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7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学案.docx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7231874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9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7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7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7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7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7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7讲 讲 传统文化家国情怀 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初二适用区域部编版课时时长(分钟)120知识点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 兴亡荣辱 民族往来学习目标1了解历代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与故事,剖析其中的价值追求2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学习重点了解古代中国人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学习难点注意汲取和发扬家国热情一、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难,却总是能够转危为安,焕发生机,表现出极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从何而来?它源自一份深广磅礴的家国情怀。历代中华儿女无不对家国怀有拳拳之心,他们以国为家,舍家为国,展现了深厚的爱国精神、博大的民族心胸和热切绵

2、长的乡土情怀。这样的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部分,是一种使国家民族纵然处于苦难境况而终能屹立不败的不朽凝聚力。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汲取和发扬这样的精神传统,为我们的人生之梦和民族的复兴之梦注入精神动力吧!二、知识讲解考点1 爱国之情1.经典导读“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爱国”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少贤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当在祖国建设蓬勃发展之际,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甘愿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因此,民族的兴旺,要靠每一位有爱国之心的人去奉献,国家的强大,需由

3、每一位有爱国之情的人去建设。本课的经典原文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经典原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

4、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2.文化雅苑辛弃疾勇闯敌营除叛徒辛弃疾不只是一个优秀的词人,还是一个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的帅才。辛弃疾早年的时候生于金国的殖民地之中,但是从小就立志恢复中华,还我华夏大好河山。在金国大举南侵的时候,辛弃疾带着2000多人起兵反金,后来辛弃疾和南宋接触,受到南宋的礼遇,也就留在的南方。但是那儿是主降派的地盘,辛弃疾毕竟是一个渴望杀敌报国的人,和那群整天想着求和的人并不相投,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虽然如此,但是辛弃疾还是致力于抗争到底,向皇帝上奏了著名的美芹

5、十论和九议,其中客观的分析了当时双方的战力差距,提出了很多针对性的增强大宋实力,力图恢复中原的好举措,但是他的上疏并没有得到上层的重视。辛弃疾一生报国无路,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说是有得有失。辛弃疾的诗词内容丰富,有的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揭露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的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这些作品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拯救大宋,驱逐鞑虏。辛弃疾一生有着不少的奇闻轶事流传下来,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撼的就是他带着50人强闯5万人的敌军大营,强行带走叛徒并且劝降了数万的敌军的威武事迹,这样的战绩现在想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故事是这样的,当时辛弃疾是耿京手下的大将,而耿京使当时最

6、大的反抗金国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当时辛弃疾受命联系南宋一起对抗金国,谁知道带着好消息回去的路上,就得知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起义军也因此分崩离析,大好局面毁于一旦。辛弃疾知道后悲痛不已,就告诉手下的人“我们要去抓住张安国这个畜生,为耿京报仇”,此时的张安国躲在金国的大营之中,有着5万的金兵驻守,怎么想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辛弃疾去意已决,于是带着50个勇士一起快马加鞭,等到金兵大营附近的时候已经是黑夜了,一行人趁着天黑偷偷的潜入,当时张安国正在饮酒作乐,辛弃疾等人很快就找到了他,不给张安国反应的机会,辛弃疾迅速的把他捆绑了起来,当时那座大营中有着不少的驻守士兵都是起义军被招降的,辛弃疾见状

7、就大喊着劝降了他们。在那些真正的金兵反应过来之前就带着叛徒走了。辛弃疾一行人将张安国带到南宋的地界斩首示众,因为这件事,年纪轻轻的辛弃疾名声大噪。中国古代有着杰出成就的诗人很多都是仕途不顺,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将他们的才华真正的展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而不是绽放在一朝一代。辛弃疾也是如此,一生立志报国的他没能得到重用,满怀着悲愤的心情,辛弃疾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词。辛弃疾为人正气凛然,慷慨激昂,他率领50人强闯5万敌军带走叛徒的故事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考点2 报国之志1.经典导读人生就像一艘航船,理想和志向就是风帆,没有高扬的风帆,人生的航船就无法驶向远方。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

8、人立志做探究宇宙奥秘的科学家,有人希望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有人向往做一个环游世界的旅行者,有人只是想背着吉他浪迹天涯这些理想就像太阳,照耀着他们的人生,鼓舞他们不断前行。理想志向有不同的层次,有些人的理想不仅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还能为他人带来温暖,甚至为国家和民族带来希望。这样的理想志向,是气势恢弘的凌云壮志,是民族和国家的脊梁。古往今来,这样的凌云壮志并不少见。孟子的志向是“达则兼善天下”,曹植的志向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的志向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些仁人志士的远大志向,造就了他们高尚的人生境界,也推动了民族和国家不断

9、向前发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报效国家的凌云之志。本课的经典原文选自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与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孟母断机告诉我们要有决断性,一旦认为是错的就当机立断改正错误,同时只有好好学习,持之以恒,才能成才。辛弃疾的词作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经典原文:【一】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

10、:“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文化雅苑范仲淹先忧后乐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官至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他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其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范仲淹二岁时死了父亲,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常山姓朱的人。范仲淹也被改名为朱说。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痛哭流泪,离开母亲去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

11、都认真读书。五年里睡觉几乎都没有解开过衣服,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要义,情绪愤慨激昂的树立起了治理天下的雄心壮志。北宋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终于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参军之职,将母亲接回奉养,自己也改回了本名。后来相继担任过县令、通判、知州等职。康定元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了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出任参知政事,进行改革。两年后改革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皇祐四年,范仲淹在赴任颍州知州的路上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考点3 兴亡荣辱1.经典导读当我们身处

12、和平年代,也许还不能明显地感觉到国家对于我们的意义。但是,当我们打开视野,了解到世界各国民众的生活,了解到历史上政权更迭之际百姓的颠沛流离,我们们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兴亡对于每一个国民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兴盛,人民安居乐业,心生自豪;国家衰亡,人民颠沛流离,满怀耻辱。这样的兴亡荣辱之感,在古代历史上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那些文臣武将,骚人墨客,无不发出深深的感慨。杜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前半生经历了“开元盛世”,目睹了唐王朝的发展巅峰,所以发出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豪迈感慨;后半生深受“安史之乱”的荼毒,看到到国家衰

13、落、百姓流离,所以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之叹。可见,国家兴亡深深地影响着个人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情感。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都会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国家的兴盛和富强,也让自己的人生拥有莫大的光荣。本节的经典原文选取了宋代的两首著名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和好事近,它们都表现了词人在国家衰落之时个人命运的沉浮,也是词人对兴亡荣辱的感叹。经典原文:【一】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

14、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二】好事近平旦出秦关,雪色驾车双鹿。借问此行安往,赏清伊修竹。汉家宫殿劫灰中,春草几回绿。君看变迁如许,况纷纷荣辱。2.文化雅苑黍离之悲历史上的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公元前771年的时候,昏庸的周幽王被杀死于骊山之下,周平王即位之后为躲避犬戎人侵侵,就将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据说,周朝东迁后,位大夫重游故都镐京。他站在故都的土地上,举目目四望,只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早已倾颓倒塌,遍种黍稷。暮色渐起,秋风萧瑟,这位大夫抚今追昔,不禁怆然泪下,于是吟诵道: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

15、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里描写的是眼前旧都的情景,他一定怀想着以前京都的繁华,以及这个国家曾有的光荣,这样的今昔对比才让他如此忧伤痛苦。这首诗被称为黍离,收入诗经王风。后来,人们们就常用“黍离之悲”表达深切的亡国之痛。老舍的四世同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城是怎样的?这里的人是怎样生活的?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写沦陷后北平城普通人生活的小说。它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以小羊圈胡同里的住户命运来折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离别。它记述了北平城沦陷后的畸形世态,平民百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和惶恐及悲惨遭遇,也反映出百姓面对强敌时奋

16、起反抗的无畏精神。主权丧失,将带给每个人以强烈的耻辱感,老舍先生曾深切地刻画了祁家长孙祁瑞宣走在日军占领后的北平大街上的内心感受。大街上并没有变样子。他很希望街上有了惊心的改变,好使他咬一咬牙,管什么父母子女,且去身赴国难。可是,街上还是那个老样儿,只是行人车马很少,教他感到寂寞,空虚,与不安。正如他父亲所说的,铺户已差不多都开了门,可是都没有什么生意。那些老实的,规矩的店伙,都静静的坐在柜台内,有的打着盹儿,有的向门外呆视。胡同上已有了洋车,车夫们都不像平日那么嬉皮笑脸的开玩笑,有的靠着墙根静立,有的在车簸箕上坐着。耻辱的外衣是静寂。他在护国寺街口,看见了两个武装的日本兵,像一对短而宽的熊似

17、的立在街心。他的头上出了汗。低下头,他从便道上,紧擦着铺户的门口走过来。他觉得两脚像踩着棉花。走出老远,他才敢抬起头来。仿佛有人叫了他一声,他又低下头去,他觉得自己的姓名很可耻。考点4 民族往来1.经典导读“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景象。对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民族往来中,我们的先人用辛勤的汗水和过人的智慧,换来了今天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往来的方式有很多,如出使、通商、和亲、文化交流等。在民族往来的过程中,民族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亲和力。很多少数民族开始说汉语、

18、写汉字、遵汉礼,汉民族也喜欢上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食品和服饰,受到他们民风民俗的影响本节的经典原文选择了诗人王建的凉州行。在王建生活的中唐时代,汉族与吐蕃、契丹、南诏等民族交往密切,贸易频繁。因而在王建的诗歌里,有很多描写异族风情、展现民族交流的作品,凉州行就是其中之一。在诗中,王建描绘了边疆重镇凉州的生活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交流日益紧密,人们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审美心理都渐渐交融在了一起,出现了“驱羊亦著锦为衣”“洛阳家家学胡乐”的场景。经典原文:凉州行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

19、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2.文化雅苑昭君出塞西汉时期,汉元帝将美丽的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自此之后的五六十年间,胡汉和陸,烽烟未起。这种通过联姻与边疆各族修好的行为,被称为“和亲”。你一定听说过很多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可其中究竟哪些是史实,哪些是传说呢?最早关于王昭君的记载出自汉书匈奴传。其中提到,呼韩邪单于主动向汉元帝请婚,“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这里对于王昭君的介绍很简练,只说她是汉元帝的宫人。到

20、了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对昭君的描写才生动起来。书中说她入宫多年,都没有接近过元帝,心中悲怨,于是主动请求和亲。当昭君辞别汉庭的时候,“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元帝见她如此美貌,很想把她留下,却害怕失信于匈奴,只得将其远嫁。到了小说集西京杂记中,昭君的故事就更具传奇色彩了。其中写道,元帝无暇一一召见宫人,所以请画工为她们画像,供其挑选。宫人为求宠幸,纷纷贿赂画工,只有昭君不肯媚俗,于是被画工丑化。匈奴来请婚时,元帝凭着画像,让“姿色平平”的昭君和亲,等到召见其人的时候才发现,昭君竟然拥有后宫第一的美貌和才情。元帝很后悔,却无法挽回,他追查此事,发现是画工做了手脚,于是将其斩首抄家

21、。西京杂记增加了画工这一反面人物,为昭君故事增添了戏剧性。此后,昭君逐渐从一个历史人物演变成文人墨客热衷于歌咏的文学形象。这位出身平凡的女子,不仅拥有惊人的容貌和才华,更能主动担起维护民族和睦的重任。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怀和胆识,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 、例题精析例题1口语交际。继去年“你幸福吗”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后,今年“十一”期间街头采访主题变成了“爱国让你想起什么”。面对“什么是爱国”“怎样爱国”这些问题,不同的人答案也有所不同。小学生答:“爱国就是扶老奶奶过街,让座位。”小朋友说:“环保。因为环保了地球才能干干净净的。”假如你也是受访者之一,面对这样的问题,你将做出怎样的回答?

22、例题2下列诗句都表现爱国主题的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A B C D例题3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例题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范仲淹贫悴,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使人呼范仲淹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范仲淹怀中,范仲淹方辞避,而术者气

23、已绝。后十余年,范仲淹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注释】睢阳:地名。术者:指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俾:使。(1)解释加点的词语。会术者病笃( ) 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2)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给术者之子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回答)。(3)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B. 范仲淹正想推辞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C. 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气急败坏。 D. 范仲淹正想告别回避,那个术士已经气绝而死。(4)从上文中可看出范仲淹是一

24、个 的人。四 、课堂运用基础1.“遥望中原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优秀的诗句表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守法 B.爱国主义 C.自强不息 D.天下为公2.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语句重组为一个以“后世仁人志士”为开头的长单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3.下列能够体现出爱国之志与报国之心的有(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位卑未敢忘忧国国泰民可安,国强民可富努力学习,早日成才A.

25、 B. C. D.拔高4.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草合:草已长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别却:离开。(1)本诗中寄托诗人殉国之志的一个意象是( )A 孤云 B 芦花 C 燕子 D 啼鹃(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

26、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惆怅。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无处栖身。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乱世出奇才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

27、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

28、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

29、、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

30、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

31、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B陶渊明一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无奈中的明智抉择,既保全了性命,又远离了他所不齿的时代得以独善其身。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

32、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五 、课堂小结“家国

33、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六 、课后作业基础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内容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种观念( )A.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

34、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2.民俗采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一想,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民俗吗?(说出一种即可!加油啊!)3.唐人诗句“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作者和句中人物分别是谁?A白居易、杨贵妃 B李商隐、武则天 C李贺、嫦娥 D杜甫、王昭君拔高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七子之歌(节选)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

35、亲!香港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嗳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注:“七子”:即被帝国主义国家霸占或“租借”的七个地区: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州湾、九龙、旅顺、大连;“妈港”:澳门的葡语音译;“郑氏”: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1)在本诗中,诗人把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 ,让他们倾诉受帝国主义国家蹂躏的悲愤之情。(2)从诗歌内容看,七子之歌既唱出了 的切肤之痛,又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优秀品质。(3)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4)诗人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寓在所吟咏的对象上,使这“七子”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尽管他们被帝国主义国家所占领,但他们仍然 。(5)体会、品析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嗳着我的脂膏。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其它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7讲-传统文化-家国情怀-学案.docx)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