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5 页 3 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一) 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包括两首诗宿建德江 六月二十 七日望湖楼醉书 , 一首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 宿建德江 与 西江月 夜 行黄沙道中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前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后者 则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 书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为我们展现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气下的美丽的画面,表 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有以下几点与大家一起交流: 1、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
2、想 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 ”因此,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 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依照常规步骤:(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2)大家 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3)指 名读,正音;(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基础砸实。 2、在基础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 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 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 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与诗人共 鸣。 3、我在引
3、导学生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再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 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 楼醉书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本课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 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 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 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 习语文、 运用祖国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 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更多的名作
4、,让他们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 第 2 页 共 5 页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 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可以通 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理解古诗了。我在教学 过程中先引导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学习了宿建德江后,接下来放手孩子们学习 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并且让孩子们用 自己的话将宿建德江改编为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学习了古诗 词后对作者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相当顺利。孩子们在理解 了诗意
5、后,能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且在当堂就背诵会了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本课中的诗词,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作者 不一样的心境。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 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 有成功的地方, 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 在本课中, 课堂容量很大,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权受到牵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课堂 上多次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 整个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顺利 进行,缺乏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效应。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当中,我应该注意,遵循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目标,精心备课, 合理安排,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一个课堂
6、的掌控人,做到对课堂收放自如, 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学生走。 第 3 页 共 5 页 3.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二)(二) 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 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 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全诗四句 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 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 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
7、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 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通过对比读, 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 截然不同的。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 这首古诗的, 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 让学生知道, 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 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 诗意。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 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 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 我始终围绕 “日暮客愁新” 这 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
8、,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后来我 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 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可 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 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 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 小的通判。此诗就写于此。 第 4 页 共 5 页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 式的诵读。自主读,
9、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另外,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 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 以情导读。 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 色、 情、 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 能有效地变枯燥为有趣, 转静态为动态, 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 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从而对产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二、成功之处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
10、悦 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 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 的琵琶曲 ,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学生朗读时的 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 。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 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 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处三、不足之处 学生在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在感悟诗人的性格 品质时,还不能准确地感受。同时,个别学生交流的时候用词不精确,暴露了孩 子们词汇的贫乏,也暴露了我日常教学工作的不
11、足。 四、改进措施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 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 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 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采用多 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 第 5 页 共 5 页 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3.古诗词三首
12、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三)(三)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 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且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 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 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 情, 悟中升情。 在第一个环节: 创设诗意课堂中, 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 初步感悟。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 后指名读。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第五 个环节:拓展延伸。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象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 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 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 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 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 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