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出处及考查点材料出处考察点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根据,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4分)5.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重点考查理解语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分析概括文本内容观点、分析的能力考查知识点2023.2.23四省适应性联考信息类文本材料出处及考查点材料出处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体现学科融合,突出大语文教学
2、观念。把地理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完美结合,专业性强,既增添学科趣味,又能很好的激发考生的民族自豪感,于无声处促进考生的爱国情怀。命题分析关键能力:信息性文本这里是中国阅读聚焦文体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从科普文的角度,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强化了对信息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教考衔接,引导日常教学。三道选择题中,有较为传统的基于文本细读的选项设计,更有需要理解后的推断命题,既紧贴材料,又衔接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和阅读积累,有助于学生走出“抠字眼式”僵化阅读的死胡同。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语文学科阅读包含等七种文体。通过这里是中国这篇
3、文本,把握科普文章的定义与文体特点,让考生学会阅读科普文章,并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科普文章的内容概要。一、科普文章的内涵 科普就是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文章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近乎以前提到的科技说明文,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
4、、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二、科普文章的类别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1.科学小品的概念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小品一般,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
5、。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生动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6、三、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逻辑顺序:原因结果、主要次要、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现象本质、特点用途、总说分说总说2、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第一部分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后面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下定义: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用语准确严谨)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对事物作解释,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内容能够理解得更加透彻分类别: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
7、类进行说明。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真实准确)举例子: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打比方: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设图表: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详细精确)引资料: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等,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
8、征。5、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6、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
9、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7、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8、品析科普文的语言特点。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科普小品文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科普文章讲究,讲究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
10、绍科学知识。9、体会情感思想。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10、感受科普作品的文体特征:科学性。科普类文章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思想性。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准确性。引用的资料数据必须可靠、准确。逻辑性。说明事物的形成、发展结果等客观规律,思维清晰,逻辑性强,有条理。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所以
11、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文学性。文笔的文学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文学性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阅读顺序:选文标题/出处简答题题干选择题原文:带题读文阅读方法:第步:看清标题/出处信息,了解大致内容和文本类型。第步:理清行文思路,抓住语段中心。第步:善于圈点勾画,把握文本局部信息(陈述对象、段落中心句、背景信息、不同角度方面、制度措施、关系词等)。第步:把握主旨,理解文本意图。总原则:专注、快速地读/跳读与细读相结合细审题,快落笔参考顺序:按照自己平时的做题顺序科普类的应试技巧2023.2.23四省适应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2、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3、.“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
14、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
15、,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
16、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覆盖面积 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
17、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8、是(3分)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解析文中提到“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意思是说许多北极动物和豹亚科一样,都是起源于青藏高原,而D项的表述错在忽略了“许多”这一限制性词语,因为不是所有北极动物都是起源于青藏高原/起源青藏高原的不一定都是北极动物,以偏概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注
19、:第1题以下定义的方式考查科普文中的新概念,也可以变成,也暗考了标点符号的用法。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
20、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
21、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
22、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解析B选项“由于”强加因果,北纬30附近的大面积干旱是受到了“行星风系”的影响,而不是“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并未造成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其他地方“降雨骤减”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
23、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
24、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
25、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
26、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解析起源: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迁徙: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后又进入美洲;还进入非洲;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基石: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不断演化。说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
27、面积的干旱地带。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
28、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解析受到挤压的结果是海拔的
29、抬升,并没改变土层厚度,属于说明是风沙堆积导致土层厚度增加,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
30、、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解析不是“大兴安岭”属于第三阶梯,而是“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属于第三阶梯。以偏概全。(大兴安岭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并且“就是”说法绝对,分类的因素有很多,海拔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
31、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
32、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
33、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解析1)“因此”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无中生有。2)并不是所有平原地区的气流都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而是“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选项扩大了范围,以偏概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D
34、.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材 料 结 构 分 析材料出处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第1段: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诞生了环境独特的青藏高原,形成了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第2段:大碰撞对中国地貌的影响;三级阶梯,万千山岭、大美江河;第3、4段:大碰撞使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第5段:青藏高原化身“超级水塔”,改变了中国的水系;第6段:青藏高原生命的多样性;第7段:大碰撞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通过选择题,梳理文本脉络4.东部季风区夏季
35、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审题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带着简答题,细读文本,确定答题文本区间定位文本: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36、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官方标答:第一问: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评分细则:根据第段或生活常识可得出夏季天气热、温度高;“高温”或“天气热”1分、“多雨”或“大量降水”1分。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定位文本: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
37、在干燥得多。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官方标答:第二问:;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评分细则:三点答案前后成因果关系,顺序
38、不能变。“影响大气循环”或“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1分;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审题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评价科普文的文体体裁特征的能力。答题思路先有结论,再回到原文中找佐证,在找佐证的同时对已有结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备考知识:科普作品的文体特征:科学性。思想性。准确性。逻辑性。通俗性。文学性。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分)官方标答: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评分细则:答出观点结合文本分析,为一点,给1分。科普=科+普,对应科学,对应普及。如果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如果有其它观点合理也可酌情给分。其他:科学性专业性;严谨性准确性;通俗性可读性。信息性文本阅读一点建议 信息类文本的选材扩大是毋庸置疑的,贴近现实,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二十大报告),如文学评论、美育、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科普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均有涉及但不必纠结于形式,无论是单篇还是群文,具有辨析概念、辨明关系、俯瞰文本的能力是稳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