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刷题练习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为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也。”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呐呐,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焉。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诚如先生之言。”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节选自孔丛子
2、对魏王)材料二: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日:“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日:“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日:“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3、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馀,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节选自韩菲子十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A.“焉”,为兼词“于此”,与劝学中“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B.“刚愎”,意思是“倔强、固执”,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刚愎”意思相同。C.“适”,意思是“迎合”,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意思不同。D.“其”,表“婉商”,与师说中“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语气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王认为管穆容貌丑陋,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从正反两方面用晏子、赵文子、屠商的事例加以反驳。超然客公众号B.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管仲以年老为由推辞,他告诉桓公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应自己去测试他们的忠心。C.管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任用竖刁为相,竖刁犯上
5、作乱,桓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是不听管仲之言的结果。D.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论述了国君在用人方面应当注重德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4分)(2)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4分)14.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用人的标准,请简要分析。 (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
6、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节选自六韬
7、龙韬)材料二: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节选自战国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8、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善者A见利B不失C遇时D不疑E失利F后时G反受H其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奇正,古代兵法术语。“正”指依规依矩正面临敌;“奇”指打破常规出其不意。B.挠,指干扰,和成语“不屈不挠”“百折不挠”中的“挠”字意思都不同。C.御、指抵御、和“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相同。D.靡,指浪费、消耗、和“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的“靡”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姜太公强调将领的智慧和思考,用兵掌握主动权,
9、不泄露重要机密,不言说用兵谋划,用兵行动和计谋要出其不意。B.良将不靠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智士不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国师的智慧、国工的技艺不能与一般人相同。C.作战抓住了时机,就能像迅雷一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一样使人不及闭目,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D.武安君分析长平一战秦国虽然取胜,但厚葬死者、照顾伤者、慰劳战胜归来的将士,国力消耗巨大,力阻昭王伐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2)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14.武安君白起对“赵未可伐”的判断,符合六韬中“夫兵闻则议
10、,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李云举言:东光有熏狐者,每载燧挟罟,来往墟墓间。一夜,伏伺之际,见一方巾襕衫人自墓顶出。群狐四集,狰狞嗥叫,齐呼捕此恶人。熏狐者无路可逃,乃攀援上高树。方巾者指挥群狐,令锯树倒。熏狐者窘急,俯而号曰:“如蒙见释,不敢再履此地。”群狐狸不应,锯生更厉。如是号再三,方巾者曰:“果尔,可设誓。”誓讫,鬼狐俱不见。此鬼此狐,均可谓善了事矣。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以群狐之力,原不难于杀一人;然杀一人易,杀一人而激众人之怒,不焚巢犁穴不止也。仅使知畏而
11、纵之,姑取和焉,则后患息矣。有力者不尽其力,乃可以养威;屈人者使人易从,乃可以就服。召陵之役,不责以僭王,而责以苞茅,使易从也;屈完来盟即旋师,不尽其力,以养威也。讲学家说春秋者,动议齐桓之小就。方城汉水之固,不识可一战胜乎?一战而不胜,天下事尚可为乎?淮西、符离之事,吾征诸史册矣。余尝惜西域汉画,毁于烟煤,而稍疑一二千年笔迹,何以能在?从侄虞惇曰:“朱墨著石,苟风雨所不及,苔藓所不生,则历久能存。易州、满城接壤处,有村曰神星。大河北来,有两峰对峙河南北,相传为落星所结,故以名村。其峰上哆下敛如云朵之出地好事者攀踏其孔穴可至山腰。多有旧人题名,最古者有北魏人、五代人,皆手迹宛然可辨。然则洞中汉
12、画之存于今,不为怪矣。”虞惇又言:落星石北有渔梁,土人世擅其利。偶有人教以毒鱼法,则下流鱼虾皆自死浮出,所得十倍于网罟。因结团焦于上流,日施此术。一日,黑云自龙潭暴涌出,雷火赫然,燔其庐为烬。众惧,乃止。夫佃渔之法,肇自庖羲;然数罟不入,仁政存焉。绝流而渔,圣人尚恶;况残忍暴殄,聚族而坑哉!干神怒也宜矣。(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有改动)注释:召陵之役:指齐楚召陵之战。周王室强大时,楚国向周王室贡菁茅。周王室衰微后,楚国就不愿承担此义务了。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以楚不向王室朝贡菁茅为由,率军攻破楚同盟国蔡国,陈兵楚境,与楚在召陵(今河南即城东)订立盟约,史称“召陵之役”。淮西、符离之事:指
13、南宋淮西之乱,符离之战。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其峰A上哆下敛B如云朵C之D出地E好事者F攀踏其孔穴G可至H出山腰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后患息矣”与“诸侯之所大患”(六国论)两句中的“患”含义相同。B苞茅,束成捆的菁茅。古代祭祀时,以裹束着的菁茅置于柙中,用来滤去酒中渣泽。C春秋是经过孔子删定整理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籍,是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D“因结团焦于上流”与“因河为池”(过泰论)中的“因”的用法、含义相同。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
14、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光县的熏狐人被鬼和群狐围攻,走投无路,起誓后才获得生路,作者借此阐明了威逼他人太甚,对方就会铤而走险,奋起反抗这一道理。B齐楚召陵之战,齐国只是责怪楚国进贡菁茅太迟,而不提僭越一事;盟约签订后,齐立即撤军,这样做既让楚国容易接受,又能蓄养自己军威。C讲学者谈起春秋,认为齐桓公满足于小利,获得的是小成就,作者以楚国据方城、汉水而不战,南宋淮西、符离的历史史实,对此进行反驳。D神星村位于易州与满城交界处,村里山峰上有北魏、五代人的题词刻名,字迹清晰可辨,这打消了作者对西域汉代壁画能保存至今的怀疑。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熏狐者窘急
15、,俯而号曰:“如蒙见释,不敢再履此地。(2)朱墨著石,苟风雨所不及,苔藓所不生,则历久能存。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材料二: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此言既知彼又知己,但不得地利之助,则亦不全胜。法曰:“天时不如地利。”宋武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
16、,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茭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茭。设使茭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今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人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剑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
17、,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节选自百战奇略地战)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所谓知A敌之B可击C知吾D卒之可以E击F而不G知地利H胜之半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绝,断,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同。B山东,大岘山东面,与鸿门宴中“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意思相同。C卒,终于,与过秦论“率疲弊之卒”中的“卒”意思不同。D拔,攻克,攻取,与出师表“
1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拔”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裕率军攻打南燕时,公孙五楼给出了先据守再两面夹击的上策和坚壁清野等待敌人破绽的中策,可惜都被慕容超拒绝。B慕容超骄傲轻敌,他自以为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即使敌人攻到平原地区,用精锐部队防卫也能胜利。C慕容镇为了说服慕容超,把慕容超说的方法跟越出大岘山去迎战进行了对比,还引用历史上成安君和诸葛瞻的例子。D慕容超放松了对晋军的警惕,一直看着他们进至东莞,越过大岘山,才真正重视起来,但不能抵挡晋军凌厉的攻势,一触即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2)臣以天
19、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14依据孙子兵法地形的理论,慕容超失败在什么地方?请具体阐述。(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氏者,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
20、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
21、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讷遂不食,三日而毙。【注】劬(q):劳苦。欻(x):忽然。劙(l):割。(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B.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
22、之/少怒不与食/C.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D.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隐畜甘脆饵诚隐畜:偷偷隐藏B.诚愀然便去愀然:不愉快,伤心C.余窃面倩邻妇为者倩:请,央求D.我何生焉生:生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讷、张诚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继母牛氏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张诚,却对张讷苛责打骂。B.张诚知道哥哥受母亲虐待,想方设法为哥哥送去食物,并认为哥哥体弱
23、,不应太劳累。C.张诚砍柴时手指被划破、鞋子被扎破也毫不顾惜,只想着第二天带斧子来提高效率。D.张诚砍柴约一束之后就主动回到私塾,怕老师训斥他不得不告以实情,后获得老师的赞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2)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14.张讷对弟弟的深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
24、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
25、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二汉士择所从)材料二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节选自黄宗羲原臣)10.材料一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
26、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3分)所以A俱来者B欲全身C以待D时耳E子若见F能不已G非H吾徒也。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亲友,用作动词,指亲近友爱,与现在的常用义“亲戚朋友”并不相同。B.适,指往、到,与孔雀东南飞“始适还家门”中的“适”词义相同。C.见,通“现”,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中的“见”用法不同。D.诣,指到,造访,与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的“诣”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荀彧年轻时率族人离开易受攻击的颍川前往冀州,受到袁绍优待,但他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业,于是投奔曹操。而
27、留在颍川的同乡大多被杀。B.郭嘉初见袁绍时就对辛评等人说,袁绍好谋无断,难以共度大难,打算另觅主公并劝辛评一起离开,但辛评并未跟从。后来郭嘉依附了曹操。C.孙策平定丹阳,吕范请求暂兼都督,孙策认为他已拥有大批人马,不宜担任小官:吕范表示两人同舟共济,一损俱损,这样做也是为自己着想。D.周瑜先是结交孙策,孙策死后才不得已事奉孙权,但是心有不甘:诸葛亮在襄阳时,不为刘表所用,但他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其效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2)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14.关于君臣关系,两则材料的
28、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2024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刷题练习题教师版(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高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为临淄宰?”称管穆焉。王曰:“穆,容貌陋,民不敬也。”答曰:“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君王闻晏子、赵文子乎?晏子长不过三尺,面状丑恶,齐国上下莫不宗焉;赵文子其身如不胜衣,其言如不出口,非但体陋,辞气又呐呐,然其相晋国,晋国以宁。诸侯敬服,皆有德故也。以穆躯形方诸二子,犹悉贤之。昔臣常行临淄市,见屠商焉。身修八尺,须髯如戟,面正红白,市之男女未有敬之者,无德故也。”王曰:“诚如先生之言
29、。”于是乃以管穆为临淄宰。(节选自孔丛子对魏王)材料二: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日:“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日:“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日:“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
30、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馀,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节选自韩菲子十过)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31、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焉”,为兼词“于此”,与劝学中“风雨兴焉”的“焉”用法相同。B.“刚愎”,意思是“倔强、固执”,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刚愎”意思相同。C.“适”,意思是“迎合”,与屈原列传中“适长沙”中的“适”意思不同。D.“其”,表“婉商”,与师说中“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语气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王认为管穆容貌丑陋,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从正反两方面用晏子、赵文子、屠商的事例加以反驳。超然客公众号B.齐桓公向管仲问政,管仲以年老为由推辞,他告诉桓公了解臣下莫过于君主,应自己去测试他们的忠心。C.管
32、仲去世以后,齐桓公任用竖刁为相,竖刁犯上作乱,桓公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是不听管仲之言的结果。D.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论述了国君在用人方面应当注重德行,这一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借鉴意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夫见敬在德,且臣所称,称其材也。(4分)(2)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4分)14.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用人的标准,请简要分析。 (3分)10.BDF11.D(师说中“其”表揣测语气。)12.B(原文“君其试以心决之”,是让君主试着凭自己的心意去决断。)13.(1)被人尊敬是因为道德高尚,况且我举荐管穆,是称赞他的道德和才能。(“见”“称”
33、各1分,大意2分。)(2)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家居”“迁”各1分,大意2分。) 14.要心存敬畏,敬畏百姓,即要有“敬民之德”;要亲父母、亲国君,即要有“敬亲之德”;要内心坚贞,行为廉正,少私欲,多守信,即要有“敬己之德”。(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子高拜见齐王。齐王问:“谁可以做临淄的行政长官?”子高举荐了管穆。齐王说:“管穆长得很丑,百姓不会尊重他。”子高回答说:“被人尊敬是因为道德高尚,况且我举荐管穆,是称赞他的道德和才能。大王您听说过晏子和赵文子吗?晏子身高不到三尺,且面貌丑陋,但是齐国从君主到老百姓没有不尊崇他的;赵文子身体单薄
34、好像穿不住衣服一样,说话好像说不出口,不但体态丑陋,说话又迟钝,但是他做了晋国的相国之后,晋国得以安定。各地的诸侯无不敬重钦服,这是有德行的缘故啊。以管穆的身躯相貌和这两个人相比,哪个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前我常常去临淄,在市场见到一个从事屠宰的商贩。他身高八尺,须髯如戟,脸盘方正红润,但是集市上的男男女女没有一个尊敬他的,这是他没有德行的缘故。”齐王说:“的确和先生说的一样。”于是,齐王任命管穆担任了临淄的行政长官。超然客公众号材料二:从前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一致而恢复了正道,成为五霸中的第一个,管仲辅助他。管仲老了,不能治理政事了,退休住在家中。桓公去问候他说:“您在家病着,假
35、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不值得您咨询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人选吧。”桓公说:“鲍叔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刚强任性而崇尚凶暴。刚强就会粗暴地侵扰民众,任性就得不到民心,凶暴了臣民就不听他使唤。他心里什么都不怕,所以不是霸主的辅佐。”桓公说:“这样的话,那么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国、卫国之间不过十天的行程,开方为了侍奉您、想要迎合您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望他的父母亲,这不是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爱,还能亲爱君主吗?”桓公说:“这样说来,那么哪一个行呢?”管仲说:“隰朋
36、行。他的为人,内心坚定忠贞而行为清高廉洁,淡泊寡欲而很守信用。内心坚定忠贞,就足够用来作为臣民的表率;行为清高廉洁,就可以担任重大的职务;淡泊寡欲,就能够在上统治他的民众;很守信用,就能够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辅佐啊,您还是任用他吧。”桓公说:“行。”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桓公没有任用隰朋而举用了竖刁。竖刁执政三年,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览,竖刁便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造反。桓公因为又渴又饿而死在南门的卧室那是桓公的家族所守卫的房子,桓公死了三个月也没有收葬,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齐桓公的军队曾在天下横冲直撞,他成了五霸之首,但最后却被他的臣子杀害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
37、错啊。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从忠臣的劝谏,按自己的意志独断专行,是丧失崇高的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势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
38、.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节选自六韬龙韬)材料二: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
39、劳者相飨,饮食铺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节选自战国策)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善者A见利B不失C遇时D不疑E失利F后时G反受H其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奇正,古代兵法术语。“正”指依规依矩正面临敌
40、;“奇”指打破常规出其不意。B.挠,指干扰,和成语“不屈不挠”“百折不挠”中的“挠”字意思都不同。C.御、指抵御、和“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御”意思相同。D.靡,指浪费、消耗、和“靡不毕见”(屈原列传)中的“靡”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姜太公强调将领的智慧和思考,用兵掌握主动权,不泄露重要机密,不言说用兵谋划,用兵行动和计谋要出其不意。B.良将不靠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智士不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国师的智慧、国工的技艺不能与一般人相同。C.作战抓住了时机,就能像迅雷一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一样使人不及闭目,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
41、态如狂癫。D.武安君分析长平一战秦国虽然取胜,但厚葬死者、照顾伤者、慰劳战胜归来的将士,国力消耗巨大,力阻昭王伐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2)今寡人息民以养士,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14.武安君白起对“赵未可伐”的判断,符合六韬中“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10.CEG【解析】根据句子结构,“善者”是主语,后紧跟“见利不失”,C处断开;根据句式特点,E处需断开;“失利”“后时”两个短语并列,后要断开。11.D【解析】“靡不毕见”中“靡”意为“无,没有
42、”,意思不同。12.C【解析】“让敌军如受惊之马,失去常态如狂癫”理解错误,这里的意思是说抓住时机进攻时,我军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13.(1)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先胜”“见”各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2)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是什么道理呢?(“息”“倍”“说”各1分,句意1分)14.闻则议、见则图;长平战败后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又积极拉拢外援,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知则困、辨则危:赵国以防备秦国为要务,积极商议应对之策,贸然出兵我军会陷入困境、遭遇
43、危险。【参考译文】材料一: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太公答道:“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机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现为言论,军队的部署和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敌人听说我军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人了解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行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
44、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拼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过于神妙难测。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向敌人示弱,然后进行决战,因此可事半而功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说,不要恐惧,不要犹豫。用兵的害处,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
45、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像迅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材料二:秦昭王在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兵器车辆得到整顿之后又想攻打赵国。武安君说:“不可以进攻赵国。”秦王说:“前年国库空虚百姓受饥,您不考虑百姓的负担能力,要求增调军粮消灭赵国。如今寡人休养百姓来供养士兵,三军将士的俸禄超过从前一倍,而您却说不可以进攻赵国,这种说法是什么道理呢?”武安君说:“长平之战,
46、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秦国百姓战死的得到厚葬,受伤的得刭了特殊的照顾,劳苦的饮酒解乏,吃饱喝足并得到馈饷,消费掉国家的资财。赵国战死的人得不到收殓,受伤的得不到治疗,哭泣哀嚎,尽力共同分担忧患,加紧耕田劳作多生资财。如今大王能够派出的军队虽然超过从前的一倍,臣下料想赵国守备国家的军队也会超出原来的十倍。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四面派出使者向诸侯求和,同燕、魏两国结为同盟,同齐、楚两国连成伙伴,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一)文言文阅读
47、(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李云举言:东光有熏狐者,每载燧挟罟,来往墟墓间。一夜,伏伺之际,见一方巾襕衫人自墓顶出。群狐四集,狰狞嗥叫,齐呼捕此恶人。熏狐者无路可逃,乃攀援上高树。方巾者指挥群狐,令锯树倒。熏狐者窘急,俯而号曰:“如蒙见释,不敢再履此地。”群狐狸不应,锯生更厉。如是号再三,方巾者曰:“果尔,可设誓。”誓讫,鬼狐俱不见。此鬼此狐,均可谓善了事矣。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以群狐之力,原不难于杀一人;然杀一人易,杀一人而激众人之怒,不焚巢犁穴不止也。仅使知畏而纵之,姑取和焉,则后患息矣。有力者不尽其力,乃可以养威;屈人者使人易从,乃可以就服。召陵之役,不责以僭王,而责以苞茅,使易从也;屈完来盟即旋师,不尽其力,以养威也。讲学家说春秋者,动议齐桓之小就。方城汉水之固,不识可一战胜乎?一战而不胜,天下事尚可为乎?淮西、符离之事,吾征诸史册矣。余尝惜西域汉画,毁于烟煤,而稍疑一二千年笔迹,何以能在?从侄虞惇曰:“朱墨著石,苟风雨所不及,苔藓所不生,则历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