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人音社教材第十册第六课编花篮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 一课时 教具使用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竖笛、古筝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优美、动听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 曲,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在感受、体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感受河南民歌的 风格特点,进一步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拓宽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视 野; 3、激发学生热爱地方音乐,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重、难点教材重、难点: 1、引领学生充分挖掘歌曲的旋律特点,歌词特点,把握好歌曲 的风格特点; 2、在多种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编花篮是一首
2、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 篮”为题,借物抒情,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歌曲为一段体结构, 其中六度的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 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聆听江苏民歌茉莉花导入歌曲。 师:鲁迅先生曾说: “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 ”正因如此,我 们的民族音乐感动了世界人民,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河南民歌编花 篮 ,来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领略地方民 族音乐的魅力) 二、 学习歌曲 (一) 感受、体验(整体感知歌曲) 1、聆听范唱 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
3、韵味 2、自学歌曲 A、随录音心中默唱歌曲 B、随琴轻声演唱歌曲 C、教师助学 (解决学生自学难点) D、学生随琴完整演唱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音乐整体感知力) (二)感受、实践(探索规律) 1、旋律特点 A、下划音的使用(与方言结合) 教师演唱两种唱法,学生对比聆听 B、装饰音及多次出现的 217 旋律 学生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把握歌曲韵味。 (师总结:下划音、装饰音的使用,是河南民歌的旋律特点) 2、歌词特点 A、衬词的使用 师:民歌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的感受,是人们经过口头传 唱而来。但其在诞生中,也运用了一些规律性的创作方法,如:衬词 的使用,使其更加具有地方特色 (师生共同演唱衬词乐句) B、押韵 让学生朗读歌词,引导其发现歌词的创作方法 (师总结:衬词和押韵是我国民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3、完整演唱歌曲,更充分体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究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音乐规律) (三) 、巩固、创新、实践(歌曲处理) 1、激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创新表现歌曲 A、运用不同速度演唱歌曲; B、运用不同演唱方式(对唱、轮唱等)演唱歌曲; 2、师生共同实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及创新意识) 三、知识拓展 了解河南豫剧 1、欣赏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2、集体随录象片段学唱河南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 如男 3、用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