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矫正社会工作模式 从矫正对象的角度看,他们通常面临社会适应欠佳、心理冲突、行为偏差、社会关系失调等问题,需要给予积极辅导和矫正治疗,以此改变其行为偏差,增进其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各类社会工作模式的形成深受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每个服务模式的背后,隐含着各种哲学思潮的不同取向,以及社工专业自身的使命追求。第一节、心理社会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1、基本假设第一、要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必须了解个人与整个形态中的所有人的互动;第二、人类所生活的环境为一个系统,系统内彼此成员间的交互反应和相互影响,成为一个连锁反应。第三、个人行为反应来自他对环境之知觉、
2、认知和内在心理感受;第四、个人出生时即具有独特的本能驱力和攻击性,并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独特之行为方式;第五、个人对环境的认知是个人对环境的期望与事实两部分的整合;第六、人之所以 会发生适应问题,是来自社会适应失败;第七、如果矫正服务对象的人格成为一个开放系统,那么他的自我是可以改变和成长的。2、治疗目标 第一、减低矫正服务对象的焦虑和不安;第二、减低“人在情景中”系统的功能失调;第三、增强矫正服务对象的自我适应技巧和“人在情景”系统的功能;第四、增强矫正服务对象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改善环境以解决问题等。3、实施的原则 第一、服务计划应随着对矫正对象了解程度的不同,以及“人在情景中”的改变而不
3、断修正;第二、提供社会心理服务应以个别化为原则;第三、问题研判的焦点释放在矫正对象目前与过去生活功能表现与生活环境互动关系方面;第四、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和运用;第五、矫正服务对象要参与问题的研判和处置计划;第六、直接协助矫正服务对象改变自己来影响环境。4、主要治疗技术 直接治疗技术有以下几项:第一,支持性的技术 第二,直接影响的技术 第三,探讨、描述与宣泄的技术 第四,反应性讨论的技术 间接治疗技术主要是针对矫正服务对象的环境做改善或修正。主要技术包括运用直接干预技巧影响矫正服务对象环境中有关系的重要他人、重要系统及重要环境方面的工作。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1、基本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是根据认知
4、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改变矫正服务对象不良认知和行为的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者认为引起人们行为人们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人们对事件的认知,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联系和影响。认知疗法策略,在于帮助矫正服务对象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2、治疗目标 1、改变错误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非理性的想法;2、修正非理性的自我对话;3、加强问题解决和对策抉择的能力;4、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3、社工的角色和任务 作为教练,社工应协助矫正服务对象懂得如何运用此种理论与技巧来检验本身各种认知改变与行为修正的成效。作为伙伴,
5、社工必须与服务对象共同探讨其思考运作的方式,并对其认知错误之处及修正目标与策略达成共识,以及透过协助矫正服务对象逐步养成正向的因应行为,提供示范作用促使矫正服务对象学习和规划适合自己的生活形态与行为模式。任务:第一,澄清内在沟通;第二,解释认知行为的运作模式;第三,指定家庭作业;第四,强调体验学习;第五,运用逆向操作;第六,运用动态的思考和反思 4、介入策略 第一,辨认失能或扭曲的思考方式和想法,以及该想法如何导致负面的情绪和失调的行为。第二,自我监控负面思考方式或自我对话。第三,探索负面思考方式与潜在感觉和信念之间的关系。第四,尝试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和不扭曲的思考方式类型。第五,检验个人重新
6、对自我、世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因应行为及环境调适上的有效性。第六,当矫正服务对象的生活形态和行为模式一旦确立,符合日常生活作息的常规与要求,则目标达成,可以结案。第二节任务中心模式和现实治疗法 这两个模式的共同之处即相信矫正对象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有责任和自主能力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外在支配,人不应推诿自己生活的责任。而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也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任务中心模式的主要取向是为矫正服务对象提供短期有效的服务。任务中心模式旨在确认要解决的问题,认识问题的意义,并将之转化为可以了解和采取行动之任务,了解有哪些问题解决工作阶段和技术。1、基本假设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人类是
7、有自我意志的不是内在及外在操纵下的产物。人们的困扰来自于处理问题暂时能力的缺损,此困扰正是引发改变的动力。人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能力暂时受到限制,而非病例因素所致;解决问题的障碍主要是环境或资源不足;人陷入困境时就会产生改变动力,但人有适应问题之本能;人有改变的动力,但只想减轻困难到可以忍受为止,而非根本改变;个人了解到有问题,且处于不平衡状态下,会使个人采取行动解决。2、基本特质和原则 第一,经验取向。第二,整合性。第三,焦点。第四,系统与脉络。第五,短期性。第六,合作关系。3、焦点 第一,问题解决的焦点必须放在矫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上,即焦点是矫正服务对象所认为的最重要和最
8、能够去解决的问题,而非机构所认为的最重要的问题。第二,为了保护矫正服务对象免于一直处于开放的、无止境的问题处置过程中和关系过度介入,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必须对问题进行切割。实际行动应该是部分的、有焦点的,要一个一个解决,必须把力量集中在达成之目标上。4、问题类别 第一,人际冲突。第二,社会关系不协调。第三,与正式组之间的问题。第四,角色执行困难。第五,决定的问题。第六,反应性情绪压力。第七,资源不足问题。第八,其他未分类的心理或行为问题。5、介入策略第一、协助矫正服务对象澄清问题,清楚的定义问题。第二、拟定契约,双方对其达成共识,以作为工作过程的导引。第三、具体分析问题,减少服务对象在执行过程中的
9、阻力。第四、帮助矫正服务对象选择任务,予以承诺,同时激发矫正服务对象采取行动。第五、与矫正服务对象回顾工作过程,给予回馈,作为矫正服务对象发展新任务的参考。第六、当资源匮乏时,社工可以适当作为矫正服务对象的支持系统。第七、协助矫正服务对象决定需求,并将其修改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社工提供有矫正作用的回馈,修改妨碍问题解决的信念。6、介入的程序 第一、问题探索。第二、确认问题。第三、订立契约。第四、任务规划与执行。第五、结束阶段。7、实施技巧 系统性构架包括:探索矫正服务对象问题、确认标的问题、任务行程、设定时间限度、实践任务、有效结束。反应性构架包括:提供矫正服务对象回馈、鼓励矫正服务对象自
10、我表达、让服务对象感觉到被接纳、使矫正服务对象了解并运用社会工作者的助力。探索,即指引出矫正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分类,并检验问题的可行性;结构化,包括双方互动中的沟通架构与方向;改变导向之技巧;增强知觉,包括回馈、澄清、反映、面质等;鼓励和指导。二、现实治疗模式 1、理论依据 现实疗法主要建基于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理念是: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并且这些行为源自内在,而非外在环境的力量。虽然外在环境的力量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但我们的行为并非这些外在环境力量造成的。我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我们基本的人性需求。该理论认为,如果每个人愿意努力为某一目标而行动,他必能改变,并可过更好的生活。通过现实疗法的演练,一方
11、面可学到如何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可避免伤害别人。2、治疗目标和特征 现实疗法的主要目标是协助矫正服务对象找出更有效的方法,以满足其归属、权力、自由、快乐等需求,这是现实疗法的总目标。现实疗法的核心在于协助矫正服务对象评估自己的欲望是否实际,以及行为对欲望的满足是否有帮助。矫正服务对象做完评估后,社工才能协助他拟定一项改变计划,并付诸行动。特征:第一、现实疗法反对心理疾病的观念,认为行为失常是不负责任的结果,强调负责之行为与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第二、现实疗法强调行为本身而非情绪和态度,尤其强调对现在行为之观察。第三、现实疗法重视现在,而不重视过去。第四、现实疗法强调价值判断主张由矫正服务对象本人判
12、断其行为品质,以确定什么是导致失败的结果。它特别强调矫正服务对象自身改变的动机。第五、现实疗法不重视移情作用,主张应顺其自然,以建立个别、真诚之关系,协助矫正服务对象在现实中得以满足需要。第六、现实疗法强调人格意识层面,而不重视潜意识。因为强调潜意识将导致服务对象逃避现实,不负责任。第七、现实疗法不主张惩罚,认为惩罚不仅不能完全行为,还可能增加矫正服务对象的挫折感并破坏专业关系。第八、现实疗法强调学习负责的行为,该派认为负责任与自我价值观有同等意义,负责人是人类终身之心理需求。社会工作者的功能 第一、为治疗树立结构与界限。第二、以关怀和尊重为基础建立彼此的信任关系。第三、强调那些能引导对方走向
13、成功的自身优点和潜能。第四、积极讨论当事人目前的行为,驳斥其为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借口。第五、促使对方去评估实际可满足的欲望。第六、指导当事人撰写明确的行为改变计划并切实实行。第七,协助当事人找寻满足其需求的途径,并且即使对方感到灰心也不轻易放弃。4、治疗关系 第一、现实疗法强调社工将其关爱、接纳、温暖传递给矫正服务对象,双方共同参与治疗过程,这样有助于矫正服务对象发展成功的认同感,并且避免服务对象走入极端。第二、现实疗法强调治疗者与矫正服务对象共同发展计划并使之实现。第三、承诺是实现的基石。在矫正服务对象已经决定行动计划后,治疗者应协助其实现诺言、履行计划。第四、现实疗法不允许治疗者为矫正服务对
14、象的不负责行为找借口,矫正服务对象也必须完全面对事实并对其行为负责。5、现实疗法的专业技术 第一、与矫正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第二、使用幽默感。第三、面质矫正服务对象,不允许其找借口。第四、协助矫正服务对象制定特殊之行动计划。第五、担任示范与教师角色 第六、制定限制,并组织治疗情境。第七、采取口头震撼协议,或以挑战之方法面质服务对象非现实之行为。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干预模式 1、基本假设 第一、一个人与其环境互动、和其他人发生关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第二、基因及其他生物因素经常被视为是个人与环境交流的结果;第三、人置身于其中的情景是一个联合的交流系统,人类与环境在此系统中相互影响,形成
15、一种互惠性的关系;第四、相互适应度是一种个人与环境间互惠性历程的结果;第五、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为了生存而竞争,因此发展的关键取决于环境对于人的主观意义。第六、要理解个人必须将其置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的情境之中。第七、个人的人格是个人和环境经常交流的长期发展的结果。第八、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可以正向改变的。第九、所谓的问题指的是生活中的问题,要了解个人的问题应将个人至于其所生活的整体空间中来理解;第十,为了协助矫正服务对象,社工人员应随时准备干预案主所在的生活空间的各个层面。2、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生命周期、时间与空间。第二、人际关系与角色。第三、胜任能力与调适。第四、生活中的问题。3
16、、实践原则 第一、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与困境是环境资源不足或障碍,个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离的。第二、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是多项要素互动的结果,并非单一因素所致;第三、干预时要善用个人的生活体验及其非正式的支持网络作为切入点;第四、干预时要关注生态系统中关键部分系统改变就能影响或连带改变其他系统的原则;第五、干预时要注意问题产生的原因既然非单一因素,那么干预的解决之道也应该是多元的。4、进入策略 第一、进入系统。第二、绘制生态图。第三、生态评估。第四、创造改变的观点。第五、协调与沟通。第六、再评量 第七、评估。二、社会网络干预模式 1、基本假设 第一、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依赖他人的
17、协助;第二、人类在生命发展历程中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第三、人类在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伴随事件而来的问题,其中包括个人的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第四、社会支持网络属于外在资源,可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类;第五、尽管社会支持网络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但一般而言,要通过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感到自身属于社会的一部分,建构社会整合感;第六、经历压力事件时,社会支持网络可以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七、社会网络中的人可以提供个人压力因应的办法,或是直接参与压力因应的过程,这有助于个人问题的解决;第八、一些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需要专业人员协助以增进网络范围的支持功能。
18、2、主要论点社会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维持其社会身份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讯息。从社会层面看,社会支持隐含个人和社会环境的联结,可分为三个层面: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伴侣。社区是最外层的一般关系,个人与社区的关系反应了其与社会的整合度,其对社区的归属感以及个人对社区的认同与参与。社会网络是更接近个人的一层,乃是个人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一些人,关系的来源包括亲属、同事、朋友。最接近个人的是亲密伴侣,这是一种紧属关系,关系中的人期待彼此互惠与互相交换,并且对彼此的福祉有责任感。从支持层面看,可分为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工具性支持是指,运用人际关系作为手段以达到某种目标,如
19、找工作、借钱等 表达性支持则本身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涉及分享感受、发泄情绪和挫折、寻求对问题或议题的了解、肯定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尊严等。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等。3、介入目标与功能 目标是社工除了提供给矫正服务对象正式支持外,可致力于协助服务对象重建过去的联结,或是建立新的联结,并使关系网络中的人能够发挥支持功能。功能即预防、治疗和复建。在预防方面,社会支持可以增进个人的福利和功能,也可以减少有压力而至的负面影响。在治疗方面,非正式支持体系可以协助正式支持体系的专业人员进行治疗工作。复建是指社工可以运用非正式资源以解决矫正服务对象的问题,改善和提高矫正服务对象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20、。4、社工的角色 倡导者 辅导者 统筹者 直接服务提供者 促进者 发动/发展者 系统内的联结者 系统间的联结者 管理者 资源提供者 监督者/教导者p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p Study Constantly,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The More You Know,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学习总结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Failure Is Great,So DonT Give Up,Stick To The En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