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卷 历 史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答案:B 2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 。西汉征发徭役时, 先征发有“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 这表明,西汉时期(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 B抑制商帮的形成 C市民社会地位最低 D商业地位无足轻重 答案:A 3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 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 A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B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C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答案:B 4明末清初有学者认为,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 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从中可知该学者主张 ( ) A限制君权 B正心诚意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解析:材料中“明道淑人拨乱反正思起而有以救之”体现了研究学术应该关注 社会实际问
3、题的经世致用思想,故选 D 项。 答案:D 5有学者说: “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 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 ) A对西方缺少整体了解 B过分注重维护清朝统治 C理论实践水平相对较低 D摆脱了“中体西用”束缚 答案:A 6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的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 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80 1911 年 156 0 118 38 A现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B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解析: 表格中反映农民逐渐转向从事做工或者经营商业
4、或者出国经营商业, 体现农村经 济结构发生缓慢变化,故选 D 项。 答案:D 7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剪辫与留辫、放足与缠足、洋装与长袍、鞠躬与跪拜、科学与 迷信等长期并存。一副联语在当时颇为流行: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 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一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8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 1926 年年底,发展到 30 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 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成 为全国农运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5、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解析: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高 潮迅速到来,故选 C 项。 答案:C 91930 年底,国民党四中全会决议,地方施政要以“清查户口,兴办保甲”为中心工 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同时蒋介石电令湘鄂赣三省厉行保甲。其目的是( ) A适应围剿红军和苏区的需要 B提高行政效能应对日本侵略 C争取农民对国民政府的支持 D与共产党争夺革命的领导权 解析:由材料“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电令湘鄂赣三省厉行保甲”可知国共对峙时 期,随着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加强对湘鄂
6、赣地区的清查和控制,以适应“围 剿”红军和苏区的需要,故选 A 项。 答案:A 10毛泽东曾说: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 高潮。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 世界。 ”下列各项促进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建设的高潮”出现的是 ( ) A “双百方针”提出与贯彻 B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上山下乡”运动的推行 D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答案:A 1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政府提出对国有企业可以“放权让利” ,就是给企业一些 自主权,一点经济利益,并在四川开始搞扩权试点。 “放权让利”
7、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增强企业活力 C扩大对外开放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12古代雅典克利斯提尼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组织,这种组织已不是血族团体的族籍, 而只是经常居住的地区;现在要以划分的,不是人民,而是地区;居民在政治上已变为地区 的简单的附属物。克利斯提尼的这一举措( ) A推动了雅典民主进程 B扩大了雅典公民范围 C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D依据财产来划分地域 答案:A 13下图画作是花园中的圣母(1506 年),画中圣母侧身而坐,照看着两个正在嬉戏 的孩子,洋溢着人世间的幸福美好。这反映了( )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复兴 B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 C宗教改革运动成果显著
8、 D西方浪漫主义美术产生 解析:材料中的艺术作品虽然依然没有突破“圣像画”的范畴,但已有了明显讴歌人性 的色彩,这是一种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故 B 项正确。 答案:B 14印第安人认为: “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 是一个恶魔。 ”欧洲人则认为: “他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把落后的美洲带入文明时代,是一 个功臣。 ”这里的“他”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C 15法律在近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面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相关信息。据 此可知,该法律文件是( )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任期七年 行政元首对议会负责 7月14日定为国庆日 A1
9、689 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1 年美国邦联条例 C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16下表是 18701913 年美、德、英、法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年份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870 年 23% 13% 32% 10% 1913 年 38% 16% 14% 6%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C对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 D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崛起 解析:据图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法等老牌资 本主义国家由于技术老旧等原因开始走下坡路,故选 B 项。
10、 答案:B 171921 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 哈默说: “现在我 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为了“发掘经济潜能” ,苏俄( ) A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依据材料“1921 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重新发 掘我们的经济潜能”可知列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 C 项正确。 答案:C 181947 年 4 月,美、英、中、法等 23 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 行 123 项,涉及大约 5
11、 万种商品。10 月,23 国签订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 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 图( )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答案:D 19下图反映了 1945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 1945 到 1975 年,亚洲和非洲 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12、,故 A 项正确。 答案:A 20某些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 并直接面对自然风景写生,将光色瞬间变幻的效果记录下来。这一绘画流派是( )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1884 年 12 月,英国议会通过人民代表制法 ,它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 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这样,城市和农村地区的选举资格基 本统一起来,英国的选民总数又增加 1 倍,达到 4
13、50 万人。不过,依靠父母生活没有单独成 家立业的男子,以及家庭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在选举大门之外。1885 年 1 月,议会通 过了重新分配议席法 ,这样基本接近于平均代表制原则,对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的 工人有一定的好处。在 1918 年的法案中,授予年满 30 岁的妇女以选举权,1928 年又将妇 女选举权的年龄限制降低为 21 岁。 摘编自英国的议会改革 材料二 到 1952 年底,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真分析了抗美援朝的发展态势和国际形势, 得出了中国将面临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的正确结论。 1953 年 1 月 13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会议, “决议在 1953 年召开由人民
14、用普选 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1953 年 12 月, 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最后的、 完整的阐述, 这样宪法的指导思想、 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明确了。到 1954 年下半年,召开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和宪法草 案的制定等各项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摘编自一届全国人大为什么在 1954 年召开 (1)根据材料一,归纳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英国普选改革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一届全国人大在 1954 年召开的条件。(6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15、知识,简要分析普选权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4 分) 答案:(1)成果:工人的选举权逐步得到保证;代表平均制原则基本实现;妇女的选举 权限制逐步被放宽。(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英国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变化;社会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不 断增强,民主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6 分,每点 3 分) (2)条件:国内:政治方面,军事斗争基本结束,政权已经稳定,民主改革积累了经验; 经济方面,土改完成,恢复发展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思想上,毛泽东解决了宪法的指导思 想、根本任务等问题;国际: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赢得了较稳定的国际环境。(6 分, 国内 2 分,国际 2 分) (3
16、)关系:公民普选权的大小是衡量一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普选权的发展是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全面进步的体现;民主政治发达国家的公民获得的普选权也相应更 高。(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2中国近现代留学潮,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其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 的阶段特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始于幼童留学美国。 从 1872 年到 1875 年间, 清政府先 后派出四批共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学。由于海防的需要,从 1877 年开始,清政府又派出福建 船政学堂四批学生赴欧留学, 它开清政府向欧洲官派留学生之先河。 留欧学生归国后很多成 为北洋海军
17、中的骨干。 摘编自周棉等清末留学欧美运动析论 材料二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 年 8 月, 光绪皇帝发布上谕称: “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 “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 。此后又令 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 又于 1903 年 8 月制定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 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 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 留日学生也直线上升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 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 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 据彭洁简
18、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材料三 1950 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 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 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 。选派 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 年,采取 “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 共派出 1 105 名学生; 19541956 年, 采取 “严格审查, 争取多派” 的方针, 共派出 5 189 人; 19571960 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 1 198 名留苏生; 19611965 年则改成“
19、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 202 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 1950 年代留苏生的派出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留学欧美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 起”的主要因素。(6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 195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4 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541956 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4 分) 答案:(1)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开展,急需专业人才;(3 分)边疆危机频现,海防建设提 上日程。(3 分)
20、(2)主要因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明治维新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府重 视留日与“新政”的实施;科举制的废止;西学广泛传播;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民众救亡意 识日益觉醒;进步人士的推动。(6 分。每点 3 分,答出其中 2 点即得满分。) (3)特点:以服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为目标;由国家主导,政治色彩浓厚;随 中苏关系的亲疏变化而波动;体现出无私奉献、建设新国家的时代风貌。(4 分。每点 2 分, 答出其中 2 点即得满分。) 积极影响:促使 1950 年代留苏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国家建设 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有利于中苏交流合作。(4 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2 点即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