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
2、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2答案要点 (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绝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他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3答案要点 (1)材
3、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以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 (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
4、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4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
5、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5答案要点(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2)可能性和现
6、实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6答案要点(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
7、供给转化。(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求索参考资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8、年版。4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重,A物应当先落地,如果把两物捆在一起,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形。一方面,因为A+B比A重,它应先于A落
9、地,另一方面A快B慢,B就会减慢A的下落速度,A+B比A后落地。这样,从同一前提出发就推出了截然对立的两种结论。这一矛盾表明,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不能自圆其说。进而,伽利略采用了一个很光滑的斜面,让两个不同重量的金属球滚落,结果还同时落地,这才彻底推翻了流行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伽利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自由落体定律。专题5点评观点1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明确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观点2是恩格斯重申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最好方式,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观点3是列宁关于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经典表述。列宁认为,实践
10、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论,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同时列宁指出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承认这一点,就会在无限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真理是一个过程,检验真理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不至于使认识凝固,就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4詹姆士的“有用就是真理”的主张把效用等同于真理,以有用与否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实际上把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完全割裂开来,抛弃了真理的客观性。案例1说明,西红柿是否有毒,只有亲身尝一下才能知道。说明直接经验的重要性。案例2“亚里士多德与自由落体定律”说明,实践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由于16世纪实验条件的限制,斯台文的实验无法彻
11、底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伽利略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逻辑分析,找出了矛盾,从而在理论上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说明逻辑证明在真理的检验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最终推翻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还是伽利略的科学实验。二、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
12、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2答案要点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3答案要点(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
13、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有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可能包含的合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单的否定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认识这一问题。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求索参考资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恩格
14、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第2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二、其他参考书目1陶德麟:认识发生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张尚仁:欧洲认识史概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3欧阳康:社会认识论,云南人民出版
15、社2002年版。4邓晓芒:思辨的张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陈晏清等: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题就是把握了经济建设的主动权。案例1介绍了美国的农业政策,给我们制定农业政策提供了借鉴。案例2强调发展农业必须多渠道增加农业投资,但政府部门的投资为重中之重。案例3说明中国政府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所做的努力。案例4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这一组观点和案例集中说明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落后,城乡差别大,“三农”问题突出,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改革的政治方向
16、和前途,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中央提出要解决“三农”问题,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党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有关农业、农民、农村的方针政策,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尤其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理论,也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三、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
17、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
18、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
19、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2.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3.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
20、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
21、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4.答案要点(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
22、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
23、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5.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上述材料深刻地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一原理。 (2)在人类历史的发
24、展进程中,先进文化是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现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3)在当代中国,要正确把握这一原理,即要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要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案例1中里根政府内阁成员构成表明,资产阶级宣扬的“民主”是不平等和虚伪的“民主”,实质上只是有钱人和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案例2阐述了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被种种限制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议会的席位,也都为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所霸占。可见,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不过是掩盖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带有极大的虚伪性,在资本主义国家,真正
25、意义上的普选权从未实行过。案例3“美国严重的人权问题”表明,一向自诩为“民主的典范”的美国,其民主是由金钱操纵的,存在诸多弊端。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
26、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2答案要点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他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3)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
27、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3.答案要点 (1)凡是存在着土地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管怎样民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本家用来控制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的机器。至于普选权、立宪会议和议会,那不过是形式,不过是空头支票,丝毫也不能改变事情的实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2)“财富”的无限权力在民主共和制度之下更可靠,是因为它不依赖政治机构的某些缺陷,不依赖资本主义的不好的政治外壳。民主共和制度是资本主
28、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通过帕尔钦斯基、切尔诺夫、策烈铁里之流)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页) (3)在资产阶级的各种权利中,“人绝不是类存在物,相反地,类生活本身即社会却是个人的外部局限,却是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财产和利己主义个人的保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4.答案要点 (1)价值规律是商
29、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完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了使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充分施展出来,企业必须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业绩相挂钩,以鼓励多劳多得。 (2)价值规律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在竞争中造成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造成分化,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为此在充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同时,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把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降低到最小。政府对困难、破产企业的职工,实施救济、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就是具体表现。 (3)企业追求效率和政府维护公平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一,我
30、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效率,社会主义强调公平。所以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其二,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5.答案要点 (1)邯钢在内部管理改革中,改变过去严重背离市场的做法,采取“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方法,遵循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尊重市场,努力使本企业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邯钢经营的成功
31、在于:注重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注重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加盈利。 (3)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的效果表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树立市场观念,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成本,提高活劳动的生产效率,努力减少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这些都具有普遍意义。推广邯钢经验,使广大企业普遍减少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同量的社会总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6.答案要点 先求工人生产1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价值量。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Irt 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一t
32、49元)188元30:775t8830=43710元 再求剩余价值率:m=mv=43710元3224元100=135158 (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2)剩余价值率为135158。7.答案要点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 (2)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
33、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在生产领域不但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8.答案要点 (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现象是,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34、由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
35、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9.答案要点 (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从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问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
36、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凋发展。10.答案要点 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对人口过剩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趋势
37、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求索参考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8、版。 7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k-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 1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二、其他参考书目1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在发生的变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基本形态。但是,贝尔的观点是建立在科技决定论基础上的未来观,把知识看成是独立而凌驾于社会矛盾
39、之上的力量,实际上是一种唯心史观。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贝尔同其他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家一样,只是从技术层面上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有限的批判,回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问题。 案例1反映了越南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和成效。越南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特点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的改革为借鉴,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坚持对外开放。在苏东剧变后越南党和政府比较深刻地研究和总结了历史经验,统一了认识,使革新开放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比较系统的指导原则。因此越南革新开放的力度较大,成效也比较显著。 案例2介绍
40、了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古巴的国际环境最险恶。但古巴共产党和古巴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畏强权,顶住外来压力,在西半球独树一帜地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经过几年的努力,古巴结束了连续几年的经济大滑坡,情况有所好转。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坚持公有制不搞私有化,坚持对外开放,从国情实际出发,建设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古巴领导人在实践中能严于律己,为民谋利,以此图生存,图发展。古巴的经验印证了邓小平的教导,邓小平说过:“党要管党,一管理党员,二管理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这一论述,是对
41、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历五、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
42、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2答案要点 (1)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着世界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能从中受益。 (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
43、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就从国际资本流动中获得巨大收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扩大。3答案要点 (1)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
44、(2)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问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 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
45、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4答案要点 (1)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新的变化,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资本所有制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国有制的性质随国家的性质而定。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资本,特别是私人垄断资本构成社会经济的基础,它决定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只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由于这种性质的国家实行国有化,占有生产力,毫无疑问仍旧是资本主义所有制,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国有制企业的工人,虽不再受雇于和隶属
46、于某一个别的或集团的资本家,但受雇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和国有企业。求索参考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江泽民: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人255六、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
47、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社会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