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基础部分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载载客(zi) 遁遁辞(dn) 陨陨星(yn) 国殇殇(shng) B辐辐射(f) 贮贮存(ch) 蚩蚩尤(ch) 鹢鹢首(y) C膨膨胀(png) 炫炫目(xun) 生吞活剥剥(bo) 惋惋惜(wn) D一瞥瞥(pi) 棒槌槌(chu) 良莠莠不齐(yu) 缱绻绻(qun)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氓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3选出对下列加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
2、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
3、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_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 量的石块。 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_而来 的。 四十年后再回此地,他_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 现在脑海中。 A激愤 衍化 淡薄 B激愤 演化 淡泊 C激奋 衍化 淡泊 D激奋 演化 淡薄 6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 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 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
4、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 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 二、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 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 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5、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过一样;又像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 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题 1: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泻 浮 洗 笼 B照 飘
6、滤 托 C流 升 洗 笼 D泻 浮 浸 罩 小题 2: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 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 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 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 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小题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7、歌声似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 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 小题 4:“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小题 5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小题 6 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 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小题 7“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答案:D 2答案:A 解析:B 氓歌-眠歌 C 瞌睡人-渴睡人 D 掂着-惦着 3答案:C 解析:这句话是作者的猜测,他觉得在这种月光下应该有另外一番样子,而不是“就会另有 一番样子” ,在判断是错误的。 4答案:B 解析:B
8、 不是比喻句,就是“好像”的意思。 5答案:A 解析:“激愤”是激动愤怒之意,原句中“七岁小孩倒在血泊中”,在巴以两边的交火里丧 生,人们的反应就是“激动愤怒的”。“激奋”是激动振奋的意思,显然不符合句意。这样 就排除了 CD。“演化”意思是的过程。“衍化”是演变产生变化的过程,原句中药方 经过几个的变化,所以应该是“衍化”。 “淡薄”1.(云雾等)密度小:浓雾渐渐地了。2.(味道)不浓:酒味。3.(感情、兴 趣等)不浓厚:人情。他对象棋的兴趣逐渐。4.(印象)因淡忘而模糊:时间隔得太久, 印象非常了。而“淡泊”指的是把名利看得很淡。从句意上可知第三句应该选“淡薄”, 所以选 A。 6答案:C
9、 解析:在荷塘月色之下,作者只是暂时的宁静,而不是真的有了超脱之感。 二、 小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第一处用泻,增强了动态感;第二处用浮符合雾 的特点;第三处洗能突出牛乳的特点;第四处笼与梦相呼应。 小题 2:A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理解有误。应为使 描写事物更为形象。 小题 3:通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添了意境的温馨和幽雅;生 动写出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试题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下同):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 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 即把各
10、种感觉 (听觉、 视觉、 嗅觉、 味觉、 触觉等) 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 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小题 4:指代“不能朗照”,这同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吻合。 解析:解答第一问要揣摩前面句子,不难判断指代的是“不能朗照”,回答第二问要结合全 文的思想感情,即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 小题 5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 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小题 6 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927 年 7 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 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 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 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 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小题 7 这是文章之 “眼” ,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 它给荷塘、 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 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和。