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 156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6939702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161 大小: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 15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 15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 156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 156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 156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 案目 录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

2、思主义。主要内容:l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l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l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l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l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l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教学方式:讲授、课堂讨论教学课时:3基本内容导入:千年伟人马克思 世纪之交,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无疑就是“千年伟人”的评选。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99年秋天,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结果:马克思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世界最有影响

3、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在评选活动开始阶段,爱因斯坦的票数领先。在评选活动的后期,评马克思为本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票数直线上升,并遥遥领先于爱因斯坦。美国纽约的一家报纸用整版篇幅评论了这个意义深远的事件。后来,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对39名候选者的投票比较平均,爱因斯坦仅以一分的优势领先于甘地和马克思。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说明马克思是千年伟人。 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广播四频道“在我们这个时代”栏目最近所做的一个调查。2005年7月14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共产主义理论奠基人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休谟

4、、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黑格尔等远远落在其后。马克思为什么会被评选为千年伟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1、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

5、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大机器生产生产力发展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工人运动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回答时代的挑战中羸得顽强生命力的,获得发展。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5、中国化

6、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如何在新世纪继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境界,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大的发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性2、革命性3、统一的体现(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

7、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政治立场争取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理论品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8、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其次,这种理论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最后,这种理论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是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基本难道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基

9、础之上的,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学习原则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认真读书,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 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

10、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实用主义的方法,从自己的主观需要出发,把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割成互不相关的只言片语,然后根据主观需要决定取舍,生搬硬套地强加到实际上面去,这样既违背了科学理论,也歪曲了客观实际。这两种态度和方法,都背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防止和反对的。总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

11、行动的指南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所以,大学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本章小结1、从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一特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之中3、要运用理论联系实

12、际的方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思考题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2、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产生的?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讨论题1、 谈谈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否统一2、 谈谈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荐书目1、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 列宁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2卷4、 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5、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6、 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一章

13、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使学生懂得怎样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道理。主要内容:l 世界的物质性l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l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l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l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l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l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难点:物质观、实践观、否定之否定规

14、律教学方式:启发式讲授、课堂讨论教学课时:12基本内容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主要内容l 哲学的基本问题l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社会的实践性问题导入:“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就康德整个一生来说,它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在1755年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喊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物质是整个宇宙的内容,它充斥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实践观点,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人类生存

15、于世界之上,早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兴趣。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实践中,人类不断探索着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种种奥秘,古往今来的哲人也不时发出这样的疑问:世界到底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世界是否统一?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同周围的客观世界发生种种关系,首先要同自然界打交道,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以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又必须结成社会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交往。在此基础上,还进行着政治、思想等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开始接触个别事物

16、和现象,逐渐形成了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和观点。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视野的不断开阔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就由认识具体事物扩大到认识事物的一般本质及其相互联系,进而升华为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宇宙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如何? 人的本质是什么?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 当然,世界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人们观察和处理具体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之中。一般地说,在实践中运用已经形成的世界观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时也就表现为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17、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现,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正是由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才使抽象的哲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社会有治乱兴衰,人生有吉凶祸福,人们用一定的观点去分析它,用一定的态度去对待它,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它,就是用世界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的观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 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归纳起来无非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

18、神现象。人类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但归纳起来无非两件事情: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此看来,人的一切现象和活动,都不能不涉及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意识以来,人们对于世界、对于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虽然做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彼此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但斗争的焦点归根到底集中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于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哲学升华。也正由于这一点,哲学才能发挥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 1、何谓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

19、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 哲学基本问题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家们虽

20、未能明确地提出并加以科学的表述,但曾做过不少有益的探求。 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知识极度贫乏,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特性、构造和规律等的了解都极其有限,人类赋予大自然以神奇超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万物有灵论、“物活论”等原始宗教观念,并把人自身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可自由寄居游离于肉体的灵魂的活动。这样,远古人类对神和世界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就成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物质原理与理性原理的对立;中世纪以后人们从神学迷信中觉醒,明确提出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曾指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本质上是自

21、我与事物哪一个是第一性的问题;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史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的确定,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1)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

22、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点。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不能认识存在或不能完全认识存在,就是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基本问题”词组有两个意思:“基本”指最高、根本;“问题”指疑问、疑惑。因而,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叫哲学中的最高疑问、根本疑惑。费尔巴哈说它是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23、基本问题,因为,它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区分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围绕世界的本质问题,哲学还要研究和探索世界的统一性、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尺和动力、人类认识的根源、认识的真理性等一系列问题,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势必成为理解上述系列问题的起点,并必然会循着原则上完全不同的途径展开。总之,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是在实际中普遍存在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和方向的根本问题。3、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

24、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条件既是社会实践的基础,又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它们是社会存在所不可缺少的,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于社会存在极其复杂,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多样化。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在围绕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进行争论的同时,还要对这个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如,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还是彼此隔绝、孤立存在的;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是只有数

25、量增减、简单重复,还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曲折上升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外力的推动,还是内部的矛盾性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一词在古希腊先哲那里,本作为种论证、谈话的方法被使用,即通常所谓的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来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汉语中的“辩证法”顾名思义也作类似的解释,即辩说和论证的方法或技巧的意思。自黑格尔开始人们则多在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辩证法一词,即指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一词从词源上看,原是 “物理学之后”。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人物”的亚里士多德,生前留下了大量

26、的著作,后人在编纂其遗著时,把亚氏讨论世界本体、自命为“第一哲学”的著作,编排在关于有形物体的学说即物理学著作之后,称为“物理学之后”。又由于中国周易系辞中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严复据此将“物理学之后”改译为“形而上学”。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赋予“形而上学”一词以全新的含义,这就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审察世界,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这里的两个对子,一个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中的这两个对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它们回答的是哲学中两

27、个不同的问题。如果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侧重于对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作出各自的回答,那么,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则侧重于对世界的状态“是怎样”给予不同的解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分。 其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影响和制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作为两种思想观点虽然古已有之,但从来不存在什么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独立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因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和唯心主义相结合。当然,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并不是无关紧要的,是辩证

28、地还是形而上学地看世界,虽然并不是对世界的本原问题的直接回答,但却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虽然在解决世界本原问题上是正确的,但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致使他们在社会历史观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何谓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公元前六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既伊奥尼亚学派,这个学派提出了最初的物质观,当时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已经懂得,植物种子撒到地里就会发芽,长成一株植物,动物死亡后就变成发臭的腐烂物。他们虽不

29、了解各种转化的细节,但他们看到在变化的过程中,具有某种性质的物体消灭后,紧接着就产生了另一种性质的物体,由此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是不是性质变了而某种“基质”仍保存着呢?他们认为无限多样的自然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万物由它产生,万物毁灭之后又回到它之中,他们称这个东西为“始基”,并努力探索这个始基是什么以及如何转化成万物的。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泰勒士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万物都是由水演化而成的,“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物质概念。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万物的始基,它是一种混沌状态的具体物质,它没有固定的边界,没有固定的性质和固定形态,在它内部蕴藏着一种对立倾向,能生化

30、一切,他说:“对立物蕴藏在基质之内,基质是一个无限体,从这个无限体中分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冷和热,湿和干等等,由于这些对立物的相互作用,便产生了世界万物。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一切物体都是空气的变形,火是稀薄化了的空气,水是浓厚化了的空气,土和石头是更加浓厚化了的空气。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始基是火,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古印度则有地、水、火、风构成万物之说,管子水地篇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也。”古代中国 “五行说”:“以土

31、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等,这些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因素,“五行说”虽被后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家神秘化,但它的合理因素,一直被保存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数、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阴阳说”,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如西周末年伯阳父认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一书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32、,肯定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易传的作者则进一步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八卦说”,取自然界的八种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这八种东西是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两两分别组合,就构成了卦爻。八卦说较好地解释世界的多样性。中国的“五行说”和“阴阳说”以及“八卦说”也都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来给物质下定义的,同样具有朴素的性质。古代朴素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论”。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论尝试从物质内部组成的结构方式去把握其外部可感觉的形态和属性,是现代物质层次结构论的

33、思想渊源。汉代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天地和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元气自然构成的,元气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质基础。 评价古代朴素物质观:一方面,都是从物质本身来说明物质,而不是把物质看成是精神或神所创造的,因而从总体上说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另一方面,这种物质观把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朴素的,没有揭示物质的真正本质,也很难解释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形而上学的物质观。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

34、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认识已经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就以此为根据,把当时自然科学对物质的认识照搬到哲学中来,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为根据,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并以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唯心主义,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进步,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

35、辩证思维,它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机械性,把物质世界都看作是机械运动,霍布斯认为人就象一架机器,心脏就象上足的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等等。其次,形而上学性,认为原子是不变的,原子是物质的最终层次。第三,不彻底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不能解释社会的物质性。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能科学地说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又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在人类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又依据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把这一路线推向前进;把唯物

36、论与辩证法、自然观上的唯物论与历史观上的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了科学的哲学物质范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恩格斯的物质定义:恩格斯从一般和个别关系和本体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他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恩格斯说,物质“ 这 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就是说,物质是对

37、各种个别的感性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对各种感性个别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的反映。据此,恩格斯对物质范畴作了这样的规定:“实物,物质无非是多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作为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说明它舍弃了事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和具体特性及质的差异,而取其共同属性、共同本质,说明它是不同于个别实物的共性的东西。(2)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列宁的物

38、质质概念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定义的。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根本之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而且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只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实质。这个定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这个定义肯定了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即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时,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原问题的范围内才是绝对的;超出这一范围,二者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作为物质的反映,是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的。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

39、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是客观实在,但同时它又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人们能够通过意识去把握物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感觉感知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思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可以认识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世界上只存在着尚未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归结为某一

40、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又把它归结为某些永恒不变的具体物质的具体属性,因而经不起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考验,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在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具体形态和具体属性中把“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共性,在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实在”这一物质的“永恒特性”,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机械性和自我封闭性。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物质是现物实世界的统一基础,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了与自己既对立又统一的意识现象。显然,要科学地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必须正确的解决意

41、识问题。为此首先要科学地揭示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科学研究证明,银河系大约有亿年的历史,地球年令大约有亿年以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因而也没有意识。只有在亿年以前,地球上才出现了生命,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发展,才产生了人,考古发现,人是在万年以前才诞生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因而,讲意识的产生过程就是讲反映形式从低级到高级的 发育过程。反映形式及其发展依赖于两种基础条件:一是反映者自身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二是反映者

42、与被反映者相互作用的活动(如动物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前者的发展高峰是“人脑”,后者的发展高峰是“劳动”。意识就是在具有了“人脑”的人的“劳动”基础上产生的。意识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意识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这里的一切物质指非生命的无机物质,如石头、土、水、金属等。地球上最初的物质就是 这样的无生命的无机物质。这些东西能产生出意识吗?它直接是产生不了的,如石头、水 不能直接产生意识。但这些物质是意识产生的最初基础。那么,这些物质身上的什么东西能成为意识产生的基础呢?就是它们身上和意识相通的东西。按照科学和常识,甲

43、要能生出乙 ,条件是甲和乙之间要有相通的、相一致之处。杏树上可以嫁接桃树结出桃,花椒树就嫁接不成桃树结不出桃,因为缺少相通之处。无机物质要能最终产生出意识就要有和意识相一致 的特性。列宁找到了这一相似特性,这就是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列宁作了一种假定,他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是指一种无机物质在受到另一无机物质作用 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出反应,如石头受到空气、阳光、水的作用会发生风化,一物体碰到另一物体会使另一物体发生位置和速度变化。物质世界充满着矛盾,宇宙万物永远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对于作用与被作用双方都会留下“

44、痕迹”,所以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反映。如小孩玩皮球,球对地面有一个作用力,地面对球有一个反作用力;漓江风光是美景之一,是水对于日光的物理反应,日常用的铁器生锈,是铁对于水和空气的化学反应,石头的风化则是石头对空气、阳光、水分等机械的、物理的以及化学的反应,水滴石穿、风化图,等等。这说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具有某种能以一定状态回答环境影响的固有属性或功能,即物质的反应特性。无生命物质的长期发展产生了生命,出现了生物有机界,与此同时,物质的反应特性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生物的特殊的反映形式。生物反映形式在植物和原生动物那里表现为刺激感应性。所谓刺激感应性,是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含

45、羞草,只要受到轻微的触动,就会使它的叶子低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等条件,它们的枝叶就朝着向阳的方向伸展,它的根就札向有水分的地方。向日葵就是明显的例子.变形虫游近食物,而避开酸碱等等,就是刺激感应性的表现。这种刺激感应性已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而是包含了的感觉的萌芽,感觉是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生物的反映形式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在原始单细胞那里只有简单的反映,以整个驱体做出反映。在多细胞动物那里,细胞已有明显的分工,有的执行感觉,有的执行运动,有的执行联系。在脊椎动物那里已产生出

46、神经管,在两栖动物那里听觉、嗅觉、视觉器官已比较发达,在爬行动物那里,已出现了大脑皮层,在哺乳动物那里,大脑已出现了沟回,出现了感觉,在感觉基础上出现了动物心理。动物心理不仅包括感觉和简单的动机,而且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已具有初步综合和分析的能力如一个汪汪咬人的狗,看见人弯腰摸地会调头逃跑。马戏团里各种动物的表演,概属此类。动物发展越高级,所处的环境越复杂,其大脑也就越发达,而且动物心理和行为对大脑的依赖性也越大。科学实验证明,生活在丰富多彩环境中的老鼠比生活在单调环境中的老鼠大脑重量增加,脑皮质加厚,化学结构也不同,其智力变化与生理变化是相联系的。随着动物的发展,大脑越来越发达,大脑的作用

47、也越来越重要。实验证明切除大脑两半球后,青蛙的正常行为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而狗则完全变成了废物。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动物心理还不是人的意识。意识是跟人和人类社会一同出现的。由猿进到人,产生了更为复杂的人脑,人脑比动物脑更大,构造更加复杂,人脑的出现是自然物质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从此出现了人所具有的高级反映形式人类意识。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有质的区别。首先是物质基础不同。动物心理是动物脑的属性、机能,人的意识是人脑的属性、机能。其次是反映形式不同。动物只是通过感觉、知觉以具体形象的感性形式反映外部世界,人的意识主要的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既理性的形式反映外部世界。前者是直接的,后者是间接的,前者不需要语言,后者则离不开语言。最后是反映的内容不同。动物反映外部世界是出自本能,是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它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贫乏、肤浅、没有预见性,而人类反映客观世界出自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它的理性反映形式能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它具有丰富、深刻、有预见性。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直接生物学基础或物质基础,有人脑,意识的物质基础具备了,但人的意识要产生还需要“社会”这一基础。从意识的起源过程可以发现,反映形式从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 156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