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歌作为我国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已经在历史长河中闪烁了千年。而今,我们将诗歌优美的文字配上现代音乐旋律,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交流谈话。第第1212课课 蒹葭蒹葭诗经诗经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通过朗读理解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品味诗歌的音韵美。3.分析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自主学习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指生于水边的芦苇。01晓常识蒹葭自主学习01晓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
2、经。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自主学习01晓常识诗六义风:是各地的民歌,分15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手法,体现民歌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赋:即陈述铺叙。比: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自主学习02知背景周族在武
3、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自主学习03夯基础(1)读准字音湄()晞()沚()跻()涘()溯回()蒹葭()jin jis hujmiszhx自主学习04识文本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3
4、.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04识文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自主学习04识文本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自主学习04识文本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自主学习04识文本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自主学习04识文本河
5、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自主学习04识文本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自主学习04识文本3.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这首诗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之情。重点探究(1)表明时间的推移1.诗歌每章开头的两句写景有哪些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一天从早到晚的变化,
6、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2)渲染秋天清晨凄清迷离的氛围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重点探究(3)暗示主人公对意中人苦苦追寻而未果的悲苦惆怅的心情。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秋意越来越浓。同时也暗示、象征了诗人的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从而将情与景很好地结合起来了。重点探究2.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青年形象。重点探究3.结合诗歌具体语句,说说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1)含蓄美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只写
7、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余音绕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重点探究(2)意境美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重点探究(3)朦胧美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
8、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重点探究4.诗歌是如何托物起兴的?先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重点探究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重点探究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的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
9、”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6.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课堂总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课堂总结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当堂检测1.选择题请使用DCF。2.蒹葭这首诗歌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深秋画面。当堂检测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情。拓展延伸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夭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