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下)第2课时曹刿论战曹刿论战1.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担当。(重点)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难点)学习目标学情回顾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了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原因是什么?史书上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实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品味一下这一段传奇佳话。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复述课文。请见分析讨论问战参战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战争的时间交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十年春齐国、鲁国齐师伐我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曹刿的什么精神?精神曹刿身份卑微,却能
2、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原因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被迫迎战,曹刿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鲁庄公认为可以和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曹刿是如何评价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鲁庄公曹刿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不足以赢得战争。只有民心向背、取信于民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评价说“可以一战。”这是为什么呢?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
3、现鲁庄公急躁冒进将鼓 对比表现曹刿机敏、持重未可鲁庄公将驰曹刿未可在第二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在士气“彼竭我盈”的时候,发起进攻,一举溃敌。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既克”而不知“其故”,突出了鲁庄公的“鄙”、不懂军事,引出下文曹刿的论述。承上启下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通过双方士气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取胜之后,
4、曹刿并不急着追击,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这些均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表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时机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远谋有远见卓识,充分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因而非常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政治上军事上机敏持重,知“士气盈竭”,善于把握战机,有当机立断的才干;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神灵的保佑见识短浅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轻率接见曹刿,回答“三问
5、”作战时听取曹刿的意见礼贤下士知人善用战后询问取胜原因谦虚好学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之典范。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作者紧扣“论战”,详写了曹刿的言论,重点叙述曹刿在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以及战后论述战胜原因;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情景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有
6、力地表现了曹刿军事家的形象,突出了文章中心。写作特色2.人物对比,形象鲜明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塑造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在曹刿的引导下,认识到要想取得战争胜利,应先取信于民;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鼓之”“驰之”,而曹刿则两次阻止他,到时机有利时才说“可矣”;在战争胜利后,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这样便用鲁庄公的“鄙”,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军事才能。本文通过写弱鲁战胜强齐的过程以及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
7、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课文主旨课堂小结战前准备请见原因政治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争经过战后总结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进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彼竭我盈之时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战略思想(取信于民)战场指挥(把握战机)战术思想(后发制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深谋远虑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 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
8、贵族的拥护和神 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 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B2.用课文原句填空。(1)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_ _,_,_。(2)曹刿认为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追击敌兵 的有利时机是:_,_。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齐人三鼓视其辙乱望其旗靡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曹刿简短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战斗形势?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形势紧张 杞子自郑使
9、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节选自蹇叔苦师)注:管:钥匙。潜:秘密地。蹇(jin)叔:春秋时秦国大夫。远主:指郑君。悖(bi)心:违逆之心。拓展阅读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4.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名人名言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注:原:姬姓小国。限令。疏军:撤兵。谍:刺探军情的人。庇:庇护。孟门:原国地名。课后作业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此文中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是()。取信于民所庇也,不可失也对比这段文字与曹刿论战,回答下面的问题。夫信,民之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下)第2课时感谢聆听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