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第5单元 江山多娇单 元 备 课第 5单元本单元所需课时数6课时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江山多娇”,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朗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踪,把握叙述的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见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情。引导学生根据游记的特点和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学习简单的游记。教材分析本单元4课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壶口瀑布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大声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学习作者写景的角度和写景的方法,为学习后面三课做铺垫
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首先要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然后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体会作者表达细腻而丰富的感情。登勃朗峰大声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游览勃朗峰的经历,作者写上山和下山,笔法各异,所以把握作者写景的方法,进而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会运用。一滴水经过丽江运用朗读的方法,掌握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好处,学会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踪。2.掌握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3.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情。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3、难点: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教与学建议作为本单元重点的学习方法朗读,基本因循:诵读欣赏领悟理清思路的教学步骤。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单元课时分配壶口瀑布2课时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2课时登勃朗峰1课时一滴水经过丽江1课时17 壶口瀑布第1课时 课题壶口瀑布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见课本P96教学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3.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教学重点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
4、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教学难点学会联想和引申,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教学准备收集关于壶口瀑布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导入:李白笔下描写黄河奔走流泻的诗句时时燃起我们对母亲河黄河的向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著名“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更进一步感受黄河的惊人气势,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美景。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
5、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2.背景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水的游记。作者梁衡调动形象生动的笔触,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达一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坚强民族精神。3.知识链接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流经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4.积累字词(1)字音字形告诫(ji) 横溢(y)汩汩(g) 寒噤(jn) 潺潺(chn) 雾霭(i) 霎时(sh) 迂回
6、(y)(2)词语解释推搡:使劲推;推抢。驰骋:(骑马)奔驰。寒噤:寒战。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点拨】第一部分(1):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第二部分(25):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第三部分(6):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2.壶口瀑布
7、在哪里?作者几次到过壶口瀑布?【点拨】晋陕两省边境上;两次。3.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点拨】(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2)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深层探究】1.“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点拨】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
8、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听觉: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视觉: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惊心动魄、气势磅礴。2.作者是如何将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点拨】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3.2.谈谈你对“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
9、一个世界吗”的理解。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第2课时教 学 过 程备 注1.字词积累。2.朗读课文。【深层阅读】1.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点拨】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2.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
10、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点拨】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品析语言】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
11、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点拨】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点拨】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
12、。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1课时 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见课本P100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3.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4.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笔下的景物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教学准备收集关于各拉丹冬的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 一、情
13、境设计,导入新课导入: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各拉丹冬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是长江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马丽华,汉族,1953年4月28日出生于山东济南市,1970年6月参加工作。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中文系,同年进藏。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任干事、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88年至199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获北
14、大文学学士学位。1990年至1999年任西藏文联专业作家。现任职务为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同时兼任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客座教授。2.背景资料1976年,马丽华“被一种很单纯的热情、理想、信念所鼓舞”而入藏工作。多年后,她的藏北游历问世,为她赢得了声誉。本文就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课文主要写了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3.知识链接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6 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
15、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 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 570米。南北坡各有一条弧形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在第三世纪时期,这里是古地中海的边缘,后来地面开始强烈上升,到第四纪晚期(约1.5万年前)终于形成了如今的格局。4.积累字词(1)字音字形单调(dio) 黧黑(l) 气喘吁吁(x) 冻疮(chung) 砾石(l) 接踵而至(zhng
16、) 虔诚(qin) 蜷卧(qun)晶莹连绵(yng) 腈纶(jng) 皱褶(zh)(2)词语解释【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无所不能】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即什么事都能做到。形容神通广大。【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熠熠】形容闪光发亮。【演绎】铺陈;发挥。【整体感知】1.作者在各拉丹冬的经历是怎样的?并说说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点拨】作者的游览经历:先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的草坝子上搭起牛毛帐篷;接着来到冰河的砾石堆上,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从砾石堆下来,慢慢接近冰山,置身冰窟;第二天继续来到冰塔林。在草坝子上作者遇到了倒霉的事;来到
17、冰塔林,作者看到了冰塔林的奇美景色,感叹造物主的无所不能及大自然无穷的创造力;置身冰窟,作者感悟到时间的沧桑,铸就了冰川的前进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作者再次挪身冰河之上,感到坚冰之下涌动的细流,孕育着无限的力量,一刻不停,汇聚成源远流长的长江。2.朗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点拨】 第一部分(13):在各拉丹冬的脚下安营,准备挺近各拉丹冬。第二部分(412):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第三部分(1314):对各拉丹冬的礼赞和沉思。【深层探究】文章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点拨】 所见:冰塔林奇观;冰山美景。 踏进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来到冰塔林,看到晶莹
18、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靠近冰山,冰山像屏风,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作者描绘了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林,展现出一派奇美壮丽的景色。第2课时 教 学 过 程备 注1.字词积累。2.朗读课文。【深层阅读】1.本文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点拨】 从第5段可知冰塔林的特点:冰峰晶莹连绵,冰河平坦辽阔,一望无际。从第6段可知:冰山精美,错落有致。“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从第11段可知:冰山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奇形怪状,绵长美丽,光彩夺目
19、。“挺拔,敦实,奇形怪状,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2.本文大量写游览过程中所遇的困难,有何作用?【点拨】(1)侧面表现各拉丹冬环境的恶劣以及景观的独特;(2)表现游览者的坚强与乐观,使游览带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3)作为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品析语言】1.第1段中“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点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2.第2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 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
20、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板书设计19 登勃朗峰 课题登勃朗峰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见课本P104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 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教学准备收集关于勃朗峰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导入: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山势陡峻,为欧洲名胜之
21、一。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一睹勃朗峰雄伟奇幻的风采,去体验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他的作品以方言和民间口语来描写现实,开辟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儿童的眼光,对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以及种族歧视等作了辛辣的讽刺,语言流畅诙谐。2.知识链接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 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
22、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3.积累字词(1)字音字形摄入(sh) 穹顶(qing) 蔓延(yn) 沟壑(h)翌日(y)巉峻(chn)拾级(sh) 焦炙(zh)隧道(su) 俯瞰(kn) 纳凉(n) 独踞(j)浮躁(zo) 旷野(kung) 打嗝(g) 陡峭(du)纷至沓来(t) 轻歌曼舞(mn) 络绎不绝(y)(2)区别形近字缭(lio)缭绕 撩(lio)撩
23、拨 暇(xi)无暇瑕(xi)瑕疵嗝(g)打嗝 隔(g)隔开 沓(t)纷至沓来杳(yo)杳无音信(3)词语解释翌日:次日。 灼热: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丰富内容。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比。【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点拨】 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览勃朗峰
24、的经历。2.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点拨】 第一部分(12):上勃朗峰途中所见。第二部分(3-6):登上勃朗峰所见所感。第三部分(7-11):下山途中所见。【深层探究】1. 文章写上山和下山有什么不同?试简要说明。【点拨】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 写下山,用小说笔法,向我们讲述了惊险刺激的传奇经历,幽默风趣。2.简要概括作者的游踪。【点拨】 坐火车去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徒步出发取道黑首,抵达高地过V字形山口拾级而上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沿河谷前往沙蒙尼到达沙蒙尼旅馆。【品析语言】1.“天气灼热难当,真是可怜可悯” 。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
25、骡的游客“可怜可悯”?【点拨】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来就觉得“钱白花了”,所以不会像我们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折射出作者对世人被金钱所束缚,形为物役,为追求物质享受而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丧失了自由的生活状态的悲悯。2. “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其价值会是多少呢?”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点拨】作者的感慨是: 那些乍看美好绚丽、光彩夺目的事物,往往是瞬息万变、虚幻短暂而脆弱易碎的。犹如白驹过隙的人生之旅。而我们往往会珍视稀有之物,哪怕它并不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对平凡而重要的恩典却视而不见。板书设计2
26、0 一滴水经过丽江 课题一滴水经过丽江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见课本P108教学目标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感受其美丽、淳朴、厚重、和谐。2.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体会作者的情感。3.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教学重点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丽江的美丽、淳朴、厚重、和谐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教学准备收集关于丽江的图片和资料。教 学 过 程备 注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导入:对于丽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是旅游胜地,历史悠久,被誉为
27、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国家园林城市;她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居于青藏高原南端,境内地形地貌多样,风景如画。今天,让我们跟随阿来,像一滴水一样,缓缓地流过丽江,去领略她的魅力与风采。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阿来,藏族,1959年生,四川马尔康人,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等,其中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知识链接丽江景点四方街:先有四方街,后有丽江古城。四方街是丽江大研古镇的中心,丽江古城是以四方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古镇,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代名词。丽江古城: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以红色角砾岩铺就,是中国民居中
28、具有鲜明特色和风格的类型之一。玉龙雪山:纳西人心中的神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 596米,常年在云雾缠绕之中,是一座未被征服的处女峰。玉龙雪山是离赤道最近的雪山群,也是北半球最南端的大雪山。虎跳峡: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险峻奇绝,是“国内十大徒步线路”之一。虎跳峡有香格里拉段和丽江段之分,包括上、中、下虎跳峡。3.积累字词(1)字音字形轻盈(yng) 喧哗(xun) 驿道(y) 矗立(ch) 闸口(zh)苍劲(jng) 翡翠(fi) 眺望(tio) 擦拭(sh) 硕大(shu)跌落(di) 模样(m) 草甸(din)蘸水(zhn) 流淌(tng)(2) 词语解释五彩斑斓 :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
29、耀眼。目眩神迷: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点拨】本文写了一滴水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2.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点拨】第一部分(1):我是一滴水,落在了玉龙雪山上。第二部分(215):我在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第三部分(16):一滴水结束了旅行。【深层探究】1.朗读课文,一滴水是在什么时候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游览了丽 江哪些地方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点拨】 (1)从古到今、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我知道,那时是明代”,“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如今全中
30、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进城之前”,“黄昏时”,“出了古城”,“黎明时分”等。 (2)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一滴水的行踪(玉龙雪山丽江坝的草甸落水洞四方街城外果园和田地金沙江大海)。 2.通过叙述一滴水的旅行,可以看出作者想传达什么感情?【点拨】本文通过一滴水奇幻生命的旅程,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变化的赞美,对丽江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纯朴的人文风情的礼赞,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自豪感。【品析语言】1.为什么“我”要落在玉龙雪山顶上?【点拨】玉龙雪山在丽江北面,为下文“我”向下观察丽江做铺垫2.第六段中“几百年”有什么作用?【点拨】点明“我”沉睡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3.“我”下山的路上看到了什么?【点拨】高大挺拔的松与杉、开满鲜花的杜鹃和马帮、驿道、纳西族村庄和明朝正在建筑的四方街。板书设计第 20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