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好大家好基于教师资格考试的教育学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著第三章 教师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1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2 教师心理3第三章 教师本章结构第三章 教师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理解教师成长阶段。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5.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的主要内容,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师德问题。6.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并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2、。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心理特征。8.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本章学习目标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一、教师职业的认识1.教师职业的性质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3.教师职业的责任1.教师职业的性质第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且教师是专业人员。(1)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历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2)教师是专业人员。在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中。第二,教师职业是促
3、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且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而且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其一,传递和传播人类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其二,培养和塑造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品德。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一、教师职业的认识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社会新人,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其社会地位自然应是崇高的。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教师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教师
4、职业的社会权利。教师职业从业者除享受一般的公民权利外,主要是职业本身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权利,在教师法第七条中列举了教师享有的多项权利。教师职业的从业要求。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对从业者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我国,教师的资格要求是: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国家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一、教师职业的认识3.教师职业的责任教师职业的本质,或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现代教师职业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它有着多元化的体现。第一,搞好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
5、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组织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社区活动等多种途径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塑造形成自尊、诚信、正直、良善、乐观、毅力等优秀人格特征。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作为合格的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一、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理性支点,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师生交往以
6、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特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项基本理念,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中学合格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基本要求,为我国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二、教师的专业素质l专业理念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领域领域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一)职业理解与认识1.贯彻党
7、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2.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3.认同中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6.关爱中学生,重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中学生生命安全。7.尊重中学生独立人格,维护中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中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中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中学生。8.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中学生的不同需要。9.信任中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
8、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2.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13.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四)个人修养与行为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二、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教师“专业专业理念理念与师德与师德”维维度所度所涉领域涉领域及及基本要求基本要
9、求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知识。作为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三个大的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应该是相互结合和交融的。p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又称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门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它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p 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又称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它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p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育对象特点的需要。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二、教
10、师的专业素质l专业知识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领域领域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五)教育知识19.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20.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2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23.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24.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六)学科知识25.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26.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27.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28.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七)学科教学知识29.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30
11、.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31.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32.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八)通识性知识33.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4.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35.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36.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维维度所度所涉领域涉领域及及基本基本要求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它通常分为教师的专业技巧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技巧。教师的专业技巧主要指教学技巧,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事
12、教学活动的一般熟练技能,其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控制课堂气氛与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1)语言表达能力;(2)人际交往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教学设计能力;(5)教学实施能力;(6)教学评价能力;(7)把握信息技术能力;(8)教育教学研究能力;(9)终身学习能力。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二、教师的专业素质l专业技能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领域领域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九)教学设计37.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38.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
13、程。39.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十)教学实施40.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41.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有效实施教学。42.有效调控教学过程。43.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44.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应用到教学中(十一)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4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46.注重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47.根据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48.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49.指导学
14、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50.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51.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十二)教育教学评价52.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5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54.自我评价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十三)沟通与合作55.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56.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7.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58.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十四)反思与发展59.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60.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61.制
15、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师教师“专业能力专业能力”维维度所度所涉领域涉领域及及基本基本要求要求专业情意是基于对所从事专业的价值、意义深刻理解所形成的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专业理想的树立、专业情操的养成、专业性向的定位和专业自我的建立。p 专业理想。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p 专业情操。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p 专业性向。教师的专业
16、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它是教师发展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新领域。p 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二、教师的专业素质l专业情意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获取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发展和提升专业性,成为合格的教师专业人员的过程。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
17、观)三、教师的专业发展l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界开始大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多维视角的研究,并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几种代表性的理论:一是针对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1)富勒(Fuller,F)和鲍恩(Bown,O)的教师关注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以及关注学生阶段四个阶段;(2)卡鲁索(Caruso,J)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焦虑/欢快期、混乱/清晰期、胜任/不胜任期、批判/新意识期、更有信心/更不胜任期以及失败/缓解期六个阶段;(3)亚格尔(Yarg
18、er,S)和默滕斯(Mertens,S)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教师教育之前的学生阶段与师范生阶段两个阶段;(4)萨克斯(Sacks,S)和哈林顿(Harrington,GN.)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预想期、进入实习期、定向期、试误期、整合/巩固期以及掌握期。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的专业发展l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二是针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有:(1)卡茨(Katz,L)的教师发展时期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以及成熟时期四个阶段;(2)伯顿(Burden,P)的教师发展阶段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以
19、及成熟阶段三个阶段;(3)麦克唐纳(McDonald,F)的教师阶段发展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过渡阶段、探索阶段、创新和实验阶段、专业教学阶段;(4)费斯勒(Fessler,R)的教师生涯循环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以及生涯挫折阶段五个阶段;(5)斯德菲(Steffy,BE.)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以及退出生涯阶段五个阶段;(6)休伯曼(Huberman,M)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抱怨期以及退
20、休期。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的专业发展l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在充分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我国教师生涯发展的特点,普遍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五个阶梯式阶段。p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或称“职前阶段”,是指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接受师范教育的师范生属于这一阶段。p 适应阶段。适应阶段或称“求生阶段”、“新手阶段”,刚毕业走向教学岗位的教师处于此阶段。p 胜任阶段。胜任阶段或称“巩固阶段”。通常经过三到四年左右的实践磨练,在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后,一部分新手教师可以成为胜任教师(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达到这个水平)。p 熟练阶段。熟练阶段或
21、称“成熟阶段”。通常在工作五年后,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会进入教学水平相对熟练的发展阶段。p 专家阶段。专家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级阶段,进入该阶段的教师能凭直觉把握教学,他们驾驭教学的能力极强,在课堂上娴熟自如,润物细无声,知识如春雨般浇灌学生的心田。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的专业发展l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实践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理解教育创新的价值与类型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1.1.2.2.3.3.4.4.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理念(教师观)三、教师的专业发展l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教师专业发展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性的。教师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获得专业的终身发展
22、,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少包括正规专业教育、非正规专业教育和校本专业发展三个方面的途径。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终身学习1课题研究专业引领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l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教师职业道德定义为教师在从事教育专业工作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调节和处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在本行业研究中一般简称为师德。在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和外延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p 教师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教师道德包括教师处理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关系时一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总
23、和,而教师职业道德仅仅是其中与职业工作相关的部分。p 私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私德关系密切。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态度、投入精力、对学生的关爱等内隐的道德规范主要是靠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和个人内心信念维系的,教师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有助于教师职业道德向更高境界提升。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l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师德本身的专业性。师德的专业性指从专业特点出发建立的师德标准具有充分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师德要求的先进性。师德要求的先进性指师德要求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较高水平和较高层次,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师德意识的自觉性
24、。师德意识的自觉性指教师内心对职业的高度认可和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并表现出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强责任感。它是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基础。师德行为的示范性。师德行为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还作为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师德影响的深远性。师德影响的深远性在广度上表现为师德对学生人格健全、智慧发展等全方位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与家长、社区沟通交流辐射到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得到体现;师德影响的深远性在深度上表现为师德对世界观、人生观发展期的学生的影响可能伴随学生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l教师职业道德的基
25、本功能 师德具有调节评价功能。师德对教育过程具有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学校运用和自我提升两个方面:学校一般以师德规范为原则处理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社会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师德对教师本身的自我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师德是教师通过内心体验把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身人格组成部分的过程。师德具有示范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功能表现在师德作为教育手段直接参与教育过程本身,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师德具有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功能。这种必需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底线需求,一方面教师专业生涯需要以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作为教师的底线伦理标准,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生涯也需要职业道德规范给予权利保障,以确
26、保教师在行使专业权利时免受非专业人士的非理性指责与侵犯;第二是高层次需要,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先进性,教师争取专业荣誉需要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职业道德境界。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l解读并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2008年修订年修订)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
27、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
28、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颁布日期颁布日期制定主体制定主体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处理关系处理关系1984年10月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爱国爱党,执行教育方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教育理论,热爱学生,奉公守法,举止文明,以身作则教师与国家及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集体、教师与家长1991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教育工会爱国爱党;执行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提高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热爱学生,保护其身心健康;热爱学校,团结协作;注重个人修养,为人师表教师与国家及社会、教师与
29、学生、教师与学校集体1997年8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教育工会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教师与国家及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集体、教师与教育系统外群体2008年9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与国家、教师与教育系统内群体、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育系统外群体我国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变历史演变历史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l解读并运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版)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以人为本”;
30、(2)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3)坚持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4)坚持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5)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规范反映了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范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起指导作用,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l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教师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转化为职业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p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定义。p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p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形式。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
31、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定义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通过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作出善恶判断的道德思维活动而实现,属于价值判断领域。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凭借校内外舆论、教育传统习俗和教师内心信念等形式,根据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教师的职业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的道德评判。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就是评价对象所具有的反映道德价值的要素。评价应该以教师的职业行为作为实际依据。行为一般由动机、目的、手段和效果等因素组成。师德评价过程要仔细分析上述因素,结合具
32、体环境进行评价。首先,师德评价要坚持动机与效果统一原则。师德评价应该兼顾动机与效果两个方面。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看动机,只有全面科学分析评价师德才是有效的评价,才会对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其次,师德评价要坚持目的与手段统一原则。一方面道德目的决定道德手段,另一方面道德手段也影响道德目的。目的有正确与否之分,手段也有适当与否之分。若目的卑劣,则任何手段运用的结果都是恶行;若目的善良,则手段不适当也应该给予具体分析。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一、教师职业道德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形式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形式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两种形式。教师职业道德的外部评价是指通过社会舆
33、论、他人评价、教育传统习俗等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的道德判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部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内心信念等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的道德判断,即教师道德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基本方式是内心信念。自我评价中道德主体同时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作为评价主体,道德主体必须清楚自己内心的道德理念和行为动机,评价可能更及时、恰当和公正。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p 艰巨性。教师劳动的艰巨性是由其工作内容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还体现在劳动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上。p 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是由劳动对象差异性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特点决定的。教育对象、教
34、育内容、教育场景的变化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运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p 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由劳动对象的模仿性等心理特点所决定。教师为人师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p 长期性。培养人才是长期系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需要付出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完成育人目标。l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定义。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职业行为产生一般都会伴随着一定的道德价值产生,所以职业行为具有道德责任。教师的职业行为规范指教
35、师在职业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履行教师职责、严守职业道德、从思想认识到日常行为应遵守的基本规则。教师的职业行为包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教学评价、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进修学习、学术交流、人际交往、仪态仪表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特点。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具有引导性、约束性、促进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引导性是表明教师从事职业活动应该怎么做的基本要求。约束性是表明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不能怎么做的基本要求。促进性是行为规范对教师专业发展所起作用的功能体现。时代性要求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适应一定时期内各相关因素的发展需要和利益诉求。l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定义与特点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
36、师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国家立法机构和有关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教师活动要求的法律、条例和守则等,这些要求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是每一位教师获取任职资格过程中必须学习和牢记的;第二层次是由社会的道德规范及人们所公认的执业特点所构成的。它是通过社会舆论、群体力量、个人的自尊、习惯形式来实施的。l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内容与要求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规范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l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内容与要求根据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要求教师在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时遵守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7、p 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p 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p 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p 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p 教师的语言行为规范第三节 教师心理一、教师的角色心理角色(role)一词源于戏剧,原指舞台上演员所扮演的人物。社会角色种类繁多,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行为特征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角色,如医生、同事、父母、领导、朋友等。教师角色主要指教师所具有的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教师角色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身份,同时包含许多社会期望、教师个体应表现的行为模式。第三节 教师心理一、教师的角色心理l教师角色的形成过程和条件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三个阶段:p 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阶段知道角色的行为规
38、范,哪些合适,哪些不合适;p 角色认同阶段角色认同阶段体验并接受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以之调控、反思自己的行为;p 角色信念阶段角色信念阶段确信并以之为行为指南,毕生为之奉献。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三个部分:p 角色认知角色认知p 角色体验角色体验p 角色角色期待期待第三节 教师心理一、教师的角色心理l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是传道者。教师是授业、解惑者(即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示范者。教师是团体管理者和纪律维护者。教师是父母代理人。教师是朋友与知己。教师是学习者与研究者。第三节 教师心理二、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逐渐形成的教师职
39、业特有的心理品质,是从事教师职业者所共有的、典型的特征。它包括认知特征、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第三节 教师心理二、教师的心理特征l教师的认知特征教师的认知特征可分为三个方面: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p 教师的观察力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挥教育机智、因材施教的前提。教师的观察力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客观性、敏锐性以及精细性。p 教师的思维特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逻辑性:教师在考查问题时要遵循严格的逻辑顺序,有充分的逻辑依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要求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能将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发散思考,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知识。p 教师的注意力特征集中表现在注意分配力上
40、。注意分配力是指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够“一心二用”,即把自己的注意力既集中在主要对象上,又能分散注意到其他对象的能力。第三节 教师心理二、教师的心理特征l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之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教师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领导方式等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当学生们认为他们的老师是富有同情心的,课堂内学生之间更能彼此分享;当教师热情鼓励时,学生表现得更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生动活泼、善于鼓励和富于想象、热爱自己专业的老师,其工作更为
41、成功,其学生的行为也更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第三节 教师心理二、教师的心理特征l教师的行为特征教师行为包括教学行为的明确性、启发性、参与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以及及时的教学效果评估及其对学生产生的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教师期望与与学生学生行为变化行为变化第三节 教师心理二、教师的心理特征l教师的行为特征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判断结果预期: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这次得高分)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及其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效能预期: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
42、水平的信念(如我有能力考好)教师教学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比较第三节 教师心理三、教师心理健康l教师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根源分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见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1)生理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精神不振等心理症状和头晕、心动过速等生理症状;(2)人际关系症状:出现人际关系不适应,如没耐性听取他人建议、沉溺于倾诉不满情绪,出现攻击性行为如体罚学生等;(3)职业行为症状:这种症状在职业行为上表现为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性甚至疏远学生,对教学中出现问题反应过激,缺乏责任感等;(4)职业倦怠:年复一年的重复讲课批改作业,对工作不再有热情和兴趣,这是教师群体中常见的问题。第三节 教师心理l教师常
43、见心理问题及其根源分析类别类别具体反应具体反应生理反应食欲不振、肌肉关节疼痛、尿多、心悸、疲劳、失眠、体重改变、头晕、消化不良等心理反应注意力下降、组织能力变差、情绪调节能力变差、易怒、挫折忍受力降低、充满忧虑和无助感、自尊心降低、攻击性增高等社会反应冷漠、退缩、逃避、易怒、唠叨、怪罪他人、缺少亲密性、离群索居、易与人发生冲突等心智反应健忘、迷惑、厌倦、反应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新概念等压力的压力的不同反应不同反应三、教师心理健康第三节 教师心理l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能积极地悦纳自我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
44、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
45、、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憎恶等)。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三、教师心理健康第三节 教师心理l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p 从教师个人层面看,个体积极调适自我。p 从学校层面看,组织有效干预,维护教师权益。p 从社会层面看,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三、教师心理健康第三节 教师心理三、教师心理健康1.从从教师个人层面看,个体积极调适自我教师个人层面看,个体积极调适自我p 调整认知方式。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认同自己的角色。其次,要正确对待失败。p 掌握科学方法,自我调节情绪。第一,情绪控制。情绪控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
46、手:一是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二是从情绪本身角度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调适情绪。第二,合理宣泄。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消极情绪长期压抑在心底,积压成为冲动行为爆发的根源。p 学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教育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同事、教师和家长、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p 改善性格缺陷,健全人格。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性格、气质都是独特的。所以改变性格中的缺陷,健全人格对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教师非常重要。第三节 教师心理三、教师心理健康2.从从学校层面看,组织有效干预,维护教师权益学校层面看,组织有效干预,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关键在于两点:减少教师的压力源头和加强保健措施。主要方法有:一是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创设良好的学校人际环境,减少教师的压力;二是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