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全一册学案打包41套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zip

相关 举报
  • 全部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0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0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0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8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1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1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29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1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30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8课辛亥革命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6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8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整合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单元整合单元整合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 年以来),是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1政治上(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2)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经济上(1)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对外开放起步并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3思想文化上(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2)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二、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变革原因内容结果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革命时期的成功经验证明,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一项长期经营制度稳定下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十单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时空坐标第 27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第 27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程标准素养目标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3 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1.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 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的成就,立足于时空观念,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3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先进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历史时空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时间:1978 年 5 月。(2)内容:强调_实践_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_两个凡是_”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_实事求是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3)意义: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_左_”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_改革开放_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2时间、地点:1978 年 12 月,在_北京_召开。3内容(1)指导: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2)政治:决定停止使用“_以阶级斗争为纲_”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战略决策:实行_改革开放_的战略决策。(4)组织:恢复了党的_民主集中制_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影响(1)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启了_改革开放_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加快了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二)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 年 6 月在北京举行,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三)1982 年宪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宪法中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_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1改革(1)农村: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_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_在全国推广开来,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_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_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1984 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中共十四大举行后,我国按照建立_现代企业制度_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3)经济体制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建设有_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_重大命题,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_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_社会主义的本质_、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产生深远影响。1992 年,_中共十四大_在北京举行。大会号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_公有制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002 年,中共十六大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_小康社会_的奋斗目标,强调 21 世纪头 20 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以后,我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_宏观调控_,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 年,中共十七大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推进以_改善民生_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2开放(1)1980 年,党和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_经济特区_。我国还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2)2001 年我国加入_世界贸易组织_,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邓小平理论(1)形成: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_经济建设_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 年中共_十五大_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1989 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_治党治国_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2)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 年中共_十六大_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科学发展观(1)形成: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_以人为本_、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_改善民生_,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 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2 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主题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史料实证)史料一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 1983 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史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探究 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为什么?提示:变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否。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改变。探究 2:史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拓展】认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目的及实质(1)必要性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2)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突破历史学家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92 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 20 世纪 90 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转什么轨呢?就是要从以高投入为手段、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以总量倍增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2023河北保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其主要目的在于(D)A广泛发展爱国统一战线B出于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C完成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需要D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平反冤假错案主要目的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D 项正确;广泛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A 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2023广东茂名)19781998 年,我国城市数量由 193 个发展到 671 个,增加了 2.48倍;而建制镇却由 2173 个发展到 18 925 个,增加了 7.71 倍,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C)A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1998 年,我国城市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 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 1984 年全面展开,重点是对国企改革,排除 A 项;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B 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说法错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2023山西太原)20 世纪 80 年代,太原钢铁公司推行一系列改革:实行承包经济责任制、拓宽产品销路、提拔优秀一线工人担任干部等,公司效益逐渐好转。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反映了(A)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的建立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原钢铁公司效益的好转得益于一系列的改革,由此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A 项正确;仅根据太原钢铁公司的系列改革,并不足以说明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建立,也不能说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而且 1993 年,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材料是讲对内改革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 B、C 两项;我国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 D 项。故选 A 项。4(2023福建期末)1990 年中共中央提出“八五”计划,最初要求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 6%左右,但在 1992 年后,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12%。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D)A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拓展B中共中央提出并落实“八字方针”C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实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解析根据材料“中央提出 八五 计划,最初要求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 6%左右,但在 1992 年后,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12%”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发生了新的飞跃,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D 项正确;材料主旨是 1992年以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比计划保持增长快,而不是对外开放格局的拓展,排除 A 项;1960 年冬,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与材料不符,排除 B 项;1984 年 10 月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实行,排除 C 项。故选 D 项。5(2023浙江绍兴)1979 年 4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1979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 年5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国家设立经济特区旨在(A)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A BC 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设立经济特区是为了进行对外开放,目的是为了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符合题意,A 项正确;仅仅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并不代表我国能够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不正确;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项。6(2023安徽联考)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邓小平把“小康”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他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即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这样,“小康”这个古老的命题便洋溢着鲜活的时代信息。这表明邓小平理论(A)A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B根源于传统儒家思想C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20 世纪 70 年代末,邓小平把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引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中。这表明邓小平理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A 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邓小平理论根源于“传统儒家思想”,排除 B 项;1956 年新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具有传统文化色彩,而不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排除 D项。故选 A 项。第 28 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第 28 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课程标准素养目标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2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3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4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1.搜集各方面史料,通过史料实证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2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结合港澳回归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方针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3 结合不同领域的巨大成就,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4 认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的外交布局,并理解其意义。历史时空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1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_小康社会_迈进;国家在科学技术多个领域取得新成就。2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我国取得应对_亚洲金融危机_和一系列重大斗争的胜利;“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321 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战胜非典疫情,夺取_汶川抗震救灾_胜利,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40 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民_医疗保障体系_初步形成,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1)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2)内容:“一国两制”就是在_一个中国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社会主义制度_,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实践: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对_香港_恢复行使主权;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对_澳门_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严格按照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绩;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显示了_“一国两制”_方针的强大生命力。2两岸关系新发展(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告台湾同胞书_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2)1992 年 11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_台湾海峡_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_一个中国_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3)1993 年 4 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_汪辜会谈_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4)2005 年 3 月 14 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_反分裂国家法_,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共同意志和坚强决心。(5)2005 年 4 月,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成功开启两岸政党交流。双方达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等多项共识。(6)2008 年 12 月,两岸海、空直航及_直接通邮_正式启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迈开实质性步伐。大陆方面还实施多项对台惠民政策措施,两岸在学术、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交往不断深化。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_现代化建设_服务的方向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国际形势变化,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论断,主张世界上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富贫、强弱一律平等;中国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借口,占领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2)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积极发展_新型大国关系_,分别同俄罗斯、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及欧盟等建立了发展面向 21 世纪双边关系的基本框架。(3)进入 21 世纪,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_世界和平_,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积极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中美关系总体稳定,_中俄关系_高水平发展,周边关系取得突破。主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下表为建国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时期外交战略内容建国至 20 世纪 70 年代“结盟”外交与苏联结盟而反对美国;与第三世界结盟反对美苏。20 世纪 80、90 年代“不结盟”外交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21 世纪以来“共同发展”外交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建国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提示:观点: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在变,但外交宗旨没有改变。论述:新中国初期,国际上逐渐呈现两极对峙的冷战局面。我国在独立自主的方针下采取“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外交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发展了经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逐渐破裂,中国同时面临美苏两国的威胁,于是与第三世界展开友好的外交关系共同反对美苏,冲击了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20 世纪 80、90 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我国外交政策调整为“不结盟、不孤立、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的“不结盟”外交,维护了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21 世纪以来的世界依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我国外交战略调整为“共同发展 外交”,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也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与时俱进,但外交宗旨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其他角度,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随着国际形势、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变化而不断变化”“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战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在变,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总方针没有改变”等亦可。)“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978 年底至 1981 年 8 月,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初步提出阶段。该阶段没有再提“解放台湾”,但也还没有明确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第二阶段是从 1981 年 9 月至 1982 年 9 月,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邓小平对香港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熟。第三阶段是“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大体是从 1982 年 9 月至 1993 年春。这一阶段,邓小平发表了一系列相关重要谈话,以及当时国家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文件。综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经历了三个阶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认识逐渐深刻。“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我国的统一大业。1(2023广东湛江)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其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旨在建成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这表明中国(B)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致力于推动全球化的发展C与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美国的霸权主义D努力加强各国的政治合作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是有关经济发展的协议和计划,能够给参与国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这表明中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B 项正确;“一带一路”的参与国主要是亚欧国家,不能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 A 项;“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非与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故排除 C 项;“一带一路”主要是加强参与国的经济联系而非政治合作,排除 D项。故选 B 项。2(2023福建期末)21 世纪初,来自“一带一路”沿线 20 国青年把“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称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这主要说明了(B)A网络技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科技创新提高了中国的区域影响力C中国开始正式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D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成解析根据材料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可知,这些都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成果,它们都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力,B 项正确;共享单车不属于网络技术,排除 A 项;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开始正式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排除 C 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主要体现在经济制度的层面,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3(2023陕西延安)自 1979 年开始,海峡两岸的间接贸易往来逐步发展起来。1988 年,这种间接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 年,两岸“小三通”,2008 年 12 月 15 日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两岸关系发展的直接原因是(C)A“一国两制”政策的推动B台独势力消失C两岸经济互利关系的加强D香港、澳门回归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79 年开始,两岸间接贸昜发展起来,1988 年这种间接贸易发展到新阶段,这反映出两岸关系趋向缓和,经济互利关系加强,C 项正确;“一国两制”政策形成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与材料“1979 年”这一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台独势力并没有消失,排除 B 项;香港是 1997 年回归,澳门是 1999 年回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4(2023安徽宣城)2021 年 11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它是继 1945 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 1981 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的又一重要决议。党的这些决议旨在(D)A引导广大的党员传承红色基因B告诫党员要牢记党史不忘初心C增强党员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D统一全党思想建功历史新征程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不断对历史成就及经验的总结,是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建功历史新征程,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高标准要求自身发展,D 项正确;引导广大的党员传承红色基因、告诫党员要牢记党史不忘初心及增强党员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的说法均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 A、B、C 三项。故选 D 项。5(2023河北唐山)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大批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帮助共建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应对发展挑战提供有力支持,为改善民生拓宽了渠道。这表明(D)A中国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形成D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提升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大批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帮助共建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应对发展挑战提供有力支持,为改善民生拓宽了渠道。这表明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提升,D 项正确;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 A 项;材料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无关,排除 B 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 C 项。故选 D 项。6(2023山东临沂)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系列全球性政党盛会成功举办,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发展观、合作观、友谊观,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国际威望。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D)A推动了大国协调合作发展的战略B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C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D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一系列全球性政党盛会成功举办,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发展观、合作观、友谊观,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崇高国际威望”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是推动所有国家间的合作发展,不仅仅是大国,排除 A 项;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新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C 两项。故选 D 项。单元整合单元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理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现实根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判断的科学性,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以坚定自信的姿态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三,从人类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第四,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世界历史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中国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必将大放异彩的新时代,也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将建成的新时代。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空坐标第 29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 29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课程标准素养目标1.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通过分析史料,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表现,提升史料实证素养。2通过分析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通过解读史料,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时空一、中共十八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共十八大(1)举行:201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地位: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_小康社会_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3)内容_胡锦涛_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共十八大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大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 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_五位一体_”,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_习近平_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2013 年 3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阐明:习近平在_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_等重要场合阐明中国梦的本质。(2)中国梦的本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_爱国主义_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_改革创新_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二、中共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中共十九大(1)举行:2017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_第十九次_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主题: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_新时代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3)内容习近平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_不平衡不充分_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大会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_社会主义现代化_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形成: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2018 年 3 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_习近平新时代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会议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内容: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_马克思主义政党_、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3)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_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时代化新的飞跃。(4)意义:2021 年 11 月,_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_科学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明确提出确立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三、中共二十大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中共二十大(1)举行:2022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_第二十次_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2)内容习近平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_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而团结奋斗。大会强调,中共十八大召开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适用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全一册学案打包41套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zip)为本站会员(青山7895)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