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一、目的 为了准确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规范公司危险源的安全 管理,防范重大事故发生,确保公司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保障职工生命 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的各车间、部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的管 理和评价工作。 三、职责三、职责 1、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公司重要危险源的审核与批准。 2、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 风险评价程序或指导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 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或聘请
2、专业机构) ,进行风 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公司风险评价组织如下: 组长:分管副总 副组长:安环部长 成员:安环部安全管理人员、各车间、部门第一负责人和涉及工艺、 设备、安全、环保、现场、电器、仪表等专业方面管理人员。 四、危险源控制流程四、危险源控制流程 1、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辨识就是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 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 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 故发生原因的过程。 (1)危险源辨识方法 询问和交流; 现场观察; 查阅有关记录; 获取外部信息; 工作任务分析; (2)风险评价方法 直接判定法 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危险源均应判定为重大危险源:
3、a 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 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 曾经发生过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d 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3)危险源辨识范围 工作环境: 包括周围环境、 工程地质、 地形、 自然灾害、 气象条件、 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 ;高温、 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 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 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
4、、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 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 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 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 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 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 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 、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 生所等) 、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控制流程 2、
5、危险源的控制 (1)控制原则:针对评价出的重要危险源必须由分管安全领导组 织有关人员制定控制管理方案,并辅助制定运行控制程序,必要时包 括应急程序。对一般危险,主要进行员工安全意识方面的培训教育, 主动消除问题,考虑其实际控制效果可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但必须 明确运行控制程序要求,必要时包括应急程序。 (2)制定管理方案应遵循的顺序和原则 制定危险源辨识、风 险评价及控制程序 工作活动分类 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 确定、级危险源 确定、 级危险源 保持或改进现 有控制措施 确定改善型方案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 制定管理措施 措施评审 分级检查 编制技改、维修 工程项目计划 纳入公司年度计划 项目管理
6、 监督检查 控制评审 提交评审 制定风险分级标准 是 否 尽可能地消除风险; 尽可能地预防风险; 尽可能地减小风险; 隔离风险; 连续控制风险; 警告提示预防风险。 (3)制定管理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改进生产工艺,减轻员工劳动强度,消除人身伤害危险; 设置防护装置、保险装置、及危险标示和识别标示,杜绝和 减少风险; 做好电气安全工作:防止触电,做好漏电保护,绝缘,电气 隔离, 安全电压, 屏护和安全距离, 连锁保护, 电气防爆, 防静电等; 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等; 防止职业病,采用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操作人员在作业过 程中直接接触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 上述方面都难以实施时
7、,采用个体防护用品防护。 (4)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应由生产科对生产作业人员进行技术 交底。 (5) 管理控制方案制定后要进行评审, 确保不再发生新的危险源。 在实施过程中,实施负责人要始终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做好记录。 (6)生产部要对生产作业中的危险源经常监管,并进行评价,实 施动态控制。 五、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回顾五、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回顾 公司应定期对已经辨识、评估的危险源进行回顾,分析其控制措施 的有效性, 对控制措施失效或已有更好控制措施的项目重新进行辨识 和评估,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六、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持续改进六、危险源辨识及评估的持续改进 遇下述情况,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与
8、风险评价工作。 1、组织的活动发生变化; 2、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发生变化; 3、内审、外审及管理评审提出要求; 4、出现事故、事件、不符合; 5、生产工艺发生大的变化; 6、公司的生产、产品发生较大变化(如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开 发新产品等); 7、相关方抱怨或提出要求; 8、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 9、其它情况需要。 七、程序七、程序 (一)风险评价的依据: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2.行业的设计 规范、技术标准;3.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4.合同规定; 5.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二) 风险评价的目的是: 通过事先分析、 评价,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实现管理关口前移,
9、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最终 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三)风险评价安全管理规定 1.风险评价的频次规定,各车间或部室应根据公司确定的评价准则进 行风险评价,常规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价每年一次(12 月份),异常作 业活动的风险评价或事故以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评价, 应随时进行。 在检修或抢修时应进行异常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价, 同时办理相应的作 业许可证,使职工掌握预防或控制措施的有关内容。 2.风险评价的安全管理,风险管理的机制是先确定风险分析的范围和 目标,以我们从事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中选取分析对象,对作业 活动、设备设施、工艺过程、作业场所等方面进行危害识别,根据评 价准则判断
10、风险度的级别,确定风险是否属于可接受的风险。对于不 可接受的风险应根据风险度的大小分为巨大、重大、中等风险,相关 职能管理部门对不可接受的风险进行安全管理, 并规定整改的期限和 整改措施。整改措施采取后,再做一次风险评价,确定风险是否降低 到了可容忍的程度,如果没有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应进一步采取措 施,直到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3.各车间或部门应根据公司制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 将评价结果书 面报告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安委会办公室对存在重大、巨大风险度的 部门或岗位制定的监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督, 使其在规定的整改期 限内解决,同时监督教育职工掌握预防或控制措施的有关内容,有关 职能部门
11、对控制措施实施监督管理和审查。 4.记录重大风险 安全环境健康部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即风险度 R 的大小,将风险进 行等级划分后,确定重大以上风险,按照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并 记录且定期更新。 5.公司风险评价的范围包括: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企业周围环境;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6.公司根据需要,选择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根据公司 生产特点,结合职工对风险分析方法掌握程度情况,公司
12、在风险分析 中,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其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工作危害分析(JHA) ;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 预危险性分析(PHA) ;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 故障树分析(FTA) ; 事件树分析(ETA) ;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7.风险评价的评价准则 制定评价准则的依据: 有关国家、行业、地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 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技术标准; 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评价流程 2.1.初始状态评审 在体系建立之前,公司应进行初始状态评审,以了解公司的职
13、 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现状。评审的主要内容有: 2.1.1.相关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 2.1.2.识别公司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中的职业健康安 全的危险源和判价与风险控制策划信息表和重大风险因素一 览表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2.3.4 辨识的范围应覆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包括 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包括为企业提 供各种服务的相关方)的活动和作业场所内所有设备设施(包括 租赁设备)等; 2.3.5 危险源辨识应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 境不良、管理缺陷四个方面着手; 2.3.6 辨识危害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 2.3.6.1 三种时态
14、: a. 过去:指以往产生并遗留下来的,对目前的活动和过程仍 存在影响的风险。 b. 现在:指目前正发生或存在并对活动和过程持续产生影响 的风险。 c. 将来:指计划中的活动在将来可能产生影响的风险。 2.3.6.2 三种状态: d. 正常状态:指连续、稳定、例行和已做出计划安排的活动 状态。 e. 异常状态:指非例行的、不经常发生的活动状态。 f. 紧急状态:指可能突发的导致发生安全事故或职业病的状 态。 2.4.风险因素的评价方法 作业条件风险评价法: 以与系统危险有关的三种因素值之积来 评价系统人员作业伤亡和财产损失风险的大小,这三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
15、危险环 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D危险等级。 其简化公式是:D=L*E*C 2.4.1.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的大小 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当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 能的事故发生的概率为 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的概率为 1,但在作 系统安全考虑时,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所以人为地将“发 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 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 数定为 10,介于这两者之间 的情况指定了若干个中间值。 如表 1 所示 表 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
16、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2.4.2.E暴露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规定连续 暴露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 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 定为 0.5。同样,将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定为若干个中间值,如 表 2 所示 表 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暴露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2.4.3.C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 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范围很大, 对伤亡事故来 说,可从极小的轻伤直到多人死亡的严重
17、结果。由于范围广阔, 按规定分数值为 1100,轻微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的规定分数为 1,把造成十人(含十人)以上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 规定为 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在 1 与 100 之间。见表 3 所示 表 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 大灾难,十人(含十人)以上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 4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财产损失 7 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3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健康要求 2.4.4.D危险等级划分 根据分值大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 但
18、关键如何确定各 个分值和总分的评价。根据经验,总分在 2070 之间,被认为是 低危险;如果危险分值在 70160 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 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 160320 分之间,这是一种立即 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 320 分以上的高分值 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或作业,直到环境得到改善 为止。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应用时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危险等级划分见表 4 表 4 危险等级划分(D) 风险值 (D) 危险程度 级别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不可容许风 险)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2(重大风险
19、) 70160 显著危险,高度注意需要整 改 3(中度风险)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4 (可容许风险)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 (可忽略风险) 2.5.确定重大风险 重大风险的鉴别和评价是公司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基础,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定重大风险因素。 a.严重不符合法律、 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危险源可直接判定为重 大风险因素; b.危险等级划分 D70 可判定为重大风险因素; 安环部将确定的重大风险因素, 登录于 重大风险因素一览表 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至各部门。 C.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如存在重大危险源,由安环部报管理 者代表审核后向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2.6.危险源及重大
20、风险因素的控制 2.6.1 控制原则 2.6.1.1 首先是消除危险源和降低风险危害级别,采用工程技 术措施(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检查、检验等)来消除危险 源及重大风险因素或减弱对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的程度,在无法 消除时采取隔离措施, 2.6.1.2 其次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控制的同时加强和优化组织 管理措施(职责明确、人员培训、防护器具配置、作业要求等) , 2.6.1.3 最后考虑加强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 2.6.1.4 也可上述三种方式联合使用 2.7.记录的保管 2.7.1 与风险评估过程中相关的公司级记录,由安环部保管登 记、建档,有效期三年。 2.7.2 与风险评估过程中相关的
21、部门级记录,由各部门保管登 记、建档,有效期三年。 2.7.3 重大风险因素的相关识别、评价、控制等记录由安环部 保管登记、建档,有效期三年。 (四)风险评价 1.各部门应依据已确定的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 风险评价。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 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 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 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2.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 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 价和风险控制。 3.风险控制 公司安委会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 确定
22、不可接受 的风险,进行汇总,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 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的情况: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 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 选择的控制措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 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各部门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 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 制措施。 4.隐患治理 公司安环部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
23、隐患治理通知书,限期 治理,做到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并建立隐 患治理台帐。 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安全管理部门将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包 括: 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评审意见; 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竣工验收报告。 各部门对于自身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 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 应书面向有关直接主管部门和公司安委会报告。 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 相关部门必须采取应急防范措 施,并纳入整改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5.重大危险源 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9)的规定,经辨 识的重大危险源情况公司应建立重
24、大危险源管理与监控。 6.风险信息更新 各部门每年进行一次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价工作, 识别与 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并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 控制效果。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部门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7.变更 企业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 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 领导审批; 变更实施: 变更批准后, 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 不经过审
25、查和批准, 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 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企业应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对于如下变更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以便对人员、管理、工 艺、技术、设施、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消除或减少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a.工艺技术变更包括以下内容: 原料介质变更; 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的重大变更; 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 操作规程的变更; 工艺参数的变更; 公用工程的水、电、气、风的变更等。 b.设备设施变更包括以内容: 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26、安全设施的变更; 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临时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 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变更。 c. 管理变更包括以下内容: 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变化; 人员的变更; 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 管理职责的变更; 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变更等。 按照以上变更内容,除按照公司变更管理程序执行外,还必须 对以上变更过程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对变更的内容分别重 新进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并按照风险开展情况汇总危险 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信息表对岗位进行评价。 8.检维修 异常检维修前必须进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 、评价并制定控 制措
27、施 9.拆除和报废 拆除作业前, 拆除作业负责人应与需拆除设施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 位共同到现场进行对接,作业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八、应急救援管理八、应急救援管理 1.成立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预案编制小组,指定负责人,组织编写事 故应急救援预案。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组成部 分,企业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事故应急救 援预案和程序有效程度,进行演练,必要时以修订。 2.参阅现有的应急预案。这是防止预案相互交叉和矛盾,获得相关资 料的有效办法,有利于促进所指定的预案与其他应急预案的协调。 3.危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4.应急准备和应急能力的评估。 确认现有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能力, 并对其充分性进行评估。 5.完成应急预案编制。提出应急所需的人员、设备和程序。 6.提出预案的落实、更新、培训和演练计划。 附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信息表 重大风险因素登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