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下册-第十八章-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7321375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PPTX 页数:98 大小:14.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十八章-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十八章-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十八章-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十八章-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世界现代史》下册-第十八章-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八章 中世纪后期的西欧 (14151415世纪)u引言u第一节 黑死病与经济社会的变化u第二节 英国与法国u第三节 神圣罗马帝国与意大利u第四节 西班牙u第五节 天主教会:教皇的权力和地位u第六节 中世纪西欧文化u本章小结本章内容框架本章内容框架Part1引言 西欧中世纪后期既是危机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危机与变革构成这一时期西欧历史的双重变奏。爆发于14世纪中叶且席卷整个欧洲地区的大瘟疫(黑死病),1337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使西欧地区深深地陷入灾难、动荡和恐慌之中。瘟疫和战争不仅造成巨大生命损失,也带来经济衰退,激化社会矛盾。13781417年的西方天主教会大分裂,导致罗马教皇

2、与阿维尼翁教皇并存的局面,使教会危机加深,传统的教皇权理论和教会组织受到质疑和挑战。与此同时,西欧社会各个方面经历着缓慢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思想文化领域在社会危机和动荡之中逐渐呈现出一幅新景象,展示了活力和创新。Part1 由于大瘟疫的打击,西欧经济在14世纪以后经历了一次衰退,15世纪后半期开始复苏。中世纪西欧城市及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始于1011世纪,15世纪以后城市及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西欧更加广大的地域上展开。这种趋势进一步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贸易繁荣和货币流通的加速,推动了西欧国际贸易的发展。在社会方面,中世纪后期西欧各地区普遍经历了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这是商品经

3、济的发展、农民争取人身自由的斗争和黑死病导致的一度地多人少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政治上,西欧一些地区的王权逐渐加强,国家管理机构日趋完备,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开始发展起来。中世纪后期,宗教和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交锋和碰撞日益加剧,教会内部要求限制教皇权的理论和呼声已经出现,思想文化领域的世俗化趋势不断发展。总之,危机与变革共生,危机与再生并存,是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的总体特征。Part1第一节 黑死病与经济社会的变化u一、黑死病的流行u二、西欧社会经济的变化Part1第一节 黑死病与经济社会的变化一、黑死病的流行【黑死病爆发】14世纪中叶横扫整个欧洲的大瘟疫通常称作黑死病。黑死病是1347至1

4、350年间在欧洲各地大范围传布的烈性传染病,主要病源是淋巴腺鼠疫,即一种由老鼠携带并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传播的传染病。14世纪中叶黑死病的大爆发其实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来往于亚欧各地区之间的欧洲商队,不仅给欧洲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疾病。Part1Part1 1347年底,传到欧洲的黑死病首先在西西里岛、撒丁岛及科西嘉岛蔓延,然后席卷意大利全境。1348年黑死病进入法兰西和英格兰,到1349年不列颠各地普遍爆发瘟疫。此后,黑死病相继推进到北欧、尼德兰、德意志和东欧。到1350年底,黑死病已经蔓延至俄罗斯。无论人口稠密还是稀少,欧洲很少有地区能够在这场大灾难当中幸免,也没有哪一个

5、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能够避开瘟疫的攻击。当瘟疫流传到教皇在法国的驻地阿维尼翁时,几周内枢机主教团成员的半数死于传染病。Part1u黑死病传播路线 黑死病的发作造成社会大恐慌,人们在惊恐中采取的对策各式各样。有人求助于祈祷,企盼奇迹的发生;有人及时行乐,听天由命;有人抛家舍业,逃难他乡;还有人陷入宗教狂热,通过鞭笞洗刷自己的罪孽。中世纪人不能真正解释瘟疫的成因,于是有了种种非理性的说法。有人把这场灾难归因于魔鬼所为,有人认为这是上帝对人的惩罚,还有人用星宿的作用来解释。更有人散布消息,说是某些人往井水里投毒,由此导致灾难的发生。结果,在欧洲遭受歧视和排挤的人和团体,特别是犹太人,就成为牺牲品。在瘟

6、疫流行时期,犹太人是导致瘟疫流行的“祸根”的说法不胫而走,业已存在于基督徒心中对犹太人的敌对情绪,在瘟疫的催化下转变成对犹太人的迫害。在黑死病流行期间,欧洲各处都出现了对犹太人群体的迫害和攻击。当瘟疫传播到德意志时,美茵茨、科隆、法兰克福和斯特拉斯堡等城市都发生了屠杀和迫害犹太人的事件。Part1黑死病产生的后果:黑死病造成的最直接、最严重后果是生命的损失。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人的信念、心理和态度的冲击是重大的,以致黑死病本身成为中世纪后期文学和艺术上表现的一个主题。(十日谈)黑死病对于价格、工资、劳动力和土地占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不过这些影响的社会经济后果必须结合既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加以说明。P

7、art1二、西欧社会经济的变化 可以发现,“危机”、“紧缩”、“发展”和“变化”这些概念,几乎同时出现在有关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当中。这一点反映了西欧社会在中世纪后期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然,指出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从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把握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Part1【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14世纪中叶黑死病的大爆发中,西欧的城市损失了大量人口,生产和贸易都受到严重影响。但从整体上看,西欧城市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明显衰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瘟疫之后,城市经济迅速恢复。当然,黑死病以后西欧各国、各地区城市和城市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不平衡。在英格兰,虽

8、然林肯郡和其他一些以毛纺业为主的城市处境艰难,但新的制造业中心又在东盎格利亚等地发展出来。英国商人和荷兰商人打破了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贸易的垄断地位,成为汉萨商人的有力竞争者。Part1 u 在意大利半岛的北部,城市更是呈现繁荣景象。佛罗伦萨两大银行世家巴尔第和佩贾齐虽然在14世纪40年代已经衰败,但一个新的银行之家美第奇家族从14世纪末异军突起。美第奇家族金融活动的规模从14世纪末起日益扩大。u 中世纪后期,正是这些作为生产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充当了庞大的市场网络的基点。中世纪后期城市商品经济的地位和影响力,已远非14世纪以前的城市所能比拟。Part1【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城市商

9、品经济的发展,势必带动农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中世纪后期西欧农村社会经济关系方面最突出的变化,是农奴制和庄园制的解体。进入14世纪以后,西欧农奴制和庄园制逐渐走向解体,这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和货币交换活跃这一大背景下必然出现的结果。农奴制和庄园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也是农民通过斗争争取权利和自由的过程。中世纪后期农奴制和庄园制的逐渐解体,标志着西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出现重大变化,也说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革。以往受人身依附关系束缚的农奴开始变成个体小农,庄园经济开始变成小农经济。Part1第二节 英国与法国一、百年战争二、法、英民众起义三、“新君主制”Part1第二节 英国与法国一、百

10、年战争 百年战争是中世纪后期发生在英国、法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也是西欧政治史和军事史上的重大事件。从1337到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百余年,史称“百年战争”。战争对英、法两国消耗之大都是空前的,由于法国是百年战争的主战场,战争对法国的破坏尤其严重。在军事史上,百年战争开始了从骑士作战向雇佣兵作战的转折,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折。旷日持久的战争激发起法兰西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为法国王权最终克服封建割据创造了基本条件。【复杂的起因】百年战争的起因众多而复杂,两国之间的领地纠纷,对弗兰德尔的争夺,以及英王对法国王位的要求等等,都是导致两国在1337年开战的重要因素

11、。1066年以来,先后统治英国的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是由法国的公爵和伯爵建立的,这些公爵和伯爵成为英王后,在法国仍然据有大片领地,这些领地在名义上仍是法王分封的封土。13世纪以来,不断强大起来的法王成功收回了英王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但是两国之间的领地纠纷并未完全解决,由此导致的矛盾日趋尖锐。14世纪以后,两国围绕对法国西南部加斯科涅的争夺,成为燃起战火的重要原因。英、法两国还对富庶的弗兰德尔的控制权展开争夺。Part1 导致英、法两国开战的直接原因是法国王位的继承问题。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13221328年在位)无子而终,加佩王朝绝嗣。英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则以法王腓力

12、四世(12851313年在位)的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法国大贵族以王位不能通过女系继承为由否决了爱德华三世的继承权,推出瓦洛亚伯爵腓力为法王,是为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1337年,爱德华三世以此理由攻入法国,正式向法国开战,百年战争由此开始。Part1【漫长的过程】百年战争不是一次性战争,而是对13371453年间发生在英、法两国之间一系列战争的总称。百年战争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3371360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著名战役是1346年的克雷西会战和1356年的普瓦提埃会战。13691380年为战争第二阶段。法王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富有政治头脑,足智多

13、谋。14151422年是战争第三阶段。法军虽在第二阶段中获胜,但损失惨重。1415年8月,英王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率军在诺曼底登陆,10月取得阿金库尔战役的重大胜利。14221453年为第四阶段。法王查理六世死于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也于查理六世死后几周去世。Part1Part1圣女贞德Part1圣女贞德 她的挺身而出使战争形势发生了大逆转,使法国摆脱了绝境。贞德本是一名普通农家少女,也是虔诚的教徒。她自称在17岁时受到天启,奉上帝之命解救奥尔良之围。于是她觐见太子查理,要求率军解救奥尔良之围。1429年4月,贞德率部进抵奥尔良,并身先士卒冲向敌人。法军士气大振,英军仓皇溃逃,

14、奥尔良之围遂解。贞德乘胜追击,收复巴黎东北的兰斯城。同年7月17日,查理在兰斯的教堂正式加冕,真正成为法兰西国王,称查理七世(14221461年在位)。此后贞德及追随者战败被俘,贞德以异端的罪名被处死。这时英、法战争的整体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到1453年,法国最终赢得了百年战争的最后胜利。除加来港外,英王失去了在法国的所有土地。Part1【深远的影响】英、法之间长年累月的战争给双方造成巨大损失。百年战争的战场在法国,所以法国受到更加严重的经济和社会伤害。战争使法国农村陷入萧条,军费的筹措也势必加重两国农民的负担。百年战争宣告了西欧封建骑士军事地位的衰退。英军在几次重大战斗中以少胜多,证明由雇佣兵

15、组成的手持长弓的步兵,具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他们更富有组织性,便于机动,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百年战争还宣告了火器时代的到来。此时的火器还相当原始,但一经使用就显现了冷兵器不可比拟的优势。作为百年战争的战场,法国多次陷入危机,奥尔良被围更使法国处于绝境。国家的多灾多难激起了法兰西民族意识。正是基于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意识,贞德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此后英、法建立新君主制的基础。Part1二、法、英民众起义 14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欧社会是与饥荒、瘟疫和战乱相伴的。严酷的生存环境和新生的苛捐杂税,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怨恨和愤怒,促使法国和英国民众在14世纪后半叶奋起反抗。【“扎克”起义

16、】1357年,以巴黎商人领袖艾田马赛为代表的法国市民,利用三级会议中贵族席位暂时减少的机会,迫使摄政太子查理进行有利于市民的改革,即定期召开三级会议,会议有权决定战争、媾和、捐税收支、任命国王顾问等,是为“三月大敕令”。不久,太子逃跑。1358年2月,马赛组织巴黎工商业者举行起义,反对落到市民头上的各种苛税。5月底,法国北方博韦农民举旗起义,很快发展成巴黎周围地区的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被称为“扎克”起义。“扎克”是法国贵族给农民起的带有嘲讽意味的绰号,义军以吉约姆卡莱为领袖,提出要“消灭一切贵族,直到最后一个。”他们的旗帜上绘有王徽百合花,象征忠于国王。Part1【瓦特泰勒起义】1381年英

17、国发生了瓦特泰勒大起义。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政府为应对与法国的战争征收人头税。1377年开始征收人头税,几年后又征另一种人头税,民众的税负不断加重。在农民眼中,开征新税是“坏习惯”,违背公平和正义。各地农民以怠工、抗税的形式不断进行斗争。在这一过程中,约翰保尔的活动最为著名。保尔是下层传教士,向民众宣传基督教朴素的平等思想:“当亚当种地、夏娃织布时,谁是贵族?”保尔的活动遭致统治者的痛恨,被关进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监狱。保尔的活动反映了广大农民的不满与反抗情绪,为农民起义作了思想准备。Part1 1381年5月底,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的农民抗缴人头税的斗争,点燃了大起义的烽火。肯特郡的瓦特泰勒领导了

18、这次暴动。农民军向伦敦进发途中攻陷坎特伯雷,从狱中救出约翰保尔。6月13日,伦敦平民打开城门,欢迎农民军。6月14日,困在伦敦塔里的国王理查二世被迫与农民军代表谈判。农民军明确提出:废除农奴制,实行贸易自由,每亩货币地租不得超过4便士,赦免起义者。国王佯装答应,发给证书。一些农民接受了国王的答复,也有部分农民不满意,要求再见国王申诉要求。6月15日,一部分农民在斯密思菲尔德广场再次与国王谈判,泰勒代表大家提出废除农奴制,没收教会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封建主一切特权。这时,国王已准备镇压起义。在谈判过程中,伦敦市长威廉沃尔沃思突然用剑刺死瓦特泰勒;接着,数千援兵赶到斯密思菲尔德广场。伦敦和各地的农民

19、起义军先后被镇压,多人被处以极刑,包括约翰保尔。Part1三、“新君主制”“新君主制”是指15世纪以后出现在西欧一些国家的的绝对君主制。与此前的君主不同,15世纪以后的君主极力联合市民阶级,取得其经济支持,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并开始建立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现代意义上的政府由此逐渐发展起来。新君主们的主要作为包括:限制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有效的国家税收体制、建立常备军、鼓励商贸发展。在新君主制统治时期,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日益成长。英、法两国在中世纪后期建立了典型的新君主制。Part1【玫瑰战争与都铎王朝】百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的约克和兰开斯特这两个敌对贵族集团为争夺王位进行战争,是为14551

20、485年间的玫瑰战争。这是一场激烈的内战,交战双方主要是贵族及贵族们的武装家仆。战争中很多大贵族阵亡,这就使英国在基数上相对有限的大贵族进一步减少。英国自中世纪中期起就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法律和行政体系,并形成了议会制度。亨利七世的主要作为,在于他在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日益成长的基础上坚定地恢复了国家的和平与秩序,牢固地控制着贵族、教会和政府官吏,把国家凝固为一个整体。都铎王朝的后世君主沿着亨利七世的道路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新君主制,使英国终于发展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Part1【法国王权强化】法国的情况较为复杂,建立新君主制的道路更加曲折。法王查理七世在统治期间(14221461年在位)建立了一支常备军

21、,加强税收制度,并发展海外贸易。但在查理七世时期,法国大贵族的势力依然强大,尽管他们承认法王的权威,在自己的领地内却主宰一切。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登上王位后开始了制服大贵族的过程。为此他编织了一张复杂而庞大的网,不择手段地对付这些贵族。他擅长把握时机,软硬兼施,使出浑身解数消除贵族对王权的威胁,很多大贵族最终被法王征服。路易十一大力消除政治障碍的同时,高度关注经济和税收。他鼓励工商业,大幅度增加税收,充实国库。到路易十一统治结束时,只有奥尔良和波旁家族的势力仍在,但也受制于与王室的婚姻,其他世家已不足于威胁王权。Part1第三节 神圣罗马帝国与意大利一、黄金诏书:诸侯控制下的皇权

22、二、意大利城市国家三、城市同盟Part1第三节 神圣罗马帝国与意大利一、黄金诏书:诸侯控制下的皇权【七大选侯】13世纪以后,德意志皇权日渐衰退,诸侯不断强大。德皇腓特烈二世(12151250年在位)死于1250年,随后其子康拉德继承皇位,是为康拉德四世(12501254年在位)。康拉德统治时间短暂,政治上碌碌无为,霍亨斯陶芬王朝随着康拉德的死而终结。此后德意志各派诸侯为控制皇位展开激烈斗争,以致近20年竟没有推举出一位能够获得正式承认的皇帝,德意志由此进入了所谓“大空位时期”(12541273年)。美茵茨、科隆和特里尔三个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巴拉丁伯爵、勃兰登堡侯爵和波希米亚国王Part1黄金

23、诏书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13461378年在位)颁布著名的黄金诏书(又称金玺诏书),从法律上正式肯定七大选侯享有选举皇帝的特权。黄金诏书肯定七大选侯享有一般诸侯所没有的特权地位,认为选侯地位等同于皇帝,而策划杀死选侯无论成功与否,均以叛国罪处死。黄金诏书承认选侯在自己邦国内享有的一切统治权。为保证选侯的领地、荣誉和权利的完整,黄金诏书规定选侯国实行长子继承制。诏书还规定,皇帝赐给城市或任何人的权利,不得有损诸侯的利益。黄金诏书无疑是对德意志邦国林立在法律上的肯定,是诸侯分权对中央集权的胜利。Part1二、意大利城市国家【城市国家】中世纪的意大利北部名义归属神圣罗马帝国,但从12世纪起这里

24、事实上已经开始摆脱帝国的控制,并且形成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国家,例如米兰、热那亚、比萨、威尼斯、佛罗伦萨,等等。这些城市国家最初的政府形式是“公社”,名曰共和,其实是城市富人的联合执政:本城最富有家族的成员轮流占据城市重要职位和市议会的席位。然而这并不能消除这些家族之间的争权夺利,所以后来一些城市走向寡头政治甚至独裁。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有两大国际贸易中心,南部有地中海贸易中心,北部是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中心。地中海贸易中心基本是意大利北部诸城市商人的天下,东、西方的商品经由意大利商人之手到达东、西方市场。Part1【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繁荣的工商业活动和频繁的政治动荡,成为这些城市国家的突出特点。其

25、中的典型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Part1Part1三、城市同盟【城市同盟】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的主角是德意志城市商人。在中世纪,贸易特别是长途贸易是充满危险的经济活动。盗匪打劫、封建主掠夺破坏,都是经营长途贸易的商人必须面对的风险。一些国王出于获得一笔可观收入的考虑,通常能够为商业活动提供一些保护。但是德意志皇权在13世纪以后自身难保,更无力保护城市商人。相反,为了保住自身,德皇把很多有损城市利益的特权授予诸侯。这样一来,德意志的很多城市只能通过建立城市同盟来自保自卫。德国的城市同盟主要有莱茵同盟、士瓦本同盟和汉萨同盟。莱茵同盟是莱茵河沿岸的一些城市在13世纪成立的以美茵茨为首的城市同盟,包括科

26、隆、沃姆斯、斯特拉斯堡、巴塞尔等60多个城市。士瓦本同盟是14世纪的南部德意志城市的同盟,加盟城市曾多达80余个。Part1【汉萨同盟】最著名的城市同盟是汉萨同盟。这个同盟是北部德意志的城市联合体,雏形可追至12世纪北德商人为同英格兰、俄罗斯等进行贸易而建立的组织。汉萨同盟正式形成于13世纪,“汉萨”系音译,意为商人公会,同盟的正式名称是“全德商人公会”。14世纪初,同盟进入鼎盛时期,加盟城市多达7080多个。同盟的核心成员是吕贝克,盟址就设在吕贝克。加盟城市不仅有北德的城市,如不来梅、爱尔福特、马格德堡、柏林,还包括立沃尼亚的里加、列维尔、柯尼斯堡,瑞典的维斯比,波兰的格但斯克、克拉科夫,尼

27、德兰的格罗宁根和乌得勒支等。Part1Part1 同盟通过法兰克福(美因河畔)同奥格斯堡等南德城市保持商业联系,在俄国的诺夫哥罗德、挪威的卑尔根、尼德兰的布鲁日、英国的伦敦均设有商站。汉萨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地区,14世纪后期垄断了对丹麦和波罗的海诸国的贸易。汉萨商人主要从事中介贸易,其经营的大宗商品包括北欧的木材、中欧的粮食和金属矿石、法国与北德地区的盐、波罗的海的青鱼和瑞典的鲱鱼、弗兰德尔和英国的毛纺织品,俄罗斯的毛皮等。汉萨同盟主要是城市之间的商业性联合组织,政治色彩较淡。同盟既无强力执行机构,也无自己的军队。加盟城市之间矛盾重重,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不过同盟在强盛时期

28、仍然发挥了重要影响。Part1Part1第四节 西班牙u一、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u二、再征服运动Part1第四节 西班牙一、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穆斯林征服】8世纪初,阿拉伯人在北非大举进攻。711年,阿拉伯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击溃西哥特王国,不到半年时间内就控制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西班牙的基督教徒退居西北部山区,建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到713年,阿拉伯人几乎征服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穆斯林政权,西班牙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750年,统治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取代,死里逃生的倭马亚王子拉赫曼逃到西班牙,依靠当地阿拉伯贵族的支持,于756年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

29、1031年),自称艾米尔(总督),以科尔多瓦为首都,宣布脱离阿拉伯帝国独立。中国史书依其统治的方位,称后倭马亚王朝为“西大食”。Part1【科尔多瓦哈里发】在后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统治者采取种种措施,巩固其新建立的国家。在宗教上,他们实行比较宽容的政策,允许非伊斯兰教徒负担少量的人头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对犹太人也较宽容。在军事上,建立了一支以柏柏尔人为核心的军队。在政治上,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统治。首都科尔多瓦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居民达50万人,有700座清真寺,其繁荣堪比东方大城市。西班牙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以及整个地区的经济生活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其货币还在一些非洲国家流通

30、。科尔多瓦集中了来自欧、亚、非洲各地的学者和研究者,科尔多瓦图书馆藏书量极其丰富,其中许多是古典作家著作的手抄本。科尔多瓦的学术活动对中世纪西欧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1世纪初,科尔多瓦哈里发的统治由盛转衰,穆斯林各首领之间相互争斗,纷争不断。1031年,科尔多瓦哈里发政权瓦解成一系列穆斯林小王国,它们之间相互争战,这就为退居半岛西北部的基督教王国逐渐扩张提供了机会。Part1二、再征服运动 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以后,西哥特人在半岛的西北角建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国。以后这个王国又分成莱昂和卡斯提两个国家。到11世纪中期,半岛上的基督教国家主要有莱昂、卡斯提、纳瓦尔、阿拉贡等。在科尔多瓦哈

31、里发政权由盛转衰时,半岛北部的这些基督徒小王国就开始了“再征服运动”。再征服运动也叫收复失地运动,音译为“雷康奎斯达”。再征服运动的主要历程是11至14世纪。Part1 1212年,卡斯提王国在欧洲十字军的支援下大败北非和西班牙穆斯林的军队,并于1236和1248年分别收复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阿拉贡则在1238年占领了瓦伦西亚,再征服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到13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王国控制了半岛几乎所有地区,穆斯林势力只据有半岛南端的格拉纳达,再征服运动已经基本完成。这时半岛形成三个主要国家:卡斯提、阿拉贡和葡萄牙。收复失地的过程,也是这些国家政治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它们形成了等级代表会议,统治

32、机构趋于完善,王权不断强化。再征服运动完成之时,也是半岛实现统一之日。卡斯提与阿拉贡于1479年正式合并,形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国家。到16世纪初,整个伊比利亚半岛除葡萄牙外,完全统一于西班牙。Part1Part1Part1第五节 天主教会:教皇的权力和地位一、教会的“阿维尼翁之囚”二、天主教会大分裂与宗教会议运动Part1第五节 天主教会:教皇的权力和地位 教皇国在中世纪形成了一种君主政体,教皇位于教会权力体系的中心,地位高踞于教会之上。然而由于宗教会议的存在,教皇并不享有绝对专制的权力,教皇不是专制的君主。一、教会的“阿维尼翁之囚”【教皇选举制度】教皇在中世纪的天主教世界享有君主的地位和权力

33、,然而与中世纪欧洲的世俗君主国不同的是,教皇的职位并非家族世袭,而是选举产生。在历史上虽然出现过一个家族产生几位教皇的现象,但是任何家族都不享有独占教皇职位的权利。然而,关于教皇选举制度的法律规定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果枢机主教难以对继任的教皇人选达成三分之二多数票,极易出现教皇职位空缺的状态。教皇选举制度还存在其他弊端。首先是教皇职位的不确定性,某些教皇出自法国,某些教皇出自意大利。与此相关联的是教皇统治缺乏连续性,经常随着教皇人选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是围绕着教皇人选的竞争,在枢机主教团之内形成了不同的家族派系或利益集团。由于枢机主教持有教皇选举权,对于教皇职位的竞争经常在枢机主教之间展开,僧俗两

34、界各派力量在枢机主教中间培植各自的代理人。虽然教会法并未规定教皇人选从枢机主教中间产生,但是枢机主教当选教皇的情况非常多见,教皇的职位在很大程度上由枢机主教把持。再次,教皇的入选标准也是长期困扰教会的一个问题。除了自身的圣洁之外,当选教皇是否还应当具备管理教会的才能?教会法并未对此做出相应的规定。如果当选的教皇不能胜任管理教会的责任,有可能造成教会疏于管理,尤其是造成教皇国财政收入的流失。Part1 从理论上说,教皇的权力超越了教皇国的地理范围,向天主教世界的各个主教区延伸,成为天主教会组织的核心人物。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教皇缺少强制性的手段,教皇的统治有赖于各地主教区的承认。除此之外,教皇的统

35、治还需得到世俗力量的支持,尤其是南部意大利国王的支持。Part1“阿维尼翁教皇”教皇权在英诺森三世(11981216年在位)期间达到极盛,到了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年在位)时期,教皇权已经开始衰落了。1303年,法国国王及其联盟的军队俘获了卜尼法斯八世,要求他辞去教皇职位。虽然卜尼法斯最终得到释放,但是不久之后就去世了。1305年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是为克来门特五世。克来门特任职期间从未到过罗马,教廷先是设在普瓦提埃,从1309年起移往法国南部阿维尼翁,从此开始了“阿维尼翁教皇”时期(13091378年)。先后有七任教皇驻跸在阿维尼翁,直至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在1378年离开阿维尼翁

36、,将教廷迁到罗马。Part1二、天主教会大分裂与宗教会议运动【天主教会大分裂】1378年阿维尼翁教皇时期结束,紧接着开始的是教会史上又一个动荡和危机的时期。从1378年至1417年,天主教会陷入一场持续近四十年的分裂。最初是两位教皇分驻罗马和阿维尼翁两地,1409年召开的比萨宗教会议宣布废黜并存的两位教皇,另选出一位新教皇。但是两位原有的教皇拒不退位,造成了三位教皇鼎立的局面。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孟(13681437年在位)推动之下,教会在德意志南部城市康斯坦茨召开宗教会议(14141418年)。这次宗教会议迫使三位教皇都退位,在1417年选出新教皇马丁五世(14171431年在位),最终

37、结束了教会的分裂局面。Part1 天主教会大分裂期间,形成了大量关于教会组织结构与教皇权力的理论,“宗教会议主义”得到发展。1400年至1460年被认为是“宗教会议时期”,因为宗教会议主义在这一时期召开的几次宗教会议上形成强大的力量。Part1【宗教会议运动】宗教会议主义把天主教会大分裂归因于教皇权力过重,试图对教会的权力体系加以改革。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在1415年4月发布了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教令,阐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权力体系:宗教会议的权力直接来自于耶稣基督的授予,因而作为教职界代表的宗教会议理应执掌教会的最高权力;教会的统治者从宗教会议获得权力,作为教职界代理人并且应当向教职界负责。Par

38、t1第六节 中世纪西欧文化一、基本特征二、教育三、文学四、艺术五、史学六、哲学Part1第六节 中世纪西欧文化一、基本特征 中世纪西欧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浓厚的基督教文化色彩。罗马帝国后期,政治动荡,战争不断,社会经济衰退严重。5世纪末前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解体和日耳曼人诸政权的建立,文化领域也逐渐发生变化。古典文化渐趋沉寂,基督教文化则不断发展。在政治的分裂中,基督教会成为联系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纽带。西部帝国在文化上与东部渐行渐远。以罗马教会为中心,西欧逐渐形成了精神上的共同体拉丁基督教会。拉丁语成为通用的书面语言和宗教仪式用语,教会的组织遍布各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教士和修士成为社会的知识阶

39、层,教堂和修道院成为文化教育的阵地,教会成为思想文化的传承者。基督教不但深入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而且主宰了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督教的原罪、末世、救赎等观念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并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在文化领域里,无论教育、文学、艺术、史学还是哲学,都成为诠释基督教价值观念,服务信仰的工具。【中世纪文化的独特性】西欧中世纪还被称为黑暗和愚昧的世纪。这是因为在基督教会的笼罩下,欧洲似乎陷于漫长的文化黑夜中,停滞不前,既缺乏古典文化的辉煌,又没有当代文化的活力。这种观点是随着西欧文艺复兴的出现逐渐形成的,有很大的片面性。第一,与古典文化相比,基督教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两种不

40、同类型的文化,而非两种优劣文化,各有长短。其差异在特点上,而非品质上。二者之间是一种断续并存的扬弃关系,既有断裂,也有继承和发展。第二,中世纪西欧的文化并非停滞不前的,而是在不断前进,并有不少耀眼的时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加洛林王朝查理曼统治时期出现第一次繁荣,被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11世纪中期以降,随着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以及与阿拉伯世界联系的扩大,西欧文化在教育、哲学、文学、法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又出现新的高涨,也就是12世纪文艺复兴,从而将西欧的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复兴为14到17世纪的文艺复兴打下了基础。第三,基督教对异教文化并非完全排斥,而是有所吸收。西欧中世纪文

41、化是在糅合了犹太文化、古典文化、日耳曼文化的基础上,以基督教为主体形成的综合文化体系。在演进过程中,还借鉴和吸收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些成果。它是多种文化的共同结晶。Part1二、教育【早期教育状况】罗马帝国后期,公私教育机构渐趋消失,受教育群体的规模不断缩小。529年,雅典学园关闭,古典的教育体系结束。同一年,高卢地区的主教们决定在辖区内建堂区学校。基督教会逐渐成为教育的主体,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座堂学校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在11世纪前,西欧的教育基本为初中等教育。主要教学科目延续了古典的七艺教育,也就是语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虽然科目没有变化,但教育的目的有较大转变,宗

42、教教育成为教育主流,世俗教育退居次席。Part1【大学兴起】11世纪末以降,西欧的教育发生了大的变化。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兴起,市民生活的活跃,社会对法律、医学等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增。欧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古希腊学术和罗马法的复兴,也推动了教育的高涨。一方面,受教育的人群日益增多,世俗教育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高等教育逐渐兴起,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多元化。在原来的学校体系基础上,出现了以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为主的专门学校,如行会学校、市民学校等。这个时期教育领域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学的兴起。Part1 大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行分科分级教育,在原来七艺教育的基础

43、上设置了高一级的教育门类如神学、医学和法学,形成学士和硕士学位教育体制。一般而言,大学教育分为6年左右的本科(艺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然后是6年左右的分科学习,研习神学、医学或法学。学生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具有独立开业资格的师傅,在大学任教者一般称博士。1233年后,大学教师可以在任何学校任职。中世纪的大学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萨勒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建立,1158年获得许可),它们分别成为医学和法学教育的中心;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彼利埃大学(1181年),其中巴黎大学起源于巴黎圣母主教座堂学校,1150年左右建校,1180年获得特许,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大学,

44、神学研究的中心;英国则有牛津大学(1096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Part1三、文学【早期文学和宗教文学】中世纪西欧的文学也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成为阐释基督教价值观念的工具。中世纪文学的分类较为复杂。从语言上说,可以分为用拉丁文写成的拉丁文学和用民族语言或方言写成的方言文学;在体裁上则延续了原来的形式,如诗歌、散文、戏剧等,并在诗歌、传奇故事和圣徒传记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从内容上来说,则可以分为基督教文学与非基督教文学。Part1【传奇史诗与骑士文学】1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方言的普及,方言文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传奇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等文学门类的成果。传奇史诗在形式

45、上沿袭了荷马史诗和埃涅阿斯记等古典史诗,其内容则多柔糅合日耳曼人的神话传说与民族历史。传奇史诗分为两类,早期史诗多反映日耳曼人迁徙时期由原始社会向国家过渡的情形,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以及北欧的埃达、萨迦等是主要代表。其中贝奥武甫出现最早,成书于811世纪。后期的史诗则主要展示了国家建立、统一及封建化的过程,其中德国的尼布龙根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等是主要代表。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流传很久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用民族语言写成的,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萌生与成长,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基督教化的过程。Part1Part1 骑士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西欧封建关系的建立及

46、十字军东侵关系密切,最初出现在法国,并很快传播到德国、西班牙、英格兰等国家和地区。它主要歌颂骑士的忠贞冒险精神以及对贵妇人的爱情。骑士精神以虔敬、荣誉、勇敢、忠诚、优雅为指归,混合了基督教的虔敬与日耳曼人的尚武精神。骑士之爱则以追求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情为主要特征,对象往往是圣母或者年轻修女。Part1【城市文学】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市民阶层的扩大,城市文学应运而生。城市文学的作者多为市民,主要以写实或寓意的手法,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歌颂市民生活、抨击讽刺封建主和教士。其体裁多样,有韵文故事、传奇故事、抒情诗、民谣、戏剧等。既有列那狐传奇和玫瑰传奇等名篇,也涌现了以乔弗雷乔叟(13431400年)等为代

47、表的许多优秀的市民文学家。乔叟被誉为英国文学之父,其诗体小说坎特伯雷故事集,以朝圣者的视角讲述他们在坎特伯雷朝圣的故事,生动描绘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Part1四、艺术 中世纪的艺术在内容上也是以基督教为主要对象的。圣经故事及著名宗教人物通过绘画、建筑、雕刻、音乐、小手工艺制品、手稿装饰等视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普及基督教知识,强化基督教价值观念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中世纪西欧艺术领域的宗教色彩之浓厚,以至于有些学者指出,各种艺术运动在本质上都是宗教运动,尽管在形式上有一系列变化。【早期艺术特点】中世纪初期,随着罗马的衰落、基督教的扩大和日耳曼人的融入,艺术领域发生重要变化。古典艺术形式逐

48、渐衰落甚至被遗忘,日耳曼人的传统艺术风格,在融合了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基础上,成为展示基督教的主要艺术手法。Part1【罗曼式艺术】罗曼式艺术一词出现在19世纪,用来指代查理曼帝国解体之后至12世纪哥特式艺术盛行之前西欧的主流艺术,其代表为建筑。这种艺术形式兴起于法国,后来传到西班牙、英格兰、弗兰德尔、德国、意大利等地。圆形拱顶是罗曼式教堂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布局上有筒形肋拱顶,也有尖肋拱顶。教堂多为会堂式布局,石质墙体厚重,窗户较小,透光性较差。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法国普瓦提埃圣母大教堂、德国斯拜耶尔大教堂等是罗曼式艺术的著名代表。glise glise Notre-Notre-Dame Dame

49、la la Grande,Grande,PoitiersPoitiersSpeyererDomPart1【哥特式艺术】继罗曼式艺术而起的是哥特式艺术。“哥特”一词源于日耳曼的哥特人,是16世纪的人文主义者发明的带有贬义色彩术语,用来指代12世纪至15世纪西欧的主流艺术形式。与罗曼式教堂相比,哥特式教堂以尖形拱门为基本元素,用尖顶取代圆顶。墙体更加轻盈,有些地方用玻璃代替,彩绘玻璃普遍使用,光线和色彩感有了质的变化。教堂内部结构进一步简化,大大节约了空间,教堂高度也大大增加。正门上方的彩绘玻璃圆花窗成为一个显著标志。教堂是哥特式艺术的典型代表,集合了建筑、绘画和雕刻,将建筑、信仰、精神融为一体,

50、创造了神奇的效果,是中世纪艺术的最高峰。主要代表有法国的夏特尔大教堂、亚眠大教堂、朗斯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的萨利斯堡(圣玛丽)大教堂等。La Cath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AmiensAmiensC CathedralathedralCologne Cologne CathedralCathedralSalsibury Salsibury CathedralCathedralPart1五、史学【早期史学】与古典史学相比,中世纪史学在体裁、主题、目的以及撰史的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奥古斯丁(354430年)的上帝之城(约413年4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世界现代史》下册-第十八章-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