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讲:唐主讲:唐 议议上海水产大学上海水产大学 海洋学院海洋学院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第五章第五章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p 渔业资源的概念和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基本知识渔业资源养护与管理基本知识p 渔业资源的变动p 过度捕捞p 我国渔业资源概况资源resourcesu 辞海: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u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u 经济学解说: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广义)u 资源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渔业资源(fishery
2、 Resources)的概念 E.W.齐默尔曼(德):“任何成分在被归为资源以前,必须满足两个前提。首先,必须有获得和利用它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必须对其所产生的物质或服务有某种需求。如果这些条件中任何一个不能满足,那么自然物质仍然只能是“中性材料”。所需求的物质或服务:实物?精神?服务?直接?间接?获得或利用是否必要条件?人的能力和需求是否唯一?资源具有相对性 渔业资源:也称为水产资源,一般指可为渔业生产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天然水域中的水生生物资源。辞海:“水域中蕴藏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经济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总称”。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下):“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
3、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又称为渔业资源”。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渔业卷):水域中可以作为渔业生产经营对象的水生生物,又称水产资源”。水产辞典(2007):天然水域中蕴藏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经济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总称。主要有鱼类、甲壳类、软体类、海兽类和藻类等。是发展水产业的物质基础和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渔业资源的特点渔业资源的自然特性p 再生性p 再生能力的限制性p 多样性p 自然波动性p 流动性(洄游性)p 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再生性:生长与繁殖。再生能力的限制性:环境阻抗/环境容量。)BBrB(dtdB1Pearl,Reed(1920):人口Logistic方程Schaeffer(
4、1957):应用于鱼类种群 自然波动性 u 自然状态下,渔业资源群体由于个体的生命变化而一直处于不断的波动状态。u 当环境条件稳定时,这种波动可以实现一定的平衡。u 影响渔业资源变动的环境因素很多,且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并且各种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u 环境条件的异常剧烈变化,会引起渔业资源的重大变化:厄尔尼诺、拉尼娜 流动性(洄游性):定时、定向、在一定区域里周期性地运动高度洄游鱼类溯河产卵鱼类溯河产卵鱼类降河产卵鱼类 渔业资源的多样性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远高于陆地生物。u 物种多样性u 分布地域(水层、水平)多样性(差异性)/洄游u 生态系统/群落多样性 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一
5、定水域空间内生物资源与自然环境、不同种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每种水生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网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 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在一定的水域空间内具有整体性的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水域的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及结构特征等均有很大差别。渔业资源的特点渔业资源利用上的特点p 利用对象的特定性p 竞争性p 风险性p 资源共享性p 资源稀缺性p 渔民对渔业的依赖性p 资源利用的外部性 渔业资源利用对象的特定性水生生物是否被人类利用:u 能够支持人类的某种物质或服务需求;u 具备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条件。经济价值较高的资源种类被集中利用
6、,经济价值低或缺乏市场需求的、以及当前技术水平尚难以捕捞或者捕捞后难以作为商品进行利用的资源种类则不予利用或很少利用。全世界全世界200种主要渔业资源种类的产量占世界海洋捕捞总产量的种主要渔业资源种类的产量占世界海洋捕捞总产量的77%。全球。全球每年海洋捕捞抛弃的渔获物大约为每年海洋捕捞抛弃的渔获物大约为1 800-3 900万吨(平均为万吨(平均为2 700万吨),万吨),其中其中包括商业价值不高的种类,但也有大量幼鱼。包括商业价值不高的种类,但也有大量幼鱼。l 水域中自然形成的生态平衡被人为地改变;l 渔获物被大量抛弃,造成资源浪费。资源共享性自然资源属性在水中的流动性在水中的隐蔽性共享性
7、/共有性/公有性 任何利用者都无法主张排他性地独占水域中的某种鱼类资源,只能主张对捕捞到的渔获物的所有权,要想排除任何其他利用者都无法做到。资源共享性 某些鱼类种群洄游、流动范围很大,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 国家管辖区域和国家管辖区域以外的公海国际共享种群 跨界鱼类种群:同一种群或有关联鱼种的几个种群,同时出 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沿海国的EEZ内,或既出现在专属经济区内,又出现在EEZ外的邻接区域。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在大洋里作长距离洄游、游泳速度较快的种群。常出现在EEZ以及EEZ外的邻接水域。只出现在公海水域的鱼类种群:深海独立种群。甲甲 国国乙乙国国济济甲甲国国专专属属经经区区济济乙乙国国专
8、专属属经经区区 溯河产卵鱼类种群:洄游到沿海国EEZ以外,或洄游到其 他国家的EEZ外部界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降河产卵鱼类种群:洄游到沿海国EEZ以外,或洄游到其 他国家的EEZ外部界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不被认为是国际共享种群。一国范围内:某些海洋生物资源种群出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或者一定水域的渔业资源往往由一个国家的不同行政区域的渔民共同捕捞。共享性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最为显著的特性之一,也是引起对竞争性捕捞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管理问题的基本根源之一。一具体渔场范围内:不同的渔渔民之间共同捕捞。资源稀缺性u 资源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的一个特点。u 人类需求实质上的无限性与海洋渔
9、业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的可得性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生稀缺性问题。u 稀缺性并不是海洋渔业资源的固有特性,而是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对海洋渔业资源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大的产物。稀缺性共享性+竞争性捕捞 渔业资源利用的竞争性在水中的流动性在水中的隐蔽性资源共享性资源稀缺性捕捞竞争性对渔业资源有限性的认识加剧 外部性的概念: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现代经济理论的一个概念,一般指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对不参与活动决策的其他主体造成了不可通过市场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现象,即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或者说是经济活动主体给无辜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正
10、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或者叫做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为此付出成本;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外部性的实例:外部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u 养蜂人放蜂使果农收成增加正外部性u 集体宿舍里养花草正外部性u 外挑的屋檐/雨棚/遮阳帘为路人遮阳避雨正外部性n 化工厂向江河排放污水负外部性n 吸烟负外部性n 开车对空气的污染/喇叭噪声负外部性n 半夜放音响负外部性n 驾车驶入拥挤的道路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有时存在相对性受到对象、外部条件等方面的影响l 钢琴好手在自家弹钢
11、琴,对邻居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外部性,也可能是负外部性l 居民楼前种树(非小区内)之后由庇古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庇古认为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应由政府干预来纠正这种扭曲,并提出向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增加税收(即庇古税)的治理思路,对于正外部性,庇古认为可以由政府给予补贴矫正税或矫正性补贴。例:某工厂的烟尘给邻近的财产所有者带来有害影响,则例:某工厂的烟尘给邻近的财产所有者带来有害影响,则工厂主对损害负责赔偿,或根据排烟量及其所致损害的相应工厂主对损害负责赔偿,或根据排烟量及其所致损害的相应金额对工厂主征税,或最终责令该厂迁出居民区。金额对工厂主征税,或最终责令该厂迁出居民区。外部性问题最
12、早由西方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阿尔弗雷德阿尔弗雷德马歇尔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当代经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创始人,19世纪末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乃至世纪初英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代表作学家。代表作经经济学原理济学原理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歇尔的学生。代表要代表之一。马歇尔的学生。代表作作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对福利经济学,对福利经济学的解释一直被视为的解释一直被视为“
13、经典性经典性”的。的。庇古也因此被称为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福利经济学之父父”科斯定理:外部性效应往往不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单项问题,而是相互性。只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解决是不公平的。外部性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性导致的对资源使用的竞争性需求。只要产权清晰,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论谁拥有产权,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理性的主体总会将外溢成本和收益考虑在内,可以基于自愿交易的私人合约行为对市场运转自我修正。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奈特(Frank H.Knight,1924)、H.S.EBis和FeHner(1943)等。罗纳德罗纳德哈里哈里科斯科斯/Ronald H.Coase。新制度经济学的鼻新制度
14、经济学的鼻祖祖,1991年诺贝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代表作。代表作企业的企业的性质性质、社会成社会成本问题本问题 张五常:每一经济行为都有其效应,产生“外部性”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签约权;合约存在,但条款不全面;或者,有些条款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与一些边际等式不相符。传统的“外部性”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应该用“合约理论”代替“外部性”理论。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国际知名经济学家,1982年至今任香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曾金融学院院长。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本土之
15、外的学者。其他观点:p 市场机制。在产权界定的条件下,通过建立市场来消除相互的外部性。p 政府直接管制。政府采用管制手段直接对外部性控制,例如污染标准设定和排污禁止等。渔业资源利用的外部性问题:p 渔民间的交互负外部性p 其他水域利用活动对渔业的负外部性p 渔业产生的生态外部性p 渔业外部性问题的解决 渔民间的交互负外部性:一个渔民(渔船)对其他渔民所产生的不利外部影响(负外部性),这种不利影响是相互的(但由于捕捞能力的差异,在程度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在分散作业的渔业中,一个自愿相互合作的协议通常是不存在的,而往往是以单个渔民(渔船)作为决策单元,并以各自的最大利益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渔
16、民并不考虑他对其渔民的外部效果。同种资源利用者之间的交互外部性:当渔民可以自由进入渔场并捕捞某一特定种类的资源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一个渔民对该资源的利用给自己带来收益的同时,减少了其他渔民利用这一资源的机会,其他渔民承担了这个渔民利用资源的边际机会成本,这样,就出现负外部性。拥挤渔场渔民间的交互外部性:当渔场范围有限时,聚集在一起生产的渔船还由于作业拥挤产生交互负外部性,因为在拥挤作业状态下(往往在良好的渔场发生),一条渔船作业对渔场的占有减少了其他渔船的作业机会。渔业类型、规模的影响:不同作业类型之间的负外部性主动式作业与被动式作业(定置渔具);规模的影响大型渔船与小型渔船之间。渔民间负外
17、部性产生的原因:u 资源稀缺总捕捞能力超过了资源的承受能力;渔场拥挤。u 每个渔民的利用规模不受限制,如果存在一种严格的利用规模的限制机制的话,外部性就不必然发生。u 资源利用的权利共有。u 渔民分散经营,缺乏合作协议。渔业与其他利用水域的活动之间的交互外部性:其他利用水域的活动:承载污染、水上工程建设、水域(滩涂)围垦、水域占用、水下施工(开采)等都损害、排斥水域的渔业利用功能,致使渔场缩小或功能退化导致渔业生产资源物质基础被削弱,从而对渔业产生了负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之所以产生,与水域利用的共享性和稀缺性有关。如果一定的水域排他性地专属于渔业利用,则不会产生其他水域利用行为对渔业的负外部性。
18、渔业的生态外部性:由于渔业资源种群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捕食关系、竞食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连锁性影响,对一种资源种群的捕捞利用还会产生对其他生物种群的外部性。n 捕捞作业改变了渔业资源种群的结构,目标种和相应兼捕对象的资源量由此发生了动态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到非目标种的资源量。n 因竞食关系/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产生了种间影响。种群a种群bA渔业B渔业竞食捕食n 渔具对目标种和其它共栖种的栖息地造成了不利影响:拖网、流刺网、电捕鱼、炸鱼等。渔业的外部性问题的解决:u 分配?渔获量、渔场u 征税?渔业类型间的差异性补偿u 市场机制?权利的有偿转让u 管制?作业限制:范围、渔具、作业方式 渔业外利用水域活动
19、对渔业的补偿生态补偿 渔业资源利用的风险性 渔业的风险性u 渔业资源的自然波动性渔获量年间波动。u 环境变化无法预测,渔业投资难以转移。渔业(捕鱼)有时被称为“股票”渔业。渔民对渔业的依赖性u 局部,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就业机会少的地区。u 从事捕捞对培训和教育的要求很低,使渔业往往成为一种最后就业手段,社会机会成本很低,甚至等于零。u 渔业的生产资料、市场、技术等方面与其他社会生产部门隔离,从事渔业的劳动力、资金、技术难以转移。中国(周边海域)渔业资源 我国陆地毗邻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面积辽阔,海洋生物种类非常丰富。约有海洋鱼类2 000多种,海洋哺乳动物40种,头足类近80种,虾类3
20、00多种,蟹类800多种,贝类3000多种,海藻类1000种。其中很多种类的数量很少,或没有渔业上的开发利用价值,在渔业统计和市场销售上的渔业资源种类大约有200种左右。海洋生物资源特点 (1)明显的地方性和独立性 我国周边海域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都具有半封闭海性质,大洋水系较难以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水体进行交换。因此我国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缺乏世界性的高产广布种,而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地方性。渤海、黄海、东海海洋生物资源的洄游特性也基本局限于在本海域范围内进行产卵、育肥和越冬洄游。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洄游范围更小,地方性和独立性更强。北部湾海域的主要经济鱼类多处在湾内,成为
21、一独立的群体,产卵区多集中在北部湾的西侧。(2)种类多、数量少,地方差异性大 我国周边海域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并跨越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海槽等不同海底地形。海洋生物的种类据估计可达近万种,约占世界海洋生物总种类数的1/20。在种类分布上,南、北方的地方差异性很大。一般是南海的种类多于渤海、黄海和东海。例如鱼类,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有1027种,东海为727种,黄海和渤海仅有289种。单一种类的产量也相对较低,一般年产量为几十万吨,极个别的超过100万吨,可利用的持续时期也相对较短。其中,年产量超50万吨的有带鱼、鳀鱼、兰圆鲹、马鲛和毛虾等,超过10万吨的有小黄鱼、马面鲀、鲐鱼、鳓鱼
22、、梭鱼、金线鱼、鹰爪虾、海蛰、梭子蟹等10余种。海洋捕捞渔获物中主要鱼类产量变化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份产量(万吨)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马鲛鲷鱼石斑鱼海鳗马面鲀鲐鱼蓝圆鲹梭鱼金线鱼鳀鱼远东拟沙丁鱼太平洋鲱 (3)海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处于世界主要渔业海域的中偏下水
23、平 根据有关估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初级生产力平均为47克碳/平方米/年,比欧洲北海几乎低一半多。90年代估计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吨/平方公里/年,渔获量(包括鱼、虾、蟹、头足类等)平均为3.02吨/平方公里/年,比南太平洋岛国沿岸海域的18.2吨/平方公里/年、日本近海的11.8吨/平方公里/年、中东大西洋沿岸海域的8.3吨/平方公里/年、欧洲北海的6.1吨/平方公里/年都低得多。我国周边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一旦被过度开发利用,或沿岸或近海水域环境一旦遭受严重污染或破坏,很容易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的恶化。如果只依靠其自然的再生能力予以恢复是相当困难的。由于海域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虽然我国周
24、边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的种类较多,但按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如果某一种类的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直接会影响其所在生态系的生态平衡,破坏食物链的相互连接,从而影响其他种类的生物。渔业资源的变动渔业资源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稳定是一种相对状态。影响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变动的原因:u 资源自身的因素u 水域环境因素u 人为捕捞因素 资源自身的因素 海洋生物资源自身因素对资源变动的影响主要来自繁殖、生长、自然死亡、种间和种群之间的相互影响。繁殖受资源种群亲体的繁殖力、受精率和鱼卵、仔幼鱼的成活率等因素的制约;生长受资源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饵料丰欠等因素的制约;导致自然死亡的因素有敌害、疾病及资源种类的自然寿命
25、等。种间的相互影响来自物种之间本身就存在着相互依存或排斥的关系,以及生物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等。某一物种资源量的丰或欠,对依从或相关的物种可能带来数量的变动。种群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指饵料生物较差的条件下,有可能产生的食物竞争,从而影响到种群数量的变动。水域环境因素 水域环境因素包括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水文条件和海况等的变动(包括自然变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如环境污染等),尤其是强台风或飓风、强冷空气、径流量的明显增减、水文条件的剧烈变化,都会对海洋生物资源的繁殖、生长和自然死亡等带来各种影响。Russell(1931,英):“捕捞达到最高限度以后,鱼捕得越厉害,渔获量也愈减少”。YMGRBB12
26、B2B2某一期间结束时可利用资源群体的生物量;某一期间结束时可利用资源群体的生物量;B1B1某一期间开始时可利用资源群体的生物量;某一期间开始时可利用资源群体的生物量;R R生长量;生长量;G G补充量(繁殖量);补充量(繁殖量);M M自然死亡量;自然死亡量;Y Y捕捞死亡量,即渔获量。捕捞死亡量,即渔获量。=B1+(R+G)-(M+Y)R+GM+Y,则B2B1,资源量增加;R+GM+Y,则B2B1,资源量减少;R+G=M+Y,则B2=B1,资源量不变。人为捕捞因素 人为捕捞而造成的捕捞死亡,是直接影响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变动的重要因素。未开发阶段,渔获量增长率为零;开发阶段,在初始开发阶段,渔
27、获量和增长率快速提高;但增长率随着渔获量的提高达到最大后降低;J.F.Caddy,J.A.Gulland等(1983,1984):海洋渔获量随时间的理论变化和相对渔获量增长率,表达渔业资源的利用过程包括4个阶段:成熟阶段,渔获量达到最高后下降,增长率继续下降直到为零,并出现负增长;衰退阶段,渔业资源被过度利用,渔获量持续下降,最终导致渔业崩溃。渔获量未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时间渔获量增长率渔获量增长率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渔业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依赖于人类的决策和利用规模。自然的可再生性使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成为可能,但其限制条件是利用被有效地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正因如此,渔业资源管理
28、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将利用规模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资源量总努力量开发不足增长过度开发管 理总渔获量 生物学的定义:补充群体是指鱼类等经过卵、仔鱼和幼鱼等阶段的发育,并在初次性成熟后进入产卵场进行产卵活动的群体,也就是第一次参加产卵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统称为补充群体。剩余群体是指重复产卵的个体所形成的群体。对于一年生的渔业资源群体来说,由于群体全部由当年生的补充群体进行生命活动,这种资源群体就没有剩余群体。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变动 渔业利用上的观点:凡首次进入渔场与渔具相遇,有可能被大量捕捞或渔业在某种程度上捕捞的那些群体都称为补充群体;经过首次捕捞而剩余下的群体称为剩余群体。如果渔场仅限于产卵场,
29、只能捕捞产卵群体,则生物学和渔业利用上的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就完全相同;如果渔业生产不仅仅利用产卵群体,还捕捞索饵群体和越冬群体,那么二者就完全不同了。补充群体和剩余群体的变动 补充群体的数量是影响渔业资源盛衰的决定性因素,其变动原因相当复杂。u 资源种群本身的因素,如亲体的数量、繁殖能力、仔鱼和幼鱼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等;u 水域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饵料、温度和盐度等条件的变化将对亲体的繁殖能力、仔鱼和幼鱼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u 产卵亲鱼数量的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人为捕捞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除中上层鱼类外鱼类的补充量都比较稳定,尤其是寿命较长的底层鱼类,年补充量波动一般不大。但如果大量
30、亲鱼被人为捕捞,必然会影响补充群体的数量。补充群体的变动 剩余群体的数量变动既取决于世代数量的丰厚程度,更受捕捞的影响。捕捞是引起剩余群体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捕捞的强度。剩余群体的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作为补充群体为渔业所利用的那一个世代的数量,该世代的数量越丰厚,其被渔业所利用的时间就越长。即,渔业上一个世代一生中所得到的渔获量与该世代成为补充群体时的数量成正比。如果对补充群体的捕捞强度过大,必然直接影响剩余群体的数量。剩余群体的变动 过度捕捞(Over-fishing)概念:E.S.Russell(1942):捕捞努力量增加,不仅使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31、 Unit Effort-CPUE)下降,而且使平衡渔获量(equilibrium yield)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过度捕捞。Roelofs(1951):捕捞努力量过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ACMRR(FAO海洋资源研究咨询委员会,1978):捕捞超过了所希望的水平。过度捕捞(Over-fishing)生物学过度捕捞 基于生物学的观点,判别标准是生物学依据。一般以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为参考点。fMSY0fYMSY生物学过度捕捞0fY最大增长率tBBdB/dt0B/2 BdB/dtl B接近于初始资源群体,等于未开发时的生物量;l 如果捕
32、捞渔获率与资源生物量增长率相等,则资源量保持恒定。l 当捕捞渔获量将B降低到一半时,资源群体将发生最高的净增长,这就是最大持续产量(MSY)。fMSY0fYMSY0fYMSYfMSY生物学过度捕捞 主要判别标准:u 渔业资源种群生物量减少u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u 伴随发生的还有:渔获物中的小型个体增加、平均体长减小(小型化),低龄鱼增加或平均年龄下降(低龄化)、有的种群还出现初次性成熟提前现象。生长型过度捕捞:捕捞渔获物的年龄太小,或者渔获物个体尺寸太小(所使用的网目尺寸太小或其他缺乏对幼鱼捕捞的选择性),致使幼鱼被过度的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对亲体的捕捞过大(亲体捕捞死亡率过高),降
33、低了亲体的资源生物量,造成资源量的延续性补充不足。这是致使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学过度捕捞 基于经济学观点,判别标准是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一般以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MEY)为参考点。fMSY0fYMSYTCTRMEYfMEYYTRTC零资源租金经济学过度捕捞经济学过度捕捞 捕捞努力量超过了能产生最大经济利润(fMEY)的水平,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判别标准:渔业的经济性状恶化,包括渔业收入降低、投资和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等。其他过度捕捞模型n MSY单纯考虑了生物学因素;MEY单纯考虑了经济因素。n 渔业产生的社会就业是管理决策不可忽视的问题,忽视
34、这一问题将在有大量渔民依赖渔业生存的情形中将产生社会问题,特别是小型、生计渔业。n T.Panayotou(1982):在经济不发达国家中,那些依赖渔业生存的渔民的社会机会成本几乎为零,在渔业生产中社会给他们的报酬很少,甚至没有报酬,在MEY模型中计算捕捞努力量成本时,从社会效益的观点看,不应把劳动力成本包括在内劳动力成本(价值)应作为一种效益(收益)。一些渔民依赖渔业生存 T.Panayotou(1982):如果在捕捞成本中扣除劳动力成本因素,按照MEY理论所获得的MEYMScY,将比计算劳动力成本的MEY要高,其所对应捕捞努力量也更大综合考虑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最大社会产量(Maximum S
35、ocial Yield-MScY)。fMScYMScYTC ScRMScRScRwwspTC0fMSYMEYfMEYYTR零资源租金零资源租金零社会产量零社会产量 最适产量Y0.1 J.A.Gulland等(1973)提出Y0.1以及对应的最适捕捞努力量f0.1的概念,建议以此作为渔业管理目标,得到美国的应用。f0.1fMSYtg=Ntg=0.1NY0.1fY=0MSYbababfafY49.029.022221.01.01.0=0.99MSYMSYfbaf9.029.01.0 过度捕捞(Over-fishing)概念:在渔业资源管理中,捕捞能力超过渔业资源承受能力的现象称为过度捕捞(也称为捕捞过度),并赋予其理论上的定量性的概念,即捕捞努力量已发展到超过了管理上所定义(生物学或经济学或其他范畴)的某一水平时,就造成捕捞过度。捕捞过度是渔业资源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判断渔业是否捕捞过度,以及属于何种类型的捕捞过度,对渔业资源管理和渔业发展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