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汇报人:红阳汇报人:红阳 日期:日期:2023.62023.6.1.1人与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然和谐共处绿 色 能 源/可 持 续 发 展/低 碳 生 活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1、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2、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3、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4、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采集-渔猎社会(文明)时代的服从关系这时人和自然浑然一体,然而并不和谐。此时人类同牲畜一般仰仗自然,人类的生存及其活动范围受自然界的严格控制。原始人从物种上说,已经从动物中升华出来,但它的地位与动物相差无几,他们并没有能够把自己与周围的自然界分离开来。原始人头脑中的自然图景大概是
2、一幅万物有灵论的图景,当人类刚刚诞生之时,他对于自然是恐惧与崇拜兼而有之。他敬畏大自然的伟大屈从于自然,受大自然的支配。他们唯有依赖自然条件,在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维持群体的生存与繁衍。他们以仰天、颂天的观念来看待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农业社会(文明)时代的顺从关系这个时期,虽然也出现了“蜀山兀,阿房出”及玛雅文明的覆灭等破坏大自然的活动及自然对人类的局部、浅层的“报复”,但人类仍然生活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田园风光之中。因此,从总体上讲,农业文明就是创造适当的条件强化动植物的生长条件或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水利、风力、畜力),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直接
3、的改造作用,但这只是浅表改造,自然也较少受到深度破坏,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关系之中。工业社会(文明)时代的征服关系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工业革命使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终于昂起征服者“高贵”的头颅,大自然不再被视为神秘莫测的崇拜对象。人们对自然不再采取尊重与敬畏的态度,由顺从者变为改造者和征服者,形成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认为“人类对自然界具有支配的地位,人是万物之灵,是万物的尺度”。信息社会(生态文明)时代的和谐关系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自然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凸显,迫使人类开始思考:人类能否真正地超脱自然,统治自然,做自然的主
4、人。人类反思的最大成果就是:逐渐认识到以往对待大自然态度的错误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对抗的危害性;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和人工两个世界里,但“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是我们继承的世界;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乐观论与悲观论悲观论者看到,增加人口导致更多的资源损耗、更大的环境污染、更多的能源耗费。而更多能源消耗意味着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或薪材,产生更多的废气,更多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温室效应。悲观论者预测,人口增长和人类的高强度经济活动将带来政治、社会和环境恶化与崩溃。乐观论者指出,卫生保健服务的改善、人均收入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所有这些,我们这几十年不仅在北方国家看到了,而且也发生
5、在许多南方国家。乐观论者相信,人具有创造性,能够克服人口增长和高强度经济活动带来的潜在的环境危害的能力。人口的环境影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仅与人口数量有关,还与生活方式有关,如使用什么资源,消耗多少能源,产生多少污染等。为判断人类产生的互不干涉影响,英国学者约翰和安妮提出了一公式:I=PAT(或IPAT),其中I代表环境影响,P代表人口,A代表人均富裕程度,T代表维持这种富裕程度的技术导致的损害或者新能源和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O3)层破坏酸雨大气污染:伦敦烟雾事件水污染:石油泄漏事件 噪声污染 综合型污染:汽车“温室效应”工业三废排放是城市的主要污染大气污染物就有100种左右
6、,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的主要是煤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碳化氢、硫化氢和氨等,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综合性污染:汽车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全球变暖的原因二氧化碳浓度测量结果 全球温度增长的实际测量结果 生态恶化、物种加速灭绝1600-1900年间,有75个物种灭绝,平均每4年灭绝一种;20世纪以来,平均每天有一个物种灭绝;1990年以来,平均每天有140个物种灭绝;有人估计,到20世纪末,有100万种动植物灭绝。资源短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7、,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通常将其分为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不可更新资源二类。“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污染;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居世界第四河川径流27000亿m3 居世界第六人均2600m3 为世界1/4 居88位570座城市 364座缺水 50座严重缺水7000万人,5500万牲畜饮水问题水源涵养功能退化黄河上游90年代水量比30年前减少23%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我国森
8、林草原资源现状林业用地 2.6亿公顷森林 总面积 1.5亿公顷人均 0.12公顷森林覆盖率 16.55%(全球平均水平 31.4%)人均森林蓄积 9m3 (世界人均 72m3)可用草场面积:34万公顷;占世界总量7.1%人均只是世界的1/6,50%60%天然草场退化,西北最严重 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观的必然性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现实根源: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立论根据:马恩“生态思想”;生态文明观产生的思想来源: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产生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生态文明观实现的基本途径:绿色技术;生态文明观实现的认识前提:树立生态和谐理念;生态文明观实现的物质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观实现的制度保障: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技术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奔向现代化强国康庄大道所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对推动人类文明步入健康、理性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汇报人:红阳汇报人:红阳 日期:日期:2023.62023.6.1.1人与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然和谐共处绿 色 能 源/可 持 续 发 展/低 碳 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