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质量测试卷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3浙江湖州高一统考期中小说林家铺子里有一段描写:“林小姐的一双手在那堆衣服抓捞了一会儿,就呆呆地站在床前出神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那些东洋人;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使小说中的人物对东洋货态度纠结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B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C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D“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22023山西吕梁高一统考在1935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2、上通过的一项决议指出:“(日前)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这一决议反映出当时的中共中央()A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必要性 B已明白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C不断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开始筹备确立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32023河北衡水一中高一期中1936年5月16日,蒋介石在南京高级行政人员会议上说:“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危险,比两年以前要减少许多,国家危险减少的主要原因,就是敌人的破绽与世界的纠纷一天比一天显露与深刻化。”由此可知,蒋介石()A对国际局势有较为理性的认知 B未能客观分析中国面临的
3、形势C坚持全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华 D有信心解决中日间的尖锐分歧42023四川成都高一期末七七事变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军费消耗达100余亿日元,从1938年起日本被迫在国内实行全面统制物资,对多种原料、燃料实行配给制,导致日本大批民用工业陷入停滞状态。这可从侧面说明()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蓄谋已久 B侵华战争中断了日本工业化进程C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大力支持 D日本侵华遭到中国人民顽强抵抗52023广东湛江高一期末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开办“青年训练所”培养为日本效忠的伪职人员;设立“东文书院”教授中日语言,“以融洽两国青年之感情为宗旨”。这些行径意在()A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B
4、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C推行奴化教育毒害青少年 D破坏近代中国的教育体系62023云南红河高一期末“1937年9月,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进至河北蔚县,其一部西向山西广灵、灵丘进犯。这时红军刚改编为第八路军,也在向山西前线开进,八路军主要在敌军侧后进行游击战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中“首战告捷”发生在()A太原会战期间 B徐州会战期间C枣宜会战期间 D百团大战期间72023河南洛阳高一期末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由此可知()A全民族团结抗战是胜利之本 B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的军事路线
5、C正面战场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D国民党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政策影响82023河北邢台高一期末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具有战略进攻性的战役,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迫使日军将更多的兵力转向后方,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步伐。这一战役()A促使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再次高涨 B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C鼓舞了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92023福建厦门一中高一测试罗斯福发表的“炉边谈话”指出: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歼灭了无数日军,摧毁了大量的日本军用物资。援助中国进行的英勇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这
6、最能证明()A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B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起了主要作用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国际力量的援助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102023云南玉溪一中高一期中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认为:“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该观点说明()A国共军队并没有牵制过100万日军 B中国的抗日战争没有支持过欧洲战场C欧洲战场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D中国的抗日战争支持了欧洲战场112023四川内江高一测试194219
7、45年间,日本陆军近一半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中国抗战支持了英美“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至1945年,57个师团的日军主力,只能在中国放下武器,这反映了()A中国抗战本质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并为之做出了巨大贡献B中国是日本法西斯最终走向投降的主要因素C中国人民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D中国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122023广东湛江高一期末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面是改良的”“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多数党派的赞成。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A未认识
8、到斗争的必要性 B希望建立社会主义国家C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期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132023陕西延安高一期末194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总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A标志着解放军转入反攻 B适应了人民革命的形势C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142023福建师大附中高一期中它地处鄂东北和豫东南,南临武汉和长江,平汉铁路从这里通过,因而它可以威胁武汉,又是国民党军队沿平汉铁路北上进攻华北的必经之地。国民党若要大举北上,首先要扫清这个“障碍”。这里阐述了()A内战始于中原解放区的原因 B国民党取得内战胜利的策略C中原解放军的力
9、量相对薄弱 D中原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152023河南洛阳高一测试国民党统治区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各阶层广泛参与,以反对美蒋为中心,反饥饿、反迫害,被称为“第二条战线”。这一战线()A推动北伐战争顺利进行 B有利于红军的战略转移C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D实质是要求和平与民主162023云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立下六条规定:一不祝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A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 B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C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不骄不躁的西柏坡精神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0、172023湖南怀化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原来大部分以血缘为纽带的互助关系,以村、乡行政区为单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等劳动互助组织迅速成立起来。晋冀鲁豫边区在劳动竞赛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互助合作社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团体为基本单元的竞赛活动。1941年3月至1942年,在王震的率领下,三五九旅分四批进驻南泥湾,克服千难万险,开创了壮阔的“陕北好江南”,谱写了彪炳史册的佳话。劳动竞赛活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陕甘宁
11、边区的“赵占魁运动”、太行边区的“甄荣典运动”、晋绥边区的“张秋风运动”等,无不是南泥湾精神的生动体现。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的影响。(5分)182023湖南郴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37 年,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
12、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张啸鹏、马伟军、王红丽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材料二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13、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10分)192023四川内江六中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削弱封建剥削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根据五四指示,各解放区于1946年下半年普遍展开了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运动,初步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到1947年2月,全解放区已有三分之二的地区解决了土地问题,极大巩固了解放区和加强了对革命战争的支援。为了总结五四指示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共中央召开党的全国土地会议。
14、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它对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就总体而言,全国土地会议以后的平分土地运动,使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达到高潮并取得巨大成就。摘编自李雪强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改革的影响。(6分)202023河北张家口市宣化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
15、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而有关抗日战争起始点及延续时间,学术界历来争论颇多,有四年(1941年12月中国正式对日宣战)、八年(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九年(1936年西安事变国共由对抗转为合作)、十四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区别对待论”“不可定论”等说法。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有关抗日战争起始点及延续时间的说法,任选一观点进行阐述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1答案:C解析:根据“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吗呢”可得出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C项正确;A、B、D三项与当时
16、东北三省沦陷无关,排除。故选C项。2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1935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共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提上日程,与反对蒋介石并列,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发生转变,B项正确;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力量的必要性,排除A项;193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形成,排除C项;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前夕开始筹备的,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B解析:蒋介石认为国际形势在发生变化,因而中国的危险因素也在减少,这是对国际关系过于乐观,不能深刻理解国际关系的表现,说明蒋介石不能客观分析中国面临的形势,对国际局势没有理性的认识,B项正确
17、,排除A项;此时全面抗日战争尚未爆发,全民族团结抗击日本侵华的说法有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蒋介石对于国际局势的乐观估计,并不能体现他有信心解决中日间的尖锐分歧,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之所以在七七事变后一年多的时间内,消耗大量军费,主要是因为在中国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顽强抵抗,消耗巨大,故D项正确;此时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材料和蓄谋已久无关,故A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中断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大力支持,故C项错误。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妄图永久奴役中国,在沦陷区
18、大力兴办实施奴化教育的组织和学校,推行以奴化、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并培养“愚民”为核心的奴化教育,C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属于日本侵华的罪行,不是为了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排除A、B项;“破坏教育体系”没有指出上述措施“奴化教育”的本质和险恶用心,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时间1937年和地点“山西广灵、灵丘进犯”可以判断,题干描述的是平型关大捷,属于太原会战的一部分,A正确;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枣宜会战发生在1940年,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D。7答案:A解析:由
19、材料信息“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可知,全民族团结抗战是台儿庄战役取胜的根本,故A正确;国民党依然坚持片面抗战的军事路线,故B错误;正面战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不是材料表达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民党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政策影响,故D错误。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领导的以破坏交通线为主的战役,为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鼓舞了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一二九运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再次高涨,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B项;百团大战在1940年,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说明了罗斯福对中国抗战的重视,高度赞扬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作用,这最能证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故C正确;材料信息未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作用,故AB错误;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是全民族抗战,故D错误。10答案:D解析:由材料“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扑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对欧洲战场起到战略配合作用,故排除B,D符合题意;由材料“国共军队牵制了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可知,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欧洲战场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421945年间,日本陆军近一半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57个师团的日军主力,只能在中国放下武器”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故选C;A、B两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国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D错误。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要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和得到多数党派的赞成可知,抗战后,国人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建立民主的国家,D项正确;根据“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可知认识到斗争的必要性,排除A项;材料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
22、治”,排除B项;根据时间“1946年”可知,抗战已胜利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B解析:根据“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可得出,中共提出这一口号,是顺应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解放战争,B项正确;A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材料与农民生产无关,排除C;D项是三大战役,排除。1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鄂东北和豫东南地区即中原解放区,因为“可以威胁武汉”“是国民党军队沿平汉铁路北上进攻华北的必经之地”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国民党大举北上时首先要扫清的“障碍”,说明了1946年夏天,国民党挑起的全面内战始于中原解放区的原因,A项正确;国民党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
23、内战以失败告终,排除B项;中原解放军的力量相对薄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原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D项错误。15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这一战线实质是要求和平与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和独裁,故选D;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1934年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排除A、B;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敌后抗战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排除C。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春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提出了西柏坡精神,会上强调要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D项正确;长
24、征精神形成于19341936年,排除A项;南泥湾精神形成于抗战相持阶段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B项;抗战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7答案:(1)特点:行政手段推进;群众广泛参与;因地制宜;行业广泛;组织形式多样;以地缘为基础。(意思相近任答3点即可)(2)影响:有利于打破敌人封锁,巩固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铸就了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为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通过行政手段(组织劳动竞赛)”可知,行政手段推进;根据“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社义务
25、耕田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等劳动互助组织迅速成立起来”可知,群众广泛参与,组织形式多样;根据“以村、乡行政区为单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可知,以地缘为基础;根据“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互助合作社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可知,因地制宜;根据“劳动竞赛活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可知,行业广泛。(2)影响:根据材料中“开创了壮阔的陕北好江南”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革命和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有利于打破敌人封锁,巩固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铸就了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为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18答案:(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
26、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国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国内形势: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1937年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日本侵
27、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国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2)形势:根据材料“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国内形势: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19答案:(1)背景:抗战结束,社
28、会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为阶级矛盾;抗战时期土地政策不适应解放战争的形势的发展;解放战争初期土改经验的总结。(2)影响:使得农民获得了土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解放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解放区,加速了革命的胜利进程。解析:(1)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1946年5月4日”可以得出社会主要矛盾由民族矛盾转为阶级矛盾,抗战时期土地政策不适应解放战争的形势的发展;由材料中“为了总结五四指示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可以得出解放战争初期土改经验的总结。(2)土地改革的影响可以从农民得到土地,对农业经济发展、对解放区巩固和加速革命的进程等方面作答。20答案:观点:赞同十四年抗战说
29、。理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的抗战由此开始。十四年抗战是一个连贯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逐步增兵并扩大对中国侵略,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中国的抗战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抗战。十四年抗战说法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四年抗战说更能全面反映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以及中华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做出的巨大贡献。十四年抗战说法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完整的还原了抗战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选择性较强。学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来具体分析其理由。例如可以选择“十四年抗战”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九一八事变的意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确定“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说明。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亦可,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