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 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共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得3分;第910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拇指指甲盖的宽度约为5 mB.乒乓球的直径约为10 cm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dmD.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2 m2.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中,对于静放在车厢内桌面上的苹果,发生相对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这列火车的机车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C.从旁边走过的
2、列车员D.关着的车门3.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B.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测量方法是错误的C.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mD.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为2.80 cm4.小伟五次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 18.52 cm,18.52 cm, 18.11 cm,18.50 cm,18.51 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测量结果的数据都是正确的B.最后结果应记作18.5125 mC.18.50 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D.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cm5.物体甲、乙同时水平向右运动,每隔1
3、 s记录一次它们的位置,它们的位置用两行带标号的小方块来表示(物体甲在上、物体乙在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甲在S、T两点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在T、U两点间的平均速度B.以物体甲为参照物,物体乙是静止的C.当物体甲运动到U点时,物体乙运动到I点D.物体甲和物体乙在03 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6.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西做直线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过程中,甲的速度小于丙的速度B.只有丙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根据公式v=st,乙车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D.经过5 s,乙车比甲车的路程少12.5 m7.对下列诗句中划线部分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
4、参照物不正确的是( )A.不疑 动,唯看远树来船上乘客B. 一片日边来日C. 已过万重山万重山D.牛从桥上过, 水不流牛8.运动会男子百米决赛,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跑到离起点20 m,80 m, 100 m处的时间,其中前三名的时间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运动员20 m80 m100 m王小兵2.3 s8.4 s12.2 s刘磊2.4 s8.3 s11.8 s周伟2.5 s8.4 s11.4 sA.三名运动员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全程王小兵的平均速度最大C.在2080 m内,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在每段距离内,周伟的平均速度都是最大的9.下列有关测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刻
5、度尺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B.误差是由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C.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目的是减小误差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比赛成绩时,若皮卷尺拉得太紧,测量值会偏大10.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运动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 s内,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B.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 m处C.从第3 s开始,vAvB,5 s末A追上BD.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 s才开始运动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1.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秒表的读数为 s。第11题图
6、12.小亮早上坐公交车上学时,观察到路旁的树木飞快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则小亮是 的,树木是 的。(均选填“运动”或“静止”)13.李彤家到学校有一条500 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 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5 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李彤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是 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m/s。14.如图所示的图象是某物体在40 s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象。分析图象信息,前30 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m;在这40 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m/s。第14题图15.如图所示,为了测细铜丝的直径,用铜
7、丝在圆杆铅笔上,密绕20圈,测得该部分宽度为 cm,那么这根金属丝的直径是 mm。第15题图1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快门是常开的,但是由于没有光照亮物体,底片并不感光。光源是一只闪光灯,它每隔一定时间闪亮一次,物体就被照亮,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光源不断闪亮,底片就记录下物体每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两个质量相同的甲、乙小球,均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其各自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试根据照片分析:(1)甲球做 直线运动,乙球做 直线运动。(均选填“匀速”或“变速”)(2)若光源每隔0.02 s闪亮一次,则从位置a竖直下落到位置b甲球所用时间为
8、 s,甲球所用时间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球所用时间。三、作图题(共4分)17.(4分)如图所示,图甲是两位同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三幅照片,已知这两位同学的运动方向均水平向右,请你在图乙中用图象分别描述出男、女同学的大致运动情况。四、实验探究题(共22分)18.(8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停表指针未超过一圈,每格1 s)。甲乙(1)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 开始下滑。(2)图甲中实验小车自A点静止开始下滑,则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v= m/s。(3)为了测量图甲中实验小车下半程运动的平均
9、速度,小明让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这样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4)图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st图象,能大致描述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运动情况的图线是 (选填“”“”或“”)。19.(14分)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应使斜面保持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以减小测量 的误差。(3)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小车运行的路程是 cm。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与实际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对于如何获取下半程sBC的平均速度vB
10、C,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A.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B到C所用的时间tBC与路程sBC,计算得到vBCB.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经过B点开始计时,到达C点后测得时间tBC,再测量路程sBC,计算得到vBC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BC=tAC-tAB,sBC=sAC-sAB,再计算得到vBC(5)下表是实验时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则“?”一栏里应填写的内容是 。路程s/m时间t/s?AB段BC段AC段五、计算题(共14分)20.(6分)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若驾驶员发现前方65 m处有障碍物,
11、采取刹车制动后,汽车的制动过程行驶了50 m,刚好停在障碍物前5 m处,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 s。则:(1)在驾驶员正常的情况下,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多少?(2)若驾驶员酒后驾驶,反应时间变为2 s,计算说明在上述情况下,汽车能否安全停下来?21.(8分)小明的父亲是一个运油车司机,他驾驶的运油车长 12 m。一次,他驾驶运油车以54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穿山隧道,测得运油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 20 s。则:(1)穿山隧道的长度是多少?(2)若运油车在某一路段运行时,先以60 km/h的速度运行15 min,停车在加油站供油10 min,再以72 km/h 的速度运行20 min,则
12、运油车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参考答案测控导航知识点题号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3,4,9,11,15参照物2,7,12速度及其计算5,6,8,10,13,14,17,20,21速度的测量16,18,191.C拇指指甲盖的宽度约为1 cm=0.01 m,故A不符合实际;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 cm,故B不符合实际;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 cm=1.8 dm,故C符合实际;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cm,课桌的高度约为人身高的一半,约为80 cm=0.8 m,故D不符合实际。2.C车厢小桌上的苹果与车门、机车、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车门、机车、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为参
13、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旁走过的列车员为参照物时,苹果与列车员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所以苹果相对于列车员是运动的。故选C。3.D由题图可知,甲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2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 cm,乙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其分度值为1 mm,使用乙刻度尺测量较准确,故A、C错误;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尺的刻度线要贴紧待测物体,物块左端与甲刻度尺的5.0 cm对齐,物块左端与乙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所以甲、乙两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都是正确的,故B错误;物块左侧与乙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8 cm刻度对齐,所以物块的长度为L=2.80 cm,故D正确。4.D五次测量数据中,第三次
14、的实验数据18.11 cm与其余四次测量数据相差较大,为错误数据,故A错误;去除错误数据18.11 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应为18.52cm+18.52cm+18.50cm+18.51cm4=18.51 cm,故B错误;18.50 cm中最后一位“0”是估计值,长度测量时,要求最后有且只有一位估计值,当刻度正好在整数刻度时,我们就应估读为“0”,故18.50 cm中最后一位“0”不可以去掉,故C错误;由数据18.52 cm,18.52 cm,18.11 cm,18.50 cm,18.51 cm知,此刻度尺估读到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为1 mm,即0.1 cm,故D正确。5.D物体甲在S、T两
15、点间的时间等于在T、U两点间的时间,物体甲在S、T两点间的路程小于物体在T、U两点间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物体甲在S、T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小于在T、U两点间的平均速度,A错误;以物体甲为参照物,根据图可知,物体乙与甲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是运动的,B错误;当物体甲运动到U点时,甲运动的时间是6 s,根据图可知,当物体乙运动6 s时,其位置到达F点,C错误;由图可知,物体甲和物体乙在03 s内运动的路程相同,根据v=st可知,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6.D由st图象可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v甲=s甲t甲=10m2s=5 m/s, v乙=s乙t乙=10m4s=2.5 m/s,由vt图
16、象可知,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丙=4 m/s,v甲v乙,故A错误;甲、乙、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故C错误;经过5 s,s乙=v乙t=2.5 m/s5 s=12.5 m,s甲=v甲t=5 m/s5 s=25 m,可见s=s甲-s乙=25 m-12.5 m=12.5 m,故D正确。7.D“不疑行舫动”,研究对象是“行舫”,选择船上的乘客为参照物,“行舫”相对于乘客的位置没有变化,则行舫是静止的,故A正确;“孤帆一片日边来”,研究对象是“孤帆”,选择“日”为参照物,“孤帆”相对于“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孤帆”是运动的,故B正确;“轻舟已过万重
17、山”,研究对象是“轻舟”,选择“万重山”为参照物,“轻舟”相对于山有位置变化,“轻舟”是运动的,故C正确;“桥流水不流”,研究对象是“桥”,选择“流水”为参照物,“桥”是运动的,参照物不是“牛”,故D不正确。8.C三名运动员全程都是做变速直线运动,A错误;全程周伟所用时间最少,所以全程周伟的平均速度最大,B错误;在2080 m内,刘磊所用时间t=8.3 s-2.4 s=5.9 s,周伟所用时间t=8.4 s-2.5 s= 5.9 s,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所以刘磊和周伟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C正确;在020 m内,周伟所用时间最多,该段路程内,周伟的平均速度最小,D错误。9.AC刻度尺读数时,
18、视线应垂直于尺面,故A正确;测量时由不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B错误;同一把刻度尺按正确方法多次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目的是减小误差,故C正确;用被拉紧了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自身长度变长,会造成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故D错误。10.ABC5 s内,A、B运动的路程不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速度计算公式可知A、B的平均速度不相等,故A正确;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 m处出发的,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 m处,故B正确;从第3 s开始,A的斜率大,故vAvB,5 s末A、B相遇,即5 s末A追上B,故C正确;由图象可知两个物体不是从同一地点
19、同时出发的,B是从距离O点5 m处出发的,物体A比B迟3 s才开始运动,故D错误。11.3.35275解析:由题图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 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 cm;物体左侧与2.00 cm对齐,右侧与5.35 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35 cm-2.00 cm=3.35 cm;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 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指针在35 s处,即秒表的读数为4
20、 min 35 s=275 s。12.运动静止解析:以地面为参照物,小亮的位置发生变化,说明小亮是运动的;路旁的树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则树木是静止的。13.2501.67解析:前一半路程s1=12s=12500 m=250 m;由v=st得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1=s1v1=250m1m/s=250 s,后一半路程s2=12s=12500 m=250 m,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2=s2v2=250m5m/s=50 s,总时间t=t1+t2=250 s+50 s=300 s,全程的平均速度v=st=500m300s=1.67 m/s。14.150515.2.001.0解析:由题图可知分
21、度值是1 mm,线圈的宽度为L=12.00 cm-10.00 cm=2.00 cm,已知细铜丝的圈数为n=20,故d=Ln=2.00cm20=0.10 cm=1.0 mm。16.(1)匀速变速(2)0.1大于17.如图所示 或 解析:由图甲可知,女同学追赶并超过了男同学,女同学的速度比男同学的速度大;在图象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或路程),可得vt图象(或st图象),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18.(1)静止(2)0.16(3)不正确(4)解析:(1)实验中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2)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
22、m, AC间的距离sAC=80.0 cm=0.8 m,小车在AC段的运动时间tAC=5 s,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v=sACtAC=0.8m5s=0.16 m/s。(3)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故他的做法不正确。(4)st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只有的斜率逐渐增大,说明做加速运动,故图线能正确的描述其规律。19.(1)v=st (2)较小时间(3)80.0偏大(4)C (5)平均速度v/(ms-1)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
23、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路程sAC=80.0 cm;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时间会偏小,根据v=st可知,计算出的AC段的平均速度vAC会偏大。(4)A.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时间,计算得到vBC结果不准确;B.可以在B点开始计时,但在运动中开始计时,计时误差比较大,计算结果不准确;C.不测量,利用已有数据求得tBC=tAC-tAB,sBC=sAC-sAB,再计算得到v
24、BC结果比较准确;故选C。(5)本实验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所以测量出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st算出平均速度,所以“?”一栏里应填写的内容是平均速度v/(m/s)。20. (1)72 km/h(2)汽车不能安全停下来解析:(1)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s反应=65 m-50 m-5 m=10 m,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v=s反应t反应=10m0.5s=20 m/s=72 km/h。(2)酒后驾驶的反应距离s反应=vt反应=20 m/s2 s=40 m,汽车完全停下来的路程s=s反应+s制动=40 m+50 m=90 m65 m,所以汽车不能安全停下来。21.(1)288 m(2)5
25、2 km/h解析:(1)车速v=54 km/h=15 m/s,由v=st可知车通过隧道的路程s=vt=15 m/s20 s=300 m,s隧道=s-s车长=300 m-12 m=288 m。(2)已知运油车的速度v1=60 km/h,由v=st可得,运油车15 min通过的路程s1=v1t1=60 km/h15160 h=15 km;当运油车的速度为v3=72 km/h时,由v=st可得,运油车20 min通过的路程s3=v3t3=72 km/h20160 h=24 km,运油车在这一路段通过的总路程s=s1+s3=15 km+24 km=39 km,运油车在这一路段所用的总时间t=t1+t2+t3=15 min+10 min+20 min=45 min=34 h,则运油车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v=st=39km34 =52 km/h。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