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全国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 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 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
2、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 , 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7 日)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 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 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 上作出的战略抉择。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 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
3、上 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 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5G、数据中心、工业 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 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 , 人民日报2020 年 6 月 8 日) 材料三: 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中央预算内投 资安排 6000 亿元
4、,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 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他们从 2008 年到 2009 年的全球 经济危机中吸取了这一教训。 在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中,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 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为此中央政 府将向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和自然垄断产业关税补贴投入资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没有宣布国 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目标。 大部分投资不会用于道路和桥梁,而是用于被中国理解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一代信息网络、
5、5G 应用、数据中心、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中国将力求借这一机会,建成向“工业革命 4.0”过渡的基 础设施。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 4.0” , 参考消息2020 年 6 月 6 日) 4. 下列对新基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基建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 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是 2020 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点之一。 B.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属于新基建中具有一定超前性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投资,其实不利于建设 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C. 新基建意味着对基础设施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
6、,将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所凸显的原 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 D. 中国将借助新基建带来的机会,有效地应对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为中 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数字动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既能在客观上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 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B.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将有助于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C. 在俄罗斯媒体看来,我国今年所以采取审慎的经济措施
7、,不再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是因为从 2008 年 到 2009 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吸取了教训。 D. 2020 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 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 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6. 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与抗击疫情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B 5A 6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 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基建,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 的审慎选择。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力。
8、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 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 从而判断正误。 B 项, “其实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错,原文“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 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 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 ,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可知并未提及 不利于建设提供融合创新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9、,一般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A 项, “也能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错,原文“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 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 ,可知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 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选择,并非改变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 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组织
10、语言规范答题。 原文“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 , 可概括出“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的有效方法” ;原文“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 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 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可概括出“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客观上打开我国新基建的窗口期” ;原 文“这一金额看上去是天文数字,但以中国的标准而言不足为奇,这表现出的更多是审慎。考虑到至少最 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没有匆忙将资金注入经济” ,可概括出“我国重点投资支持新 基建,
11、是针对最近一年经济形势和疫情不确定性的审慎选择” 。 【点睛】做此类试题注意以下方面: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 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 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 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全国 II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小题,12 分)分) 2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
12、,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 ,对症下 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 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 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贫困问题 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准扶贫政策是对世界 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
13、、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 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 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 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 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 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另一
14、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 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 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 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 , 光明日报2019 年 5 月 8 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的澜 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 1200 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里拥有成 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
15、诺族、拉 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 特色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云南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 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 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 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 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 , 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21
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 根” ,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 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 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更为精准 的扶贫方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
17、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解决我国 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出了一 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大了对茶产 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章,可能 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及手法分析,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
18、然后比较得 出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 【解答】 (1)C “交通资源”无中生有。 (2)B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理解错误,原文 为“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 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 (3)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可以结合“江口县通过发掘本 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
19、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 新路” “居住在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 烂丰富的民族茶文化” “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 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 “重点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 茶三个品牌” “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 “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 茶产区各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概括得出。 答案: (1)C (2)B (3)兼顾人与自热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
20、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牌,然后以区域 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点评】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 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 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全国卷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 就必须有飞扬
21、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 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 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 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 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群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 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 虚构作品? 熊育群
22、: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 84 岁的钟南山深夜 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 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 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 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 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 他的
23、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 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 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 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 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
24、“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 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 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 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 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 , 文汇报2020 年 5 月 13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5、. 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 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 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 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 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 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 关于经常采用“费力”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 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汇报作为组织方
26、,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 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 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 实例从而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过论。 C. 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 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 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 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 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27、 5. D 6. 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 ;重视对方 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 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 项, “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其中“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错,原文“但这想象不是 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 ,可知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 带来“震撼效果” ,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28、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 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 D 项, “也是新冠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错,原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 人类的一场大灾难” “因为新冠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 ,可知是人类 共同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并非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问题。选项主客颠倒。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
29、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 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 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 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 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 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原文“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 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 “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
30、是时间与空间 泪水 挫折 敢医敢言 记忆 ” ,可分析出“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 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 ” 。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 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 ” “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可分析出“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 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 。原文“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 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弃文从戎的文人 ,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这部 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烟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 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
31、么考量” “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我个人觉得,背后 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 “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可分析出“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 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有回到对方的文学观。 ” 。 【点睛】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时注意以下方面: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 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 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 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32、 新高考卷(山东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5 5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 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 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 1 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 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 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33、。同样,成书于公元 6 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 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 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 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 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 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
34、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 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 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 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 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 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
35、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 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 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 20 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 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 30 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 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 年, 禹贡开始以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 理
36、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 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 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 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 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 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
37、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 材料二: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 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 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 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
38、地理环 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 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 1000 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 今已达 40005000 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 31003600 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 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 的成分。
39、 B.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 学术空间。 C. 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 特征。 D.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 演变过程。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 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 通过对比 1935 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
40、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城的扩 大。 D.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 考。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 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 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 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A 2. C 3. D 4.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 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
41、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 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 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 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认真阅读文本,理解作者观点,再根据选项确定 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 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错误,强加因 果。原文是“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
42、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 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 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表述不准,原文是“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 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料”。 C 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于文无据,原文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D 项,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错误, 原文只是用城市的形成和演变作为例证, 并没有说“地 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
43、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 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 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C 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 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 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没有说 哪个是主要原因。 故选 C。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
44、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 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 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 找细微的差别。 D 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 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 正确,由“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 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 律”可知,D 项不属于沿革地理
45、。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辨别助词,突出被定义项的 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 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 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 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 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然后找到主谓宾,即历史地理学是学科。再将有效信息整合,用“ 是”的句式作答。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
46、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划分段落 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在划分层次时重点关注观点句,看段落中是否有分论点。 第一段,分析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 第二段,以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为例,介绍历史地理学,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第三、四段,介绍沿革地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情况。 第五段,比较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的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第六段,论述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改革开放后的研究成果。 江苏卷 七、现代文阅读(三) (七、现代文阅读(三) (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
47、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 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 2800 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 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 1917 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 20 世起 70 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 7000 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 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 土高原地区农耕
48、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 年,美国圣路易斯 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 DNA 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 8500 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 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 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 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
49、 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 量从未超过 6000 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 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 11 世纪起,源自越 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 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 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 4 亿多。在这 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