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一古诗鉴赏一、(2010课标全国,8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2)题。雨雪曲 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第一问要求对诗歌所描述的环境进行概述,要抓住关键词如“雨雪”,天气状况雨雪交加;“榆溪”“陇西”,地域特点偏远的边陲,“狐迹”“马蹄”荒凉。第二问是对重
2、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回到原句中,就可以理解为“是天气寒冷才导致旗彩坏了,是地暗才导致鼓声变低”,突出了“天寒”和“地暗”,也表现了环境给人的感受。戍卒的情感联系第(1)题的笫二问的“别路”就容易理解了。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
3、”、“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二、(2010辽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的理解能力。第一问就是对诗句句意的解释,注
4、意不能简单翻译。回答第二问必须结合原诗内容和后面的注解,特别注意如“燕子”“梧桐”“雨”等富有感情内涵的诗歌意象。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的难度在对题意的理解,“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保持一定距离。具体到诗歌对雨的描写就是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物、人的感受来写雨,也就是间接描写。虽然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但还是从肯定的角度回答要简单些。答案:同意。虽然诗题
5、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如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三、(2010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岁 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
6、理解。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对诗人“寂寞壮心惊”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要读懂诗歌前四句对吐蕃进犯而导致战争的背景描写,然后弄明白下三句“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是分别从朝臣、自己两个方面发出的“寂寞壮心惊”的感慨。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杜诗向来是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融合于一体,短短的40个字,就将借代、用典(还应该有对比、夸张)
7、等手法融合一起,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自己想报国而不能的细致的心理。解答的关键还是要读懂诗句,要对诗歌逐句解读,比较分析。答案:(1)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2)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四、(2010北京,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古风(其三十九)李 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束束栖鹓鸾。且复
8、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解析:“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错。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慨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难之情,表现了
9、诗人老大无成,决心归隐的愤懑。前四句景物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压抑、悲壮苍凉的感情基调。答案:A(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尾句是本诗的诗眼,诗人卒章显志,抒发人生仕途坎坷艰难的悲愤之情。结合诗句来分析,“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两句是说“人生亦如自然万物,荣华易逝,有如东流河水一去不返,万事盛衰不一,有如波澜之起伏无常”,表达了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际遇的感慨。“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以落日的余晖(徂晖)为浮云所掩蔽,比喻玄宗为谗邪所惑。“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意谓“枳棘(有棘刺的树木)本是燕雀筑巢之所,现在却委屈鸾凤去栖息;而高大的梧桐本是鹓鸾
10、所居,而今却让燕雀作巢占据”,来比喻贤愚颠倒、是非不分,“小人得志,君子失所”,揭露了统治者亲信奸佞、压抑贤才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际遇的激愤。答案: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五、(2010全国I,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
11、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解析:诗的前六句一句一事,写素蝶在花丛林木间起舞的情形。作者以欣赏者的视角白描素蝶的动作情态:有时轻松曼舞,有时机警隐身,有时矫捷翻飞,有时又娇羞楚楚。一只惹人爱怜的素蝶形象如在目前。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解析:作者写素蝶肯定是有所寄寓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较易把握。素蝶的形象就是作者自己,素蝶的情感就是作者的情感,最后两句直接表明了素蝶
12、的思想情感。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六、(2009琼宁,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解析:(1)
13、重点把握“柔桑”“嫩芽”“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情味盎然,意蕴深厚。(2)结合词的具体意境,分析“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和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联系作品题目注释“代人赋”,当时很可能是朋辈中有人为作者罢官后的生活担忧,因而词人便风趣地以代友人填词的方式回答对方,一方面借荠菜花的形象自我写照,一方面又隐隐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风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坚强的荠菜花,以此与友人共勉。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
14、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七、(2008琼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李世南画扇蔡 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
15、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诗歌描绘内容。同时,应注意题目要求的“景物”“气氛”,运用简明的语言作答。(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在诗歌描绘内容的基础上,合理联想、想象。第一问抓住“画面以外的意趣”的提示,第二问要紧紧围绕诗意“言有尽,意无穷”的艺术魅力和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回答。答案:(1)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
16、,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心理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点击考点一分析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包括三种: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
17、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后者如观猎中将军的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的角度进行。1解题方法(1)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
18、、侧面描写。(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2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相关诗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了什么形象;第二步,概括所描摹场景的特点或使用的描写手法;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高冠谷口招郑鄂岑 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注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注:然:通“燃”。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诗人来谷口招邀
19、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
20、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例2(2009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分析评价词中作者形象及其观点态度的能力。在这首词中,作者倾注了浓烈的主观色彩。“波神留我
21、看斜阳”“水晶宫里奏霓裳”等浪漫的想象,显示了他的英姿以及豪迈的气概,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采。“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地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程为大风浪所阻,而是抒写自己想象的意象,水神怀着深情挽留他欣赏那美好的夕照景象。“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浪阻遏行舟的情况,词人处之泰然。(二)事物形象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这类诗歌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
22、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梅、竹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1鉴赏事物形象的关注点(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一个民族,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这种共同的心理状态,也表现于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
23、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我们才能恰当地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2)鉴赏一般物象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包含的感情。2答题步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例3(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
24、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注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两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两首诗都写了“木芙蓉”这一物象,但表现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题一定要结合诗句中表现形象
25、特征的关键字眼作答。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木芙蓉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三)景物形象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1考查意象类要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能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意象,进而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2分析意境类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
26、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1考查意象类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2考查意境类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
27、力求优美。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4(2009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姜 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
28、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若鉴赏诗歌首先要借助现有文本信息基本读懂诗歌。题目“次石湖书扇韵”中“次韵”的意思是“和人之诗并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可见这首诗是姜夔和范成大的一首诗,这从小注我们便可了解。二十八字,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达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
29、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果然,“家住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开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答案:描绘了一幅清流环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江南水乡风光图。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例5阅读下面诗歌
30、,回答问题。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试概括这首诗的意境。解析:这里考查的是对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感情。这两者是一致的。诗歌中前三句描写的都是自然意象,有“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明田”“碧峰”,分别用“临”“连”“外”“后”等词连接起来,把初夏雨后美景简练而又流畅地勾勒出来。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
31、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那么诗人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答案: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有渡头、溪口、村、树、水、田、碧峰等。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诗歌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3年7月2日星期日2023-7-22023-7-22023-7-2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3年7月2023-7-22023-7-22023-7-27/2/2023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3-7-22023-7-2July 2,2023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3-7-22023-7-22023-7-22023-7-2 谢谢观赏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You made my day!我们,还在我们,还在路路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