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与色彩单元教案学 校 学 科 组 任课教师 学 期 2023-2024第一学期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光与色彩单元 1.光源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光与色彩课题1.光源课时1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3.3声音与光的传播。56年级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发光物体,认识到有些物体是自己发光的,而有些物体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从
2、而知道光源和非光源。科学思维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探究实践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概括出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态度责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1.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学生:1.手电筒、镜子等;2.记录单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3、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光。1.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一)给光源分类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出示烛光、萤火虫、烟火、雷电图片提问: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在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光源的概念;强调其特征:能自己发光。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人造光源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二、探索:认识光源(预设10分钟)出示图片:玻璃幕墙、月
4、光及其倒影提问: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胡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物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三)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 蜡烛发光过程:点燃蜡烛,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而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2.活动二: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 实验步骤: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3.用另一
5、根导线触碰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铁丝发光的现象。 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注意: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千万不要用手触碰。本活动就是通过做使某种材料发光发热的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光是一种能量表现形式,体会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四、课外拓展:夜视仪原理(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夜视仪1.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也能看到物体?2.讨论:借助工具。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使学生知道夜视仪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知道夜视仪也需要光,只是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呈现在屏幕上。五、练
6、一练一、判断题1.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是人造光源。( )2.月球本身就是光源。( )3.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光体存在而发光。( )5.萤火虫的光比较微弱,所以它不是光源。(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1,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以下物体是光源的是 ( )A.玻璃 B.太阳 C.月亮 D.镜子2.下列光源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 ( )A.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镜子 B.萤火虫 C.手电筒 D.以上都不是3,太阳和灯泡发出的光分别属于 ( )A.自然光和反射光 B.人造光和反射光 C.自然光和人造光
7、 D.以上都不是4.( )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光源。A.北极星 B.月球 C.太阳 D.电灯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光很亮,所以它们是很好的光源B.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属于光源C.关闭台灯,台灯不能发光,所以它就不是光源了D.以上都不对答案:1.B 2.B 3.C 4.C 5.C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光源(课题) 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八、课堂反思一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
8、。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物体分为光源与反光物体两类,学会区分。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二、教学反思1.积极搭建教与学的支架,将课堂交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到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摒弃原先的授受课堂,而应当蹲到学生的身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结构化的教学材料等积极地为学生搭建思维的支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本节课第二个环节“认识光源”,在认识了光源的定义后,我挑选了生活中另一些典
9、型的光源与反光的物体,然后通过“独立判断”、交流、讨论、汇报这些形式,将课堂交给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主动参与了,当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都能在这些环节中得到运用和发展。2.利用多种策略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光源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需要吸引学生进入光的美妙世界。因此,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挑选了生活中发光物体的图片和视频,辅以文字介绍和音乐,唤起学生的记忆让他们沉浸在光的世界中,感受光带来的美在“让钢丝发光”的环节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非常肯定钢丝不是光源,通过故意制造矛盾,通过提问“那它有没有机会成为光源呢”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他
10、们积极投入试验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技术,例如:小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白板、树状图或者利用一些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等等,这些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光与色彩单元 2.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光与色彩课题2.光的传播课时1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3.3声音与光的传播。56年级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科学思维能通过
11、生活现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探究实践初步学会设计、制作、安装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态度责任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合作与分享。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设计实验,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教学准备教师:激光笔、带盖子的透明玻璃仪器、线香、火柴、手电筒、若干张硬卡纸、剪刀、橡皮泥、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等。学生:1.记录单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
12、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光。2.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一)寻找光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点出示图片:阳光穿过树叶间隙、云隙、汽车远光灯、打开的激光灯提问: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分析讨论这些图片,共同特点是都能看见光束,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二、探索:认识光源(预设10分钟)(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方法一:1.把几支点燃的线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盖上盖子。2.待充满烟雾后,打开激光笔,并使光束从各个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观察光束在烟雾中传播的现象。方法二:1.剪三张同样大小的硬卡纸,在每张硬卡纸中间
13、挖个小孔。2.用橡皮泥固定硬卡纸,使它们保持直立。3.左右移动硬卡纸,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提问: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在排队中,怎样能判断队伍是否排齐?通过两个不同的实验,利用某种特定的事物再现人们在自然或生活中所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一是对比激光束与直线物体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二是用相同的硬卡纸上的小孔的直线排列来印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三)制作一个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 1.科学阅读: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
14、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2.做小孔成像实验。 实验步骤:(1)准备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和蜡烛。(2)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3)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4)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需要更多证据作为支持。该活动就是要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装置,通过操作与调整这一装置使小孔成像现象显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同时在观察小孔成像过程中理解这一现象的原理。四、课外拓展:直线传播的运用(预设5分钟)1.思考:人类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可以做哪些事?2.讨论:利用光的直
15、线传播可以揭示哪些奥秘。培养的学生对于光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五、练一练一、判断题1.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在水中不是直线传播的。( )2.光和声音的传播方式一样。( )3.激光笔发射的光对眼睛有害,一定要避免直视。( )4.阳光穿过树林照到地上,呈现出的是曲线。( )5.萤火虫发出的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1.集合时,我们每个人都看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就能迅速排整齐。下列现象与该光学原理不一样的是( )。A.手影游戏 B.小孔成像 C.海市蜃楼 D.以上都不是2.树林中看见斑驳的阳光,这一现象说明(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现象 C.光的折
16、射现象 D.以上说法都不对3.光在烟雾中是以( )形式传播的。A.曲线 B.直线 C.折线 D.以上都不对 4.在排一列纵队时,如果后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前一位同学的后脑勺,那么就表示队伍排直了,这是因为( )A.光速极快 B.光的反射 C. 光沿直线传播 D.以上说法都不对5.在运动会的射击比赛中,运动员都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来瞄准,这是( )A.为了缓解眼部肌肉的疲劳 B.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C.因为比赛规则只能用一只眼睛瞄准 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1.B 2.A 3.B 4.C 5.B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光的传播(课题)
17、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八、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二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传播路径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通过两个探究活动,观察并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制作一个简单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进一步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在同等地位。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
18、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一-实验探究一一得出结论一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
19、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本节课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及其教学的魅力。本课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物理实验,突破了长期以来的教学难点,成功演示了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实验效果非常好,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的活动中,领略了光的奇妙,发展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体验了探索自然规律的喜悦.(4)本设计的特色和亮点:充分突出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实验由学生参与设计、演示: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注重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而且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不仅由教师进行,也由学生进行,突出了交流和评价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师生互动,充分激发了学生
20、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在器材的选择方面,也注重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例如用香制造烟雾,用半截饮料瓶做烟雾罩可以创造烟雾弥漫的情境。而且牛奶、果冻都是来自生活实验效果很好地证明了物理规律。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光与色彩单元 5.热传导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光与色彩课题5.热传导课时1核心概念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学习内容及要求4.1能的形式、转移与转化。56年级 知道动能、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等都是能的形式,了解这些能的相互转化现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
21、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认识热传导。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实践能通过探究实验找出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态度责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热传导现象。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教学准备教师:凡士林、金属片、铁架台、酒精灯、火柴。学生:1.记录单 2.思考冬天里让身体暖和起来的方法。教学过程教
22、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热。3.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问题导入(预设5分钟)同学们,你们还能想起寒冷的冬天里怎么让身体热起来吗?我们可以通过搓手、喝热水、暖手宝、泡温泉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二、探究新知(预设30分钟)(1)同学们有没有吃过板栗?在销售板栗的店里你观察过板栗的加工过程吗?家里妈妈熨烫衣服的时候,你观察过吗?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板栗上的呢?(适时提醒:熨斗的底部发热的是加热板,炒板栗的铁锅下炉火是热源。)你能说出热量传递的路径吗?熨斗:发热
23、板衣服炒板栗:火源铁锅沙砾板栗这两个路径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左边是热的来源,右边是热的去处。而且右边的物体都是越变越热了。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哪些呢?(2)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老师出示金属板,启发学生如何做实验:1、热源摆放是否随意,有几种摆放方法。2、实验中要观察什么?如何观察热传递到了何处?3、实验中要注意什么?怎么避免呢?请大家讨论之后,说说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如下:1、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2、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侧,加热金属片的另一侧,观察凡士林是怎么变化的。3、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么变化的。你们猜一猜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是怎样的呢?
24、接下来,请大家领取实验器材,认真仔细完成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记录纸上。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汇报结论,总结结论。(3)思考:图中,玻璃杯里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水槽中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热水温度不断降低,冷水温度不断升高。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此活动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热的现象,理,比较不同物体热的传导情况,认识不同物体热的传导情况。三、课外拓展:反射的应用(预设5分钟)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
25、过程吗?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维。四、练一练一、判断题1.电熨斗熨衣服利用的是热传导。( )2.用冰袋冷敷时,人体的热量传递给冰袋。( )3.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是独立存在的。( )4.热传导时,热可以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也可以从温度较低处传到温度较高处。( )5.热传导一般发生在气体中。(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1.下列事例可以用热传导解释的是 ( )A.天冷多穿,天热少穿 B.冰棍箱用棉被蒙住C.洗个热水澡 D.以上说法都不对2.一个物体受热后,热的传递方向是 ( )A.向四周传递 B.沿直线从一端向另一端传递C.无法确定,需根据具体情况
26、而定 D.以上说法都不对3.下列热传导过程不正确的是 ( )A. 电斗金属底板一衣服 B.冰块一纱布一皮肤C.水槽热水一玻璃杯一杯里的冷水 D.以上说法都不对4.热传导的速度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匀速传递 D.以上说法都不对5.在金属片的中部加热,热传递的方向是 ( )A.不确定的 B.向一个方向传递的C.向四周传递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1.C 2.C 3.C 4.A 5.C五、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六、板书设计热传导物体的某一部分另一部分一个物体传另一个物体(直接接触)七、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
27、册第2单元“热传递”中的第一课。本课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感受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第二部分是思考热是怎么传到衣服或者板栗上的,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热传导的过程。第三部分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进一步解决在上一部分存在的质疑,并且用科学问题带领学生做了适当的检测性思考。第四部分是生活中热传导的事例,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起到进一步的知识应用效果。二、教学反思热传导是一节探究实验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热传导的基本特征: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并且了解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同,区分常见热
28、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有结构的材料,并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实验材料。实验中我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易拉罐作为实验材料,将其剪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并在其上滴上蜡烛,借助蜡烛的融化来清楚的观察热在物体中的传递,由于易拉罐传递热的速度快,所以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科学的结论。同时,易拉罐、蜡烛等在生活中随处都可见,所以学生课下继续进行研究时,就变得非常容易2、注重了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如先让学生
29、分组设计实验,然后全班交流,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使实验方案多样化、合理化;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突出了动手之中的.动脑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重了动手之后的动脑活动。3、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平台。科学探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遵循了这一理念,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研究。总之,本节课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
30、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达到了获得新知识的目的。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 光与色彩单元 4.七色光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光与色彩课题4.七色光课时1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3.3声音与光的传播。56年级 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科学思维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阳光的分解。探究实践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31、态度责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发现与分享,认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利用光的色散现象解释说明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教学准备教师:镜子、水槽、喷雾器、三棱镜、三只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玻璃纸、三色或多色圆盘陀螺等。学生:1.记录单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继续一起认识光。4.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
32、上课状态。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同学们,你们看到的光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还看到过其他什么颜色的光?激发起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铺垫。二、探索:制造“彩虹”(预设10分钟)(一)用不同的方法造“彩虹”方法一:用镜子制造“彩虹”1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镜子,用小石子固定,水盆前放一张白卡纸。2让镜子朝向太阳,调整镜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纸上,直到看见“彩虹”。方法二:用水雾制造“彩虹” 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观察在水雾中出现的彩虹。 方法三:用三棱镜制造“彩虹”1.手持三棱镜,让阳光能照射到三棱镜上。2.调整三棱镜的角度,使透过三棱镜的阳光投射到地面上。指
33、导学生分别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与了解太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在利用不同实验方法获得相同现象的过程中,体验科学规律的存在。研讨:分解白光(预设20分钟)(二)认识白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1.科学阅读:七色光2.结论: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三)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发生的变化 1.活动一: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 (1)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分别蒙在三只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在白纸上照出光斑,观察光斑的颜色。 (2)将任意两种光斑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
34、色。 (3)将三种颜色的光斑互相重叠,观察重叠光斑的颜色。 2.活动二: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 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观察发生的现象。 3.拓展: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你会看到什么?该活动在学生利用不同方法获得“彩虹”,了解阳光能分解为多种不同色光的现象之后,通过对科学史牛顿关于光的颜色理论研究的描述,认识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选择较容易操作的不同色光混合方法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帮助学生认识不但白光能分解成不同色光,而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进一步了解感受不同颜色的光的变化特点,在观察中体会这一现象的发生原理。四、课外拓展:白光的
35、组成给我们的启示(预设5分钟)1. 我们平时看到的五光十色的光很漂亮,你们知道它们也是由白光分解而来的吗?2. 屏幕里的彩色影像是怎么来的?拓展孩子实验,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五、练一练一、判断题1.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面对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在水雾中会出现彩虹( )。3.彩虹的形成离不开阳光和水。 ( )4.太阳光可以用三棱镜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5.用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1.用手电筒做色光混合实验时,用到哪三种颜色的玻璃纸( )
36、。A.红、黄、蓝 B.红、绿、蓝C.A和B均可 D.红、黑、黄2.用硬纸板剪一个直径约 5 厘米的圆盘在圆盘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用水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我们看到快速旋转的圆盘是 ( )的。A.彩色 B白色 C.红色 D。黄色3.用喷雾器做模拟彩虹实验时,应该 ( )观察。A.面对太阳 B.背对太阳 C.不需要太阳 D.以上都不对4.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5.将圆盘七等分,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后,你看见圆盘上呈现的颜色是( )。A.黑色 B.黄色 C.绿色 D.白色答
37、案:1.B 2.B 3.B 4.A 5.D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七色光(课题)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八、课堂反思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四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指导学生分别利用镜子、水雾、三棱镜制造“彩虹”,体验、了解阳光可以分解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进而知道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的关系。第二部分,根据科学史牛顿对光的色散现象研究的过程描述,认识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多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了解牛顿对光学研究的贡献。 第三部分, 分别使用手电筒、分色圆盘陀螺观察几种不同色光混合时颜色的变化,
38、了解、体会光的色散的逆过程。二、教学反思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4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光的各种现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已有了初步认识、对日常生活中色彩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的,让学生尝试做一系列光的合成和分解色光的实验,以感受光与色彩的无穷奥妙让学生认识到日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成的,没有光,也就没有颜色。通过这些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们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整个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猜想一设计一探究一验证这个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教师注意自始至终都以一种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界
39、中的自然现象-彩红入手,了解和认识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安排了七个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探究活动,力求让学生自己通过已有知识的交流、体验、讨论、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尝试解释七色光、单色光与物体色彩的关系。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不要仅满足于把实验搞得热热闹闹,而要启发学生做深入的思考、鼓励他们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更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反思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对学生的回答适时补充,并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随时闪现的智慧火花,给他们以肯定,给他们以激励。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计划、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论。在探究活动中,注意了小组内的相互合作和观察研究。在实验的现象分析和总结中,知道用三棱镜、水棱镜分解太阳光形成彩虹,牛顿盘能把多种颜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于夏天雨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