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0课 初识网络世界【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网络基础模块的第1课,主要内容有了解因特网以及它在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浏览器浏览网上信息。教材的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因特网,让学生领会网络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强大,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网络工作、网络娱乐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教材的第二部分向学生介绍访问因特网的工具浏览器,并学会初步使用360安全浏览器来浏览网页;教材的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利用标签页来进行多网页之间的切换,方便浏览网页;教材的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网页的组织形式超链接,通过它可以方便地在不同页面之间跳转。【学情分析】对
2、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土著”居民来说,三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并不陌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使用经历,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浏览能力,但是他们并不熟悉相关概念,此时的学生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就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与要求】1. 知道因特网及其作用,初步使用360安全浏览器浏览网页,理解网址、超链接的含义,会使用标签来进行网页切换。2. 在使用360安全浏览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体会因特网的作用,理解标签页、超链接的含义。3. 激发学生对因特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因特网的作用,超链接的含
3、义。难点:输入网址,浏览网页。【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演示法、自主探究法等。【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师演示,导入新课演示:用360安全浏览器浏览学校网页,查看学校最近的新闻事件。提问:你们知道老师刚才是在做什么吗?(上网)你们喜欢上网吗?谁能告诉老师,这个网是指什么网呢?请到教材上找找答案。汇报:互联网又称因特网(Internet),是由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计算机通过网线及网络设备等连接而成的全球性网络,这些计算机通过网络可以相互通信与交流。小结:因特网就是另一个世界,在里面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初识网络世界。二、自主学习,初识网络提问
4、: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强大,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平时你在网上做些什么呢?(听歌、看电影、玩游戏)小结:这些都是属于网络娱乐,在网上人们可以在线看电视电影、玩游戏、听音乐等,网络让娱乐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除了网络娱乐,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做些什么呢?不着急回答,请打开教材阅读第109至110页,看一看,想一想。活动1:自主阅读教材后,完成连线题。(将左侧的活动与右侧的应用连线)网上活动应用在线查字典在线看电影网上买书视频会议网络娱乐网络工作网络购物网络学习小结:因特网就是一个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位于网络中的不同计算机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在后面
5、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步学习和使用它。三、学习工具,浏览网页1. 认识浏览器谈话:要想到网络世界去学习,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个工具,那就是浏览器。浏览器是一种专门用来查看因特网上信息的计算机程序。刚才给大家展示学校网站时用到的360安全浏览器就是其中的一种,它的图标是一个 ,除此之外,还有Internet Explorer(简称IE)、搜狗等浏览器。(课件出示常用浏览器)请大家找到360安全浏览器,启动它,并来认识它的窗口。活动2:拖一拖游戏,认识360安全浏览器窗口。 2. 网址的概念知识屋:要想去同学家玩,我们需要知道他家的地址,有了地址就可以方便地找到他的家了。我们网络世界的每一个网站也都有一个地
6、址,通常简称“网址”。我们学校网站的网址就是:,百度的网址就是,我们刚学习,就先记住这两个网址。3. 超链接活动3:在360安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学校网址,浏览学校网站。思考:(1)什么时候鼠标指针的形状会变成手状形? (2)当指针变成小手指后,单击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小结: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当指针移动到某些文字或图片时,指针的形状会变成手形,说明此处为超链接。单击它,浏览器便会打开或进入一个新的页面。四、使用标签页,深化认知演示:在浏览网页时,单击有超链接的地方,打开一个新的页面,这个页面就是一个标签页。为了不占用多个Windows窗口,便于浏览网站,我们也可以在新打开网站前,点击新建一个标签页,再在地址栏输入网址,这样就可以在这个标签页打开这个网页。打开的多个页面可以点击标签来切换,方便快捷。活动4:新建标签页,浏览网页。要求:新建标签页,在地址栏输入网址,访问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网。小结:每一个标签页就是打开的一个网页页面,当浏览器打开的标签页太多时,容易卡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及时关闭不需要的标签页,节省系统资源。五、总结网络世界,精彩无限。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要想更好地学习和利用网络,还要我们继续学习更多的技巧,下一节课我们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