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第2课时桃花源记中诞生了一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世外桃源现在人们常用“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翻译句子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2、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沿途)处处做了记号。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渔人在进入桃花源前,看到了哪些景物?文本研读桃花林溪水山洞2桃花林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文本研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处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3进入桃花源之后,渔人看到了什么画面?文本研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自然环境:幽美。3进入桃花源之后,渔人看到了什么画面?文本研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情景(社会环境):风俗淳朴,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4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桃花源。文本研读绝境。与人世隔绝风景绝佳5朗读课文第3段,说说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后的反应,这些反应表明了什么。文本研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乃大惊”说明桃花源人对渔人感到陌生,大为惊奇,逼真地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写“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作铺垫。“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明了桃花源人淳朴真诚、热情好客的民风,这与当时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6为什么桃花源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文本研读外界的人民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给桃花源人带来震动。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7“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文本研读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却“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8“处处志之”却仍“不复得路”的原因是什么?文本研读
5、暗示桃花源是作者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情景。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活图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合作探究文中描绘桃花源人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安居乐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无剥削、无压迫、无战乱,与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2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合作探究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n 将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渔人在世外桃源的奇妙经历。n 诵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