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ppt3学时完整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

上传人(卖家):汀枫 文档编号:743222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ppt3学时完整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论语》十二章ppt3学时完整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论语》十二章ppt3学时完整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论语》十二章ppt3学时完整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论语》十二章ppt3学时完整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论 语 论 语 十 二 章 十 二 章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 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2.结合本文的学

2、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 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第一学时第一学时 相传孔子出生地-山东曲阜尼山全貌 孔府大成殿孔府大成殿 大成殿孔子像大成殿孔子像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山东曲阜“三孔”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林 孔子墓地 孔子孔子(公元前公元前551-公元前公元前479), 名名丘丘,字字仲尼仲尼,春秋末期,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鲁国陬邑(今今山东曲阜山东曲阜市东南市东南)人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创始人。相

3、传有弟子传有弟子三千三千,贤弟子,贤弟子七十二七十二 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年。孔子还是一位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古文献整 理家理家,曾修,曾修诗诗、书书, 定定礼礼、乐乐,序序周周 易易,作,作春秋春秋。他正直、。他正直、 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 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 追求理想的社会。追求理想的社会。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20篇。内容篇。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有

4、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 把它列为把它列为“四书四书”(孟子、中庸、孟子、中庸、 大学、论语)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半部论语 治天下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 是做人之道。是做人之道。 论语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二十篇。共二十篇。 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类型类型 1 1、语录体、语录体

5、2 2、对话体、对话体 3 3、叙事体、叙事体 初读前四则,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 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第一则第一则 子曰:“君子食无(子曰:“君子食无(1)求饱,居无求安,)求饱,居无求安, 敏(敏(2)于事而慎于言,就()于事而慎于言,就(3)有道()有道(4)而)而 正(正(5)焉,可谓好学也已。”)焉,可谓好学也已。” 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1-4则则 子曰:“君子食无(1)求饱,居无求安,敏 (2)于事而慎于言,就(3)有道(4)而正 (5)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无:不。无:不。 (2)敏:本义,动作快。勤

6、快。)敏:本义,动作快。勤快。 说文说文:敏敏,疾也。疾也。诗诗 小雅小雅 甫田甫田:曾孙不怒曾孙不怒,农夫农夫 克敏。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克:克敏。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克: 能。周王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能。周王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 奖。奖。 (3)就:靠近、看齐。)就:靠近、看齐。 (4)有道:指有道德的有道:指有道德的 人。人。 (5)正:匡正、端正。)正:匡正、端正。 译文: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 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快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快 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敏捷,说话却谨慎

7、,到有道的人 那里去辨正纠正自己的是非,这那里去辨正纠正自己的是非,这 样可以说是好学了。”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文本探究文本探究 第一是“食无求饱”,第一是“食无求饱”,吃不饱饭也无所谓吃不饱饭也无所谓。当然这也不是要你饿肚。当然这也不是要你饿肚 子。子。张居正说,“食也养生”张居正说,“食也养生”,也不去求饱。吃饭是为了生命需要,也不去求饱。吃饭是为了生命需要 ,不是贪吃。,不是贪吃。朱熹曾用吃饭来解释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曾用吃饭来解释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他说,他说 吃饭就是天理,贪吃就是人欲。吃饭就是天理,贪吃就是人欲。 第二是“居无求安”,第二是“居无求安”,居住也不求太舒适

8、,有地方住就行了。居住也不求太舒适,有地方住就行了。 这两条,就是说,不求山珍海味,不求豪宅大屋,为什么呢?这两条,就是说,不求山珍海味,不求豪宅大屋,为什么呢?朱熹朱熹 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有自己的志向,有志于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有自己的志向,有志于 学,不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上花心思、花时间。学,不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上花心思、花时间。无暇顾及,无暇顾及, 也不重视这些人生享受的事。也不重视这些人生享受的事。 第三条第三条,“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是敏捷、快。做事很快,。“敏”,是敏捷、快。做事很快, 马上就去做。说话呢,

9、则慢半拍,轻易不说,怕自己说话太放肆,马上就去做。说话呢,则慢半拍,轻易不说,怕自己说话太放肆, 或说了自己做不到。或说了自己做不到。做事常常怕自己没做到位,说话总是怕自己说做事常常怕自己没做到位,说话总是怕自己说 过头过头,就是这个态度。,就是这个态度。 第四条是“就有道而正焉”第四条是“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亲近。“有道”,。“就”,靠近、亲近。“有道”, 是有道之人。“正”,正人先正己的正,纠正的正,修正的正。是有道之人。“正”,正人先正己的正,纠正的正,修正的正。 经常向那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经常向那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 儒家论学,重要是三条

10、:儒家论学,重要是三条: 一是一是做事做事,上文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是在生,上文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是在生 活中学,在日用常行中学。活中学,在日用常行中学。 二是二是读书读书。 三就是三就是交友,交诤友交友,交诤友,经常相互匡正过失,你帮我正一正,我,经常相互匡正过失,你帮我正一正,我 也帮你正一正。也帮你正一正。 思考:思考: 这里提出了好学的四大特征,你这里提出了好学的四大特征,你 有这四大特征吗?你是好学之人吗?有这四大特征吗?你是好学之人吗? “食”与“居”是就“食”与“居”是就物质层面物质层面而言而言 的,“饱”与“安”则是的,“饱”与“安”则是意识或精神

11、层意识或精神层 面面而言。在物质与意识两者之间,孔子而言。在物质与意识两者之间,孔子 用“无求”来沟通对接。用“无求”来沟通对接。 清代有个文人叫陈伯崖,他的生清代有个文人叫陈伯崖,他的生 平背景估计人们很少有人知道,但他有平背景估计人们很少有人知道,但他有 个叫纪晓岚的学生却是大名鼎鼎,家喻个叫纪晓岚的学生却是大名鼎鼎,家喻 户晓。陈伯崖曾写了一副对联:“户晓。陈伯崖曾写了一副对联:“事能事能 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用以自”用以自 勉。勉。 第二则第二则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如乐何?” 【注释注释

12、】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而:连词,如果。而:连词,如果。 乐:乐章制度。乐:乐章制度。 翻译:翻译: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义的话,如何遵守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义的话,如何遵守 礼仪的规定呢?人如果没有仁义的话,礼仪的规定呢?人如果没有仁义的话, 如何享用乐章制度呢?如何享用乐章制度呢? 【解读解读】 孔子在这里是对前两章,季孙氏僭越使用孔子在这里是对前两章,季孙氏僭越使用“八佾舞于庭八佾舞于庭”和和“ 三家者以雍彻三家者以雍彻”的进一步谴责,说他们这样做是没有仁义之心。的进一步谴责,说他们这样做是没有仁义之心。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13、是人文的基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 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 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 ,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 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 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

14、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 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 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 ,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第三则第三则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注释注释】 朝:早,早晨。道:真理。夕:晚上。朝:早,早晨。道:真理。夕:晚上。 【翻译翻译】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

15、理,即使当晚死去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 ,也没有遗憾。”,也没有遗憾。” 【解读解读】 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 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 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 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

16、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 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 为人。为人。 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地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地 完善自己道德修养和行为。孔子强调,早上得到了真理,就是晚上完善自己道德修养和行为。孔子强调,早上得到了真理,就是晚上 死去,也是死得其所。因此,历史上许多英雄豪,在真理面前不畏死去,也是死得其所。因此,历史上许多英雄豪,在真理面前不畏 强权,挺身而出,扬善抑恶,为造福于人民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强权

17、,挺身而出,扬善抑恶,为造福于人民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这种人格魅力仍然具有榜样的力量。就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这种人格魅力仍然具有榜样的力量。 第四则第四则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注释】 喻:通晓,明白;喻:通晓,明白;这里译为这里译为懂得懂得。 利利:利益。利益。 于于:对于。对于。 义义:道义。道义。 【翻译翻译】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 只懂得小利。”只懂得小利。” 【解读解读】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

18、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 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出现出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的根 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做什么不做做什么不做 什么君子都是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义之与比后才为之的。后才为之的。 君子君子: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像这种君子与小人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论语多

19、次多次 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 动态人生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的观点,就是把君子君子视为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立志或努力成为君子的人,小人则是君子的人,小人则是 无心或放弃成为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是懈怠,君子若是懈怠, 可能沦为小人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 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有实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 小人以外在的东

20、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 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 具体含义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 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作业:作业: 1、背诵并能准确默写、背诵并能准确默写14则;则; 2、积累并学习运用文章体现的素材和价

21、值、积累并学习运用文章体现的素材和价值 观。观。 第二学时第二学时 一、课前检测: 根据班级情况,任意抽查其中2- 3则默写。 二、初读5-9则,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 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 背诵5-9则 第五则第五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 贤而内自省也。”贤而内自省也。” (学习态度)学习态度) 注释:注释: 贤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 的人。的人。 齐齐:与与.看齐。看齐。 焉焉:于加之。于加之。 内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方位名词作状语,在

22、心里。 思思:思考,心里想。思考,心里想。 见贤思齐焉见贤思齐焉: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希 望和他看齐。望和他看齐。 翻译: 孔子说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看见有德行或才干 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 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 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解读:解读: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多看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多看 别人的优点,努力学习这些有利于别人的优点,努力学习这些有利于 自己成长的优点。而发现别人的短自己成长的优点。而发现别人的短 处和缺点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处

23、和缺点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 同样的问题。以人为镜,不要再次同样的问题。以人为镜,不要再次 犯错。而优缺点又是具有很强相对犯错。而优缺点又是具有很强相对 性的说法,所以要结合自己的生活性的说法,所以要结合自己的生活 环境,来灵活掌握。环境,来灵活掌握。 第六则第六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 子。”子。” 【注释】【注释】 质:质:质朴质朴。文:。文:文饰文饰。史:。史:虚虚 浮不实浮不实。彬彬:。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 粗野,文饰胜

24、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 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 君子君子。 解读:“质质”是朴素的文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 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人文文化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的。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本质。原始原始 的人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 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饮食男女,的本质也是一样。饮食男女,人人 兽兽并无不同。但本质

25、必须加上文化的并无不同。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 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所以孔子提出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野”,完全顺着原,完全顺着原 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于落后、野蛮。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文胜质 则史则史”,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好,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好 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不好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 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则

26、史”。这个。这个“史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如果当作历史的史 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 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多年以后,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 艺术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人类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人类 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 随之渐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了。所以孔子说:随之渐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27、,国运即转衰微了。所以孔子说: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 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 人。人。 第七则第七则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修身做人修身做人 注释:注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仁:这里指儒家的

28、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已:结束 翻译:翻译: 曾子说:有抱负、地位的人不曾子说:有抱负、地位的人不 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 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 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 路途不也很遥远吗?路途不也很遥远吗? 课文探究课文探究 解读: 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 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 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的道路

29、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 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 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 而遥远的。而遥远的。 第八则第八则 子曰: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 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翻译: 孔子说: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 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 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

30、我自己要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 前进的。前进的。”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 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 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 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 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 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解读:解读: 第九则第九则 子曰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论 语语

31、子罕第九子罕第九) 翻译:翻译: 孔子说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 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解读:解读: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孔子明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孔子明 白指出白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仁的最高修为是 不忧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 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 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

32、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 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 ,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礼记礼记 中庸中庸说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孔子 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 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一不可。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人格修养,重要的有三点,缺

33、一不可。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 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进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目标。 “仁者不忧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 境动摇,没有忧境动摇,没有忧 烦。烦。 “勇者不惧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 怕的。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四、作业:四、作业: 1、背诵并能准确默写、背诵并能准确默写59则;则; 2、积累并学习运用文章体现的素材和价值、积累并学习运用文章体现的素材和价值 观。观。 第三学时第三学时 一、课前检测:一、课

34、前检测: 根据班级情况,任意抽查其中根据班级情况,任意抽查其中2-3则则 默写。默写。 二、初读二、初读10-12则,扫除语言障碍则,扫除语言障碍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 、停顿等。、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10-12则则 第十则第十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 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渊曰:“请问其目。

35、”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 事斯语矣。”事斯语矣。” 注释:注释: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克己,克制自己。“仁者,本心之全德。“仁者,本心之全德 。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礼,使自己的复礼,使自己的 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 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控制自己的私欲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控制自己的私欲 ,恢复古礼,按照礼的要求约束自己,这样就会到,恢复古礼,按照礼的要求约束自己,

36、这样就会到 达仁的境界达仁的境界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事:从事,照着去做。事:从事,照着去做。 翻译:翻译: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 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 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 人吗?”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 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

37、合礼的话不说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 ,不合礼的事不做。”,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解读:解读: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 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 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 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 。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 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38、的内容 ,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 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 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 论语论语一书的始终。一书的始终。 第十一则第十一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 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勿施于人。” 【译文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 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 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

39、给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 别人。”别人。” 修身做人修身做人 【解读】解读】 在里仁篇里孔子对曾子说在里仁篇里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时,曾子曾时,曾子曾 概括概括 “夫子这道,忠恕而已矣。夫子这道,忠恕而已矣。”把把“恕道恕道”作为作为“夫子之道夫子之道“的一个重的一个重 要方面要方面 . 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人恰好 是是 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自己不想做的事,就想让别人去做;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 巴不巴不 得卖给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得卖给

40、别人。相反,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钟爱的东西,就 不那么不那么 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愿意与别人分享了。所以,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之所以之所以 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会如此,其基本原因在于凡事都很少为他人着想,而是 为自己着想。为自己着想。 其实,我们也看到,在公冶长篇里,子贡自其实,我们也看到,在公冶长篇里,子贡自 己曾经说过:己曾经说过: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这正是这正是 “己所不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勿施于人”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的意思。当即孔子就说:“子贡啊,这子贡啊,这 不是

41、你做到了的。不是你做到了的。” 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可这里又要子贡终身这样做。这一方面说 明明“己所不欲,勿施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人”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确很难 做到,就是连孔门的高做到,就是连孔门的高 足之一子贡也如此。所以,足之一子贡也如此。所以,“己所不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勿施于人”实际上是孔门实际上是孔门 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儒学中的顶上功夫之一,所谓所谓 “恕恕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青天虽不能上,但心向往之,努力追求 亦可为亦可为! 第十二则第十二则 子曰:“小子何莫

42、学夫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第十二则第十二则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诗诗,可以兴,可以,可以兴,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木之名。” 注释: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群:合群

43、. (4)怨:讽谏上级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怨而不怒 (5)迩(迩(r):近):近. 翻译:翻译: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诗 呢?呢?诗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 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 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 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 解读:所谓“兴”解读:所谓“兴”,即“兴于诗即“兴于诗,立于礼”立于礼”(论语论语 泰伯泰伯)的“兴”的“兴” ,“言修身当

44、先学诗”(何晏,“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引包咸注),是讲诗 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的另一含义是讲诗的表现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兴”的另一含义是讲诗的表现 手法,参见赋手法,参见赋 比比 兴)。所谓“观”兴)。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 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 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

45、怨”,即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谓“怨”,即 “怨刺上政”“怨刺上政”(孔安国注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 措施的作用。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兴、观、群、怨”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总总 的来说是积极的的来说是积极的,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尤其是在政治黑暗腐败和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 ,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它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南 宋时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宋时

46、期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等。就从不同的方面发挥了文学的兴 、观、群、怨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观、群、怨的作用。但这一理论对后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消极 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的影响。除了它在思想内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还表现在后 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世一些人常常由于只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艺术本身特点和 规律规律,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或把文学的社会功能理解得过于偏狭,例如对于山水诗、爱例如对于山水诗、爱 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情诗的某种排斥就是如此,因此也常常造成偏颇。 总结:总结: 论语十二章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乐趣 个人的修养个人的修养等角度, 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怎样为学、怎样为学、 怎样为文、怎样为人怎样为文、怎样为人,围绕语文学 科的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育 人目标。 四、作业: 1、背诵并能准确默写1012则; 2、积累并学习运用文章体现的素材和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论语》十二章ppt3学时完整版-高中语文精品课件ppt.ppt)为本站会员(汀枫)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