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目标1.认识“陈、曼”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借助提示说一说这个“粗瓷大碗”的感人的故事。3.根据课文关键语句和查找的资料,感悟赵一曼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文关键语句和查找的资料,感悟赵一曼的品质。教学策略1.多样化地“读”语文课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初步尝试批画的方法进行默读,加深体验和感悟。本课有范读、讲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学生能读得通顺,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的内涵。2.品词析句紧扣文中的关键语句和重点字词,感悟赵一曼的品质。3.创设情境、角色体验图片、视频和音乐等创设课文的情境,并让学生
2、联系背景资料走进课文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感悟赵一曼的品质。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课前请学生收集关于赵一曼和抗日时期的背景资料。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质疑激趣同学们,在19311945年,爆发了抗战时期激烈战斗,人们生活时时生活在苦难之中。但是因为有我们的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播放介绍赵一曼的视频)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抗日烈士。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21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回国后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战斗中,她让老百姓和战士们敬佩拥戴,却
3、让敌人魂飞丧胆。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师:我来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里收藏着一只粗瓷大碗,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同志在东北抗日联军担任团政治委员时用过的饭碗。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赵一曼曾用过的一个粗瓷大碗能够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呢?赵一曼和这个粗瓷大碗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师: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走进第27课,齐读课题27. 一个粗瓷大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陈列赵一曼东北抗日联军归还 缸子高粱一顿饭侦察师:
4、同学们留意到归还的“还”字了吗?它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ai,可以组词:还有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1)师:你们有什么好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概括。(2)师:谁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生: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后,小通讯员送给赵一曼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却想到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没有用这只碗吃通讯员盛来的高粱饭,最后她将这只碗送给了战士们的感人故事。(3)梳理课文结构:读了课文,你发现课文围绕“一个粗瓷大碗”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来历 送碗还碗 盛饭倒饭 “丢”碗对应自然
5、段: (1) (2 4) (58) (911)师:这段感人的故事为我们描述了三个场景的内容:1.送碗还碗 2.盛饭倒饭 3.“丢”碗。三、精读品析,感悟人物品质【语文要素: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1.边默读边思考:在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令你很感动,并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2.如果在默读时有不理解的地方,请用波浪线画出来。1、师:我们先走进第一个场景:送碗和还碗,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并谈谈你的体会。(1)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
6、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生:这里的“早”字表明赵一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碗用;“送给一个新战士、一直、好不容易、连忙”等词语,表现出通讯员“送碗”的急切心情,赵一曼作为当时的政委却连一个吃饭的碗都没有,说明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还让我体会到赵一曼和其他的军人同甘共苦、清正廉洁的伟大精神,很让我感动。师:你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很会学习,让我们看到了和其他的战士同甘共苦、清正廉洁的赵一曼。(2)赵一曼看着这个碗,对通讯员说:“从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生:这里是对赵一曼的语言描写,而且我从句子中的感叹号读出了赵一曼语气很坚定
7、,不容推托,她自己没有碗,却因为不知这个碗是从哪里来的,就一定让通讯员送回去,说明她清正廉洁,很有原则,这里很让我感动。师:你非常细心,能够抓住标点符号来体会人物的语气,感受人物品质。你理解得很深刻,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句子师:赵一曼如此坚定地要求通讯员把碗还回去,她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生:赵一曼以为这个碗是从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所以要求他送回去。赵一曼可能在想:“这个碗一定是通讯员从别的同志那里拿来的。如今生活条件这么艰苦,有的同志连吃饭的碗都没有,我怎么能拿别人的碗来吃饭呢?一定要把碗还给战友。”师:你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地走近赵一曼的内心,你读懂了她,可能当时赵一曼就是这样
8、想的。现在带着我们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教师范读。2、师:“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通讯员为难地说。原来这个碗是从已经消灭的敌人那里获得的,赵一曼看着通讯员那么为难的神情只好先接受了这个碗。开饭了,现在真的能够如小通讯员所愿让赵一曼用这个粗瓷大碗吃顿饱饭了吗?我们走进第二个场景58自然段:盛饭倒饭,说一说你的感动之处和体会。(1)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生:从这段话中的“该字,我们可以知道赵一曼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还从“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中感受到战士对首长的爱戴,这里让我很感动。师:是啊,这满满一碗高粱
9、米饭浸透了战士对首长的爱戴,在那个艰苦的时期,他们同甘共苦,他们为了我国的解放事业艰苦奋斗着,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亦是生死与共的亲人,这样的情感怎么能不让我们动容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五自然段。(2)赵一曼一看,就知道是从病号灶盛来的。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有时候乡亲们冒着危险给部队送来一点儿粮食,但得留给伤病员吃。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不禁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生:第六自然段中“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一点儿”,两个“几个月”,“沾”这些字词,形象地写出
10、了当时“日子非常艰苦”;我从“冒着危险”中看出粮食来之不易。生:我从句子“团长、政委和战士们一样,嘴边有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了。” 表现了赵一曼关心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师:虽然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虽然几个月没沾过粮食,但是赵一曼看到这碗高粱米饭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想起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想到这些,她又做出来怎样感人的举动呢?(3)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生:赵一曼把通讯员给她盛的高粱饭倒进锅里了,这里的“倒”与前文通讯员的“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赵一曼自
11、己只吃半碗野菜粥,把来之不易的粮食留给其他战士,让我们感受到通讯员关心赵一曼,但是赵一曼更关心战士,我体会到她关心战士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这让我很感动。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人物形象,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再读一读67自然的,说一说赵一曼为什么趁人不注意时把饭倒进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生:因为赵一曼明白:粮食都是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送到部队里来的,能送来一点儿粮食不容易。运来的粮食不够吃,所以部队的日子非常艰苦,因为同志们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把粮食留给伤病员吃,他们更需要营养。所以,赵一曼把高梁米饭倒进了锅里,只盛了半碗野菜粥。这个事例表现了赵一曼关心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
12、尚品质。(4)师:说得真好,这一“盛”一“倒”写满了那个年代战士们互相之间的友爱和奉献。你们读懂了赵一曼,其实在这个场景中,有一个人也读懂了赵一曼,他就是炊事员老李。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得清楚,他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生:这一段落也让我很感动,“炊事员老李没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没有直接点明赵一曼的精神品质,但是让我们知道了炊事员老李是被赵一曼心系他人的高尚品质所感动,也突出了赵一曼默默奉献精神品质。师:是啊,仿佛此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老李,静静地看着这一幕,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3、师: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这个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的碗,去哪儿了呢?我们来分
13、角色朗读,那如何才能读好这一部分内容呢?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啊!”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据后来“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生:从“急得直叫和感叹号”可以看出通讯员知道赵一曼的碗不见了,他非常焦急,所以语速要读快一点,声调要高一些,才能体现通讯员的焦急;“一百个碗、架不住”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赵一曼经常 “丢碗”,这两个词应该重读,就能体现出通讯员十分焦急。生:第是自然段中的“丢”字加了引号,而且根据下文我们知道赵一曼的碗不是丢了,而是她经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战士们用,但是她却没
14、有说出实情,而是笑着用反问的语气说自己“丢”碗了,我感受到赵一曼非常幽默,这一段应该读出赵一曼轻松幽默的语气。旁白中的“侦察”一词用得也十分幽默,就像是警察断案一样,让人读了忍不住发笑,同时也让我们对赵一曼充满了崇敬之情。师:通讯员的焦急万分,赵一曼的轻松幽默,“侦察”一词幽默中暗含崇敬之情,同学们体会得真好!所以我们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态和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这样才能读好对话。现在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师:在交流之前,有同学们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丢字为什么要加引号;2.什么时候她的碗才不会再“丢”呢?请同学们思考,为他解决这两个问题。【语文要素: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弄清楚阅读中
15、不理解的地方。】生:赵一曼的碗并不是真的“丢”了,所以丢字加了引号,联系下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碗是送给了七班的战士们,成了七班的菜盆了,赵一曼总是先想到战士,从不考虑自己,所以只有部队里人人都有了碗,赵一曼的碗才不会再“丢”。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能够在默读时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而且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个阅读的好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要积极运用哦。四、链接阅读,走近赵一曼1、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但是你们知道吗?就是这样一个心系他人,默默奉献的伟大人民战士、人民干部,人民英雄,却在1935年的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一日之内击退敌人6次进攻后在左撇子沟被困。在弹药将尽时,
16、她带领十几名战士掩护团长和伤员撤退,突围时,她的左腕受伤,几天后赵一曼因特务出卖被敌人发现,战斗中左大腿骨粉碎性骨折,有24块碎骨片散乱在肉里,她昏倒被俘。日本人用皮鞭抽打她,用棍子捅她腿上那24块碎骨,但是她都不叫喊,日本人审讯记录上写着“我怀疑她是肉身还是钢铁啊。”1936年8月1日,日军将她押往珠河后被日军枪杀,赵一曼牺牲时年仅31岁。2、赵一曼曾留下了一首充满革命豪情的诗。滨江述怀赵一曼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赵一曼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获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陈毅这样评价赵一曼:“
17、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3、赵一曼不仅是伟大的战士,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在慷慨赴义前,给她的儿子留下了一封绝笔家书,我们一起来一听。(播放朗读者视频)4、借助提示,讲故事师: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了赵一曼的感人事迹,对课文中的这个故事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在二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就可以根据示意图和提示讲故事了,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节课的板书提示,把每个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得更清楚一些,自己试一试吧。【语文要素:能够借助提示,把一个故事讲清楚。】评价表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情节完整生动讲述(配上相应的表情、动作)加入自己的感受师:今天,英雄已离我们而去,但她那种艰苦朴素、心中只有他人的高贵品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至今仍在我们的脑海里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以下作业:u 1.完成对应课时的练习。u 2.将这个感人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u 3观看与赵一曼相关的视频,继续了解她的英雄事迹,感悟英雄的伟大精神。板书设计 来历爱同志胜过爱自己心系他人默默奉献丢碗盛饭倒饭送碗还碗一个粗瓷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