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科版(五四学制)中考生物复习八年级上、下册基础知识提纲汇编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1.人类已经识别的动物有150多万种。这些动物都有着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运动方式,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2.根据结构上有无脊柱,将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另一类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统称为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一、腔肠动物1.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比较简单,其中大多数种
2、类生活在海洋中,如海葵、海蜇、珊瑚虫、水母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2.代表动物:水螅生活在缓流、清澈且水草茂盛的溪流中,一端固着在水草等物体上。(1)身体呈辐射对称,便于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便于捕获食物和进行防御。(2)水螅的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内胚层和外胚层,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内胚层细胞能分泌消化液,消化后的食物残渣由口排出。(3)体表有刺细胞,是特有的攻击和防御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3.珊瑚礁-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形成,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之美誉。4.腔肠动物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5.如果一条小溪原来可以采集到水螅,现在却采集
3、不到,最可能的原因是环境污染导致水质下降,不利于水螅生存。6.水螅结构示意图:1 触手 2 内胚层 3 外胚层 4 消化腔 5 芽体 6 刺细胞 7 口 二、扁形动物1.涡虫身体背腹扁平,前端有两个可以感光的黑色眼点。身体呈两侧对称,前端(头部)感觉器官集中,能够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体定向运动。身体两侧有运动器官。这样的体形使动物运动更加准确、迅速而有效,有利于动物的运动、捕食和防御。2.血吸虫幼虫寄生在钉螺体内,成虫寄生在人或动物的血管内;猪肉绦虫幼虫多寄生在猪体内(“米猪肉”),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华枝睾吸虫先寄生在淡水螺类中,再感染淡水鱼和虾类,最终寄生在人体肝胆管内。一种动物寄居在
4、另一种动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获取营养的现象叫做寄生,前者称为寄生虫,后者称为寄主或宿主。3.寄生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消化器官简单或没有,靠获取寄主体内养料生存;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4.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5.代表动物: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华枝睾吸虫。6.预防寄生虫感染的措施:不食用生的肉制品;切生、熟肉的刀和砧板要分开;食用螺类时要高温灭菌;尽量避免接触有钉螺的水域。第二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线形动物: 1.代表动物:蛔虫、蛲虫、土壤线虫、丝虫、钩虫、小麦线虫。2.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
5、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防止人体消化液的侵蚀;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吸食小肠内半消化食物;生殖器官发达,产卵多保证后代存活数量。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3预防线形动物寄生虫病,首先要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其次,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4线形动物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5.猪肉绦虫与蛔虫的异同:相同不同猪肉绦虫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或者退化,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生殖器官发达无角质层蛔虫有角质层二、环节动物:1.代表动物:蚯蚓、蛭、沙蚕
6、。2.蚯蚓有环带的一端为前端,环带上的腺细胞能分泌蛋白质和黏液,形成蛋白质环,繁殖时携带受精卵形成卵茧,受精卵在卵茧里发育成小蚯蚓。3.蚯蚓身体是由许多环状体节构成,身体分节使躯体运动更加灵活。体壁有发达的肌肉,依靠肌肉的伸缩与刚毛配合进行蠕动。肠管壁也有肌肉,可以蠕动,消化能力增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体壁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4.实验过程中保持蚯蚓体壁湿润,目的是让蚯蚓正常呼吸;雨后蚯蚓在地面蠕动是因为土壤中缺氧,到地面上呼吸。5.蛭靠吸盘吸附在动物或人体上,吸食血液。沙蚕依靠疣足运动,疣足上有刚毛。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7
7、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药用: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蛭素; (2)蚯蚓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优质的蛋白质饲料。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软体动物:动物界第二大类群1双壳类动物:河蚌、扇贝、文蛤、蛏等,身体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身体柔软,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珍珠的形成与外套膜有关。2代表动物:蛏(1)运动器官:足(斧足)(2)摄食:在入水管吸水和出水管排出水时摄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并排出残渣。(3)呼吸器官:鳃。3.蜗牛等陆生软体动物通过外套膜呼吸。运动器官是足(腹足)。4.乌贼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
8、,身体有墨囊,掩护逃生。运动器官是腕足。5.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二、节肢动物:1.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以上。昆虫是种类最多的节肢动物。2代表动物:蝗虫(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头部有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3)胸部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4)身体和附肢(足、触角)分节,使运动更加灵活。(5)胸部和腹部有气门,是气体进出身体的门户,连接气管,用气管呼吸。(6)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保护和支持内部结构,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触角 眼 口器 前足 中足 后足
9、 气门 翅 头 11胸 12腹3.某些种类的节肢动物胸部和腹部结合形成躯干部,有的头部和胸部结合形成头胸部。节肢动物不同的身体分部与它的运动方式及防卫机制是相适应的。4.节肢动物分类:昆虫类:蝗虫、蚊、蝇、蜻蜓、蝴蝶等。 甲壳类:蟹、虾、水蚤等。多足类:马陆、蚰蜒、蜈蚣等。 蛛形类:蜘蛛、蝎、蜱等。5.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6.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虾、蟹等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2)蜜蜂等昆虫为植物传播花粉;(3)蝎、蜈蚣等可以入药,治疗疾病;(4)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材料。7.昆虫是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生物,原因:(1)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动物
10、;(2)身体一般比较小;(3)食源广泛;(4)繁殖能力强,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种群水平;(5)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与较强的适应能力。第四节 鱼类1脊椎动物都有脊柱,由脊椎骨组成,是支撑整个身体的主轴。2鱼能在水中生活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一是靠灵活自如的运动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3.鱼的特征:(1)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2)体表通常有鳞片,起保护作用。皮肤上有色素细胞,多数呈现背深腹浅,有利于保护自己。(3)感觉器官是位于身体两侧的侧线,能够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4)鱼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部左右摆动。保持平衡主要靠
11、胸鳍和腹鳍。(5)呼吸器官是鳃,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开闭合。鳃丝呈现红色是因为里面密布毛细血管。呼吸时,水由口入,从鳃盖后缘流出,完成气体交换。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可用BBT检测。4.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5.人工养殖是人们获取鱼产品的主要途径。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的方针,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6.鱼类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大类群。我国淡水鱼有1000多种,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7.鱼在黎明时浮头
12、的原因:夜间水中藻类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氧气,水中缺氧,鱼浮头呼吸;天亮以后藻类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水中氧气增多,鱼便停止浮头。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两栖动物1青蛙的形态特征:(1)身体表面颜色为绿色,与生活环境相适应。(2)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3)前肢短小,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2.青蛙能适应陆地生活,与它能用肺呼吸密不可分。不过,青蛙的肺结构简单。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湿润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肺呼吸。3.雄蛙有鸣囊,可鸣叫。鸣叫吸引雌蛙,通过抱对把精子和卵细胞排到水中进行体外受
13、精形成受精卵。青蛙的发育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这种发育叫变态发育。4其它两栖动物: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5.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变态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二、爬行动物1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是因为生殖和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2.蜥蜴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1)头部后面有颈,头可以灵活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防御敌害;(2)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鳞片,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3)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
14、。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3其它动物:龟、鳖、蛇、鳄、避役(变色龙)等。4.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5.鱼的鳃、青蛙的肺和皮肤、蜥蜴的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与空气接触面积大。6.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都是变温动物。第六节 鸟类1鸟的种类很多,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数量仅次于鱼类的一个类群。现在世界上已知鸟类有9000余种,我国有1100余种。2鸟适于飞行的特点:(1)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体表覆羽,前肢变成
15、翼,翼上生有正羽。(2)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作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3)鸟用坚硬的角质喙来啄取食物,没有牙齿。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4)鸟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肺进行气体交换,气囊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5)心脏占体重比重大,心搏次数快,提高血液运输效率。3鸟的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4.鸟类的主要
16、特征: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5.鸟类不停地找食吃,但并不会增加体重的原因: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残渣很快随粪便排出。6.鸟类经常吃小石子,目的是帮助研磨食物。第七节 哺乳动物1.除了鲸等少数水生种类的体毛退化以外,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与鸟一样,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2.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哺乳,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因为胎生比卵生更安全,哺乳更有营养。3.哺乳动物的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牙齿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甲:食草动物,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乙:食肉动物,牙齿分化为门
17、齿、犬齿和臼齿。门齿用于切断食物,臼齿用于咀嚼食物,犬齿用于撕咬食物。4.哺乳动物还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5.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6.哺乳动物之最:最大:蓝鲸 最小:鼩鼱 陆地上最大:非洲象最高:长颈鹿 跑得最快:猎豹 最原始低等:鸭嘴兽7.鼠害成灾的原因:当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治理措施:增加天敌维持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控制有害动物数量。8.野骆驼数量减少的原因:人类活动频繁和自然环境恶化,野骆驼生活范围缩小。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
18、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2.运动系统主要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等方式相连形成骨骼,骨骼肌附着在骨骼上。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3.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接而成,约占体重20%。骨与骨之间连接方式有三种:头部颅骨的各骨之间多以骨缝相连,不能活动;脊椎骨之间以椎间盘相连,活动范围小;其他骨之间多以关节相连。关节使骨的运动更加灵活。4.关节周围由关节囊包裹着,内部形成密闭的关节腔,内含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外有韧带加以固定。关节的牢固性主要和关节囊及韧带有关,关节的灵活性主要和关节腔内的滑液与关节软骨有关。关节软骨能缓冲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震动和冲击,减少摩
19、擦。关节头 关节囊 关节腔 关节窝 关节软骨5. 骨上附有骨骼肌,人体内的骨骼肌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骨骼肌由肌腹(肌肉组织)和肌腱(结缔组织)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骨的运动总是需要两组骨骼肌的相互配合。当关节头从关节窝脱出时就造成脱臼。6.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当双手自然下垂时,两者都舒张。当手提重物、双手握单杠直臂下坠时两者都收缩。肌腹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肌腱 7.运动主要靠运动系统完成,同时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及其它系统的配合。8.
20、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避敌、夺取栖息地和繁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动物行为的多种多样: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看,动物的行为分成两大类:(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孔雀开屏等。(2)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3.先天性行为能使动物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4.探究:研究一种动
21、物的行为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两种方法的结合。探究一:桑蚕的取食行为(1)实验用的叶片大小、形状为什么要相同?控制单一变量。(2)为什么要将不同植物的叶片间隔排成一圈呢?排除叶片距离、位置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实验用的蚁蚕为什么不直接用已经孵化好的蚁蚕,而要从蚕种开始孵化蚁蚕呢?这样才能观察到桑蚕的取食行为是本能还是后天学习得到的行为。(4)实验前1-2天为什么不能喂食蚁蚕呢?使蚁蚕具有较强的食欲,如果实验前开始喂食,就无法确认桑蚕的取食行为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探究二: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1)如果用不同的动物分别做实验,它们“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
22、样吗?说明什么?不一样,说明学习行为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2)这项探究活动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增加实验小鼠数量。(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5.蜘蛛结网是哪一种行为?这对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先天性行为。蜘蛛的很多生命活动如捕食、通讯、生殖、发育等都离不开蛛网,对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 社会行为1.营群体生活动物:蚂蚁、蜜蜂、猴、狒狒、象、鹿等,它们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2.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1)白蚁群内分工:蚁后:腹部很大,是专职的“
23、产卵机器”雄蚁: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等工作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2)狒狒的群体生活:有明显的等级,首领为雄狒狒。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3.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在群体觅食、御敌和繁衍后代等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可以诱捕相应的农业害虫。探究一:蚂蚁的通讯(1)通讯: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的某种信息时,接受信息的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2)从外面捕获的蚂蚁,饲养一段时间再进行实验。实验前使
24、这些蚂蚁处于饥饿状态。(3)实验中尽量不要惊扰蚂蚁,避免对其行为产生干扰。(4)蚂蚁的通讯方式是什么?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利用嗅觉。也能利用触角的触觉功能相互沟通。(5)蚂蚁的通讯对它们获取食物有什么意义?蚂蚁营群体生活,依靠通讯,个体间取得联系交流食物信息,协作将大型食物搬回蚁穴,利于群体生存。 探究二:蜜蜂的通讯舞蹈(1)圆形舞:代表蜂箱附近有食物。(2)8字摆尾舞:代表食物的距离和方向,舞蹈圈数越多代表距离越近,舞蹈圈数越少代表距离越远。4.在自然界,生物之间正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使得生物与环境成为统一的整体。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维持
25、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作生态平衡。例:大量捕杀青蛙,使稻田里农业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其原因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体现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维持生态平衡。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俗语能体现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是维持生态平衡。4.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但某种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蚜虫害。5.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技术,主要方法有生物农药防治、天敌防治、昆虫激素防治等。具有专一性强、控制虫害持久、不会污染
26、环境等优点。6.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例如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具有特殊功效的乳汁)。优点: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7.仿生:是指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仪器设备。仿生的例子有:抗荷服(长颈鹿),人造地球卫星的控温系统(蝴蝶),蝇眼照相机(蝇的复眼),雷达(蝙蝠),薄壳建筑(龟甲),潜水艇(鲸鱼)等。8.动物与人类器官移植,猪被列为首选动物:(1)猪的基因组与人很接近,内脏器官在体积和功能上也与人相近;(2)利用猪的器官作为供体器官,必须克服免疫排斥、微生物交叉感染和功能差异三大障碍;(3)猪的
27、繁殖能力强,成长迅速,其心、肝、肾、肺和其他器官均可供移植,转基因猪将成为人类未来的“器官工厂”。单元小结1.根据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特征的相似性,可以将动物分为不同的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各个类群的动物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动物都有与各自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保护动物的栖息环境十分重要。3.自由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基础。4.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有些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是由遗传
28、因素决定的;有些行为是动物在后天生活经验和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两类行为对于动物适应环境具有不同的意义。5.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人类在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鲁科版(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册生物期末复习基础知识提纲第八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1.生物的生殖方式主要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类。有的植物既能进行有性生殖,也能进行无性生殖。这种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有性生殖是最常见的生殖方式。判断
29、是否是有性生殖的依据是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这种生殖方式有利于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加快植物繁殖速度。例如细菌和草履虫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酵母菌和水螅的出芽生殖、克隆、组织培养等。3.竹的地下茎有很多竹鞭并分节,节上的芽形成竹笋,可以长成新竹。富贵竹的枝条插在水里就能形成新根系、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甘薯的块根上长出新植株等都属于无性生殖,也称为营养繁殖。蒜、姜、藕、荸荠、芋头可用地下茎繁殖。4.多种多样的生殖方式提高了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扩大了分布范围,使植物广泛分布于多种多样的生态
30、环境中。5.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有扦插(杨、柳、葡萄、月季、蔷薇等)、压条(石榴、桂花、夹竹桃)和嫁接(苹果、梨、桃等果树)。扦插和压条不改变性状,而嫁接可以繁育优良品种。6.嫁接的方式有芽接和枝接。嫁接时,接上去的是接穗,被接的植物体是砧木。新个体的性状与接穗的性状一致。嫁接成功的关键是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7.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1)用来做接穗的枝条上保留两个节。上方切口是水平的(防止水分过多蒸发),下方切口是倾斜的(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上面一个节去掉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散失水分),下面一个节上的叶全部去掉。(2)扦插时将下面的节埋入土中(有节的地方分生组织发达
31、,容易生根),注意遮荫(降低蒸腾作用),及时浇水。(3)扦插成功的标志:有新芽长出即为成活。8.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离体的芽、茎等器官或组织,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快速无性繁殖技术。优点: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诱导变异容易;防止病毒的危害。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昆虫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2.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常见昆虫有蜜蜂、家蚕、菜粉蝶(食量最大时期是幼虫)、蝇、蚊。养殖家蚕时,为了提高产丝量,需要延长幼虫期(因为蚕在幼虫期吐丝)。完全变态发育昆虫
32、在幼虫期对植物危害最大。3.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常见昆虫有:蝗虫(危害最大时期是成虫,捕杀最佳时期是若虫)、蟋蟀、蝼蛄、螳螂、蝉等。注意:具体到某种昆虫的发育,要写“受精卵”,蜜蜂除外。4.蝗虫若虫与成虫的区别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只能跳跃。蝗虫一生蜕皮五次。5.在昆虫的变态发育中,蜕的“皮”是外骨骼,蜕皮原因:外骨骼不能随着昆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第三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1.鸟的生殖发育属于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有硬壳保护的卵)。发育过程一般经历卵、雏鸟、成鸟三个阶段,伴随着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等繁殖行为,其中求偶、交配、产卵是所
33、有鸟类都有的繁殖行为。卵壳:保护卵黄膜:保护胚盘:含有细胞核系带:固定卵黄卵白:保护和营养外层卵壳膜:保护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气体内层卵壳膜:保护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2.鸟卵的结构:鸟卵中卵黄膜、卵黄、胚盘组成卵细胞,受精卵的胚盘将来发育成雏鸟。未受精的卵,胚盘小颜色浅;已受精的卵,胚盘大颜色深。发育时,卵黄提供主要营养部分,卵白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气体。3.卵壳上有许多气孔,以保证胚胎发育时能够进行气体交换。用一支空注射器验证卵壳上有气孔的方法:将针头刺入卵壳,注射空气,卵壳表面会有小水珠渗出。4.鸟的受精卵开始发育是在母体内,产卵后在合适的温度下,可继续孵化,如果温度
34、低,停止发育。5.鸟卵有利于陆地上繁殖后代的特点:鸟卵可储存丰富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的需要;有卵壳、卵壳膜的保护,减少水分的丢失。6.从超市买回的鸡卵一般不能孵化出小鸡,因为这些鸡卵是未受精的卵。7.关于养鸡的知识:(1)选用受精的卵才能孵化出小鸡;(2)孵化过程中要适时翻卵,目的是防止胚胎与卵黄膜粘连影响胚胎正常发育。(3)每天保证14-16小时的光照时间,促进鸡的运动和进食,促进垂体分泌激素刺激卵巢,促进卵的成熟和排卵。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1.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是生物界
35、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的遗传主要是由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2.显微镜下观察到正在分裂的细胞的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在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细胞内染色体数量保持不变,从而使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间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同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一定的,且成对存在。3.几种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名称果蝇人马蛔虫玉米番茄酵母菌数量4对23对2对10对12对8对4.先天性愚型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为47条,比正常人多一条。说明染色体数量的变化会导致遗传病。5.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36、。A:染色体B:蛋白质C:DNA6. 一般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DNA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是包含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1细胞核2染色体3DNA4基因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包含关系第二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行为方式等的统称。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3.转基因超级鼠实验:(1)该实验中,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这个性状的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说明基因控制性状。(2)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3)该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生物叫转基因生物。
37、4.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同时受环境的影响。第三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1.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起桥梁作用的是精子和卵细胞。2.生物的体细胞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数目减少一半。即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因此,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单个存在的,基因也是单个存在的。3.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种个体杂交时,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基因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通常大写字母代表显性,小写字母代表隐性。4.
38、遗传图解: 亲代基因型 Dd Dd生殖细胞基因型 D d D d受精卵基因型 DD Dd Dd dd子代基因型 DD Dd Dd dd子代性状 显性性状 显性性状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子代性状比 3 : 1子一代自交表解5.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近亲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近亲结婚的科学依据是:近亲结婚,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常见的遗传病有先天性愚型病、白化病、色盲等。加粗框内表示直系血亲,其他为旁系血亲。6.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合适吗?不合适,因为他们是近亲,结婚以后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大。7.在进行遗传实验时,选用豌豆的理由是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状,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
39、授粉。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恰当选择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法,精确的统计分析。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1.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性染色体为:男:XY ,女:XX。2.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为:男:22条+X或22条+Y,女:22条+X。性染色体:男:X或Y,女:X。3. 从含有性染色体来说,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含X染色体,男性的精子有两种:含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相等,即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所以自然情况下生男生女比例为1:1。4.人的性别决定是从受精卵形成开始的。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性染色体上有与性别有关的基因。5.解释双
40、胞胎现象:(1)一个受精卵形成的双胞胎性别一定相同。(2)两个受精卵形成的双胞胎性别不一定相同(如,龙凤胎)。6.有人认为,生男生女责任全在女性,这种想法科学吗?不科学,因为性别取决于哪种类型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7.通过胎儿性别鉴定决定是否要孩子的做法不可取,因为这样做会打破生育的自然规律,导致人类社会性别比例失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8.红绿色盲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数量明显多于女性。9.人类的基因组计划:目的是要测定人类23对染色体的DNA分子中的全部基因。只需测定24条染色体中的基因。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1.生物具有相对性状是变异的结果。变异是自然
41、界普遍存在的现象。2.根据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不可遗传的变异是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3.根据是否适应环境,有利于自身生存的变异为有利变异,不利于自身生存的变异为不利变异。4.人类利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有:通过人工选择培育(高产奶牛)、杂交育种(基因重组引起,如杂交水稻、抗倒伏小麦),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引起,如太空椒)等。这些育种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可以遗传。5.科学家是如何培育出集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的?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品种个体杂交,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在后代中进行选择。
42、6.用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能够使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这样甜菜的含糖量会增高。你认为这种变异能遗传吗?能,因为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科学推测是指根据已知的事物,通过思维活动,对未知事物的真相提出一定的看法。科学推测需要一定的证据、严密的逻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2.原始大气由水蒸气、氢气、氨气、甲烷、二氧化碳 、硫化氢等组成,与现在大气的区别是没有氧气。3.米勒实验结果检测到有机物,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沸水模拟原始海洋,水蒸气能推动气体在装置中循环流动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主要为实验提供能量甲烷、氨、氢等气体模拟原
43、始大气冷凝器模拟降雨过程4.原始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 高温、紫外线、雷电 原始海洋。5.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6.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化学进化说)7.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核酸支持生命起源的过程:简单有机物可以转化为复杂有机物。8.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的有机物,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9.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形成原始生命?不会,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1.化石(直接证据)可以作为生物进化证据的原因是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
44、;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2.孔子鸟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似之处,这说明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来的,孔子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3.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4.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爬行类 哺乳类 被子植物 两栖类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6.生物进化的其他证据:(1)胚胎
45、学证据:说明高等动植物起源于低等的单细胞生物,脊椎动物是从某些古代的低等动物进化而来。(2)分子生物学证据:知道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远近,推测它们由共同祖先分开的时间。(3)遗传学证据: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之间染色体结构具有相似性,相似种的染色体数目相近。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桦尺蠖体色的变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有利于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大彩纸代表生活环境,小纸片代表猎物,同学代表捕食者,小纸片的颜色代表某种动物不同体色的变异类型。3.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4.自然选择:(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2)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掉。(3)外因:环境的改变 (4)基础(内因):遗传、变异 (5)方式(动力):生存斗争 (6)选择者(选择因素):不同的环境条件(7)结果:适者生存6.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7.人工选择: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人工选择的优势是大大缩短了生物新品种产生的时间。8.达尔文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