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知识点与测试卷汇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十二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2)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2.废除宰相制度(1)目的:加强皇权(2)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1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专权2历史原因:元朝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3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宰相权势过大4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影响君主专制(3)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3.设立内阁制度(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
2、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内阁”(3)内阁的特点1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内阁完全受制于皇权,内阁不能制约皇权3权利受司礼监制约,二者矛盾深刻(4)运行机制:1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2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5)地位提高: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4.宦官专权的出现(权力来源于皇帝,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
3、)(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成本收益)(1)概况:1405-1433年,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评价:1积极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 废行省,设三司(2) 废丞相,舍内阁(3) 设司礼监,宦官专权利:加强皇
4、权,防止权臣专权,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社会得以稳定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皇帝独断,难免决策失误,宦官掌握批红权后容易出现宦官专权,政治黑暗2消极影响: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政治目的,非经济目的),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2.倭寇之患(1)原因1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2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2)表现: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3)戚继光抗倭:1过程: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
5、倭寇2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西方的侵扰(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亲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2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3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蒙朝贡关系(1)背景:1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d d),瓦剌(w l)两大集团2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2)朝贡关系的建立: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
6、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经略西藏:明廷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3.招抚东北: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王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4.明清易代(1)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明清易代:1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2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3清朝摄政王多尔衮(gn)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4经过20多年的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
7、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比较项宰相制内阁制权力来源宰相制度皇帝的信任职责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皇帝的侍从顾问任免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力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权力来自制度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对君权的影响制约君权是君权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君权明代的民族政策对象政策结果蒙古战争,修长城,和议,互市恢复贸易,维持和平西藏册封,设立机构,委任上层巩固统治东北册封,设立机构巩固统治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措施:(1) 坚持勤勉尽责,事必躬亲的执政理念(2) 创立并完善密折制度(3) 改组中央中枢机构(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
8、军机处)(4)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频繁制造文字狱)第十三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背景:康乾盛世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2.表现(1)皇帝独断大政: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奏折制度:1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2影响: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1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
9、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军机处设置的原因,职能,特点,影响(1) 原因:1 直接:办理西北军务2 根本:加强君主专制(2)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承旨遵办(3) 特点:简,精,速,密(4)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康熙设立南书房)(4)文字狱:1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2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疆域的奠定1.东南版图的奠定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2.东
10、北版图的奠定签订尼布楚条约(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北方版图的奠定平定蒙古(1)背景:1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2清军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进贡3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2)与漠西蒙古的斗争:1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2
11、不久,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3)结果:1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2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被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2)从1727 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5.边疆统治的特点(1)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
12、族事务(2)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6.清朝的版图与区划(1)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忽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2)地方制度:1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2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统治危机的初显1.背景:清朝由盛转衰(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
13、更为明显2.政治危机(1)原因:1清朝人口膨胀迅速2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3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4闭关锁国(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3.外部危机及其对策(1)表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对策闭关自守:1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2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3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3)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闭关自守政
14、策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2客观原因: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3清朝统治者具有民族狭隘性: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和闭关自守,将人民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2)影响:1积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初期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2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使封建统治者日益故步自封第十四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手工业发展特点
15、(1) 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2) 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3)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4) 产生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发)1.农业的发展(1)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2)表现:1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2.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2)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产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2表现: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商品经济繁荣(1)白银成为主要货币:自明朝后期起美洲等
16、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商帮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3)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4.经济局限的表现(1)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的产生(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2)产生: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3)内容:
17、“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4)评价:1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2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李贽的反传统思想(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2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
18、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 政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2)经济: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3)思想:经世致用思想开请代考证学术之风气对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思想源泉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4)实质: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成就(1)小说:1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
19、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2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3清朝中期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2)戏曲:1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2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明清小说得以发展的原因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广大的读者群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
20、文学的发展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明清小说特点通俗化,平民化明显数量多,内容丰富,体裁广批判现实,反映传统价值观变化科技1.传统科技成果(1)重要科技著作:1代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的影响(1)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2) 开阔中国人的视野(3) 推动中国科技发展(4) 作为传教工具,主要是自然科技“御用”性质,影响有限2特点: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2.西学东渐(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
21、玛窦(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传教(4)贡献:1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素养检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下列对“至是废去”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A.仿效前代末期稳固皇权的做法B.六部名存实亡使皇帝萌生废相念头C.殿阁大学士篡夺相位对皇帝的鼓动D.皇帝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权2.
22、明武宗时,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同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这反映出()A.中央机构的完善B.权力制衡的形成C.皇权专制的加强D.明朝政治的腐败3.下面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秩表”。该表反映的明朝政治的特点是()官员职权品秩六部尚书批答奏章的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正二品内阁大学士批答百官奏章,兼管六部,商承政务正五品十三道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考察官员正七品知府掌一府之政正四品A.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国家监察体系日趋完备D.机构设置重叠臃肿4.下面是高一某同学整理的笔记,横线上应填入的内容是()目的:耀兵异
23、域,示中国富强概况:访问亚非诸国,远及红海沿岸影响:A.促进中外交流,加重财政负担B.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C.密切各地联系,世界成为整体D.对外殖民扩张,加剧各地矛盾5.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A.政府严厉打击民间贸易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C.倭患其实与日本人无关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6.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鞑靼、瓦剌,但他们的军队多次南下,瓦剌甚至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订立协议
24、,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7.下表是明清时期土司地区有关科举制度的规定。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科举制()时期规定明朝初期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明朝中后期凡土官嫡子许其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康熙时期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许在附近府、县考试A.利于维系民族间的和谐B.保障了人才选拔的客观性C.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D.消除了民
25、族间的文化差距8.在努尔哈赤、皇太极统治时期,“中国”“南朝”等词都是用于对明朝的称呼。顺治时期,“中国”一词在朝廷政治文书中已指清朝的全部统治区域。1767年,乾隆皇帝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清朝统治区域的日益扩大B.“中国认同”不断发展深化C.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D.民族交流消除了民族差异9.军机处的印信收藏在皇宫,用时由军机处的军机副职章京到内奏事太监处“请印”,用完即刻送回。这最能说明()A.军机处处在皇权严格控制下B.司礼监的太监把持朝廷大权C.军机章京对军机大臣形成制约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10.下图是雍正帝
26、批阅过的奏折。史学家认为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A.使皇帝广泛迅速获取信息B.避免了官员的专权C.使中央政令迅速传达地方D.让皇帝更勤于政务11.我国在历史上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依据下列管辖措施判断,该地区是()A.台湾B.东北C.西藏D.新疆12.康熙帝的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描述的是()A.平定三藩之乱B.收复台湾C.平定噶尔丹叛乱D.收复东北失地13.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
27、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机构执行。这是哪个时期的制度()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14.下面是清朝人口与耕地变化情况表,该表表明清朝()年份人口(亿)耕地(亿亩)人均耕地(亩/人)1650年1.01.56.006.004.001750年2.002.509.004.503.601850年4.1012.102.95A.南北人口结构趋向平衡B.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受到破坏C.国家赋税收入日趋减少D.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15.史学界关于闭关自守政策有如下三种观点。甲:清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在对外
28、交往中实施闭关自守政策。乙:闭关自守是对16世纪以后欧洲海盗商人不法行为的一种合理答复。丙:闭关自守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A.都有一定的合理性B.甲、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C.甲、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D.只有甲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16.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到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17.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
29、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18.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19.下图是中国某传统戏曲中的脸谱,它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造型艺术,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该戏曲脸谱艺术()A.折射出社
30、会伦理秩序B.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20.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天文历算气象学物理学和力学地理学生物学数学50种1种5种11种2种12种语言文字学医药学哲学和逻辑学生理学炮战技术艺术5种1种6种3种2种若干种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著作被介绍到中国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图2材料二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谕旨或有令
31、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雍正年间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所示政治制度是哪一朝代开创的。图2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2分)(2)使中枢权力互相牵制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方法。请以图2所示政治制度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人认为,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各级城市普遍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以商业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意识觉醒,市民阶层兴起
32、。原本粗糙自然的民间文化突破下层社会的活动空间,跻身于主流文化行列。宋朝的城市变革,实质乃是摆脱政治中心的附属地位,实现由统治据点向文明实体的飞跃。摘编自陈国灿宋代兴起的“城市文明”材料二在宋朝两浙地区,随着商品流通的空前活跃,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材料三“丝”与“棉”闯入乡村的经济生活,从两方面推动了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市镇“牙行”“丝行”“布庄”的发展,刺激了四乡农民从事商品性的经济作物和家庭
33、手工业的积极性。震泽镇及其附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丝绸之利”。市镇犹如遍立于江南河网上的桥梁,把全国对丝织品、棉织品的需求与市镇及四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连接起来,同时也使市镇的商业获得新的发展。摘编自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1)有学者认为宋朝的城市改革实现了向文明实体的飞跃。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3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两浙地区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地区市镇发展的表现。分析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8分)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简表阶段类型代表作品特色秦汉时期远古神话燕
34、丹子幻想方式、叙事方式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东晋干宝搜神记以写神仙鬼怪为主志人小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以人物的琐闻轶事为主隋唐时期传奇小说唐白行简李娃传等以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为主宋元时期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白话小说出现,以平民为对象明清时期短篇小说“三言二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等以白话为主,以市井小民为对象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吴承恩西游记等章回体,白话小说,题材众多摘编自孙宏哲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透析上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
35、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可知这一官职是宰相,宰相制度的废除发生在明太祖时期,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是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加剧,故选D项;A项错误,前代没有废除宰相制度;B、C两项与此无关。2.答案:C 解析:从太监掌管的司礼监“专掌机密”,掌管着“章奏及降敕批疏”“批红”等信息,可知司礼监的权力有所增大,这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体现,故C项正确。3.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大小和品秩高低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品秩低的官员可以利用职权制约品秩高的官员,从而形成行政官员权力相互制约的特点,故A项正确。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耀兵异域,
36、示中国富强”“访问亚非诸国,远及红海沿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但同时也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故选A项;“积极开拓市场,积累巨额财富”是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故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不属于殖民扩张,故D项错误。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受“海禁”政策的影响,追逐利益的商人与倭寇勾结,造成了明朝的倭患问题,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没有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故排除;倭患与日本人存在密切关系,故排除C项。6.答案:D7.答案:A
37、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明清时期,允许西南地区土司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学习儒家经典,这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感,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人才选拔是否客观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凡土官嫡子许其入附近儒学,并明令保护土著士子入学、充贡和应举,不准他处士民冒籍”,可知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8.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清朝的几位皇帝对“中国”一词的不同指代,说明“中国认同”不断发展深化,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涉及的是“中国认同”的不断发展深化,与清朝统治区域的日益扩大、中央与地方矛盾有所缓和无关,故A、C两项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9.答案
38、: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军机处印信使用的严格程序,据此可知军机处处在皇权的严格控制下,皇帝将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自己手中,故选A项;内奏事太监保管印信,不能使用印信,不能反映其把持朝廷大权,排除B项;军机章京“请印”,不能说明其对军机大臣形成制约,排除C项;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拟写皇帝诏书,上传下达,其权力不同于宰相,排除D项。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从而避免了官员专权,维护了皇权,故B项正确。11.答案:D12.答案:B 解析:根据诗中“水犀军指岛门空”“受降”“海隅”等信息,可知描述的
39、是收复台湾,故选B项。13.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宰相,说明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所谓的“幕僚”可能是明朝的内阁或者清朝的军机处,故D项正确。14.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这一时期清朝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土地增长速度,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由此可知,当时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故D项正确。1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闭关自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和世界脱轨,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题干材料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合
40、理性,故A项正确。1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明前中期,规定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这一规定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朝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17.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他利用古代“圣王”的观念阐述其思想,重新定义了商业的地位,以区别战国以来统治阶级倡导的“崇本抑末”思想,实际上是提出新的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并非黄宗羲最终的目的,而只是其经济思想的前提,不符合题干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主要是指对待学问的态度,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
41、错误;黄宗羲的经济思想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18.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顾炎武反对空谈心性,提倡实学等主张,可知其思想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并且与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顾炎武的思想是在新形势下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故B项错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故C项错误。19.答案:D 解析:“寓褒贬、别善恶”说明京剧借助表演形式宣扬善的一面,体现出京剧的教化功能,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等伦理秩序,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戏曲艺
42、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而不是京剧,故B项不符合题意;“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造型艺术,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是人物的心理变化,故C项不符合题意。2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明末清初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著作传入中国,故A项正确;题干表格信息体现出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除了人文科学外还有自然科学,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表格只反映了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没有反映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情况,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1.参考答案:(1)朝代:秦朝。制度:三省六部制。(2)说明: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分工明确,又彼
43、此制约,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3)变化: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说明:军机处的设置,削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等的权力;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2.参考答案:(1)阐释:城市突破原有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市民阶层壮大;词成为宋朝文学的主流形式。(2)新的经济现象:农村市场更加普及;市镇的出现和发展。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经济重心的南移。(3)表现:市镇的专业化发展;手工业与商业并举;市镇与乡村的经济联系增强。影响:使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推广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刺激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23.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小说体现出世俗化的
44、发展趋向。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表现为对象由神话志怪转向才子佳人,再到市井平民,说明小说的服务对象日益世俗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日益市场化;隋唐以后,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为小说市场化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从而也促进了小说的描写对象面向广大的市民阶层,以白话为主,古代小说走向世俗化。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日益走向成熟。阐述:隋唐以前,小说处于萌发阶段,小说多以幻想志怪和人物的琐闻轶事为主,说明小说创作还没有成熟;隋唐以后,小说创作由短篇转向长篇、由上层社会对象转向平民阶层,尤其是明清长篇小说的大量创作,说明小说创作日益成熟。这是因为小说创作在隋唐以前还是文学创作的末流分支,而宋朝及以后小说开始面向市场创作,因而作家开始将小说创作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加大了对小说创作的研究与发展,从而促进了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