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剑平李剑平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 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 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和辩证法。 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以阴阳五行学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以 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理变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 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第
2、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 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如:天天-地地 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概念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如如:内内-外外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 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
3、明之府也。”始,神明之府也。” 事物阴阳属性举例:事物阴阳属性举例: 阳阳-天、大、昼、春夏、温热、光亮、功能、天、大、昼、春夏、温热、光亮、功能、 活动、上升、向外、兴奋活动、上升、向外、兴奋 阴阴-地、小、夜、秋冬、寒冷、晦暗、物质、地、小、夜、秋冬、寒冷、晦暗、物质、 静止、下降、向内、抑制静止、下降、向内、抑制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一、阴阳的普遍性一、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 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天为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天为 阳
4、,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二、阴阳的相关性二、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 范围内。范围内。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 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 三、阴阳的相对性三、阴阳的相对性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明显的 相对性相对性。 如:如: 人身人身 脏腑脏腑 阳:阳: 背背 腑腑 阴:阴: 腹腹 脏脏 四、阴阳的可分性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 可分的特点。可分的特点。
5、 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 阳,肝、脾、肾在下属阴;心脏又阳,肝、脾、肾在下属阴;心脏又 分心阴、心阳。分心阴、心阳。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 1 1、相互对立、相互对立 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着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着 截然对立的两种属性。截然对立的两种属性。 如:水与火,寒与热如:水与火,寒与热 2 2、相互依存、相互依存 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 存在。存在。 如:无上就无所谓下;如:无上就无所谓下; 无左就无所谓右。无左就无所谓右。 3、相互消长、相互消长 阴阳的相互对
6、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 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 长”的运动变化中。如:长”的运动变化中。如: 四季变化:四季变化: 由冬至夏,寒由冬至夏,寒 热热 “阴消阳长”;“阴消阳长”; 由夏至冬,热由夏至冬,热 寒寒“阳消阴长”“阳消阴长” 4、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可各自向其相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可各自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如:反方向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如: 昼夜中,阴阳的转化:昼夜中,阴阳的转化: 昼昼 夜夜 昼昼 阳
7、阳 阴阴 阳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人体组织结构人体组织结构 阳阳 背背 腑腑 体表体表 上部上部 外侧外侧 阴阴 腹腹 脏脏 体内体内 下部下部 内侧内侧 2、概括生理功能、概括生理功能 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生理功能 阳阳 功能功能 气气 兴奋兴奋 阴阴 物质物质 血血 抑制抑制 3、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 阳盛阳盛热热 阴盛阴盛寒寒 0 0 1010 2020 3030 4040 5050 6060 7070 8080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胜则寒阳虚阳虚阴虚阴虚 阳阳 阴阴 4、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
8、诊断 如:如: 寒证寒证-阴盛阴盛 面白,脉迟面白,脉迟阴证阴证 热证热证-阳盛阳盛 面红,脉数面红,脉数阳证阳证 5、指导疾病治疗、指导疾病治疗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阴阳失调阴阳失调调平阴阳调平阴阳 (生理) (病理) (治疗) 例如:例如: 热病(阳盛)热病(阳盛) 用寒凉药(阴药)用寒凉药(阴药) 寒病(阴盛)寒病(阴盛) 用温热药(阳药)用温热药(阳药)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 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是
9、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物质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物质 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 五行的特性五行的特性 五行五行 特点特点 性质性质 木木 曲直曲直 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火火 炎上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温热、升腾、向上。 土土 稼穑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生化、承载、受纳。 金金 从革从革 肃杀、潜降、收敛。肃杀、潜降、收敛。 水水 润下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五行的归类五行的归类 自然界自然界 五五 行行 人体人体 五
10、五 音音 五五 时时 五五 味味 五五 色色 五五 化化 五五 气气 五五 方方 五五 季季 五五 脏脏 五五 腑腑 五五 官官 五五 体体 五五 志志 五五 液液 五五 声声 角角 平平 旦旦 酸酸 青青 生生 风风 东东 春春 木木 肝肝 胆胆 目目 筋筋 怒怒 泪泪 呼呼 徵徵 日日 中中 苦苦 赤赤 长长 暑暑 南南 夏夏 火火 心心 小小 舌舌 脉脉 喜喜 汗汗 笑笑 宫宫 日日 西西 甘甘 黄黄 化化 湿湿 中中 长长 夏夏 土土 脾脾 胃胃 口口 肉肉 思思 涎涎 歌歌 商商 日日 入入 辛辛 白白 收收 燥燥 西西 秋秋 金金 肺肺 大大 鼻鼻 皮皮 悲悲 涕涕 哭哭 羽羽 夜
11、夜 咸咸 黑黑 藏藏 寒寒 北北 冬冬 水水 肾肾 膀膀 耳耳 骨骨 恐恐 唾唾 呻呻 五行的生克关系 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 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木木 水水 火火 金金 土土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2、五行相克(又称相胜):是指五行中某一事物、五行相克(又称相胜):是指五行中某一事物 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 木木 水水 火火 金金 土土 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 3、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五行相
12、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 异常变化。(乘异常变化。(乘乘虚侵袭)乘虚侵袭) 木 水 火 金 土 五五 行行 相相 乘乘 相相 克克 太太 过过 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 异常变化。(侮异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欺侮,恃强凌弱) 木 水 火 金 土 五五 行行 相相 侮侮 反反 向向 相相 克克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一、解释生理现象 木(肝)木(肝) 火(心)火(心) 土(脾)土(脾) (肾)水(肾)水 (肺)金(肺)金 二、解释病理传变二、解释病理传变 1、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 木(肝
13、) (肾)水 火 土 金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肝血虚至肝肾阴虚肝血虚至肝肾阴虚 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 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气”,即病变由子脏及到母脏。 木(肝) (肾)水 火 金 土 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 肝血虚至肝肾阴虚肝血虚至肝肾阴虚 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 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例: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土 肝脾不和肝脾不和 木(肝) 水 火 金 土(脾) 4、相侮:指反克为病 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 肝火犯肺
14、肝火犯肺 木(肝)木(肝) 水水 火火 (肺)金(肺)金 土土 三、指导疾病诊断三、指导疾病诊断 五行五行 五脏五脏 五色五色 五味五味 五官五官 五志五志 木木 肝肝 青青 酸酸 目目 怒怒 火火 心心 赤赤 苦苦 舌舌 喜喜 土土 脾脾 黄黄 甘甘 口口 思思 金金 肺肺 白白 辛辛 鼻鼻 悲悲 水水 肾肾 黑黑 咸咸 耳耳 恐恐 四、指导治疗四、指导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 难经难经 七十一难:“见肝之病,七十一难:“见肝之病, 则知肝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则知肝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 2、确定治则、确定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15、。 3、确定治法、确定治法 滋水涵木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滋肾养肝法 培土生金培土生金补脾养肺法补脾养肺法 益火补土益火补土温阳健脾法温阳健脾法 抑木扶土抑木扶土平肝和胃法平肝和胃法 培土制水培土制水温脾治水法温脾治水法 佐金平木佐金平木泻肝清肺法泻肝清肺法 泻火补水泻火补水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 中医学绪论中医学绪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剑平李剑平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 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 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家在
16、人体解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家在人体解 剖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元气”学说的朴素剖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元气”学说的朴素 唯物观,纳入了具有辨证法思维方式的“阴阳五唯物观,纳入了具有辨证法思维方式的“阴阳五 行”学说。经过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逐歩形成行”学说。经过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逐歩形成 并发展成为独特而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并发展成为独特而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 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 大貢献。大貢献。 一、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医药学理论,大约起源于公元前中国医药
17、学理论,大约起源于公元前221221- - 219219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 经济上的百舸争流,文化与哲学上的百家争鸣。经济上的百舸争流,文化与哲学上的百家争鸣。 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气象、物候、 历算与数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农业、金历算与数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农业、金 属冶炼业、兵器制造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属冶炼业、兵器制造业和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 展。同时、由于长期战乱,死伤者遍野,当时展。同时、由于长期战乱,死伤者遍野,当时 的医学家对人体进行了大量的解剖,积累了丰的医学家对人
18、体进行了大量的解剖,积累了丰 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解富的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解 剖学基础。剖学基础。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中医学的萌芽阶段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在长期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逐渐积累在长期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逐渐积累 了一些治病的医药知识。了一些治病的医药知识。 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 中医学的发展阶段中医学的发展阶段 由于有了文字,中医药知识积累大大增由于有了文字,中医药知识积累大大增 加了,公元前的中国百科全书加了,公元前的中国百科全书山海山海 经记载有经记载有100多种中药。多种中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中医基础理春秋战国时期
19、由于出现了中医基础理 论论黄帝内经,使中医药知识得到黄帝内经,使中医药知识得到 了普及和提高,并为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了普及和提高,并为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 基础(内经,灵枢),从而使医战胜了巫,基础(内经,灵枢),从而使医战胜了巫, 中医药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提高。中医药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提高。 中国传统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解剖、生中国传统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解剖、生 理、心理、病理,药物与药理,环境与人体理、心理、病理,药物与药理,环境与人体 的关系的关系,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科学,它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科学,它 以朴素的人体解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自然以朴素的人体解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自然 科学
20、的“元气”说为基础,并受古代唯物辩科学的“元气”说为基础,并受古代唯物辩 证思维模式证思维模式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在 先秦时代为医学确立了以“元气”为基础的先秦时代为医学确立了以“元气”为基础的 整体观,以脏象和经络学说为核心,诊疗上整体观,以脏象和经络学说为核心,诊疗上 以辨证施治为准则,形成了具有独特系统理以辨证施治为准则,形成了具有独特系统理 论的完整体系。黄帝内经为其代表作,论的完整体系。黄帝内经为其代表作, 开了中医理论之先河。开了中医理论之先河。 黄帝内经(素问与灵黄帝内经(素问与灵 枢枢),是一部源于春秋战国,成书于),是一部源于春秋战国,成书于 秦
21、汉时代的医学巨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秦汉时代的医学巨著。它系统地阐述了 人体的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和病理变人体的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和病理变 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准则,自然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准则,自然 外环境与人体内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内外环境与人体内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内 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容包括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 辨证、治则,以及针灸、养生、导引、辨证、治则,以及针灸、养生、导引、 按矫、汤液治疗等多种诊疗理论和方法,按矫、汤液治疗等多种诊疗理论和方法, 奠定了系统完整的医学理论基础。奠定了系统完整的医学理论基础。 内经医学理论的渊源,它吸收了内经医学理论的
22、渊源,它吸收了 当时自然科学与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当时自然科学与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 大理论及成就,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大理论及成就,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 展。同时也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展。同时也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 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把先秦以来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对天人关系(自然外推进了一大步,对天人关系(自然外 环境与人体内环境),形神关系(物环境与人体内环境),形神关系(物 质性的人体与精神性的思维和意志)质性的人体与精神性的思维和意志) 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经中的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内经中的 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许多内容,已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
23、 水平,对现代医学都有深远的影响水平,对现代医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内经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内经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 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 量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量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食管与肠的比是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1/35,现代解剖是,现代解剖是 1/371/37,两者非常接近。在血液循环方面,两者非常接近。在血液循环方面, 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 .痿论)痿论) 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的观点,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 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不止,环周不休”(
24、素问. .举痛论)。举痛论)。 因此因此, ,我国医家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比英我国医家对血液循环的认识,比英 国哈维氏在公元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1628年(明代崇祯元年)年(明代崇祯元年) 发现血液循环,要早一千多年。发现血液循环,要早一千多年。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代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代 医学典藉,先秦时代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以医学典藉,先秦时代秦越人所著,成书于汉以 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解剖、生理、心理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解剖、生理、心理 与病理,对诊断和治则有独到的阐述,补充与与病理,对诊断和治则有独到的阐述,补充与 丰富了内经的内容,成为后世医家临床实丰富
25、了内经的内容,成为后世医家临床实 践的理论基础。践的理论基础。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中医学成熟阶段中医学成熟阶段 晋代出现了皇甫谧的晋代出现了皇甫谧的 针灸甲乙经,把经络针灸甲乙经,把经络 理论与针灸临床实践密切理论与针灸临床实践密切 结合,推进了针灸学的发结合,推进了针灸学的发 展。展。 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 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 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 外感伤寒证提出了外感伤寒证提出了398法法 和和113方。方。 秦汉时代,我国出现了秦汉时代,我国出现了 第一本药物学专书神农第一本药物学专书神农 本草经。本草经。 两汉时期,中国医学有
26、了巨大的发展,两汉时期,中国医学有了巨大的发展,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50150219219年)年) 的临床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问世,的临床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问世, 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成功地运用理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成功地运用理 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系统而完整的方剂学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系统而完整的方剂学 专书。伤寒论在内经专书。伤寒论在内经. .热论的基热论的基 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开启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开启 了传染病的“六经传变”规律,确立了了传染病的“六经传变”规律,确立了 临床医学的“辨证施治”临
27、床医学的“辨证施治” 准则,为临床准则,为临床 医药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医药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疾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疾 病分证,记载了病分证,记载了4040多种疾病,多种疾病,262262首方首方 剂。它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剂。它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 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 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 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 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成为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成为中 医三因学说之源。
28、医三因学说之源。 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两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两汉时期, 记载了三百六十余种药物,多数是植物、记载了三百六十余种药物,多数是植物、 动物与矿物质,开创了我国药物学之先动物与矿物质,开创了我国药物学之先 河。河。 晋代皇甫谧所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晋代皇甫谧所撰的针灸甲乙经是 一部针灸学的专著,针灸甲乙经对一部针灸学的专著,针灸甲乙经对 灵枢灵枢有较大发挥,为针灸学的临床有较大发挥,为针灸学的临床 治疗奠定了基础。治疗奠定了基础。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 是第一部阐述病因病机证候学的专书。是第一部阐述病因病机证候学的专书。 唐代孙思邈所撰千金
29、要方中收集唐代孙思邈所撰千金要方中收集 了四千余唐以前的方剂,千金翼方了四千余唐以前的方剂,千金翼方 载方二千多,海上方收录了古印度载方二千多,海上方收录了古印度 与西域传入的大量方药。与西域传入的大量方药。 唐本草是世界上国家编撰的第一唐本草是世界上国家编撰的第一 部法定药物学专著。部法定药物学专著。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之“三因”学说,钱乙的小儿药证直之“三因”学说,钱乙的小儿药证直 诀,对临床医学的外感疾病和内伤疾诀,对临床医学的外感疾病和内伤疾 病,对“辨证论治”有较大的发挥。开病,对“辨证论治”有较大的发挥。开 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创了脏腑辨证的
30、先河。 北宋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北宋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02110211061106年由国家设立的“和剂局”,年由国家设立的“和剂局”, 依法制作依法制作297297种药剂官方销售,它是世界种药剂官方销售,它是世界 上第一部官方法定的药典。上第一部官方法定的药典。 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 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 李东垣、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李东垣、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 家”。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 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
31、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 药皆以寒凉为主,后世称其寒凉派。药皆以寒凉为主,后世称其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谓“邪去则正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谓“邪去则正 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三个攻安”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三个攻 邪的主要方法,后世称其为攻邪派。邪的主要方法,后世称其为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论点,治疗以补脾为主,后世称他为的论点,治疗以补脾为主,后世称他为 补土派。补土派。 朱丹溪则倡“相火论”朱丹溪则倡“相火论” ,谓“阳常有,谓“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32、, 后世称其为养阴派。后世称其为养阴派。 明、赵献可、张景岳提出了“命门学明、赵献可、张景岳提出了“命门学 说”,为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说”,为中医学的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 内容。内容。 明、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明、医药学家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 本草纲目在公元本草纲目在公元1578年问世,载药年问世,载药 1982种,其内容非常详实丰富。同时也种,其内容非常详实丰富。同时也 是世界上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创始者。比是世界上现代生物分类学的创始者。比 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在西方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在1735年年 才出版的只有十四页的自然系统,才出版的只有十四页的自然系统, 要早一个半世
33、纪。要早一个半世纪。 明、吴又可在其温疫论中提出明、吴又可在其温疫论中提出 “温”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温”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 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 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推动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推动 了温病学的发展,逐使中医温病学说的理了温病学的发展,逐使中医温病学说的理 论日趋完臻。论日趋完臻。 清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清代医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 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 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从
34、而 使温病学在病因、证、脉、诊治与方药,使温病学在病因、证、脉、诊治与方药,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此外,如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此外,如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 剖,所著医林改错中提出了“瘀血”剖,所著医林改错中提出了“瘀血” 致病的理论与方法。致病的理论与方法。 近代(新中国成立后)近代(新中国成立后) 中医学全面整理和提高阶段中医学全面整理和提高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 的的 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 经经 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 1956年国务院
35、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 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 1982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 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 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 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从此中医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从此中医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 到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所,病床 182728张,中医技术人员张,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人,中医药 大学大学30所
36、。所。 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 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 干力量,对中医理论的“肾”、“肝”、干力量,对中医理论的“肾”、“肝”、 “脾”、“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脾”、“阴虚证”、“阳虚证”、“血瘀 证”、“脉诊”、“经络”、“气功”的研证”、“脉诊”、“经络”、“气功”的研 究和对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究和对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 炎、胆道蛔虫症、乙脑、肝炎、慢性肾炎、炎、胆道蛔虫症、乙脑、肝炎、慢性肾炎、 冠心病的预防治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冠心病的预防治疗都
37、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 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从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世 纪纪70年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年代,以后数度出现了 国际性“中医热”、“针灸国际性“中医热”、“针灸 热”、“中药热”,法国和热”、“中药热”,法国和 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成立了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成立了 “国际针灸学会”、“国际“国际针灸学会”、“国际 耳针协会”、日本的针灸师耳针协会”、日本的针灸师 达达10余万人,目前世界上已余万人,目前世界上已 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过中医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过中医 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的中药、针灸、气功、按摩的 治疗治疗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二、中医
38、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形体结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形体结构:五脏六腑、四肢、五官都是一 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2)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液也是机体的一部)生命基本物质:气血精液也是机体的一部 分,互相转化维持机体的机能活动;分,互相转化维持机体的机能活动; (3)机能活动:身体各种机能活动是通过以五)机能活动:身体各种机能活动是通过以五 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协调。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四肢,互相协调。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体生活在、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体生活在 自然界,主动适应自然;自然界
39、,主动适应自然;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良好的社、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良好的社 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 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 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紧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紧 张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的精神压抑或紧张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的精神压抑或紧 张,影响身心健康等。张,影响身心健康等。 恒动观念: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 停的运动变化中。停的运动变化中。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
40、 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 (如心脏跳动);(如心脏跳动);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 停的发展变化(如上午恶寒、下午高热)停的发展变化(如上午恶寒、下午高热)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中医学主张未病、疾病防治的恒动观:中医学主张未病 先防,既病防变,就是运用运动观点去处先防,既病防变,就是运用运动观点去处 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 动态平衡。动态平衡。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 的基本方法,也是中
41、医学的基本特点之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 一。一。 辨证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的 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清疾病的 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对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论治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 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三、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学。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理性认识的方法学
42、。 学习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学习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 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 1、司外揣内:、司外揣内: 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 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 称“以表知里”。称“以表知里”。 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例: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注重整体联系:、注重整体联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身体各部分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身体各部分 联系成一个整体,局部的病变会影响整联系成一个整体,局部的病变会影响整 体,通过调节整体的机能,又能使局部体,通过调节整体的机能,又能使局部 的机能恢复
43、。的机能恢复。 3、援物比类:、援物比类: 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 据据 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 类同,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类同,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形状特点 的认知方法。的认知方法。 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把人体的脏腑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把人体的脏腑 组组 织功能特点,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相属。织功能特点,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相属。 四、中医预防学思想及措施四、中医预防学思想及措施 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学思想中医的养生学说是中医学预防学思想 最早的体现,它阐述了人体要顺
44、应自然最早的体现,它阐述了人体要顺应自然 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及病后调 理,防病复发,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理,防病复发,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理 论和方法。论和方法。 (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 1、调摄精神、调摄精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 调调 了调摄精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了调摄精神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如:“怒伤肝、思伤脾”都说明了情如:“怒伤肝、思伤脾”都说明了情 志志 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异常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 2、锻炼健身、锻炼健身 中医学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中医学很早就注意锻炼身体是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发生的一向重要措施。预防疾病发生的一向重要措施。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 月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以使志生”的健身运动。 3、预防疾病、预防疾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病”,强调了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就要治疗”,强调了在疾病还没发生之前,就要治疗 的的 预防思想。预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