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第1-5章共5套单元检测试卷B卷汇编第一章 人口 单元检测试卷B卷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2019年中国每十万人养老院拥有量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1.与“2019年中国每十万人养老院拥有量的空间分布”相关度最高的因素是( )A.城市人口数量B.经济发展水平C.老年人口比重D.城市气候条件2.解决城市养老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 )A.延迟退休年龄B.增加财政支出C.提高养老院标准D.鼓励生育3.“2019年中国每十万人养老院拥有量的空间分布图”绘制采用的地理信息
2、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D.电子通信技术我国于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图示意19502016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人口数量的变化。据此完成46题。4.1995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生育率高B.较多外籍人口迁入C.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D.育龄妇女人数较多5.放开二孩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 )A.社会保障业已完善B.居民收入水平较低C
3、.人们生育观念转变D.男女比例失衡严重6.19712021年间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 )A.促进人口均衡分布B.改善我国人口结构C.调整三大产业结构D.应对人口的老龄化职住关系是城市人口生活的重要维度,人们在城市的生活空间将围绕居住地和职业地逐步向外展开。职住分化是指人口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离程度,可以用最大职住距离与最小职住距离的差值来体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76亿。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稳定居住工作,呈现“流而不动”的状态。下图示意某城市流动人口和本地市民的职住距离统计图。据此完成79题。7.相较于本地市民,流动人口( )A.职住临近,内部分化较
4、小B.职住分离,内部分化较小C.职住临近,内部分化较大D.职住分离,内部分化较大8.近年来,流动人口职住距离增加并接近本地市民水平,主要是由于( )A.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程度提高B.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收入水平差距缩小C.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扩大D.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增加9.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城市人口职住关系的是( )实施旧城改造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区域公共资源配置A.B.C.D.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是我国某市20022018年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0
5、11题。10.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是( )A.外出务工人口增多B.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C.老年人口比例下降D.劳动力需求数量减少11.人口数量的变化对该市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A.加大就业压力B.制约经济发展C.加剧环境问题D.促进文化交流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的常住户口的人。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非户籍人口则是经常居住地与户籍不一致的人口。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792019年人口规模变化图。据此完成1213题。12.公元1999年以来,该城市的( )A.常住人口减少B.迁入人口量减小C.劳动人口增多D
6、.老龄化程度剧增13.近20年,该城市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增长B.落户政策C.人口迁移D.生育观念人口算术密度指单位面积的人口数,人口生理密度指适用于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下表所给为加拿大、日本、埃及、新加坡四国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据此完成1416题。国家(地区)人口算术密度(人/km2)人口生理密度(人/km2)731344万335703503336305414.以上4国可能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是( )A.B.C.D.15.国人口生理密度远大于人口算术密度的主要原因是国土范围内( )A.山地面积大B.热量条件不足C.荒漠广布D.雨林密布1
7、6.以下国家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与国最接近的是( )A.中国B.韩国C.沙特阿拉伯D.俄罗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人口地理现象,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赞比亚两个时段国内人口迁移变化。(1)推测赞比亚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2)分析19301980年赞比亚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6分)(3)说明1990年以来赞比亚乡村间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可被定义为该城市具有未来居留5年(或以上)意愿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居
8、留意愿越低的城市人口外流越明显。下图为某研究团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东北三省各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据调查,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是丹东市人口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1)据图说出东北三省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高的两个城市(除无数据城市外)。(4分)(2)评价哈尔滨、双鸭山两市人口大量外流对本地区的影响。(8分)(3)为缓解丹东市人口大量外流,请提出合理措施。(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口经济学理论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关注区域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共和国工业长
9、子的辽宁,近年来在积极寻求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也在深入地开展全省人口现状的调查与统计研究。图1是辽宁省1990-2021年间各年人口总数与年同比折线图。材料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辽宁省人口存在迁出流失现象。人口的迁出流失意味着人才流失、劳动力流失等,这将严重影响辽宁省经济未来的健康发展。图2为辽宁出生现居各区的人口分布图(单位:人)。(1)根据图1中相关数据,判断1990-2021年间辽宁省人口总数的变化特点。(6分)(2)图2显示辽宁省人口迁往华北地区最多,分析其原因。(6分)(3)人口迁出流失不都是带来问题,有时也会为迁出区带来好处,试举例说明辽宁省人口迁出流失可能给当地带来的好
10、处。(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2019年中国每十万人养老院拥有量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因此相关度最高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B正确;与城市人口数量、老年人口比重、城市气候条件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2.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养老院的建设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养老院的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更高的公共财政支出意味着能够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养老服务市场,以扩充城市养老院数量,B正确;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院标准、鼓励生育都不能有效解决城市养老问题,A、C、D错误。故选B。3.答案:A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是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人口分析图,因此属
11、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畴,A正确;遥感技术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是监测功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功能是导航定位;电子通信技术主要通过电子设备传输数据、信息传输如语言、图像等。其按照传输介质可以分为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4.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可知,1975年是014岁人口数量的高峰期,且1975年与1995年相差20年,到1995年014岁人口已成长到育龄阶段,育龄妇女人数较多使得1995年014岁人口数量再次出现小高峰,D正确;人口流动频繁一般会导致生育率变低,A错误;外籍人口迁入主要为青壮年,0-14岁占比小,不会导致明显人口年龄结构变化,B错
12、误;改革开放是1978年开始,而且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一直持续到现在,不是95年出现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C错误。故选D。5.答案:C解析:放开二孩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生育观念已发生转变,不愿意生育,C错误;社会保障完善会促进生育率提升,不会导致该现象,A错误;放开二孩时,居民收入较之前水平较高,B错误;男女比例失衡不会影响二孩的生育,D错误。故选C。6.答案:B解析:我国19712021年间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改善我国的人口结构,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相适应,B正确;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生育政策不能
13、使人口均衡分布,A错误;生育政策调整和三大产业结构关系不大,C错误;19712021年间,我国生育政策变化较大,由限制生育转变成鼓励生育,限制生育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D错误。故选B。7.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流动人口职住距离整体小于本地市民。表现为职住临近,B、D错误;内部分异程度可以从最大职住距离与最小职住距离的差值来进行判断,流动人口为2.28km,本地市民为2.11km,流动人口内部分化较大,A错误,C正确。故选C。8.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流动人口与本地市民职住距离相差最小的为“夫妻与子女”,说明家庭因素对职住距离影响大。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程度提高,为协调家庭成员的工作、学习、生
14、活,职住距离增加,并接近本地市民,A正确;收入水平差距缩小、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增加对职住距离增加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9.答案:D解析:职住关系不等同于职住距离,职住距离是影响职住关系的因素之一。“实施旧城改造”,若涉及住房拆迁,原住居民工作地不变,但要重新更换居住地,新的居住地并不一定缩短职住距离;若不涉及住房拆迁,职住距离前后没有发生变化。两种情况下职住关系都没有得到缓解,错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能有效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在居住地附近就业的比例;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能有效缩短居民通勤时间,从而缓解职住关系;“优化区域公共资源配置”引导人
15、口合理流动,能提升居民在工作地附近定居的比例,正确。综上,D正确。故选D。10.答案:A解析:从折线图可见,该地户籍人口总体上升,常住人口逐年下降,说明该地总人口逐渐减少。户籍人口始终高于常住人口,说明该地迁入人口小于迁出人口,外出务工人口增多,故A正确;该图反映该地总人口变化,不能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B、C错误;该地常住人口2016年后变化较小,说明外出量减少,该地对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错误。故选A。11.答案:B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以人口迁出为主,会制约经济发展,缓解该市的就业压力和环境问题,促进了文化交流。人口数量的变化对该市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制约经济发展,B正确。故
16、选B。12.答案:C解析:公元1999年后,该城市的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值下降,但始终大于1.5,而户籍人口在不断增加,说明还是有大量人口迁入,常住人口总量不断增加,A、B错误;比值超过1.5说明外来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结合该城市人口规模状况,说明该城市经济发达,迁入的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劳动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会降低。结合图中数据也可以进一步读出该城市不同年份的户籍人口数量,并计算出该城市不同年份的非户籍人口数量,C正确,D错误。故选C。13.答案:B解析: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非户籍人口减少,二是户籍人口增加,三是非户籍人口没有户籍人口增加得快。结合前面
17、题目的判断,该城市规模大,经济发达,外来人口绝对量持续增长,因此比值下降主要与户籍人口增长快于外来人口增长有关。而户籍人口增长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口自然增长,二是户籍政策的调整,使外来人口转变为户籍人口。结合人口增长模式,自然增长速度缓慢与该城市户籍人口快速增长不一致,说明是落户政策的变化导致大量外来人口转变为户籍人口,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答案:B解析:农业用地广且地广人稀的国家或地区最可能成为粮食出口国。由表格信息可知,国人口算术密度和生理密度最大,说明人口密集且农业用地很少,最可能是新加坡;国人口算术密度和生理密度最小,说明地广人稀且农业用地较多,最可能是加拿大;国人口算术
18、密度较小,但人口生理密度较大,说明地广人稀但农业用地较少,最可能是埃及;国人口算术密度和生理密度均较大,说明人口较为密集且农业用地较少,最可能是日本。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是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最小的加拿大,地广人稀且农业用地相对较多,最可能成为粮食出口国,B正确,A、C、D错误。故选B。15.答案:C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分别是新加坡、加拿大、埃及、日本。国人口生理密度远大于人口算术密度,说明农业用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埃及国内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广布,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沿岸,C正确,A、B、D错误。故选C。16.答案:B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国为日本,人口算术密度和生理密度均
19、较大,说明人口较为密集且农业用地较少,与之最接近的是韩国,B正确;中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人口算术密度低于日本和韩国,A、C、D错误。故选B。17.答案:(1)人口主要沿河流和中部矿带分布;集中在中部矿带区域。(4分)(2)矿产资源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6分)(3)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6分)解析:(1)读图可知,赞比亚人口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中部矿带区域,其中中部矿带区域人口集中明显。(2)据图可知,图中19301980年赞比亚所示人口往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矿带迁移,说明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
20、多,进而吸引人口迁入。(3)人口大规模的迁入可以为迁入地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人口的迁入也为该地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促进了该地区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人口迁入不仅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消费市场,因此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18.答案:(1)绥化;盘锦。(4分)(2)有利:缓解人地矛盾,利于保护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不利于本地区的发展。(8分)(3)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完善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等。(6分)解析:(1)由图例可知,绥化、盘锦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为0.85
21、1-1.000,为居留意愿最高的两个城市。(2)人口大量外流对本地区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方面,人口大量外流可以缓解人地矛盾,减轻地理环境的压力,利于保护环境;可以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利于经济发展。不利:导致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市场规模的缩小,不利于本地区的发展。(3)由材料可知,据调查,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市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等是丹东市人口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因此,为缓解丹东市人口大量外流,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就业;完善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市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等,以改善工作、
22、生活条件。19.答案:(1)人口总数呈现单峰变化(先增加,再减少);2011年辽宁省人口总数最高;1990-2011年间人口总数上升,2011-2021年间人口总数下降。(6分)(2)就近迁出,华北地区与辽宁距离较近,风俗习惯与辽宁地区更接近;华北地区经济更发达,就业机会更多;华北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更为完善。(6分)(3)缓解辽宁迁出区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减轻迁出区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辽宁省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6分)解析:(1)概括曲线图的变化特征,需要概括极值、变化趋势、变化速度、总体特征等内容。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0年-2021年间辽宁省人口总数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
23、,1990年-2010年间人口总数上升,增速先快后缓再快,2011-2021年间人口总数下降。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2)影响人口迁入的拉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距离、文化等。相比较辽宁省,华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就业岗位;华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更为完善;此外,华北地区距离辽宁省较近,风俗习惯与辽宁地区更接近。(3)人口迁出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就业压力、交通压力、住房压力、环境污染、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人口迁出可以缓解辽宁迁出区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减轻迁出区环境污染问题;促进辽宁省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
24、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单元检测试卷B卷二、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憩和亲近自然的城市空间。安徽省芜湖市地处江南,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湖密布,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拥有滨水、傍山的独特自然景观组成的景观带,芜湖市城市公园也大多布局于此。下图示意2018年芜湖市各级城市公园在不同经济分级区域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近年来,影响城市公园空间选址布局最重要的因素是( )A.自然条件B.居民需求C.政府引导D.企业行为2.下列关于芜湖市城市公园布局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总体呈现均衡化布
25、局B.中心等级低,外围等级高C.中心集聚,外围松散D.公园布局与城市发展无关3.芜湖市中心城区第一等级公园较多的原因是( )老城历史悠久人口集中密集经济水平较高工业集中分布A.B.C.D.就近城镇化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破除异地城镇化模式弊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某科研团队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就近城镇化进一步分为本镇城镇化、本县城镇化、本省城镇化三种类型(如图)。据此完成46题。4.图示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最可能是( )A.省会、小城镇、县城B.小城镇、县城、省会C.小城镇、省会、县城D.县城、省会、小城镇5.关于就近城镇化的特点,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生态环境影响较小B.以工商
26、业者迁移为主C.迁入地为大中城市D.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6.推进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核心举措是( )A.推进非农产业发展B.扩大建设用地供给C.健全城市公共服务D.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是很多地方“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据此完成79题。7.这一要求的落实,将( )A.增加城区水域面积B.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C.增加城区水产供给D.缓解雨季城区的滞涝问题8.“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下渗B.增加地表径流C.减少蒸腾D.减少地下径流9.与“透水铺装”功能相同的措施是( )A.兴建居民健身设施B.加快旧城改造C.推
27、广城市地摊文化D.绿化道路沿线天津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公交5路沿线的地理景观进行研学考察。下图为学生所拍5路公交车站牌和沿线三处地理景观图。据此完成1011题。10.“沽”是天津常见的地名,意为有开口的环水高地,近水而不被淹。如今许多“沽”已名不副实,主要原因是( )A.地面沉降B.城市建设C.河流干涸D.文化融合11.公交车沿线的三处地理景观均体现了( )人类活动反映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反映技术水平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A.B.C.D.爷爷的乡愁是家里的麦田,爸爸的乡愁是祖居的老屋,我的乡愁是村口的柿子树,如今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读图,完成1213题。
28、12.“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城市化B.再城市化C.第三产业的进步D.逆城市化13.这种现象将导致的结果是( )A.农村经济走向衰落B.城市中心出现空心化C.农村人力资本流失D.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以“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为基本原则,对解决传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提供了路径与目标。2023年9月7日,青岛市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工作终期评估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全国首个且唯一一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城市,为全国推动城乡建设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青岛样本”。下图示意1996
29、2015年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指数演变情况。据此完成1416题。14.推测20032006年山东省绿色城镇化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B.城市规模迅速扩张C.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减小D.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15.选择青岛作为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是由于其( )地理位置优越产业结构完善碳排放量大生态环境优良A.B.C.D.16.下列措施不利于“青岛样本”树立的是( )A.优化交通运输结构B.产业结构优化升级C.优化城乡空间布局D.提高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甘肃省兰州市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兰新铁路
30、穿城而过,主城区整体呈条带状沿黄河布局,周边为高大山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市成为国家工业建设的重要城市,经七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西北内陆以石化等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工业城市。1990年,兰州市立足于地理环境和发展需要,重塑制造业空间分布格局。下图示意19902020年兰州市制造业空间热点演变趋势。(1)简述兰州市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6分)(2)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市成为国家工业建设的重要城市的区位优势条件。(6分)(3)指出1990年以来兰州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4)说明制造业空间演变对兰州市的积极作用。(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1、16分)材料一 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但是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5亿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如果挤掉水分,我国只有44.4的城镇化率。数据显示,至202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位居前茅。下表为中国部分省份城镇化率。下图为江苏省各市城镇化率。62.3764.7571.263.2466.266.2168.6471.4285.977.679.8886.981.93材料二 我国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任务艰巨。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来形容当今我国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我国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
32、23年扬州发展重点工作时指出,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篇章的重要章节,持续高品质锻造“三都”品牌,其中一都就是“世界运河之都”,架构“古城带动、江河湖联动”的城市格局,深化“运河十二景”及长江相关代表性景观建设,深度推进文旅融合。(1)结合材料一,概括江苏城镇化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从地理角度解释何为“身在城市,脚在农村”。(4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扬州旅游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6分)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
33、,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材料二: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4分)(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的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根据“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河湖密布,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拥有滨水、傍山的独特自然景观组成的景观带,芜湖市城市公园也大多布局于此”可知,近年来,影响城市公园空间选址布局最重要
34、的因素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先决条件,A正确;居民需求、政府引导和企业行为属于重要影响因素,B、C、D错误。故选A。2.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芜湖市城市公园布局特征为中心集聚,外围松散,中心城区较为密集,外围地区较为稀疏,如鸠江区稀少,镜湖区为零,以及经济弱区几乎没有,公园布局与城市发展呈现一定正相关,C正确,A、D错误;中心等级高,外围等级低,B错误。故选C。3.答案:A解析: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憩和亲近自然的城市空间,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先决条件。若工业集中,环境则会较差,难以发展城市公园,错误;老城历史悠久可以提供良好的文化底蕴,人口集中密集可以更好地发挥休憩和亲近自然的作用,经济水
35、平较高可以发展更高等级的城市公园,正确。综上,A正确。故选A。4.答案:A解析:乙为农村人口直接转入的目的地,且乙位于本镇或本县范围内,故乙为小城镇;丙为乙的人口直接转入的目的地,且丙位于本县范围内,故丙为县城;则甲为省会。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5.答案:D解析:就近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不一定小,A错误;不论何种类型的城镇化,都以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为主,B错误;就近城镇化的人口迁入地中,大中小城市都有可能,C错误;相比于远距离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有利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D正确。故选D。6.答案:A解析: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A正确;扩大建设用地供
36、给、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对城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核心举措,B、C、D错误。故选A。7.答案:D解析:海绵城市的建设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可以增加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雨季城市滞涝问题,D正确。故选D。8.答案:A解析: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A正确。故选A。9.答案:D解析:只有绿化道路沿线,可以增加绿地面积,使得下渗增加与“透水铺装”功能相同。其他措施无法实现增加下渗的功能,D正确。故选D。10.答案:B解析:由材料“沽”是天津常见的地名,意为有开口的环水高地,近水而不被淹,如今许多“沽”已名不副实,说明称“沽”的地方难以寻觅,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来,随着人口不断
37、涌入城市,城市化不断稳步推进,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集中连片,范围不断扩大,距离原来河流也越来越远,因此再称之为“沽”已经名不副实,B正确;地面的沉降、河流的干涸、文化的融合不是“沽”名不副实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11.答案:A解析:公交车沿线的三处地理景观均为人文建筑景观,且各具特色。三处地理景观并没有体现出建筑高度的独特性,不符合;不同文化影响下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比如老城厢鼓楼和意式风情街的对比;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符合;建筑风格等人类活动也是在适应地理环境、反映地理环境,符合;三处地理景观与自然资源的影响无关,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
38、选A。12.答案:A解析:久居城市的儿子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寻找那些终将逝去的农耕文化,说明地域景观由农村变成了城市,属于城市化现象,A正确;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B错误;第三产业的进步是指第三产业经济产值逐渐增长,服务业经济占比增多,C错误;逆城市化指城市化后期由于市中心环境质量差、交通拥堵,高收入人群迁移到环境较好的郊区和农村的现象,D错误。故选A。13.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这种变化描述不同年代人的乡愁变化,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转化为城市人口,将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流失,C正确;生产
39、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高,A错误;迁移出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农村出现空心化,B错误;人口外迁,人地矛盾减轻,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相对生态环境遭到一定影响破坏,D错误。故选C。14.答案:B解析: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此大背景下,20032006年山东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加快、工业用地增加、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使得绿色城镇化指数下降,B正确,A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变大,C错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D错误。故选B。15.答案:B解析:青岛地处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较好,且具有较为完备的产业结构,这些都利
40、于绿色城市的建设,正确;青岛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碳排放量小,而且碳排放量大会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绿色城市的建设,错误。综上,B正确。故选B。16.答案:D解析:绿色低碳是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指标,“青岛样本”包括绿色低碳,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增加碳排放,提高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与绿色低碳的要求不符,D符合题意;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都有利于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发展,有利于“青岛样本”的树立,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7.答案:(1)两侧为山地,黄河谷地地势平坦,便于城市建设,主城区沿河谷呈条带状布局;兰州市气候干旱,主城区呈条带状沿黄河两岸布局,取水方便;兰新线穿城而过,
41、一定程度上影响兰州市主城区呈条带状布局等。(6分)(2)周边地区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临近黄河,水量丰富,工业用水充足;深居内陆,发展工业的地理环境较为安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工业建设发展快;省会城市,且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迁入较多,劳动力充足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3)演变格局:总体呈“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多中心集聚,轴向连片发展;由主城区向周边扩散;区域制造业呈增长态势。(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原因:主城区土地价格、人力成本等上涨,为降低生产成本,制造业向郊区扩散;为共用基础设施,减少建设成本,部分制造业在主城区高度集聚;主城区环境恶化,为保障城市
42、健康发展,政府主导部分制造业迁出;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制造业呈大分散格局。(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4)疏解主城区部分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制造业呈大分散格局,有利于促进兰州市城乡经济协同发展;主城区迁出部分重化工业,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业优质城市圈。(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主城区整体呈条带状沿黄河布局,周边为高大山地”可是,兰州两侧为高大山系,中间为黄河谷地,地形相对平坦,适宜城市建设,所以主城区呈条带状沿黄河分布;该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主城区沿黄河分
43、布,便于取水;根据材料信息“兰新铁路穿城而过”可知,铁路形态会影响城市形态,兰新线穿兰州城而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兰州市的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2)根据材料信息“已成为我国西北内陆以石化等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可知,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工业发展对于原料和能源的需求;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兰州毗邻黄河,水资源丰富;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理位置较为安全,适宜建国初期的工业选址;兰州为甘肃省省会,人口较多,且建国初期大量人口迁入,劳动力资源丰富;我国对于兰州建设工业城市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等。(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90年以来兰州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小聚集、
44、大分散”的格局;制造业空间热点多中心集聚,呈现轴向连片发展的趋势;制造业空间热点增加的趋势,并且逐渐向主城区的周边地区扩散。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城区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企业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向郊区扩散;为了获得集聚效益,共用城市基础设施,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制造业在空间形态上不断集聚;随着经济发展,主城区环境质量恶化,为了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政府倡导部分污染较重的制造业迁出主城区;为了促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政府倡导制造业分散分布。(4)制造业向外部迁移,能够减少主城区的人口数量,疏散主城区的部分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主城区发展;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制造业呈分
45、散分布趋势,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重工业迁出主城区,能够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腾出空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能够减少主城区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等。18.答案:(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较高;省内城镇化水平不均衡;南部城镇化水平高于北部。(6分)(2)“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说明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而户口仍在农村,仍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4分)(3)旅游业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消费,促进扬州经济发展;加强对外联系,促进当地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46、的改变,提高居民素质。(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1)由材料一可知,至202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位居前茅,说明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较高;从图可知,南部地区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普遍在70%80%之间,北部地区普遍在60%左右,故省内城镇化水平不均衡;南部城镇化水平高于北部。(2)本题关键在于对“身在城市,脚在农村”的理解。“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说明受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而城市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仍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3)扬州发展旅游业,可促进当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交通、餐饮、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带动消费,促进扬州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业,可加强对外联系,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当地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居民素质。19.答案:(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4分)(2)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6分)解析:(1)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核心与灵魂,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