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心理学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是指儿童从6 6、7 7岁1111、l2l2岁,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一般特征:1 1、学习成为主导活动2 2、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3 3、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第一节 小学童年的学习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 1、学生的认知或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截了当经验的时期。2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3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4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5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二、童年期的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v1 1
2、、促进儿童掌握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v2 2、促进儿童认知、记忆能力的发展v3 3、培养良好意志品质与健康的情绪情感及良好人格的有效途经、v4 4、在班集体的活动中能够培养儿童交流、合作、互助等良好的社会道德技能、v5 5、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四类:v(1)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与奖励而学习;v(2)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光而学习;v(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v(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2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儿童的学习兴趣的特征:v第一,在整个
3、童年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考虑的作业内容更感兴趣。v第二,在整个童年期内,儿童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分化。v第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游戏因素在儿童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3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1)(1)对教师的态度低年级:特别的尊敬与依恋。中年级:选择性的、怀疑的(2)(2)对集体的态度从无到有(3)(3)对作业的态度从“不当回事”到“当回事”(4)(4)对评分的态度明白评分的意义四、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的特点 进人学校以后,有一部分儿童在阅读、算术等方面的学习中存在较严重的困难,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学习障碍。
4、四个基本特征:v1 1、差异性;v2 2、缺陷性;v3 3、集中性;v4 4、排除性。(二)学生障碍的分类v美国联邦教育署特别教育处将学习障碍 归为三类:(1)(1)语言接受与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2)(2)阅读与书写方面的障碍;(3)(3)算术方面的学习障碍。v柯克(1983)(1983)则将学习障碍分为:发育性学习障碍学业性学习障碍。(三)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v关于产生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目前有如此几方面的假设:第一,在胎儿期或出生时有轻度脑损伤。第二,遗传基因所导致。第三,生物学上的原因,如由于中枢神经系统间某种神经介质不足或偏多所导致。第四,后天的不良生长环境所造成。(四)学习障碍的预防与
5、矫治第一,幸免在胎儿期与婴儿期出现各种脑 损伤。第二,及时提供帮助。第三,提供特别教育。第四,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第二节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的广度与成人接近(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主要方式 2 2、意义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3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超过形象记忆(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1 1、复述 是注意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进行的意识活动。(实验证明5 5岁儿童有10%10%、7 7岁60%60%、1010岁85%85%的复述行为)2 2、组织策略(按记忆内容
6、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帮助记忆的策略称组织策略)(1 1)归类:苹果 香蕉 桌子 椅子 电视(2 2)系列化:动物 哺乳动物 马 大象(3 3)类比:天空-小鸟飞 大海-(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是对记忆过程、记忆材料的特点及自身记忆能力知识的认识、1 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有关自我记忆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弗拉维尔(美国)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2 2、记忆监控主体在记忆活动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控制与调节各年龄组个体元认知知识与记忆监控能力发展的相关小学四年级小学六年级 初中二年级 高中一年级相关系数R0、670、580、470、5显著性P
7、P0、01 P0、01P0、01P0、01二、思维的发展(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1 1、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发展2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甚至要借助直观来理解抽象概念。3 3、四年级(10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是儿童思维发展产生质变的关键年龄、(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 1、概括能力(三个时期的划分):):(1 1)直观形象水平 7 78 8岁儿童往往概括的是直观的、形象的外部属性与特征、如对鸟的概括,从毛色,大小,生活的环境方面概括(2 2)形象抽象水平 8 81010岁儿童能够进行形象抽象的概括、如;鸟是
8、有羽毛,没有齿的动物。(3 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鸟是有羽毛、会飞的动物I I 直观概括 II II 具体形象概括 III III 形象抽象概括 IV IV 初步的本质概括 V V 抽象本质概括小学儿童对漫画认知发展曲线数学概括能力五级:2 2、比较能力的发展 一是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二是从区分个别部分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三是从在直观感知条件下进行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比较。v3 3、分类能力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童年期儿童分类能 力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小学二年级儿童能够完成自己熟悉的关于具体事物的字词分类,三四
9、年级是从依照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分类向依照本质特征分类的转折年龄。(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1 1、逐步在事物的本质水平上掌握概念童年期概念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能逐步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解放出来,而以本质的、一般的属性为概念形成的基础,因而在概念的深刻性与精确性上有特别大的提高。2 2、掌握的概念逐步丰富化 童年期儿童已能掌握的概念种类越来越多。如数概念、空间方位概念、自然概念、社会概念、时间概念、科学概念、自我概念、艺术概念3 3、掌握的概念逐步系统化(四)小学儿童推理的发展(一)直截了当推理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直截了当推理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如下趋势:第一,小学儿童直截了当推理能力的
10、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二年级为第一时期;三四年级为第二时期;五年级为第三时期。发展的加速期在四五年级之间。第二,童年期儿童掌握不同形式的直截了当推理是不同步的。(二)演绎推理 小学儿童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第一,二年级儿童能运用演绎推理来解释个别现象,但假如其解释与事实在表面上不相似时,判断中的逻辑关系就会受到破坏。第二,三四年级儿童不仅能对直观感知的事实,而且能对通过言语提供的事实,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解释。只要所解释的概念所依照的那些事实有某些相似,儿童就能比较容易地进行演绎推理,但假如完全缺乏相似性,他们会感到困难。第三,三四年级儿童已能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演绎推理,但他们所进行的演绎推理是不
11、完全的、不展开的。v(三)归纳推理 与前两种推理形式一样,童年期儿童的归纳推理能力也经历了多级水平、最初儿童在进行归纳推理时常被一些非本质的东西所吸引,常常孤立地看待个别事实与现象,因此他们尽管能够解释个别现象,却不能用归纳推理来确定一般规律与定理,以致得出不正确的结论;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及教学的作用,到小学高年级时,儿童则开始能在许多个别现象中概括出本质的因果关系,并用归纳法得出结论。(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v(一)思维敏捷性的发展解题的技能技巧与整体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其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正确性都获得了相应的提高。v(二)思维灵活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题多解 的解题数在增加,说明小学儿
12、童在面对问题时,思维的起点增多了,分析与综合问题的思路更开阔了。v(三)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三四年级是童年期儿童思维的深刻性发展的重要年龄。v(四)思维独创性的发展发展表现在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发散性与新颖性上。第三节 童年期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概念 对自我形象,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性格,兴趣方面的认识、童年期儿童对自我的描述体现出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向抽象的内部特征发展、如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v低年级儿童往往从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体特征与活动特征方面进行描述;v小学高年级,儿童则开始试图依照品质、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比较内在的特征对自己进行描述;
13、然而,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特别大的具体性与绝对性。(二)自我评价的特点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与主要标志。1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长2 2、批判性有一定的提高3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与深化(身体 活动 社会 心理)4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高v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自我评价总的发展趋势是从评价的具体性向抽象性、从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过渡。(三)自我体验的特点v愉快感与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委屈感发生较晚。v自尊心强的儿童往往对自己的评价积极,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往往自暴自弃。自我对个体的认知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人与人的关系)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系
14、统的认知(社会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他人情感、意图、知觉、思维、态度、动机、行为、个性(权威、友谊、公平)(社会群体、社会规则、社会角色、社会制度、社会生活事件)社会认知内容二、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1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发展表现:v识别表情开始使用情绪名词对社会性情绪的理解。1 1、儿童对他人认知的发展发展时期:1y-1y-不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体验2y-2y-对他人情绪的认知是自我中心的3y-3y-能识别他人情绪体验,但一般在同一情境4y-4y-真正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能摆脱情境(2 2)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对他人行为的归因(3 3)对他人的整体认知v描述他人的发展时
15、期(4 4)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w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依照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人际关系的两难故情况景(Selman,1990Selman,1990)霍莉爸爸肖恩1 1、霍莉知不明白肖恩对猫的感受?2 2、假如霍莉的爸爸发现了她又爬树,他会如何想?3 3、霍莉认为她爸爸看到她爬树后会如何?4 4、假如是您,您碰到这种情况会如何做?提问: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时期模式 霍莉爬树0 0(3-63-6岁)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1 1(6-8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2 2(8-108-10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时期儿童只明白自
16、己的观点,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儿童认识到别人能够由于自己不同的观点,但这是由于别人了解的信息与自己的不同。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预测他人的行动儿童明白,即使接受了相同的信息,自己与别人的观点也估计会发生冲突。能考虑他人的观点,也能预测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但还不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4 4(12-1512-15岁+)社会与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3 3(10-1210-12岁)相互的观点采择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同时认识到别人也能这么做,互动的双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还能考虑第三者的观点并预测自己与他人对第三者的反应。儿童试图通过与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的观点的比较来理解他人
17、的观点。即期望他人能考虑与采纳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时期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1:4y不能区分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的愿望,盲目崇拜和依赖权威,在行为上无条件地服从2:5-6y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身愿望间的冲突,并通过单向服从权威来消除冲突,避免可能的烦恼3:6-7y把权威看作有特别地位和才能的人,将认知产生的崇敬和对权威惩罚的畏惧作为服从行为的依据认 知 公正感 平等感理 智趋势4:7y+依据交换或互惠原则,作为对权威过去付出的报偿,或为获得某报偿而作出的必要的投资或努力水平5放弃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或无条件服从,代之以理性的评价与有条件的服从水平6将能为集体带来福利
18、、为集体认可的人作为权威,服从与具体情境相联系,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三、社会性交往(一)亲子关系1 1、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少了2 2、父母处理儿童的问题类型发生变化3 3、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第一时期:父母控制(6(6岁往常)第二时期:共同控制(6-12(6-12岁)第三时期:儿童控制(12(12岁以上)(二)同伴关系与团体形成1 1、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1 1)受欢迎的儿童(2 2)不受欢迎的儿童(3 3)受忽视的儿童2 2、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1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 (依从教师)(2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伙伴集合(伙伴集团)部分集团(3 3)整合性集合关
19、系期(形成班级团体)塞尔曼的儿童同伴友谊的发展时期v第一时期:3:37 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关系,朋友的意义更多地与实利、物质属性或邻近性相联系。v第二时期:4:49 9岁,单向帮助时期,要求朋友能服从自己的愿望,如在游戏中,把能顺从自己的人当成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v第三时期:6:61212岁,双向帮助时期,能做到合作与互惠,具明显的功利性特点。v第四时期:9:91515岁,亲密的共享时期,能够做到在心理上互相信任与支持。v第五时期:12:12岁,是友谊发展的最高时期。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人际交往中的协同关系欺负与被欺负 1 1、欺负与被欺负的后果 2 2、性别差异 3 3、原因v 竞争性假设:在参与竞争与追求成绩中对学习挫折、失败的反应v外部特异性假设:有外部性特别特征的儿童易被欺负v依恋理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行为的主要原因v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