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人教版版二二年级年级数学上数学上册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1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课 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 2 页例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 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 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 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
2、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 46 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生尺、剪刀、宽 1 厘米的白纸条、1 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 1 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 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 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
3、法,小组交流。 2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 1 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 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 5 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 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 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 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
4、学选同一 物品 (如小刀或小方木) 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 并汇报测得的结果。 由此归纳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 (数学课本的宽是 5 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 5 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 5 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 5 表示是因为测量 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
5、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后记】 3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 3 页及第 4 页做一做,练习一第 1、2 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 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 1 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 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
7、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 “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4 0 刻度线 认识 1 厘米。 1 厘米有多长(从刻度 0 到刻度 1 是 1 厘米,从刻度 1 到刻度 2 是 1 厘米,从 刻度 2 到刻度 3 也是 1 厘米) 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 0 到刻度 2 是几厘米?4 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用厘米量。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
8、尺子上的 0 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完成“做一做” 、练习一第 1 题。集体订正。 (2)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 2 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 4 页例 4 例 5 及第 4 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 35 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
9、,理解 1 米100 厘米。 (3)学会用 1 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5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 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 1 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
10、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 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米” 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 “米” 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 猜 1 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 1 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 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 1 米里有多少个 1 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 15 米。 ( ) 课桌高 70 米。 ( ) 6 一棵树高 16 厘米。 ( )
11、(2)完成练习一第 35 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第四课时 【课 题】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 5 页的例 6、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 (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 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2、】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特征。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7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 (板书:线段) 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2)完成“做一做” (3)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
13、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4)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5)量线段长。 二、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第五课时 【课 题】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 6 页的例 7 及“做一做”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8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 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培养良好的学习
14、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 6 页“做一做”第 1 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 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 线几,就是几厘米。 演示,直观感知。 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 6 页例题“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
15、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6 页“做一做”中的第 1、2 题。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教学后记】 9 第六课时第六课时 【课 题】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 7 页的例 8 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 8、9 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 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
16、的合适单位。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操作比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1)出示教材第 7 页例 8 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 13 米? 学生比画 13 厘米,如果 13 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我有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 13 米高。 10 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一支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 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
17、”作单位。 (2)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 时用“米”作单位。 10 二、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 7 页“做一做” 。 (2)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8 题。 四、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五、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一第 9 题。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第七课时 【课 题】100 以内的加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 全面了解画面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新
18、知的兴趣。 (2)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第 1113 页的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11 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2+17 4+13 8+12 14+3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 fiash
19、动画。教材 11 页情境图。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口算。 摆小棒法。 拨计数器演示法。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 (3)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 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 说出列式理由。 (4)教学例 2。 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 35+32 43+26 (2)当医生诊断。 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 四、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完成教材 13 页“做一做”第 2 题。 【教学后记】 12 第八课时第八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20、进位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 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第 14 页例 3 图、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笔算下列各题。 25+42 36+21 24+35 (2)指名回答,
21、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3:35+37 尝试计算。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 比较总结 例 3 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反馈练习。 教材第 14 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积累提高 (1)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 13 (2)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 4 题。 四、总结提升 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第九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 511 题,教材第 14
22、页“思考题”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二第 11 题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6+8 7+25 17+7 5+57 42+30 30+52 (2)举例说明笔
23、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14 (3)指名板演 29+54 36+45 76+18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独立完成第 9 题 (2)完成练习二第 58 题。 第 7 题,指名板演。 请你当医生 独立完成第 6、8 题。 (3)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第 11 题情境图。 (4)完成教材第 14 页“思考题” 。 三、积累运用 (1)练习二第 10 题。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四、总结提高 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 课后作业:略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第十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 17、18 页例 1 及相应的“做一做” ,
24、练习三第 13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 真切地感受到我们 祖国的伟大。 (2)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 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 问题的能力。 1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影像资
25、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 然后出示第 17 页情境图。 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 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3623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汇报交流。 归纳算法 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 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 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反馈练习。 教材第 18 页“做一做”第 1 题。 独立完成后,指定 2 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二、积累运用 (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 1 题。 (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 2 题。 (3)完成
26、练习三第 3 题。 四、总结提升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教学后记】 16 第十一课时第十一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 19 页例 2、例 3 及相应的“做一做” 、练习三第 6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 地进行计算。 (2)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 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
27、。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第 17 页的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 17 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 谁能回忆一下两位 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 (3)5136?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 2. 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 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 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老师跟随画面讲解。 (2)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3)交流汇报。 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 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借 1 之后还剩下几?
28、 多媒体课件再现。 (4)学习例 3. 17 三、积累运用 (1)完成教材第 19 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三第 6 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第十二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 912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和熟练程度。 (2) 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 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运 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 的计算
29、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3218 9587 6336 5027 8032 学生回答后说一说计算要注意什么。 (2)引出课题。 18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三第 9 题。 (2)第 10 题。 (3)第 11 题。 (4)第 12 题。 三、积累运用 (1)在里填上“+”或“” 。 (2)笔算下面各题(用竖式) 。 5418 4226 5029 8647 计算完,集体
30、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四、总结提升 略 【教学后记】 第十三课时第十三课时 【课 题】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 23 例 4(1)及练习四第 1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 确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
31、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19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唱儿歌左手与右手 。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 引出:同样多。 (2)投影出示题图。 比多几个? 怎样列式。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 4(1)指名读题。 (2)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 第二个条件是什么? 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 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 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 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
32、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 苹果比梨多 3 个。 白兔比黑兔多 2 只。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 1 题。 (3)听录音,口答。 小猴子有 41 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 3 只,大猴子有几只? 梅花鹿身高 1 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 3 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小熊猫重 10 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 20 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 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 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教学后记】 20 第十四课时第
33、十四课时 【课 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 24 页的例 4(2)及练习四第 2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 确地解答。 (2)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
34、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一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 (2)在贴纸板上操作: 有 5 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 有 4 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盖有几个? (3)填空: 五角星有 10 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 )个。 二、新授 出示例 4(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 4 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直观形象,演示过程。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按题意摆学具。 列式计算。 21 1248(面) (3)小组汇报。 (4)寻找规律,发现方法。 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填空后齐背诵: 求比
35、一个数少几的数用( )计算。 (2)完成练习四第 2 题。 四、拓展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第十五课时第十五课时 【课 题】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 27 页例 1、例 2 及相应的“做一做” ,练习五第 13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竖式的简便写法。 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
36、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2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 27 页情境图:二(1)班同学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算一算他 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 第一组收了 28 个,第二组收了 34 个,第三组收了 22 个。求他们一共收了多少 个南瓜,该怎样计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算式题。 (板书:连加、连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1. 小组讨论:连加算式题怎样算? 交流汇报。 验证。 写出两种简便竖式。 (2)教学例 2。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 27 页例 2 的情境图。 同学们共收
37、了 84 个小南瓜,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这时还 剩下多少个南瓜? 小组讨论:该自缢列式、怎样算? 学生列式、试算。 三、积累运用 (1)完成教材第 28 页“做一做” 。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 13 题。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时要 注意,该进位的要进位,该退位的要退位,认真计算,遇到口算的要口算。 【教学后记】 23 第十六课时第十六课时 【课 题】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材第 28 页例 3、例 4 及“做一做” ,练习五第 5、7、8 题。 【教学目标】 知
38、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能正确地笔算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算式。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 讨论、 比较,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 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讨论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 28 页情境图。 提问引入。 (板书;加减混合)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 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 67 人”
39、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 25 人,上车的有 28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 请学生上台板演 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 完成“做一做” (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出示例 4:72(47+16) 让学生分析、比较例 3 和例 4 两题的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 24 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讨论、汇报。 小结: “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 列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积累运用 (1)口算教材练习五第 8 题 采取比赛形式,优胜者发小红花。 (2)计算教材练习五第 5 题和“做一做” 。 (3)独立完成练习五第
40、 7 题。 四、总结提升 加减混合的笔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 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 【教学后记】 第十七课时第十七课时 【课 题】综合练习题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 912 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独立练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的加减 混合运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41、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法。 25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3+7+40 577+20 3058 48208 903040 36+1551 (2)笔算下面各题。 7538+39 36+5427 二、指导练习 (1)学生完成练习五第 10 题。 (2)第 9 题。 出示课件,仔细观察图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结果。 (3)第 11 题。 (4)第 12 题。 (5)第 31 题思考题。 三、积累运用 (1)在中填数。 (题目略) (2)笔算下面各题。 (题目略) (
42、3)一本故事书共 42 页,第一天年地 12 页,第二天看了 9 页。两天一共看了 多少页?两天后还剩多少页没看? 四、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题,大家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同时,应养成 细心认真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学后记】 26 第十八课时第十八课时 【课 题】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 32 页的例 5 及“做一做” ,练习六第 1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 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43、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 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 32 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 14 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 5 人。你
44、能 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 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 (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 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27 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
45、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 32 页“做一做”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 答。 (2)练习六的第 1 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 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学后记】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1459(人)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 9 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 23 人。 28 第十九课时第十九课时 【课 题】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教
46、材第 35 页“整理与复习”第 1、2 题,练习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 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口算。 6020 38+7 278 45+7
47、6+28 3820 9770 54+10 (2)大屏幕出示练习七第 1 题,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 在订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讲口算思维过程。 二、复习笔算 (1)独立完成练习七第 7 题和第 8 题。并说出笔算加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反馈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七第 2 题。 要求竖式书写规范, 能简便的要简便。 三、反复练习 (1)以口答的形式完成练习七第 3 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醒他们笔算。 (2)完成练习七第 4 题。 指名学生说结果和过程,其他同学评价,并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复习应用题 29 (1)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养殖场有母鸡 45 只,小朋友说: “公鸡比母鸡少
48、36 只。 ” “小鸡比母鸡多 47 只。 ”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公鸡有多少只? 小鸡有多少只? 小鸡比公鸡多多少只? 母鸡和公鸡一共多少只? 小鸡比母鸡、公鸡的总和多多少只 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审题,弄清数量关系,正确的列式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2)完成练习七第 5 题。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3)独立完成练习七第 6 题。 五、总结提升 六、学生谈本课的收获与体会。 【教学后记】 第二十课时第二十课时 【课 题】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 38、39 页例 1、例 2 及“做一做”和练习八和第 13 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 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30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剪刀 1 把、三角尺 1 块、白纸 1 张;直尺、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长方形、正 方形、圆形白纸各 7 张;长条 12 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课件展示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