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3.pptx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6419539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PPTX 页数:43 大小:2.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3.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3.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3.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3.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3.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1.原始社会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多元一体4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1)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一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的显著特点。(2)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民族交融和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各地

2、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3)总之,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各民族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冲突,又充满了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华夏族一直是主体核心,只是不断在扩大容量。52.夏商西周(1)代表文化与思想:“敬天保民”思想、礼乐制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发展原因:国家建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字的产生于发展(3)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6(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延缓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转变。(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中华文化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激发人民为

3、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应变变革时代的救世争鸣:儒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政治主张:重民、民贵君轻(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主张: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主流思想,从而证明中国借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认识论:

4、通过考察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本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主张: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3.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

5、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发展原因:社会大变革7孔子的思想1.核心仁礼忠恕正名统治者百姓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3.鬼神观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8孔子孟子荀子核心:“仁”、“礼”1、政治主张:为政以德2、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3、哲学主张:敬鬼神核心:仁政1、政治主张:重民、民贵君轻2、人性论:性本善3、义利观:先义后利创始人重要奠基人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核心:仁义、王道1、政治主张:礼教治国,礼法并施2、人性观:性恶论3、天命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应变应变应变应变变革时代的救世争鸣:儒家变革时代的救世争鸣:儒家9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6、,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的中的变革精神变革精神,成,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仁、礼);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构成了构成了20002000年传年传统思想的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0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中央集权国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儒家孟子:孟子:荀子:荀子:“仁政仁政”“民贵君轻民贵君轻”性善论性

7、善论“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重民)(重民)朴素的唯物思想朴素的唯物思想性恶论性恶论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君舟民水”墨家:墨家:墨子墨子“兼爱兼爱”“非攻非攻”“尚力尚力”“尚贤尚贤”“节用节用”“节葬节葬”道家:道家:庄子庄子“齐物齐物”“逍遥逍遥”“无所恃无所恃”“不相胜不相胜”法家:法家:韩非韩非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兵家:兵家:孙膑孙膑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于自己的形势影响:影响:儒家儒家道家道家法家法家11(1)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礼记礼运中

8、说:“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2)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3)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4)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强调君民相互依

9、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5)天下为公,崇德尚贤思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墨子提出:“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荀子提出:“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2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莫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发展

10、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流思想。(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本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33.秦汉时期(1)秦朝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表现:推崇法家学说。(2)汉朝: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代表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展原因:汉武帝尊崇儒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144

11、.魏晋南北朝时期(1)发展原因:佛教传入,道教兴起。(2)表现:玄学盛行。(3)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儒、道、佛的交汇融通155.隋唐时期(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166.宋朝(1)概况: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2)代表人物及主张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177.明清时期(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

12、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代表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18(2)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顾炎武(1613-1682)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主张建立监督机构(学校)限制君权。道家思想构成了2000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以

13、人为本的民本思想。(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三)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1)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三)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本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

14、多民族的大家庭。曾起兵抗清图谋复明明亡后拒不仕清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19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阶级:阶级:工商业者队伍扩大工商业者队伍扩大背景背景思想:思想:理学僵化、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理学僵化、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西学东渐20(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反正统: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1.1.李贽主张李贽主张(2)肯欲: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3)反传统: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15、。(反对男尊女卑)2.2.评价评价具有鲜明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他是理学的批评者,不是儒学背叛者。他是理学的批评者,不是儒学背叛者。21(二)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二)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1.王夫之主张王夫之主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变化有规律可循。认识论:通过考察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朴素的辩证法: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22(三)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建立新型君民关系,强调君民之间的平等地位,提出“工商皆本”1.1.黄宗羲主张

16、黄宗羲主张倡导建立同事般的新型君臣关系限制君权。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主张建立监督机构(学校)限制君权。2.2.影响影响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3提倡经世致用、学以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1.顾炎武主张顾炎武主张2.评价: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24明清之际出现的个性自由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具有明清之际出现的个性自由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特征。早期民主启蒙特征。这些新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具有这些新

17、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新思想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这些新思想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但无法动摇传统思想的理论基础,未能成为主流思想和推解放,但无法动摇传统思想的理论基础,未能成为主流思想和推动社会转型。动社会转型。对明清新思想的评价对明清新思想的评价25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1)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2)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

18、乏有力的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4)现实: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26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与中华文明发展(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唐宋时期完善和发展的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儒家主流文化的普及。(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延缓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弊端更加暴露,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恭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278.近代

19、: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的侵略。(2)表现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2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

20、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思考点:29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改革与独尊西汉武帝遭到打击秦朝魏晋南北朝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并行宋明转型与成熟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30(4)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主流思想,从而证明中国借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一

21、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明清之际出现的个性自由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具有早期民主启蒙特征。”荀子提出:“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

22、文化传承的连续性。(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本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再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311.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

23、人的生命和尊严,关注现实现世,积极入世,强调社会中的个人道德自律。(2)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多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32(1)畏民。即敬畏民众。“君失道则民叛之,故可畏。”(2)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4)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5)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6)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33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1)是中国

24、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残暴和奢侈以及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曾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统治者如能够正确认识君与民的关系,关注民生,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比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本质上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提出的,是为维护君权服务的。再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342.民本思想(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

25、为系统的理论学说。35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4)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36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

26、,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3)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4.家国情怀(1)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77.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3839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

27、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40宋明理学是在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力,才使得儒学得发展到理零阶段,而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具有史强的理论性、哲掌性知典翻法,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儒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主流思想,从

28、而证明中国借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以宋明理学为例,指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的具体表现4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42(1)中华传统

29、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发挥着民族凝聚、精神激励和价值整合的重要功能。中华民族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2)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中华文化是维系全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激发人民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助力世界难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华文化的某些精华可以为人类社会合理和健康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兼爱互利有利于世界和平共处,和而不同思想为21世纪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提供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历史人教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43.pptx)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