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ppt课件60张.pptx

上传人(卖家):alice 文档编号:7268903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PPTX 页数:60 大小:75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ppt课件60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ppt课件60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ppt课件60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ppt课件60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ppt课件60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4高考高考信息类文本技巧信息类文本技巧鉴赏阅读专题鉴赏阅读专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着力考查点: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涉及的信息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然段。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第一步,分析题干。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

2、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第二步,确定区间。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第三步,细心比照。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答题步骤】“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很明显有两个步骤,一是筛选,一是整合。筛选就是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出答题的有效信息,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列举合并,而应该是有机结合,这样才能选出正确选项。【解题技巧】1.整体把握全文,审清

3、题干及选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信息类文本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题干及选项是问题关键所在,答题时必须弄清楚提供的相关解题信息。2.题文比照阅读,勾画重点信息。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区域,概括重要信息点,用笔把解题有效信息勾画出来。3.仔细分析比对,注意细微差别。近几年高考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程度轻重、数量多少的变化。内涵的加减,增加或减少内涵。以偏概全,混淆整体与局部。主次颠倒,混淆主要与次

4、要。强加因果,或者因果倒置。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顺序混淆。已然未然混淆。无中生有等。【解题技巧】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

5、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真题训练】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

6、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真题训练】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

7、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

8、。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真题训练】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

9、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真题训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0、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真题训练】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

11、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真题训练】1.C【解析】C项“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

12、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可见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秘鲁城里人、利马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2.D【解析】D项“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真题训练】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第一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第二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

13、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第三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答题技巧】1.两个区别。(1)“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

14、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2)“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答题技巧】(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2)

15、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答题技巧】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

16、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

17、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真题训练】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 Halo 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 位置相对固定。L2 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

18、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 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 年 5 月 21 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 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 Halo 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真题训练】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鹊桥”中继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接地球测控站和月背航天器的通信基站。B人类首颗不在地球轨道

19、上的专用中继卫星。C发射后静止在地月系统中的一个平动点上。D经过调控和测试后具备了数据中继的能力。【真题训练】C【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发射后静止在地月系统中的一个平动点上”错误,材料一第四段“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可知“鹊桥”并非静止的。【真题训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

20、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答题技巧】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

21、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真题训练】此时,罗

22、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

23、,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真题训练】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

24、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真题训练】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

25、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孤独”吧,请听从沃尔吧,请听从沃尔特特惠特曼的诗句:惠特曼

26、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真题训练】答案与解析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真题训练】【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一步,结合语境。首先联系“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这句话,读懂它在尾段内容中的意思,即这句话表达了我们“并不孤独”,并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巧妙地点出“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的观点。第二步,抓关键词。这句话中的“忘记”“听从”“孤独

27、”都是关键词,要着重分析,同时这句话还带着我们联系到诗句,可见引用内容颇有文采,同时也轻松幽默地表达了本文观点,让人印象深刻。第三步,了解位置。这句话处于文章结尾,结构上与前文第三段作者引用威尔斯诗句“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相呼应,也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综合以上几点内容,即可总结答案。【真题训练】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1)论点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

28、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答题技巧】(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证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时间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

29、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答题技巧】第一步,统观全文精读原文,把握文章整体结构,题文对照,初步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第二步,分析题干和相关的文本内容明确题目具体要求,厘清初步答题思路,并从文中找出论点、论据及其在论证过程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进一步细化各自的作用。第三步,对应验证对照题目选项和上一步所分析的结果,确定最终答案。【答题技巧】近年来,在青年人中掀起一股新节俭主义的热潮,这折射出了青年人的新消费价值观念。新节俭主义是一种崇尚理性、独立人格、简约生活的消费理念,与传统节俭理念不同,具有不奢侈、不浪费、理性消费

30、、享受生活等特征,坚持“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等原则。“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不花,该花的钱一分钱不省”,既是新节俭主义者的鲜明写照,也是青年人消费观念和价值的真实折射,反映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消费意识和较强的理财能力,表现的是在满足一定物质需要之后的发展和享受需要。新节俭主义经历了从物质短缺时的主动节俭到物资丰足后的奢侈、再到现在的物质丰富下的主动节俭,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而是体现为物质相对丰富与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辩证融合,是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一种务实、适度、合理的消费,是对简约而不简陋、朴素而充实生活的追求。这种新潮流建立在人民群众对

31、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可谓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消费理念。新节俭主义为何在中国流行?【真题训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在一些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放松了精神文明建设,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当资源面临枯竭、人口红利不再、环境污染严重、道德开始沦丧,出现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失落时,新节俭主义就成了人们消费生活的一种时代选择。其一,社会能源和个人收入都较为固定,可供支配的资源有限;其二,人的欲望太多甚至贪婪,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而这难以一一满足,必须有所取舍;其

32、三,经济学的成本核算原理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以较少付出获得较大收益,以现有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合理需求。新节俭主义是青年人面对社会生活重压的务实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俭的论述,勤俭节约具有修身、齐家、治国的功能,关乎个人、家庭、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儒家的“过犹不及”、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向性中作”等,特别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尚俭、节用、中道等观念,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哲学中,曾有著名的天理人欲之辩,提出过无欲、寡欲、纵欲、养欲、节欲等学说。节制是一种美德,这可谓是新节俭主义的中国哲学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爱惜财物、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思想和行为,对新节

33、俭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真题训练】此外,新节俭主义还受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影响。简约生活是新节俭主义的内涵之一,在这点上极简主义与新节俭主义非常相似。极简主义的核心理念是让事情变得简单易懂,它所追求的避免复杂、追求简单,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为推崇的生活理念,与新节俭主义同向同行。环保主义作为一种保存、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的意识形态,与新节俭主义反对浪费的理性消费本质相匹配,客观上对新节俭主义也起到了助推作用。(摘编自贺才乐新节俭主义为何在青年中流行)【真题训练】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述了新节俭主义的消费理念,以及其行为表现,指出新节俭主

34、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B文章运用对比式结构,从两个方面分析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C文章列举儒、佛、道家等关于节俭的论述,论述了新节俭主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观点。D从新节俭主义受到国外极简主义、环保主义影响的角度,文章进一步论述新节俭主义内涵。【真题训练】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B项“对比式结构,从两个方面”错误,文章分析新节俭主义在中国流行的原因时,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是从三个方面分析的。【真题训练】分析概括作者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一步,整体把握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

35、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第二步,查找评论文字,作出判断或概括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信息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答题技巧】人文学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在于它以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为中心,以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为职志。虽然它也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探寻事实和知识,但眷注的重心无疑在于和人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的意义与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人文性,中国传统学术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学术。从孔夫子到马一浮,历代学者无不强调学问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加强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

36、。此即人文学术研究的重心和目的所在。孔子理想中的学者所从事者乃“为己”之学。所谓“为己”,即“因心以会道”(后汉书桓荣传论),“以美其身”(荀子劝学),指为学的目的在于学者通过内心对“道”的体悟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马一浮也说:“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学是自学自学是要自己证悟。”(释学问)像孔子、马一浮这样的大儒,正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人文典籍中探寻对“道”的体究、证悟,并将其所得以著述或讲学形式传授给后人,由此薪尽火传,文脉得以延续、学术得以发展。【真题训练】所谓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是指在自然科学和技

37、术的强势渗透下,人文学术研究正在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的属性,逐渐沦为外在于人的技术性工序。虽然人文学术也离不开事实和知识,也有可以用自然科学理念和方法处理部分和层次,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借用和影响的限度,不能无视人文学术的特点、更不能背离人文学术的本质盲目效仿。人文学术研究的中心任务在于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这决定了它必然以人的生命体验为起点,以人的人生践履为归宿。人的生活和世界,首先面对和置身的是境域,其次才是与之相关的文本、典籍。当今的人文学术研究,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理念的影响下,恰恰以文本、典籍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对象,以探究客观知识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目的。研究者所从事的,不过像技

38、术工人那样,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等,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真题训练】形成这种研究格局的直接原因,是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的量化评价体系驱动的研究者急功近利之心态:借助各种数据库检索,相对容易成文,且不易被人诟病,此外要真正写得深刻到位有新意,需花费很大精力;深层原因则是自然科学和技术对人文学术的强势渗透和同化。在“技术化”操作下,人文学术深受其创。一方面,向人的生活和世界敞开、与人的生命碰撞交融的人文典籍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被浅薄化、狭窄化了,只剩下干瘪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人文学术研究的严重异化:“学”与“人”远远分离开

39、来,原初意义上的“为己”之学正在沦为“为人”之学。古人曾精辟地指出,“为人之学”“事归乎名,名归乎缀利”,“其终至于丧己”。遗憾的是,这些预言正在变为普遍蔓延的事实。人文学术研究偏离了这类学术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与研究者境界的提升、人格的涵养毫无关系,不过是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羔雁之具罢了。【真题训练】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是因为大儒们内心对“道”的体悟,并将其所获传授给后人,文脉才得以延续。B只有将人的生命体验与人生践履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突显人文学术研究的中心任务。C为了警惕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其中去除研究者急功近利的心态是方法之一。D“为己”之学一旦沦为“

40、为人”之学,研究者将彻底沦为技术工人,失去精神家园。【真题训练】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研究者将彻底沦为技术工人”错误。由原文“原初意义上的为己之学正在沦为为人之学。古人曾精辟地指出,为人之学事归乎名,名归乎缀利”可知,“为己”之学正在沦为“为人”之学”那么“事归乎名,名归乎缀利”,但并没有说研究者将彻底沦为技术工人。【真题训练】材料一: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科举

41、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

42、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例如,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材料二: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

43、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

44、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材料三: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

45、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进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追求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

46、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元、清等少数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表现了科举制度的适应性。B科举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报考的开放性等,持续加强了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C科举功名具有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

47、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D汉魏时期形成并长期使用的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学。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将科举的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使科举考试机构完全脱离官员铨选机构,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B明清的功名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且制度化,体现出科举功名体系内在的必然逻辑和明显的合理性。C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D历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凭进献颂、赋而获得授官,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1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归

48、纳信息的能力。B项“所有男性公民”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应为“所有男性良民”。C项“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并没有说“所有”。D项“不看才学”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可知,应是以“德行”为主,不是不看才学。2B【解

49、析】本题考查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A项“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可知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的规范化才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C项“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的表达过于武断。根据原文“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可知,科举制至今仍有重要意义。D项“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错误,依据原文可知“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

50、取人之法”,“李杜”正是因此而获得授官,而这并不能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很幸运能在进化论中徜徉,在整个科学领域中,进化论是最激动人心、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进化论之所以使许多人着迷,我想是由于这个理论的三个特点。首先,根据现在发展的状况看,进化论的证明令人非常满意和信服,同时还有大量的宝藏没有挖掘出来。其次,进化论是一门覆盖极其广泛的学科,既是涉及永恒、定量等带有普遍原则的科学,又与历史的独特性直接相关。因此,在进化论的研究中,可以容纳各种风格和个性。有的人在这个领域探讨纯粹抽象的问题(群体增长规律和DNA结构),有的人则揭示非常独特的棘手问题(霸王龙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阅读 ppt课件60张.pptx)为本站会员(alice)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