法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极为相似 B. 开宝本草中记载硝酸钾的提取: “此即地霜也, 所

16、在山泽, 冬月地上有霜, 扫取以水淋汁后, 乃煎炼而成”。 文中对涉及到的操作方法有: 溶解、 蒸发、 升华、 结晶 C. 收集黑火药爆炸后的烟尘和气体产物,分别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均能使 溶液紫红色褪去,可推知S2具有还原性及SO2具有漂白性 D. 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岩层中,实验室试管中残留的硫可用二 硫化碳或热强碱溶液来清洗 2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 下列各文献中所记载的古代化学研究过程或成 果不涉及分离提纯操作的是( ) A. 本草衍义“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 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 B. 齐民要

17、术“凡酿酒失所味者,或初好后动未压者,皆宜廻作醋。” C. 开宝本草“(消石) 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 成。” 第 7 页,共 21 页 D. 本草纲目“(烧酒) 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盛 露滴。”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4 分) 24. 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专家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也令人体 会到化学方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巨大作用。某博物馆修复出土铁器的过程如下。 (1)检测锈蚀产物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Fe3O4 Fe2O3 H2O FeO(OH) FeOCl 铁器在具有O2、_等环境中容易被腐蚀。 (2)分析腐蚀

18、原理:一般认为,铁经过了如下腐蚀循环。 .Fe转化为Fe2+。 .Fe2+在自然环境中形成FeO(OH),该物质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 .FeO(OH)和Fe2+反应形成致密的Fe3O4保护层,Fe2+的作用是_。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Fe3O4保护层被氧化为FeO(OH),如此反复腐蚀。 _Fe3O4_O2+ 6H2O =_FeO(OH)(将反应补充完整) (3)研究发现, Cl对铁的腐蚀会造成严重影响。 化学修复: 脱氯、 还原, 形成Fe3O4保 护层,方法如下: 将铁器浸没在盛有0.5mol/L Na2SO3、0.5mol/L NaOH溶液的容器中,

19、缓慢加热至 6090.一段时间,取出器物,用 NaOH溶液洗涤至无Cl。 检测洗涤液中Cl的方法是_。 脱氯反应:FeOCl + OH= FeO(OH) + Cl.离子反应的本质是离子浓度的减小, 比较 FeOCl 与FeO(OH)溶解度的大小:_。 Na2SO3还原FeO(OH)形成Fe3O4的离子方程式是_。 25. 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古代化学的研究成果,本草纲目 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 铳机诸药者”,反应原理为:S + 2KNO3+ 3C = K2S + N2 +3CO2。 (1)氮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_,烟花燃放过程中,钾元素中的电子跃

20、迁的 方式是_,K、S、N、O四种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上述 反应涉及的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_(填元素符号)。 (2)碳元素除可形成常见的氧化物 CO、CO2外,还可形成C2O3(结构式为 )。C2O3与水反应可生成草酸(HOOC COOH)。 C2O3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CO2分子的立体构型为_。 草酸与正丁酸(CH3CH2CH2COOH)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2,二者的熔点分别为 101、7.9,导致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_。 第 8 页,共 21 页 CO分子中键与键个数比为_。 (3)超氧化钾的晶胞结构图如下: 则与K+等距离且最近的K+个数为_,若晶胞参数为 d

21、pn,则该超氧化物的密 度为_g cm3(用含 d、NA的代数式表示,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26. 彩绘类文物是我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兵马俑大量使用了铜硅酸盐和铅白 颜料。回答下列问题: (1)BaCuSi2O6(中国紫)和 BaCuSi4O10(中国蓝)中铜元素的化合价均为_价;已 知Fe3O4可写作FeOFe2O3,则BaCu2Si2O7(中国深蓝)的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 _。 (2)铅白在古代称为胡粉,主要成分为2PCO3 Pb(OH)2,可由铅霜Pb( CH3 COO)2 制得。 本草图经:“其法以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置醋瓮中,密封, 经久成霜“。用铅杂水

22、银代替纯铅制Pb( CH3 COO)2的目的是_。 铅霜放置在空气中生成铅白,同时挥发出醋酸的化学方程式为_。 用铅白作绘画涂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铅白会被硫化为 PbS,可用H2O2溶液修 复为白色的硫酸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27. (唐本草):“绛矾,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 正如璿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天然 绛矾主要含硫酸亚铁(FeSO4 7H2O), 常或多或少的 含铜、铝、镁、锌等夹杂物,可入药。灼烧绛矾可 得到SO2、SO3、H2O及铁的氧化物(如Fe2O3等)。 (1)Fe2+的 M层电子排布式为_,FeSO4 7H2O的组成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 _个区;硫元素

23、所在周期中第一电离能较小的前三种元素是_(按由小到 大顺序写元素符号)。 (2)H2O、 SO2、 SO3、 SO4 2四种微粒中,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的是_, 属于 V形分子的是_,属于非极性分子的是_。 (3)铁的两种化合物 FeO、FeS 的熔点分别为1369、1193,则这两种物质的晶 体类型是_,造成两者沸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 (4)铁能形成多种氧化物,其中一种氧化物的晶胞如图所示,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 为_。由铁的配位离子构成的空间结构是_。若晶胞参数是 a pm,则该 氧化物的密度为_g cm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用含 a、NA的代数 式表示)。 第 9

24、页,共 21 页 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以古诗词为载体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难度较易,注重知识的积累。 【解析】 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 A正确; B.鹅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飞絮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故 B错误;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火药爆炸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物质,故 C 正确; D.“青蒿一握, 以水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中包括了浸泡和过滤操作, 与“渍”和“绞” 原理,故 D正确。 故选 B。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

25、活相关的知识,涉及蛋白质、油脂、纤维素等知识点,解题的关 键是熟悉相关物质的性质,试题难度一般。 【解答】 A.笔头多用黄鼠狼的尾毛扎成,黄鼠狼尾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 A正确; B.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脂,故 B 正确; C.宣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可用稻草、麦秸等原料制成,故 C正确; D.澄泥砚属陶瓷类,陶瓷是属于硅酸盐产品,故 D错误。 故选 D。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题目的情景设计较新颖, 予化学知识于古文字中, 注意古文的理解和化学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丹砂(HgS)烧之成水银”,反应为HgS

26、= Hg + S;“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的反应 为:Hg + S = HgS;“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发生的反应为:CuSO4+ Fe = FeSO4+ Cu, A.中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是水银发生了氧化反应,由 Hg生成 HgS,故 A 错误; B.中发生的反应为: CuSO4+ Fe = FeSO4+ Cu, 离子方程式为: Cu2+ Fe = Fe2+ Cu, 故 B 错误; C.根据可知温度计打破后可以用硫粉覆盖水银,则会发生反应:Hg + S = HgS,避免 Hg 挥发为蒸气,且生成的 HgS 无毒,故能防止中毒,故 C正确; 第 10 页,共 21 页 D.Hg的金属活动性弱

27、于 Cu,水银不能与曾青(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故 D 错误。 故选 C。 4.【答案】D 【解析】解:A.豆萁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主要是把化学能转 化为热能,故 A正确; B.沙里淘金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故 B正确; C.爆竹燃放的过程有新物质CO2等生产,属于化学变化,同时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 C 正确; D.香炉中不含碘,“紫烟”不是碘升华现象,故 D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基本知识,是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部分,需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记 忆,题目难度不大。 5.【答案】B 【解析】解:A.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

28、方法是利用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 利用蒸发结晶,故 A 正确; B.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很大,故 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错误,故 B 错误; C.火药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氮气,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由文献可知KNO3的氧 化性,故 C正确; D.火药使用会产生氮氧化物,污染环境,故 D正确, 故选:B。 A.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蒸发结晶得到; B.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很大; C.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 D.火药使用会产生氮氧化物,污染环境。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分离提纯等,为高频考点,把

29、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 的关键, 侧重分析、 应用能力的考查, 题目的情景设计较新颖, 予化学知识于古文字中, 注意古文的理解和化学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 解: A.雷雨天大气中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氮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 实现了氮的固定,故 A 正确; B.此诗描写煤炭的形象,“乌金”指的是煤,故 B错误; C.不同金属在灼烧时产生不同的焰色,烟花就是利用焰色反应制成,故 C 正确;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沙里淘金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可通过 物理方法得到,故 D 正确; 故选:B。 A.氮的固定是指氮由游离态转化为

30、化合态; 第 11 页,共 21 页 B.“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描述的是煤; C.焰色反应为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 D.金的化学性质稳定,自然界存在单质金的矿石; 本题以古诗句为载体,考查物质性质、物质成分、物质变化等知识点,为高频考点,明 确物质组成、性质、用途关系是解本题关键,会根据物质性质解释其用途,明确生活中 的现象与化学知识的关联,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组成、变化和性质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明确物质变化、性质及用途为 解答的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解答】 A.焰色反应为元素的性质, 则节日燃放的焰火是某些金属元素焰色反

31、应所呈现出来的色 彩,故 A 正确; B.“玉不琢不成器”只是玉的形状改变,是物理变化,故 B 错误; C.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石灰”指的是碳酸钙,故 C错误; D.蜡炬成灰泪始干, 可知发生有机物的燃烧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不属于化合反应, 故 D 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题目的情景设计较新颖, 予化学知识于古文字中, 注意古文的理解和化学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做氧化剂,体现 氧化性,故 A 正确; B.香炉中燃烧的香中不含

32、碘单质,故不存在碘的升华,故 B 错误; C.鉴别KNO3和Na2SO4, 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 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 钾元素焰色反应时隔着钴玻璃为紫色,故 C 正确; D.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故 D正确。 故选 B。 9.【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 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均为最基本的化学常识, 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胆水炼铜发生的反应为Fe + CuSO4= FeSO4+ Cu,发生了置换反应,故 A 错误; 第 12 页,共 21 页 B.“雷雨发庄稼”涉及氮气转变成氮的化合物(N2 NO NO2 HNO3硝酸盐),发 生了自然固

33、氮,故 B正确; C.侯氏制碱法是将CO2、 NH3通入饱和 NaCl溶液中, 发生以下反应: NH3+ CO2+ H2O = NH4HCO3,NH4HCO3+ NaCl = NH4Cl + NaHCO3,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故有 NaHCO3的晶体析出,故 C 正确; D.明矾电离产生的铝离子水解显酸性,可以除去铜镜表面的铜锈,故 D正确;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组成,本题较为简单,注意合金是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融合 而成的。 【解答】 A.唐兽首玛瑙杯,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 A错误; B.西汉藏青丝衣是丝绸的一种,故 B错误; C.

34、西夏佛经纸本是纤维素的一种,故 C 正确; D.东汉青铜奔马,是铜合金,故 D 错误。 故选 C。 11.【答案】B 【解析】解: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过程中发生碳酸钙受热分解的反 应,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 A 错误; B.曾青得铁则化为铜,Fe 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 Cu和硫酸亚铁,在溶液中的反应属于 离子反应,Cu、Fe 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B正确; C.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石蜡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不是离子反应, 故 C 错误; D.水滴石穿,过程中存在二氧化碳、水与碳酸钙的反应,不存在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 化

35、还原反应,故 D 错误。 故选:B。 离子反应,应能在溶液中进行,且有离子参加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 升降,以此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注意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 12.【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比较简单。 【解答】 A.酒曲捣碎,是物质的形态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故 A 错误; 第 13 页,共 21 页 B.发酵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故 B 正确; C.蒸馏属于物理变化,故 C错误; D.泉水勾兑是物理变化,故 D 错误。 故选 B。 13.【答案】C 【解析】【分析

36、】 本题考查基本的实验操作,掌握常见的实验操作是解题的关键,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 积累,同时灵活应用题目所给信息,难度不大。 【解答】 A.茶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可以通过萃取使其溶解,故 A 正确; B.分离茶渣与茶汤,选用过滤的方法,故 B 正确; C.为装罐,隔绝空气,不是分液,故 C 错误; D.维生素 C 具有还原性,可以用作抗氧化剂,故 D正确。 故选 C。 14.【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 现象,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答】 A.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变化,

37、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故 A正确; B.“飞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鹅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 B错误; C.爆竹的燃放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C 正确; D.“豆箕”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 D正确。 故选 B。 15.【答案】D 第 14 页,共 21 页 【解析】解:A.可燃物燃烧时放出热量,所以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 A 正确; B.明矾中含有铝离子,铝离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Cu2(OH)2CO3能与酸性溶液反应,所 以可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故 B 正确; C.锡青铜是铜锡合金

38、,在潮湿环境中,铜锡合金会形成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所以锡 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故 C正确; D.丹砂为硫化汞, 不稳定, 加热发生HgS Hg + S, 温度降低时, 又可发生Hg + S = HgS, 二者反应条件不同,不符合可逆反应概念,故 D 错误; 故选:D。 A.可燃物燃烧时放出热量; B.明矾水溶液呈酸性,可与Cu2(OH)2CO3等物质反应; C.铜锡合金在潮湿环境中易形成原电池,使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腐蚀更快; D.根据可逆反应的概念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为解答 的关键,侧重分析与

39、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物质性质的理解,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考查了化学基础知识,涉及到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化学仪器、盐 的酸碱性和侯氏制碱法, 既考查了化学基础知识还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难度不大, 是考查的热点。 【解答】 A.用“淘、漉”的方法分离固液混合物,从沙中得到金子,即过滤操作,故 A正确; B.“万器以钳为祖”说的是各种器物的制作都是从用“钳”熔炼开始, 所以“钳”是指 作为熔铁炉、加热炉的坩埚,故 B 正确; C.烧掉野草得到的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强碱弱酸盐,显碱性,施用到土壤中 会增加土壤碱性,故 C 错误; D.侯氏

40、制碱法, 是将氨通入饱和食盐水而成氨盐水, 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沉淀, 经过滤、洗涤得NaHCO3微小晶体,再煅烧制得纯碱产品,故 D 正确。 故选 C。 17.【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铁、铜等化合物的知识,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 第 15 页,共 21 页 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 【解答】 土壤中含有铁, 在灼烧时, 经过不同工艺煅烧, 分别生成了黑色Fe3O4或FeO和红色Fe2O3, 灼烧时不会存在铁粉、铜等,只有 D正确。 故选 D。 18.【答案】A 【解析】解:A、银器用除锈剂见新,银的化合物重新生成银单

41、质,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化学变化,故 A 正确; B、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是香炉的外形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 B错误; C、古画水洗除尘,是尘土溶于水,为物理变化,故 C错误; D、木器表面擦拭烫蜡,是木器与石蜡的分离,木器没有发生反应,为物理变化,故 D 错误; 故选:A。 A、银器用除锈剂见新,银的化合物重新生成银单质; B、变形的金属香炉复原,是香炉的外形改变; C、古画水洗除尘,是尘土溶于水; D、木器表面擦拭烫蜡,是木器与石蜡的分离。 本题考查文物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难度不大,注意二者的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9.【答案】B 【解析】解:A.KNO3溶解度

42、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 利用蒸发结晶,故 A 正确; B.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故 B 错误; C.火药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氮气,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KNO3的氧化性, 故 C 正确; D.火药使用会产生氮氧化物,污染环境,故 D正确; 故选:B。 A.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蒸发结晶得到; B.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C.依据反应中硝酸钾所含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判断; D.火药使用会产生氮氧化物,污染环境。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分离提纯等,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为解答 的关键, 侧重分析、 应用能力

43、的考查, 题目的情景设计较新颖, 予化学知识于古文字中, 注意古文的理解和化学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20.【答案】C 【解析】解:A、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互为 同系物,而 1,2 丙二醇中含 2个OH,而甘油即丙三醇中含 3 个OH,官能团个数 不同,故不是同系物,故 A错误; 第 16 页,共 21 页 B、 C17H33COOH 的直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同分异构体即由碳链异构导致, 其中C17H33 的 碳链异构远多于 17 中,故 C 17H33COOH 的直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同分异构体远多于 17 种,故 B 错误; C、天然桐油是不高和脂

44、肪酸的甘油酯,故在结构中含碳碳双键,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 色,故 C 正确; D、桐油是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结构中含碳碳双键,故能发生加聚反应,而不是 缩聚,故 D错误。 故选:C。 A、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互为同系物,据此 分析; B、C17H33COOH 的直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同分异构体即由碳链异构导致; C、天然桐油中含碳碳双键; D、桐油是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三酯,根据官能团来分析反应。 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难度不大,应注意互为同系物 的有机物不但官能团的种类需相同,个数也应相同。 21.【答案】D 【解析】解:A.“雷

45、雨肥庄稼”原理是在放电条件下,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 的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的 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它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氮气和氧气不能 生成二氧化氮,故 A 错误; B.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的特征性质,不同金属的焰色反应不同,“火树银花”中的焰火 实质上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的体现,是物理变化,故 B错误; C.在酿酒过程中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酿酒过程 中发生的反应有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故 C错误; 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意思是:用一把青蒿,以二升的水浸渍以后,相当

46、于萃取,绞扭青蒿、取得药汁,相当于过滤,故 D正确; 故选:D。 A.“雷雨肥庄稼”原理是在放电条件下, 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气 体; 一氧化氮不溶于水, 在常温下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它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B.焰色反应是某些金属的特征性质,是物理变化; C.酿酒过程中淀粉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乙醇; D.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萃取和过滤两个操作。 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与应用,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于培 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不大。 22.【答案】D 【解

47、析】【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硝酸钾、硫元素的化合物的性质,难度不大,掌握硝酸钾、硫的化合物的 性质是解答的关键。 第 17 页,共 21 页 【解答】 A.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硝酸钾的分解反应,不是焰色反应,故 A 错误; B.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只有溶解、蒸发与结晶,没有升华,故 B 错误; C.生成物有硫化钾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表现还原性, 但是不能说明二氧化硫有漂白性, 故 C 错误; D.硫可以溶解于二硫化碳,也可与强碱反应而溶解,故 D正确。 故选 D。 23.【答案】B 【解析】解: A、 取砒之法, 将生砒就置火上, 以器覆之, 令砒烟上飞着覆器, 遂凝结累

48、然下垂如乳”, 涉及用到加热的方法,将被提纯物质气化、冷凝为固体的过程,为升华操作,得到固体 不是蒸馏, 萃取无需加热, 结晶是溶液中得到固体溶质的分离方法, 涉及分离提纯操作, 故 A 错误; B、乙醇经催化氧化可以制得食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但未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故 B正确; C、 KN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 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 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 故 C 错误; D、白酒的烧制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离,为蒸馏操作,涉及分离操作,故 D错误; 故选:B。 本题结合古诗文考查了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的考查,有 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题目难度不大。 24.【答案】H2O;+3;c;4;1;12;取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的 混合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无Cl;S(FeOCl) S(FeO(OH) );SO3 2 + 6FeO(OH) = SO4 2 + 2Fe3O4+ 3H2O 【解析】 解: (1)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化学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化学二轮题型必练-弘扬中华民族文化.docx)为本站会员(青草浅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