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水水 主题单元标题主题单元标题 水 学科领域学科领域 科学科学 适用年级适用年级 三年级 所需课时所需课时 8 主题单元概述主题单元概述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一种典型的液体。学生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 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水时可以看 见水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碎片化的。如何将学 生对水的感性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什么是液体的基 本特征?这些都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 3-4
2、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4 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 铁屑和木屑等。 1.5 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切成小块、被挤压、被拉伸,纸被 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2.1.1 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 2.1.2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100C 或降低到 0C 时,水会沸腾或 结冰。 2.1.3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种。 2.2.1 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2.2.2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3、。 6.3.2.1 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酸”的性质。 6.3.2.2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6.3.2.3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 2 水蒸气凝结。 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 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 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 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本单元共有 8 课,这 8 课的编排逻辑是这样的:水的三态变化(第 1 课到第 4 课) ,从 观察常
4、见的水蒸发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较三种 形态的水的特点;第 5 课和第 6 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 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别的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第 7 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第 8 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 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总结并提升学生对比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第 1 课“水到那里去了” ,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到哪里去了,二是说说生活中 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 2 课“水沸腾了” ,本节课学生要做
5、的是水沸腾的探究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 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和证据吗,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 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第 3 课“水结冰了” ,学生要观察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当温度下降到 0C 时,水开始结冰;水完全结冰后,体积会增大,在试管中占据更多的空 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第 4 课“冰融化了” ,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从固态到液体) ,我们 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第 5 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学生将更进一步比较不同物
6、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 能够明白,要想回答“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这个问题,进行试验是最好的办法。 本节课,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将食盐 和小苏打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对比,学生明白了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多少是有限的,并且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 6 课“加快溶解” ,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进行的实验中,只存在一个变量。虽然教科 书中没有提到“控制变量”这一实验方法,但是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渗透了这一方法, 并且在之后的课堂中,学生要实际应用这一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 3 第 7 课“混合与分离” ,引导学生对增加或减少水分是,食盐的水溶液会有什
7、么变化: 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学生能够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 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第 8 课“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水、纸和 橡皮泥的变化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厉洁物理变化的本质。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 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生变化。 主题单元目标主题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 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
8、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
9、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 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它的可逆性。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 趣。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
10、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以及利用这种变化 为生活服务。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5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主备人 学科学科 科学科学 上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课 题题 1.11.1 水到哪里去了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
11、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 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 ; 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 、 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备备 注注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5 分钟)分钟)
12、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 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 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 “水” ,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 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 6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 2020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 、一 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
13、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 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 ,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 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空气中的水能 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 准备两个
14、大小、 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 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 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 个敞口。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 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313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
15、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 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7 预设: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 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 四、拓展(预设四、拓展(预设 2 2 分钟)分钟) 思考: 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 息。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1.水到哪里水到哪里去了去了 水水 蒸发(吸热)蒸发(吸热) 水蒸气水蒸气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是水单元的起始课,是
16、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之蒸发现象的一节课。教 材分为聚焦、探索和研讨三部分,按“解释回忆实验证明研讨”的编写逻辑 展开。其中聚焦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思考水除了液体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形态,而探索部分 安排了两个体验活动,分别是在黑板上用湿毛巾写字和观察手上的水蒸发,让学生尝试解 释水去哪儿了,然后是列举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再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在此基础上比 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讨部分围绕两个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水的蒸 发有更全面了解。 考虑到两个杯子的对比实验所需时间很长,实验现象缓慢,建议用微视频的形式进行 课堂教学,或者提前进行实验,在课堂上观察后期实验现象。 “湿的手变干了
17、”的体验活动, 教师可以适当展开,比如让学生讨论、设计和实践,手心和手背变干的时间一样吗?同桌 两人一人走动一人不动,手变干的时间一样吗?手上的水去哪里了呢?我们能够看到吗? 它一定还在教室里吗?从而给简单的活动赋予新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对比实验 的过程、同学间的交流等。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比较水 无色 无味 透明 会流动 无固定 液态 看得见 摸得着 有固定 气态 看不见 摸不着 没有固定 8 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 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
18、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 别圈画出来,最终呈现出交叉。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去的 几课当中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 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的东西 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个能帮助学生 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 。 A.白色 B.无色 C.透明 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 。 A.没有形状 B.有固定形状 C.没有固定形状 3.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 )
19、 A.没有体积 B.有固定体积 C.没有固定体积 9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主备人 学科学科 科学科学 上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课 题题 1.21.2 水沸腾了水沸腾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过程中 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 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 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
20、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 形成保护水, 珍爱生命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 温度计、硬纸盖、水、 (计时器) 。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备备 注注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2 2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你烧过水吗?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21、) 10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 2020 分钟)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 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 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 (1)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 (2)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 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 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22、 4.结合 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补充介绍。 )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屏 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 三、研讨: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实验发现(预设 1818 分钟)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 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 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 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 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 度为基础规定的
23、。 )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11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2.2.水沸腾了水沸腾了 水 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 水 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 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 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片现象,结合提示的问题,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 察
24、杯子里水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索板块:共分为 2 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暴露学生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 的现象、记录加热温度数据,教材中的提示要点给予了详细的参考。由于该过程涉及到实 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 防烫伤。 研讨板块:组织整理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利用提示性问题,让学生对水沸腾过 程的变化有全面的认识, 并能够有序、 有条理的汇报; 明确水的沸点在正常压强下是 100, 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 100。知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
25、大大增加。亲历探究活动,进 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的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现象,但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例如温度 的上升,水沸腾时能够看见气泡以及听到声音等,缺乏对沸腾过程具体的认知。酒精灯等 试验器材第一次接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方法也是第一次具体涉及。在探究活动中,要 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且十分注意实验安全的意识已经初步具有。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 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不同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 12 做好预实验,将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 0 分钟,2 分钟,4
26、 分钟,6 分钟,8 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在这里,观察的重点在于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 的变化。此时水的变化也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 水底、水面、水面上方,教师要做好引导 工作 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的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 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地记录。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到一起,此时水 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它是 一直保持不变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触碰到温度计,改变了它的位置,有可能 会引起 一些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解释。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正常压强下,水沸腾的温
27、度是( ) A. 90 B. 100 C. 60 2.水沸腾时的温度( ) A.不断上升 B.保持不变 C.逐渐下降 3.水变成水蒸气,它的体积(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13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主备人 学科学科 科学科学 上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课 题题 1.31.3 水结冰了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 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科
28、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 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备备 注注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
29、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 会下降一些。 )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 14 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 151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 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 说一说
30、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 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 (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 ;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 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 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 程, 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 当水开始结冰时, 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 些) ,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
31、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 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 9 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 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51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 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 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
32、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 15 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 (当外界温度 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 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 5 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33、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3.3.水结冰了水结冰了 凝固(0或 0以下) 水(液态) 冰(固态)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 2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 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 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
34、些变化。水 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冬天湖面的冰和冬天房檐下冰的图片,初步体验冰和水的不同,引 出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观察发现水结冰过程中试管里水温的变化过程,以 及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学 生还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水的液态水变成了水的固态 16 冰。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 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仔细观察还会 发现烧杯外的水蒸气
35、遇冷(0以下)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结成霜。了解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 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拓展板块,通过让学生讨论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使 学生认识到水结冰这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再让学生想办法能把试管里的冰取出来,初 步体会环境温度高起来时,冰可以融化成水。再提出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 的水呢?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冰融化成水的温度条件等。 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 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
36、量,学生的体验不多。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冰 和水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2.维恩图的填写,要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叉的空白处。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的时候,水开始结冰。 A.3 B. 0 C.-3 2.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 )可配图 A.可能是从杯子里渗出来 B.可能是杯子里的冰变成的 C.可能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3.在冰里加入一些盐会使得冰的温度( ) A.会上升 B.不变 C.会下降 17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
37、设计 主备人主备人 学科学科 科学科学 上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课 题题 1.41.4 冰融化了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 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 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 化的重要 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 细致的态度, 意识到细致的观 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
38、、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 转化。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难点: 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 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 化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 、烧杯、热 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教学过程过程 备备 注注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2 2 分钟)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冰融化了(板书) 18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 1818
39、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 8 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 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 你可以怎么做?如果 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 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预设 1010 分钟)分钟) (1) 讨论: 你知道冰融化成
40、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 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51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
41、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19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 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
42、质吗? (预设: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 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 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存在于空气中。 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 (板书:冰(板书:冰 固态固态 水水 液态液态 水蒸气水蒸气 气态)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 (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 与热量有关, 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 互相转化(板书: 互相转化 热量热量 ) 四
43、、课后拓展(预设四、课后拓展(预设 4 4 分钟)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 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4.4.冰融化了冰融化了 吸收热量 冰 固态 水 液态 互相转化 热量 水蒸气 气态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学生在观察了水结冰的变化过程,了解到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冰,同时也产 20 生了继续探索的兴趣,由此自然地继续开展观察水变化的探究活动。在本课,学生将经历 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从固态到液态) , 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
44、 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 第 1 项活动是学生用吸管或用吹风机的热风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 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 第 2 项活动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 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 3 项活动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想实验方法,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在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 经验想出一些办法后,教师出示本课的实验材料,给学生一些提示与启发,在学生的不断 补充、完善后,梳理、整理出本课的实验方法。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
45、相同和不同之处, 是对本单元前 4 课的梳理与小结,让学生认识到水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它 们有相同之处,也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学生通过用箭头表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了解 加热,遇冷都能使水的三态之间相互转化。 本课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而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从小 就经常玩弄冰块,冰融化了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是学生可能缺少 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过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并记录冰 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记录,交流表达 等良好的科学习惯。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了,但要让学生说出热
46、量这个词还需要教 师进行一定的引导与启发。本课还可以通过观察水的各种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充分感 知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 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让学生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记录: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完全融 化。表格里的记录既可以让学生画图, 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也可以图文结合。 2.让学生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箭头上方简单 的注明水的三态的转化条件:比如加热、遇冷等。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 。 A.晒
47、太阳 B.用手捂 C.放在 0以下的冰柜里 2.试管中的冰在完全融化成水后,我们发现体积( ) 。 21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3.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 。 A.固态转化成液态 B.气态转化成液态 C.液态转化成固态 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主备人 学科学科 科学科学 上课时间上课时间 课课 题题 1.5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教学重点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